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美学散步》读书心得(通用6篇)《美学散步》读书心得1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对象、美的内容和形式?原本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但是在《美学散步》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以散步作为形式,以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是他的美学思想呈现独特的散步风格。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
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入浅出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
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论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
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那何为“美学散步”?如果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是美学散步的话,他的散步就应该是在广泛的研究对象之间,在中西美学之间的研究方法。
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看到了“散步”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看到“散步”的无拘无束的特点:以唯美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艺术化人生,体现出风神潇朗的人格品质。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髓,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散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启发性读物,作者以散步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艺术、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者以散步的方式作为引子,让我明白了美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美学不仅存在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通过散步,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美,从而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
其次,书中对美学的探讨让我明白了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
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随着时间、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
这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去接纳不同的美学观点,从而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
最后,通过《美学散步》,我学会了如何用美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发现了许多以前忽略的美。
我也学会了更加用心去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从中汲取美的灵感和力量。
总的来说,《美学散步》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学会了如何用美学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世界。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阅读完《美学散步》后,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和创造美。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读后感2《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
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
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
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美学散步读后感2000字

美学散步读后感2000字摘要:一、引言1.简要介绍美学散步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读后感的主要观点和结构二、美学散步的理论内涵1.美学散步的概念解析2.美学散步与日常生活的关系3.美学散步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三、美学散步的实际应用1.美学散步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2.美学散步在艺术欣赏中的应用3.美学散步在生活中的实践四、美学散步的意义与价值1.提升个体审美素养2.丰富人际交往和精神生活3.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五、结论1.总结美学散步的核心观点和价值2.对未来美学散步的发展展望正文:一、引言美学散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渴望寻找一片宁静的港湾,来安放疲惫的身心。
美学散步,正是这样一种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美的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美学散步的探讨,剖析其内涵,实际应用,以及意义与价值,分享我对美学散步的理解和感悟。
二、美学散步的理论内涵1.美学散步的概念解析美学散步,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以美学为指导,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足迹。
它并非简单的走路,而是在行走过程中,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学元素,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2.美学散步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美学散步将美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它提醒我们,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3.美学散步对个人成长的启示美学散步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如何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世界,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美学散步的实际应用1.美学散步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在文学创作中,美学散步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灵感,提炼出独特的美学视角,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2.美学散步在艺术欣赏中的应用在艺术欣赏中,美学散步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品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3.美学散步在生活中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美学散步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充满诗意。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通用16篇)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下面是《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精华解读

美学散步精华解读美学散步是一种以慢步为主,以观察、探索、领略、享受自然和人文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它融合了步行的实践和美学的理念,通过慢步的运动来改善健康,帮助我们以一种新的、丰富的方式走进自然与人文的温暖。
在美学散步中,人们可以学习停止追求,停止着眼世俗,只要意志坚定,可以从散步中获得精神上的安宁。
由于在慢步运动中,我们可以深入探究我们周围的事物,更佳地发现它们的美丽,因此美学散步更加重视注意力的转移,帮助我们放慢脚步,关注身边的细节。
美学散步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对环境的审美感受,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自然美,进而改善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散步的行走过程中,直接进入大自然,洗去社会压制的束缚,放松身心,让心情更加舒畅,这是美学散步最为明显的受益。
当我们慢步行走时,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体会和感受自然的庄严与祥和,从而获得身心的复兴,让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享受一次无比愉快的慢步旅行。
此外,美学散步还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他们身边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从而改善他们对本土的生活、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通过慢步探索,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本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学习更多关于当地的历史、人文和艺术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感知当地社区的文化遗产。
最后,美学散步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社会责任感,建立更好的关系,并增进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美学散步带给我们的是与自然的美好关系,这种关系使我们愿意重新认识和立足本地,把当地的自然环境当成家,用慢步行走来慢慢体验它们的精彩细节,而这种关系也能让我们感知到当地社区的温暖。
综上所述,美学散步是一种可以引领我们进入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慢步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对环境的审美感受,发掘社会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同时也可以改善社会责任感,建立更好的关系,增进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从而让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享受一次无比愉快的美学散步之旅。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5篇)《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
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文学视野宗白华简介宗白华(1897-),中国美学家。
出生于安徽安庆。
年轻时入上海同济医工学堂学习,“五四运动”时参加“少年中国会”,并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
此后开始发表美学著作。
1921年发表《看了罗丹的雕刻以后》,1923年发表《流云小诗》,1925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哲学系。
抗战中随校迁入重庆。
解放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美术史教授,发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等著作。
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著作清新动人,堪称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
《美学散步》内容梗概这是一本小书,讲述有关诗3文学4和画的分界,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小言”,第二部分为“诗3文学5和画的分界”。
在“小言”中,宗白华指出了散步的意义,他说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例如“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
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对于心情和感悟的自由抒发,因此,散步没有刻意的追求,也许在路旁我们可以采摘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拾起一块晶莹亮泽的小石,就像我们在海滩上观赏一片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一样。
但我们也不用刻意保存这些小花、小石。
我们可以放在桌上,“当作散步后的回念”。
这就是散步的意义。
它是一种悠闲散步、兴之所至、偶有所得的境界。
美学的散步也应当如此,漫不经心,拈花微笑。
接着,在“诗3文学5和画的分界”中,宗白华领着我们漫步在诗与画的小道上,让我们在悠闲中用一种会心的微笑来表达心中的感悟。
首先,宗白华引用苏东坡论述王维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也。
”宗白华认为,王维的这首诗的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他说“‘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可以画出来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不过他又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不容易在画中表现出来:如果画家画一个人穿着湿衣服走在山道上,则诗的意境全无。
所以,宗白华说,诗中可以存画,画中可以存诗,但诗和画毕竟还是不同的。
他列举67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来说明诗画的不同。
《拉奥孔》叙述的是雕像和史诗的区别。
诗和画的分界也是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在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美学散步》阅读导引从宗白华的美学经历来看,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
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
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
作为一个美学大师,宗白华并没有太多的大部头著作,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
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
《美学散步》这本小书短小精悍,精髓之处不在于文中对诗与画的阐述,而在于题目中“散步”两个字,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
宗白华是想借助德国文化、特别是德国古典文学中的伦理学的激情来促进中国的变革。
对于他来说,最根本的是把德国思想与中国思想加以结合,因此可以称他为现代的传统主义者。
事实上,宗氏几乎所有的谈艺文章都可看做是他基于忧患意识所作的有意识的发现、发掘传统的工作。
寻文学艺术之美味———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谈起摘要宗白华先生用优美的散文笔调对美学展开讨论,既是学术,又是美文。
他以诗人的敏感写出他眼中的李白杜甫,体味一般人体味不到的妙境;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内在情感,待得“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艺术宗白华先生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
这样写成的书绝不仅是艺术理论,它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
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是宗白华先生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美学散步》。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清新淡雅,逻辑语言流畅优美,思想深刻隽永。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开门见山就是这样一段美文:“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世间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
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轻掀开这薄薄的小册子,伴着宗先生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仿佛走进了美妙的王国,我的近于麻木的感觉开始苏醒,突然发现在我们身边处处有美,处处洋溢着艺术的灵性和激情。
我随着宗先生疾徐有度的节奏,走近了美学。
智者的隽语,让人回味无穷。
“诗与画的分界”“、艺术表现的虚与实”、“意境创造与人格的修养”等等这些硬梆梆的学术术语,到了宗先生笔下都变得如小桥流水、高天流云般,易于让人接受。
一个个优美的意象都争先恐后地往我的心田里钻。
从这次“散步”中,初步体悟了“文艺的空灵和充实”,了解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和“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触摸到了“《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以及关于园林的飞动之美、中西绘画的不同空间表达、罗丹雕刻、康德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寓言和音乐思想等等。
可以说《美学散步》在一个像我这样初识美学理论的学子身上,投下了一束优美神圣而气象万千的美的光,开启了一个个体生命的艺术美感的心灵,静照和感悟,以及体验。
阅读此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我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
待得我“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宗先生在论述魏晋文人个性、生活的篇章中,提到魏晋是一个不自由的时代,文人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
表面看起来,魏晋的文人游山玩水、放浪形骸、标榜个性,但通过作者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本质的原因,感到一个艺术家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在魏晋,如果文人追随时代的潮流,会有安全感,但写出的东西也会没有棱角。
写好一篇文章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符合写文章的各种规则就好了,难的是一辈子保持自己文章的个性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从古到今,那些赶潮流的人和作品都消失了,只有那些有力量的作品一直流传下来。
宗先生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应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穿。
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记得有人这样总结:“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
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
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同样,想象一种艺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宗先生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
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
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
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
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
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
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深得中国美学精髓。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流云小诗》曾让二三十年代的许多读者倾倒,就是今天读来也让人回味不已。
所以,读他的美学论文,就像读一首首诗,是一种美的享受。
他曾在跟郭沫若的通信中说过:“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
”宗先生后来放弃了诗歌的创作,专门研究美学。
我想,凡是读了《美学散步》的人,一定会承认宗先生是一位诗人美学家。
因为宗先生一生都没有放弃诗意。
对美敏感的人才会发现美。
年轻的宗白华“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的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
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心里独自把玩的对象。
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常时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
我有一天的各样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我和诗》)。
1920年夏,宗白华到达巴黎。
在罗丹的博物馆他徘徊观摩多次,深深地被罗丹的艺术形象所感动,写出了《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艺术品启发了美学家,他说:“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
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晴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这种感觉就叫做‘美’……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他普遍化、永久化。
”几句话使我如梦初醒般明白了绘画的深层意义。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真是妙极了。
宗先生引领着我欣赏古诗文中的美,他以诗人的敏感写出他眼中的李白杜甫,体味一般人体味不到的妙境;他还引领我走近中国书画,从王羲之、顾恺之的一笔一画里探出美的因子,并由此将视野放开了去,谈到西方的艺术,中西艺术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