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流式沉淀池

合集下载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竖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沉降,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水源净化等领域。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将待处理的水流从竖直方向引入沉淀池,使水在池内形成上下流动的状态。

在竖直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比水重,所以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逐渐沉降。

当水流通过竖流式沉淀池的过程中,固体悬浮物会逐渐沉淀到底部,而水则从上部流出,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结构对其工作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竖流式沉淀池由进水管、沉淀区、排水区和出水管组成。

进水管将待处理的水流引入沉淀池,沉淀区是悬浮物沉降的区域,排水区是水流经过沉淀后流出的区域,出水管将处理后的水流导出。

在沉淀区内,通常会设置一些隔板或者隔墙,以增加水流的运动路径,提高悬浮物的沉降效果。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混合区、沉淀区和澄清区。

在混合区,水流通过进水管进入沉淀池,悬浮物与水混合在一起。

随着水流的上升,进入沉淀区,在这个区域,悬浮物开始沉降。

在沉淀区的底部,悬浮物会逐渐聚集形成污泥层。

而清澈的水则从沉淀区的顶部流出,进入澄清区。

在澄清区,水流经过一段距离的上升,悬浮物的含量已经大大降低,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竖流式沉淀池的运行原理是基于物理沉降的过程,因此,它适用于处理悬浮物较多的水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质的不同,调整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如沉淀区的高度、澄清区的高度,以及进水流量等,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竖流式沉淀池通过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沉降的原理,实现了水质的净化和固体悬浮物的分离。

它在水处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水源净化等领域。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调整,竖流式沉淀池可以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为人们提供清洁的水源。

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计算

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计算

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计算
一、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
1、结构形式
竖流沉淀池是指在沉淀池中水流的形式主要为垂直方向,其结构型式为圆筒形或梯形,可以实现污染物的沉淀、清除,同时也有污泥贮存的作用。

2、参数计算
(1)池底角α应满足θ≤30°,最好为18°~25°。

(2)池底距离:当水流速小于0.1m/s时,可以考虑安装沉淀池,此时距离可以定为0.7m;当流速大于0.1m/s时,可以考虑改善设备或设置沉淀池,此时距离可以定为1.2m。

(3)管线内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一般内径可以确定为500mm~1000mm。

(4)池容量:可以根据污水日处理量来计算,一般池容量需大于日处理量的1.3倍。

3、主要工艺
(1)沉淀过程:污水进入沉淀池,污染物粒子在水力作用下不住自行沉淀到池底,沉淀过程可以分为凝聚期和沉淀期。

(2)搅拌过程:搅拌设备可以提高污水中污染物粒子之间的质量交换,增加沉淀率,减少污染物污泥的污染量。

二、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1、结构形式
斜管沉淀池是指,污水流入池中时,水流流向以倾斜斜管形式排列的深池,沉淀介质渗滤下来,在池底形成活性污泥后排出。

竖流式沉淀池计算完整版

竖流式沉淀池计算完整版

0.210 m 21031.436 0.026 0.00123 m 0.80000 m/s 0.07436 m 1.80 m/s 0.050 m 2.00 d 0.50 L/(人·d) 166.67 人 0.17 m3 0.10 h 0.14 m 0.20 m 1.43 1.43 1.76 m 4.36 m3 角度值需要改
管径(宽度)dBiblioteka 雷诺数Re=1000d3*u 出水阻力系数 水头损失(高度) 9 出水管流速 出水管管径 9 进水管流速 进水管管径d4 10 沉淀部分总容积 T= S= 人口N= V=SNT/1000 污泥排完时间t 排泥管直径 11 圆截锥计算 r= R=D/2 tana55 h5=(R-r)tana V1=3.14*h5(R^2+r^2+R*r)/3 符合要求 12 沉淀池总高度 超高h1= 缓冲层h4= H= 13 沉淀池总尺寸 直径D 总高H
0.30 m 0.30 m 4.86 m 2.86 m 4.86 m
一、 1 最大流量计算 Q= q= 2 中心管计算 v0= f=q/v0 d0=(4f/3.14) ^(1/2) 3 喇叭口和反射板间隙计算 v1= h'=d1=1.35d0 h3=q/v1*3.14d1 反射板d2=1.3d1 4 沉淀部分有效断面面积 q'= v=q1/3600 kz= F=q/kz*v 5 沉淀池直径 D=√4(F+f)/3.14 6 校核 1)有效水深 t= h2=vt*3600 3h2= 符合要求 池子直径与水深之比不大于3 2)水堰负荷计算 q*1000/3.14/D= 符合要求 7 出水堰计算 堰上水头H' 出水堰个数n 8 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管内流速u 0.100 m/s 0.05 m 26.53928 个 0.39 L/(s.m) 1.19 不大于3 2.00 h 2.40 m 7.20 m 停留时间 2.86 m 1.20 m3/(m2/h) 0.00033 m/s 1.65 6.31 m 表面负荷 0.02 m/s 0.52 m 0.11 m 0.67 m 0.03 m/s 0.12 m2 0.38 m 12.50 m3/h 0.00347 m3/s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一、平流式沉淀池卧式沉淀池的表面形状一般为矩形。

水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水流缓慢水平流动,水中的悬浮物逐渐沉入池底。

沉淀区的水溢出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当卧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采用穿孔管排泥。

多孔管大多布置在泥斗内,或水平池底部。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斗的平面为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卧式沉淀池一般都配有刮泥机,将池底的污泥从出口刮至入口处的泥斗,将浮渣刮至出口处的集渣池。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二、竖流式沉淀池立式沉淀池体为圆形或方形,污水从中心管入口流入人池,通过反射板的挡板分布在整个水平段周围,缓慢向上流动。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1. 引言竖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备,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2. 竖流式沉淀池的概述竖流式沉淀池是一种采用重力沉降原理实现污水处理的设备。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引导污水在池内由上而下的垂直流动,从而实现固体颗粒的沉降,并最终将水与固体分离。

2.1 设备结构竖流式沉淀池一般由上部进水管道、污水存留室、排水管道和沉淀室等部分组成。

其中,污水存留室用来保持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排水管道用来排除处理后的清水,而沉淀室则是实现固体沉降的关键区域。

2.2 工作原理概述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污水进入、污水停留、污水流动与沉淀、清水排出。

3. 工作原理详解为了更好地理解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我们将详细阐述每个步骤的具体过程。

3.1 污水进入污水通过上部进水管道进入竖流式沉淀池。

为了防止进水过快导致沉淀效果不佳,通常会在进水管道设置节流设备,如调节阀等。

污水进入池内后,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开始向下流动。

3.2 污水停留污水流入池内后,进入污水存留室。

在污水存留室中,污水停留一段时间,以便固体颗粒沉降。

停留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沉淀效果,一般需要根据处理污水的性质进行调节。

3.3 污水流动与沉淀经过污水存留室后,污水开始从上往下流动进入沉淀室。

在沉淀室中,污水的流速逐渐减小,使得固体颗粒被重力逐渐沉淀至底部。

沉淀室的设计通常采用倾斜板或者纵向隔间等结构,以增加接触面积和延长停留时间,提高固体沉降效果。

3.4 清水排出经过沉淀后,清水位于池内的上部分。

清水通过排水管道从竖流式沉淀池中排出。

为了保证排出的清水质量,通常会在排水管道中设置反冲洗装置和澄清设备,以去除残留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

4. 优点和应用竖流式沉淀池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容易维护和管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沉降效果好,可实现较高的固体分离效率;•适用于多种污水处理场景,如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

一体化竖流式沉淀

一体化竖流式沉淀

一体化竖流式沉淀
一体化竖流式沉淀设备主要由进水口、浓缩池、沉淀区、出水口和污泥排放口等部分组成。

污水首先经过进水口进入浓缩池,在浓缩池内加入混凝剂和助凝剂,使悬浮颗粒物絮凝成大颗粒。

絮凝污水然后上升进入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絮体颗粒逆向下沉,清液则从出水口排出。

下沉的污泥在浓缩池底部富集,定期通过污泥排放口排出。

该工艺的优势在于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

它可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水厂泥水处理等领域,有效去除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溶解性污染物,出水水质良好,达标排放。

同时,设备结构紧凑,易于安装和维护,投资运营成本较低,是一种经济环保的固液分离新技术。

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

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

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

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

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

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³/d的污水处理厂。

竖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颗粒将悬浮在混合液中形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往上以流速v做竖向流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①当u=v时,颗粒处于随机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①当u<v时,颗竖流式沉淀池的构造: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

为使池内配水均匀,池径不宜过大,一般采用4~7m,不大于10m为了降低池的总高度,污泥区可采用多斗排泥方式。

竖流式沉淀池的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不大于3。

沉淀池,应用颗粒或絮体的重方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传统水处理构筑物。

它的平面形式常采用长方形和圆形两种。

按池中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三种形式。

广泛应用于给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

有时作为原水水质较好的单独水处理构筑物,其出水术质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或作为污水的一级处理单独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流式沉淀池
设计概述
因本次设计的设计流量不大,拟采用竖流式沉淀池.
设计参数
①池的直径或池的边长不大于8m ,通常为4~7m 。

②池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大于3。

③中心管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

④中心管下端应设于喇叭口和反射板,反射板距地面不小于,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 倍,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 倍,反射板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

⑤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在~ 范围内时,缝隙中污水流速,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 ,二沉池不大于20mm/s 。

⑥池径小于7m 时,溢流沿周边流出,池径大于7m 时,应增设幅流式集水支渠。

⑦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

⑧浮渣挡板距集水槽~,淹没深度~。

设计计算
⑴ 中心管面积
设中心管流速=m/s,采用池数n=2,则每池最大设计流量为
s m n Q q /029.02
058.03max max ===
则中心管面积 20max 96.003
.0029.0m v q f ===
⑵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设表面负荷q1=)/(2
3h m m ,则上升流速
s m h m u v /0007.0/52.20===
2max 43.410007
.0029.0m v q A ===
⑶ 沉淀池直径 ()()m m f A D 835.714
.396.043.4144<=+⨯=+=
π ⑷ 沉淀池有效水深
设沉淀时间T =h,则 m vT h 78.336005.10007.036002=⨯⨯=⨯=
⑸ 较核池径水深比
39.178
.335.72<==h D ∴符合要求
(6)校核集水槽每米出水堰的过水负荷
S L S L D q q
/9.2/26.1100035.7029.0max 0<=⨯⨯==ππ ∴符合要求
⑹ 中心管直径 m f
d 11.114
.396.0440=⨯==π ⑺ 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
m d v q h 31.05
.114.302.0029.011max 3=⨯⨯=⋅⋅=π 式中: h3 ——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m
v1 ——污水由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缝隙流处的流速,m/s
d1 —— 喇叭口直径; d1==×=m
⑻ 污泥斗及污泥斗高度
取α=60°,截头直径1
d =m,则
m tg tg d D h 02.6602
4.03
5.72015=⨯-=-=α ⑼ 沉淀池总高度
m h h h h h H 41.1002.6031.078.33.054321=++++=++++=
式中: H ——沉淀池总高度,m ;
h1 ——池子超高,m;取为;
h2 ——沉淀池有效水深,m;
h3 ——中心喇叭口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m;
h4——缓冲层高,因泥面很低,取为0;
h5——污泥斗高度,m;
⑽ 沉淀池出水部分设计
污水流量Q =3
m s,集水槽内的流量集q =Q/2 则 集q =2=3m s
采用周边集水槽,单侧出水,每池设一个出口,集水槽的宽度为
()()m q k B 26.0029.05.19.09.04
.04.00==集⨯•= 式中: K ——安全系数,取值
集水槽的起点水深为
m B h 195.026.075.075.00=⨯==起
集水槽的终点水深为
m B h 325.026.025.125.10=⨯==终
槽深均布为m。

采用直角三角形薄壁堰,堰上水头(三角口底部至上游面的高度)取为h=m,每个三角堰的流量:
s m h q /0002.003.04.14.132
5251=⨯==
三角堰个数: 个集
1450002
.0029.01===q q n
三角堰尺寸:
()()m 45.2126.0235.714.320=⨯-⨯=-⋅B D L π=
m h H 06.02==
m h B 12.04==
m Bn L 4.171==
L L <1 0>∴b
m n L L b 027.0145
4.174
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