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1

4.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观点碰撞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脉络。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主要艺术形式及其特点、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3.实践活动:
(1)参观当地博物馆或美术馆,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并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800字。
(2)结合自己的兴趣,尝试创作一幅古代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剪纸等,拍照上传至班级群,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4.课题研究:
(1)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中国古代艺术流派或时期,深入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及影响,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不少于3000字。
(2)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历史、艺术类竞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述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具有独立思考。
2.提交时间:请同学们在下次课前将作业提交给老师,以便及时批改和反馈。
3.作业评价:老师将根据作业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评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1
历史必修3人民版2.2中国古代的艺术教案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艺术【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
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灿烂辉煌,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音乐艺术等多中表现形式。
二、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在了解古代艺术发展原因的时候,要从古代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
了解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
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共同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长河。
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P28学习思考:“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答案:“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
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
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三2.2中国古代艺术优秀教学案例

4.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提炼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四)总结归纳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表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古代艺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古代艺术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
2.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流派及其艺术特色,如唐代绘画、宋代书法、元代戏曲等。
3.掌握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成就,如唐代画家吴道子、宋代书法家米芾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评价古代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5.通过分析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
3.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重点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艺术价值。
4.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古代艺术的某个流派或代表作品。
2.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我还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2-2中国古代艺术教案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9页
这一阶段的学生理性思维正缓慢形成、发展,但感性思维仍占主导作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0页
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应纠缠知识点的贯彻而应注重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设计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9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0页
【再现历史】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第7页
学情
本课面向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8页
分析
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难点
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第16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中国的古代艺术 教案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艺术之美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探索中国古代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表现;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或一件古代陶瓷,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兴趣;2. 提问:你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古代艺术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2. 分别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表现,重点讲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艺术风格。
三、艺术欣赏(20分钟)1. 分组展示学生事先准备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图片或模型,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节和特点,发现其中的美和艺术表现手法;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创作实践(25分钟)1. 提供绘画、雕塑或陶瓷等材料,让学生选择一种形式进行创作;2.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创作一幅作品;3.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体会;2.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和魅力;3.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继续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兴趣。
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图片、模型等;2. 绘画、雕塑、陶瓷等创作材料;3. 课堂展示设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了解和理解程度;2. 学生的艺术创作成果和表现;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艺术家或文化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2. 组织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亲身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3. 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相关课题,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报告。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2.2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时)一、【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一)“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1.汉字起源(1)刻画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商代的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2.书法(1)含义: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3)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楷书→行书。
(4)成就(二)画中有诗1.演变(1)石器时代:刻画在岩壁上,描绘在地面上的画作,以及绘制在上的图形。
(2)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2.分类(1)以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3.成就(1)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①以为主要描绘内容。
②特别讲究,画面气势雄壮、意境深远。
③是山水画的灵魂,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①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
②融、书法、绘画及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画中有诗”。
(三)金声玉振1先秦时期(1)新石器时代早期①河南舞阳出土的距今约9000年的,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②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的,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
(2)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钟上铭文记载着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1)秦汉:设立,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
(2)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
(3)南北朝和隋唐: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规模宏大。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中不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珍贵的文物。
其中《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秀丽景色,是世界文化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
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利用视频片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会从电视剧等中提取正确的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教学难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由08北京奥运会会徽、开幕式中的节目等导入“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1)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
(2)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殷商时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
(2)小篆创始于秦代。
(3)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4)楷书形成于汉末。
(5)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
(6)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3.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1)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2)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2-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示范教案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课内容较为分散,包含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绘画和中国戏曲等三部分主要内容。
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学科综合性强,条块分割明显。
本课教学以三种艺术的共同特点——意境为主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贴近,教材以外的课外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声音和实物资源,教学中都可作为辅助。
学习者分析书法、绘画学生对书法、绘画了解较多,甚至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书法和中国画的学习经历,对本课内容易产生兴趣。
对京剧的了解相对较少,具备一些基本常识。
但对书法、绘画、戏曲发展的历程缺乏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名家名作。
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中国戏曲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戏曲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欣赏中国书法和绘画京剧的名作,感受书法、绘画、京剧的意境之美。
通过材料的解读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绘画和戏曲的发展脉络。
通过学生活动如:我最喜欢的书法字体,学生自己探究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并从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中,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中国书画和京剧艺术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和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想象力;增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二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材分析“得天独厚、独具魅力”,这是本节内容在本专题、本模块中的价值所在。
本节内容的主体知识是中国汉字、书法和绘画三科的基础知识,其彼此之间有极强的内在联系。
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泉,书画“同源”,而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能够读出来的图画。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体验、感悟我国古代艺术的多姿多彩,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进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放置于本专题之中,本节内容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理论学习的极好注解和生动的形式化,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感性认同和情感归属,其教学价值可以说不在于理论、抽象、机械地讲述中国古代深奥的思想之下!教材中安排的“宫廷舞和民间舞”和“戏曲”两子目,《课标》没作直接的知识要求。
教学设计上采取浅化与变通处理的方式,以兼顾《课标》和教材。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学生在社会学科和美术、音乐、书法等课上都有涉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媒体、电视、电影、展览等渠道耳闻目染,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知识认知。
学生中不乏书、画“高手”,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技能和较高的赏析水平,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
但学生对书画历史的认知知识不完整,知识结构因人而异,差异较大。
学生一般都不会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去体验、感悟本节知识,更少从思想的角度去领悟古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汉字、书法、绘画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三门不同的学科;既要鉴赏大量的优秀作品,又要总体上把握三科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专业知识。
在一课时内浓缩、组合并识记、体验三科知识和内涵,学生会有零散、杂乱、浮于表面、无所适从的感觉。
在面对优秀作品时,学生会更多地依据直观判断,很少从空间结构、更难深层次中去感悟作品、感悟作者的意境。
因学生缺乏书画相关专业知识与评价知识的储备,语言智能欠缺,“有感而不知从何发”。
就整个班级而言,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难点(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课件展示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教师: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
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
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讲授新课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点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思考中国古代汉字字体演变的情况,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及其艺术特点。
其演变趋势是怎样的?归纳3.五种主要字体及其艺术特点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课件展示《祭侄稿》图片《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根据背景材料,观看颜真卿《祭侄稿》图片。
体味作者作书时的精神状态,以及这一状态在作品中的体现(墨色浓淡、线条流转、顿挫涂抹等)。
探究参考下面所举各专家学者的评论,并结合在课文中看到的墨宝实例,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特点的看法。
林语堂:“作为中国美术的基础,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
这些美学范畴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朱仁夫:“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独有的骄傲。
”“书法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把旧有的形态完全破坏,而是在旧形态基础上的转化发展。
”“书法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为欣赏而创作,为欣赏而生存,唯有欣赏才有价值。
”“书法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因为线条不管是经过人创造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
”“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一直在这种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壮大,其传统性不仅来源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还来源于其传统土壤的深厚性。
”二、“画中有诗”的绘画艺术问题1.中国画是怎样分类的?各个门类有何特点?2.著名画家及其佳作欣赏课件展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学生欣赏画作,体会特点。
讨论在日本卡通画大量蚕食我们头脑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国画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民族的优秀遗产?三、音乐艺术——金声玉振1.上古先秦时期的音乐(1)自黄帝时代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2)在河南舞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3)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等乐器,钟上铭文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的音乐(1)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和四邻诸民族的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
(2)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3)南北朝、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以歌舞大曲的排场上演,乐器繁富,规模宏大。
3.明、清时期的音乐(1)戏曲音乐繁荣。
(2)器乐艺术发达。
(3)产生出诸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等一大批名曲。
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阶段特点答案依照音乐形态的变化,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上古先秦时期,以钟磬乐为代表的乐舞占据主流,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就是充分的例证。
汉、唐时期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占据中心地位。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世俗乐得到迅速发展,宫廷歌舞渐趋衰落,戏曲则逐渐形成了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
四、舞蹈艺术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1)萌芽: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古人扮作动物跳狩猎舞的形象。
(2)产生:夏商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
(3)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汉代设乐府,大力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4)鼎盛:隋唐时期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族乐舞,创造出许多新作品,显示了古代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
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5)衰落:明清时期的宫廷舞蹈在内容上多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但在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代:《诗经》和楚辞中生动地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2)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
(3)南北朝时期:“胡舞”盛行,代表作有《西凉乐舞》。
(4)隋唐时期: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创造。
(5)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有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探究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及兴盛原因答案①由于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瑰丽多彩;②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③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五、戏曲艺术1.戏曲的发展历程(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都与后来的戏曲具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元:杂剧的兴盛。
(4)明:传奇剧的繁荣。
①形成:宋元南戏十元杂剧的艺术成分;②四大唱腔: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其中,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5)清朝: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推广: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特点: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④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问题元杂剧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各是什么?答案兴盛: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②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代的精华。
衰落:①科举制的恢复;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远没有结束。
板书设计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