《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散步读后感1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
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
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
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
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
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
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
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
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
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
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
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
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美的沉思》开始。
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上的路上,饭后、睡前的空余时间,这档节目都在陪伴着我。
从西方艺术文明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学的诗词之美,这些都如雨露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
蒋老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美学散步读后感2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山川草木,泥墙黛瓦。
究竟是什么在梦境里时隐时现?是自然的造化还是本心的感受让我看见落照里白帆点点的月夜的海,听闻那海潮如诉衷曲的絮语。
行走在中国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飘逸,覆成桥畔的垂柳给人无限的遐思。
月总是出现在诗人的心腑里,“坐久浑忘身世外,僧窗冻月夜深明”,静穆的月夜不禁让人寒意顿起。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又被描摹成念乡的使者。
诗人对月的无尽感怀使月的姿态丰富多彩,美渗透在诗人的笔下。
朝阳下无意瞥见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而无所挂碍,便产生了无穷的不可言说之美。
美还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中,美在同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中。
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死生离合,喜笑悲啼。
同情是一种情感的交融与共振,亦是美之所蕴含。
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他从对人类的同情中获得幸福的动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台瓦楼乃至万事万物,就像是虽然走进原野,发现花能解语,鸟亦知情,亦觉得山水云树,月色星光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
这样,美就漫步在纯洁的同情之中。
再转阁游行于文学艺术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叶小舟游荡在山水诗画中观摩亭岸垂柳,飞鸟掠痕。
方士庶在《天墉庵随笔》里说“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美学散步》读书心得(通用6篇)《美学散步》读书心得1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对象、美的内容和形式?原本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但是在《美学散步》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以散步作为形式,以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是他的美学思想呈现独特的散步风格。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
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入浅出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
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论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
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那何为“美学散步”?如果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是美学散步的话,他的散步就应该是在广泛的研究对象之间,在中西美学之间的研究方法。
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看到了“散步”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看到“散步”的无拘无束的特点:以唯美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艺术化人生,体现出风神潇朗的人格品质。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髓,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散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
美学散步读后感三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三篇美学散步读后感篇一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
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
”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
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
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
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
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学散步读后感1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他更是一位欣赏家。
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五篇篇一美学散步读后感经老师介绍,我开始阅读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
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
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
这本书通过分析诗与画的分界,分析中国与希腊艺术中美的体现,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述了“美”的含义及体现。
这是一本讲述美学的专著,在我看来,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的摘录集,更是一本中外艺术展集,一本哲学专著。
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学散步》,他很快地问:“是不是宗白华的书?我们在上山水美术鉴赏时老师经常讲到它。
”是的,在这本书里,宗白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山水名画,在这些名画的介绍与讲解中,告诉我们美的所在。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
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丽,美,是一种抽象。
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
”他又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本来就是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话,从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在讲,可是,当人们的年龄逐渐增长,在世俗中逐渐被污染,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肤浅。
很多人,会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美”外化,他们可以一掷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购买各种化妆品上,却不愿把手上的钱捐献给真正需要他们的人们手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把“学雷锋”当成一种作秀,只在领导出现的地方“学雷锋”,这种为了领导而做好事的行为,又是多么可耻?他们只看到外在的美,却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灵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作品的创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不单单是一个学术现象,它具有深远的社会含义。
它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种表现,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
不论是人民大众,还是美学研究内部;不论是美学的专业化分类,还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都呈现出明显的对审美的需求。
《美学散步》一书,恰恰是“美学热”渐渐兴起的时候产生的。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学散步》读后感1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他更是一位欣赏家。
2023年关于《美学散步》的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关于《美学散步》的读后感(精选3篇)《美学散步》的读后感1《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__,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__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2《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
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
初读《美学散步》,便被它其中的“美丽”深深震撼。
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
”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