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学习资源第二章: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2.1 艺术的定义2.2 中国艺术的分类2.3 虚与实的概念2.4 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第三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3.1 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3.2 虚实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3.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名画中的虚实表现3.4 学生实践:绘制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绘画作品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虚实表现4.1 中国建筑的特点4.2 虚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4.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虚实表现4.4 学生实践:设计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建筑作品第五章:中国雕塑的虚实表现5.1 中国雕塑的起源与发展5.2 虚实在中国雕塑中的运用5.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雕塑中的虚实表现5.4 学生实践:创作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雕塑作品第六章:中国诗词的虚实表现6.1 中国诗词的概述6.2 虚实在中国诗词中的运用6.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虚实表现6.4 学生实践:创作一首体现虚实表现的中国诗词第七章:中国戏曲的虚实表现7.1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7.2 虚实在中国戏曲中的运用7.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虚实表现7.4 学生实践:编排一段体现虚实表现的中国戏曲第八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8.1 中国书法的概述8.2 虚实在中国书法中的运用8.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书法中的虚实表现8.4 学生实践:书写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书法作品第九章:中国民间艺术的虚实表现9.1 中国民间艺术的概述9.2 虚实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的运用9.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中的虚实表现9.4 学生实践:制作一件体现虚实表现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3 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更深层次探讨10.4 拓展阅读与研究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2.3 虚与实的概念补充说明: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中的核心概念,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

2. 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艺术的特点、虚和实的概念。

2. 难点:虚和实在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

1.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艺术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阐述虚和实的概念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运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绘画的特点、虚实的表现手法。

2. 难点:虚实在具体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绘画中的虚和实。

2.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绘画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2.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的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绘画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绘画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三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义及运用。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虚”和“实”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2.难点: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虚”和“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PPT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有什么共同特点?2.理解“虚”和“实”教师简要介绍“虚”和“实”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阐述自己对“虚”和“实”的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讨论成果。

4.创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创作主题,如“山水之美”,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创作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尝试分析其中的“虚”和“实”。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体现“虚”和“实”的画作。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虚”和“实”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创作实践中,部分学生仍难以灵活运用。

2.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但需注意作业量的适中,避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能力。

3.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理解“虚”和“实”的概念:教师展示一幅传统山水画,指着画面中的留白部分问:“这里为什么没有画满?”学生可能会回答:“留白可以让人想象更多,感觉更深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章节一:引言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虚实表现手法。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和文字资料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虚实的理解。

章节二: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留白、线条的粗细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绘制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三: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笔画的浓淡、停顿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书写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四:中国雕塑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雕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雕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线条的粗细、凹凸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雕塑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制作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五: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地考察。

教学内容:介绍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如借景、透视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具体运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实际应用。

章节六:中国陶瓷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陶瓷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陶瓷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釉色的明暗、纹饰的疏密等。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引发学生对中国艺术表现虚实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展示法: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虚和实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绘画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书法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书法创作。

第四章:中国建筑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关系的运用,领会其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 虚实表现形式:分析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3. 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通过具体作品案例,展示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4. 虚实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虚实表现形式及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的运用。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虚实关系的理解和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美学》等有关虚实表现的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 艺术作品图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作品图片,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创作材料:为学生提供绘画、书法、园林模型等创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运用,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虚实概念,引发学生对虚实在中国艺术中应用的好奇心。

2. 讲解虚实概念:详细讲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 分析虚实表现形式:通过PPT展示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4. 欣赏艺术作品:分析具体作品案例,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学习资源第二章: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2.1 艺术的定义2.2 中国艺术的分类2.3 中国艺术的特点2.4 练习:分析中国艺术作品第三章:虚和实的概念3.1 虚和实的定义3.2 虚和实在艺术中的意义3.3 虚和实的表现手法3.4 练习:分析虚和实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第四章:虚和实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4.1 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4.2 虚和实在绘画中的表现4.3 案例分析:中国绘画中的虚和实4.4 练习:创作一幅体现虚和实的中国绘画作品第五章:虚和实在中国建筑中的表现5.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5.2 虚和实在建筑中的表现5.3 案例分析:中国建筑中的虚和实5.4 练习:分析中国建筑中虚和实的运用第六章:虚和实在中国诗词中的表现6.1 中国诗词的基本特点6.2 虚和实在诗词中的意义6.3 虚和实的表现手法6.4 案例分析:中国诗词中的虚和实6.5 练习:创作一首体现虚和实的诗词作品第七章:虚和实在中国戏剧中的表现7.1 中国戏剧的基本特点7.2 虚和实在戏剧中的意义7.3 虚和实的表现手法7.4 案例分析:中国戏剧中的虚和实7.5 练习:分析中国戏剧中虚和实的运用第八章:虚和实在中国音乐中的表现8.1 中国音乐的基本特点8.2 虚和实在音乐中的意义8.3 虚和实的表现手法8.4 案例分析:中国音乐中的虚和实8.5 练习:欣赏并分析中国音乐中虚和实的运用第九章:虚和实在中国舞蹈中的表现9.1 中国舞蹈的基本特点9.2 虚和实在舞蹈中的意义9.3 虚和实的表现手法9.4 案例分析:中国舞蹈中的虚和实9.5 练习:分析中国舞蹈中虚和实的运用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10.3 虚和实的现代价值10.4 虚和实的未来发展10.5 练习:结合个人兴趣,创作一件体现虚和实的作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难点解析:理解虚和实的哲学内涵,以及如何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中虚和实的具体运用。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与解析,理解文中材料及观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文中艺术美的原则出发,欣赏与感悟中国艺术的美(2)通过欣赏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艺术美的认识,增进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教学方法:引导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词句难点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3.解读文中材料及观点,搞清二者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作者: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人。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三、把握全文,理清思路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1-5)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6-11)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12-14)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四、解读文章材料与观点1.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台精神--由舞台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课文里所阐释的观点(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含义: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观点:“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含义:去粗存精。

观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含义: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观点: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

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

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含义: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观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五、小结:文章就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和实的关系,旁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中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六、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强化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及其二者关系。

2.引导学生具体欣赏艺术中的虚和实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3.引导尝试运用虚和实的艺术原理进行美术创作,在实践中掌握虚和实关系并认识二者的美学意义。

4.了解古代诗歌中的虚和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林泉高致》)请问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美学原则?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二、欣赏艺术中的虚与实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1.戏曲京剧表演中的“过门”动作,就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的,达到“真境逼”,如身临其境,使人忘掉对戏剧布景的要求,以致“神境生”的。

再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手执一马鞭,上下摆晃,做出的姿态便给人以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岂不弄巧成拙。

这样一来,真是真了,却扼杀了观众的想象,过于实在,诱发不出观众的联想与想像,又何来艺术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实与虚的融合,只实不虚是不行的。

2.书法“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

3.美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4.建筑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

5.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

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

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

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

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

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

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

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

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

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唯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三、虚实美学原理的运用按照虚实相生的要求请你画画:1.踏春归来马蹄香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

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

2.深山藏古寺画面上只见祟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

这也是实中存虚。

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3.竹锁桥边卖酒家一座小桥,桥边是茂密的竹林,竹林高处挑着一面酒旗,酒旗上面写了个大大的“酒”字。

他虽然没有画酒店的房屋、店主、顾客等等,但是,那个“锁”字却表现得活灵活现。

李唐从“虚”处着手,没有重点描绘酒家,而在小溪桥畔的竹林深处,斜挑出一幅酒帘,正切合到“竹锁”的深意,这种“露其要处而隐其全”的艺术手法使宋徽宗大为赞赏,4.蛙声十里出清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

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了。

四、诗歌中的“虚”与“实”(一)原理解析(1)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3)虚景和实景的关系A、化虚为实B、化实为虚C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