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白蛇传中的妖怪与人性

白蛇传中的妖怪与人性《白蛇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神话小说,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白蛇被描绘为一位妖怪,但她所展现出的却是无尽的人性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白蛇传中的妖怪与人性的关系。
一、妖怪与人性的界限白蛇传中的妖怪具有人性的特质,她们不仅有情感,还有情理之间的抉择。
在故事中,白娘子情真意切,为了治愈病重的许仙,她积极寻求帮助,甚至冒险去取仙草。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示出了白蛇妖怪独特的人性之美。
然而,妖怪与人性之间的界限也体现在白蛇妖怪对于人类的威胁与危害上。
虽然白娘子在与许仙的相处过程中展现出了善良和慈悲的一面,但她的妖力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灾祸,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从这个角度看,妖怪与人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二、妖怪对人性的引诱与诱惑白蛇传中的妖怪具有巨大的魅力,她们往往以美丽、智慧和善良来诱惑人类,使人们陷入迷惑与困惑之中。
白蛇化身为美丽的女子,以温柔体贴和聪明才智迷惑了许仙。
在白蛇传中,白蛇对人性的魅惑使得人们容易受到欺骗与诱导,也反映了人性对于美与善的渴望。
然而,白蛇传也提醒了人们妖怪对人性的强大引诱之后所引发的恶果。
白蛇以爱情为名将许仙控制在自己的身边,而忽视了他的自由与尊严。
这种以美色为诱饵的引诱与控制,无疑是人性的一种脆弱与软弱。
三、白蛇妖怪的悔过与人性的弥合在白蛇传的故事中,白娘子的悔过和对人性的弥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尽管她曾经犯下了罪恶,但通过反思和悔过的过程,她渐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在最后,白蛇成功让许仙与自己形成夫妻关系,并将爱情和责任体现到了照顾丈夫和儿子上。
这种悔过和转变的过程反映了人性的强大力量和对正义与善良的追求。
结语白蛇传中的妖怪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主题,它涉及到情感、人性的诱惑与悔过改变等多个层面。
通过分析白蛇传中妖怪与人性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妖怪形象的多面性。
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美与恶的诱惑时要懂得抵制,并积极追求正义与善良。
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学白蛇传概述

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学白蛇传概述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学——白蛇传概述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引以为傲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这些传统文化中,白蛇传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故事,它讲述了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融入了众多中国特色与哲学思想。
本文将向读者概述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展示其艺术魅力和道德内涵,以期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一样的绝世经典,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故事中,白娘子是一个千年白蛇的化身,她修炼成人形后,在人间结识了许仙,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由于法海和许仙的前世宿世恩怨,造成了命运的纠缠与种种悲剧的发生。
白娘子为了救治儿子宁姜,与法海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最终以石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白蛇传以其独特而精妙的故事结构吸引了广大观众,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故事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白娘子与许仙的深情厚意,以及白娘子为了保护家人付出的巨大牺牲。
这种神仙与凡人的爱情包含了浓郁的人性思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命运的关系。
同时,故事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道教神仙、妖魔鬼怪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使其成为了一部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在白蛇传中,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是引人注目的。
其绘声绘色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塑造使故事更加形象鲜活。
例如,在白娘子匆忙逃亡的那一幕,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形容,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白娘子翩然腾空的场面。
此外,白蛇传还以写实的手法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对这一经典故事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白蛇传所呈现出的道德内涵也是其魅力所在。
故事中,白娘子用自己的神力帮助人们,表现出了大爱无疆的精神。
而故事最后白娘子为了救治儿子而力拼法海,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故事中诸多人物形象与情节都彰显出正义与善良的力量,鼓励人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斗争邪恶的行为。
因此,白蛇传可以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白蛇传”的现代诠释

“白蛇传”的现代诠释“白蛇传”的现代诠释中国古代文学中,《白蛇传》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部作品。
以白蛇和许仙之间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这个传奇故事被无数人传颂。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演绎和诠释《白蛇传》,使其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更深入地审视《白蛇传》,它有着更加深刻而现实的诠释。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白蛇传”可以被视为反思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白蛇爱上了人类许仙,这种跨越物种的爱情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反对。
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使得人们无法理解白蛇为什么会对人类产生情感。
这种揭示出传统观念的隐蔽性和保守性,让我们反思是否应该把人的个体权益放在更高的位置。
爱情不应该受到族群、物种、种族的限制。
我们应该超越这些束缚,尊重和追求真正的爱情。
其次,现代诠释的《白蛇传》也可以被视为对女性权益的呼唤。
从白蛇化身为蛇妖到最后她们失去了幸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中女性才智、坚毅和真诚所受到的不公。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被剥夺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
白蛇和小青的善良和善行被误解和扭曲,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
我们应该拥抱平等和尊重,不给予女性任何限制和歧视。
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无论男女。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也给这个故事带来了新的诠释。
白蛇化身为小青充满了无数的智慧和技巧,可以利用网络和科技来为社会贡献。
传统的英雄形象往往以武力和勇气为主,如今我们也应该重视智慧和才能。
白蛇的形象提醒我们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多的智者和创新者,他们可以通过科技改变我们的世界。
最后,现代诠释的《白蛇传》也对人类自我成长和进步提出了思考。
许仙和白蛇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许仙的成长和改变。
从开始的迷信和恐惧,到最后包容和宽容,他最终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我们应该向自己的心灵敞开大门,放下成见和偏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和他人。
白蛇传故事文化意蕴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意蕴.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别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廊访师专学报1,99年第4期仓蛇传故事钓丈化意握王软冰白蛇传的故事,渊源甚早,故事雏形产生于唐代。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白蛇故事,就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几百年前的白蛇传故事却是另一番模样。
《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李黄》条,记士人李黄调选入京,遇一白衣女子,自称袁氏媚妻。
李出钱三十千,则袁氏愿“侍其左右”。
李留宿三日,归后便全身化水,只余头颅,家人寻袁园,却是白色巨蛇出没之处。
《夷坚志》戊卷第二《孙知县妻》,《清平山堂话本》中之《西湖三塔记》,都出现了白蛇的形象,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白蛇传故事的初始原型。
它们与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有着很大的差异,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精怪传说,蕴含的是极其丰富的精怪文化。
精怪,又称妖怪、妖精、精魅,是一种代表特定宗教或准宗教观念的超自然体。
它有着动物、植物抑或无生命物的形体,又有着超人的特殊技能,一定程度上被人格化并可以化形为人并与人发生多样的联系。
白蛇就是这样一个让朝朝代代的人都津津乐道的著名精怪。
远古时期,原始人普遍对死亡存在恐惧心理,面对死亡,他们手足无措,对活者与死者间所出现的差异也很惊奇。
尤其对于梦的成因,原始人类不能解释,认为人体中存在着另一个实体,即灵魂,而梦是形体之外的魂的行为。
这些魂魄成天围绕着人飞翔,白天盘旋在岩洞和森林,夜晚则闯入人的梦乡。
以此类推.原始人将其生活视野所触及范围内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也统统赋予了生命和意识,相信万物体内均有灵魂。
这就是原始的.‘万物有灵”的鬼神观念。
“万物有灵”论一旦进人人的头脑,人就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对动物的模拟,而致力于对虚妄的鬼神、精灵、魔怪的某种创造。
不过最初,人们的鬼观念是泛化而模糊的,直到人们对自然界与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懂得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别开来,“人鬼”才从“泛鬼”中逐渐分化而得以独立,与此同时,精怪也从自然鬼中演化出来。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备受喜爱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更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寓意,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探究《白蛇传》的经典建构与阐释,并探讨它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白蛇传》的经典建构。
故事的主线是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其中涉及到许多情感主题,如爱与道义、善与恶、生与死等。
故事将人与妖的对立置于一个优胜劣汰的道德观念之下,白蛇、许仙和法海这三位重要角色所代表的正邪对立,构建了一个道德价值观的对立。
故事中的众多经典情节和形象也是《白蛇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蛇化身为人形、与许仙相恋,最终被法海降服;许仙山中遇蛇,百善孝为先,成就一段传世佳话。
其次,我们来探讨《白蛇传》的阐释。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困境。
面对如同许仙般被动的局势,白蛇的从容自信与坚定拼搏精神,展现了心灵的力量和对爱的坚守。
许仙的善良和宽容,以及与白蛇相守的勇气,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
法海作为正派代表,虽然有自己的信仰和使命感,但其极端和偏执的行为,使他成为故事中的反面角色。
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选择,如何追求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白蛇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故事中出现的许多文化符号和意象,都融入了中国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思想。
白蛇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妖精与仙女之间的概念,其形象隐喻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
同样,许仙代表着人类社会中的一般人,善良、普通,可以与妖魔共存,表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博爱的精神。
《白蛇传》在其寓言和意象中提供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人性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思考,给予人们深入的思考和影响。
尽管一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于细节的不同理解,但这个故事以其普世的情感和主题,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于善恶、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总之,中国白蛇传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建构和深刻的阐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神话故事解读白蛇传中的爱情与人性

神话故事解读白蛇传中的爱情与人性在白蛇传这个经典的神话故事中,爱情与人性是故事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对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关系以及角色的行为和选择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所探讨的爱情与人性的内涵。
白蛇传讲述了白素贞和许仙这对情侣的爱情故事。
他们相爱深切,白蛇为了追求人性的完整性,怀揣善良和仁爱的信念,化身为人类白素贞与许仙结为夫妻。
然而,这段跨越人与妖的爱情并不被世人接受。
在这个故事中,爱情与人性的探索与挑战展示了人们对于不同身份和社会地位之间爱情的态度和偏见。
首先,白蛇传中的爱情描绘了真挚的感情与无私的牺牲。
白蛇对许仙的爱是无私且纯粹的,她愿意放弃作为妖怪的自由与力量,选择成为人类并与许仙生活在一起。
白蛇的爱是无条件的,她甘愿冒着风险和巨大的代价来保护许仙。
这种牺牲和奉献的爱情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仁爱。
然而,白蛇与许仙的爱情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周围人的质疑与阻挠。
道士法海视白蛇为妖魔,试图将其消灭。
这种妖魔与人的冲突代表了人性中的偏见和不宽容。
作为一个神话故事,白蛇传通过揭示人类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爱情的态度,让读者思考他们自己对待爱情与人性的立场。
白蛇传中也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白蛇为了救许仙而使用自己强大的妖力,最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爱情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对于白蛇来说,她为了保护许仙而不惜释放自己的妖力,这显示了她的爱情之火和牺牲精神。
然而,随之而来的懊悔和悲伤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白蛇的行为是出于爱,但也给她和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使我们思考,人性中的爱是否总是无私和伟大,还是牵涉到了自私和自我保护的成分。
爱情与人性在白蛇传中是紧密交织的。
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是跨越界限的爱,它们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包含了对于人性本身的考量和探索。
这些交织的因素使白蛇传成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的创新传播研究

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的创新传播研究【引言】白蛇传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
它塑造了民族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白蛇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对于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近年来,国家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走进乡村,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间文化,开展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从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保护入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背景】白蛇传源于汉代,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顶级传说故事之一。
以白娘子和许仙的传奇故事为基础,植根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神话中,是被广泛流传的名著之一。
近年来,许多人开始关注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
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如何创新传播白蛇传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和认知白蛇传,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创新传播研究】1. 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和了解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白蛇传。
例如,制作动画片,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等,这些媒介的无形力量,可以将白蛇传传递给更多的人。
今天,更多的年轻人都在看数字平台上的内容,并开始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白蛇传的故事被许多数字平台引入,并通过网络、移动通讯等去进行多元化呈现。
2. 与其他文化相结合除了白蛇传本身的故事,我们还可以把它与其他域的文化相结合,如音乐,舞蹈,书法等等。
这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让他们了解白蛇传。
例如,南京市鼓楼区的艺文传媒公司,制作了一部以白蛇传故事为背景的民族音乐剧,将情节设置在了古时候的苏州,凭借儒雅的花鼓戏配上中西方的音乐元素,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艺术享受。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中国白蛇传是一部古老而经典的传说故事,它以白蛇化身的白素贞与相爱的许仙之间的爱情和命运纠葛为主线,通过揭示人性的善恶、伦理道德的观念和命运的安排,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妖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故事的建构与阐释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白蛇传的经典之处。
首先,中国白蛇传的建构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思想观念。
故事中的白蛇被描绘为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她的形象既包含了妖怪的特点,又融入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美好寓意。
白蛇对许仙表达了真挚的爱情,她愿意放弃自己的妖怪身份,追求凡人的幸福,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仁爱”、“忠诚”等思想价值。
而许仙则被描绘为一个善良、懦弱的凡人,他对白蛇的爱情持坚定的信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观念一脉相承。
其次,中国白蛇传的阐释使人们深刻反思了善恶与正邪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故事中,白蛇因为她美丽而被认为是妖怪,被社会所排斥,但她却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与此相对,法海这个角色代表了社会的规范和伦理道德,他一心想要除掉白蛇,过度追求“正义”,却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的傲慢和狭隘。
这一部分内容给予了人们对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深思,提醒人们在评判事物时应更加客观全面,不能简单地以表面尺度来衡量。
此外,中国白蛇传的阐释还深思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故事中的情侣白蛇和许仙之间展现了一个跨越种族和身份的爱情,他们身份不同、命运迥异,但却无法阻止他们相爱的决心。
这种爱情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呼唤了社会和谐、尊重差异的价值观念。
另外,故事中的白蛇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她能控制天气、救助百姓,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而传统中国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在此得到了全面诠释。
最后,传统中国文化中神仙与凡人的关系被巧妙地融入了故事中,白蛇与法海间的斗争反映了人与神之间的较量,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对信仰与命运的思考。
总之,中国白蛇传通过建构故事情节和阐释主题思想,成为了一部经典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期2009年1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21 No.01Jan 12009□文学·文化研究“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郭娟娟(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 要] 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故事,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
《白蛇传》故事中蕴涵了大量的重要文化信息。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对白蛇传中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白蛇传文化的故事演绎模式、空间传播与纵向流传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
[关键词] 白蛇传;白蛇;文化形态;符号;文化传播;文化功能[作者简介] 郭娟娟(1983-),女,安徽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一、引 言《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白蛇传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民间传说故事,之与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
《白蛇传》故事中蕴涵了大量的重要文化信息,“从上古洪水神话到魏晋志怪小说,都能找到白蛇传传说中的众多文化符号。
这印证了白蛇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民间根深蒂固”。
[1]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白蛇传》的研究颇为丰富,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关于白蛇故事的演变发展,如张弘的《〈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龙永干的《白蛇传故事流变及近作刍议》,王立、刘莹莹的《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陈毅勤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再论〈白蛇传〉故事的演变》等;或是从白蛇传故事探讨女性地位及观念的嬗变,如段湘怀的《试论白蛇传说演变过程中的女性观念嬗变》,罗戎平的《白蛇传:从蛇图腾到具有反叛力的女性话语》等;也有从民俗观念出发探讨白蛇形象演变的文化内涵,如王澄霞的《〈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中田妙叶的《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张静静的《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等等。
总的来看,至今白蛇传文化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
尽管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和利用,但研究文献的数量较为有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围绕《白蛇传》故事本身,偏重于从纯粹文学的层面来进行研究,且多数观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整体上的探讨。
白蛇传作为一种文化事像,学术界还未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从整体上对白蛇传文化进行探讨。
本文尝试对白蛇传的文化呈现形态、典型文化符号、文本演绎模式、文化传承形式与文化传播方式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二、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民间传说故事,之与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
作为四大传说故事之一,白蛇传文化的最早形态便是传说文本。
到近现代,以白蛇传故事传说为原始题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电影、电视、戏剧等传媒艺术大放异彩,故事发生地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湖、断桥、雷峰塔等的相关美景……白蛇传文化的内涵开始真正丰富和发展起来。
(一)《白蛇传》文本的演变关于《白蛇传》故事演变发展的文本,早在唐人谷神子《博异志》中就有一篇名为《李璜》的短篇,真正《白蛇传》的雏形是明人洪的《西湖三塔记》,这是一部宋元话本。
据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雷峰塔……俗称王妃塔。
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
[2](P137)它写宋孝宗淳熙年间,奚宣赞与白蛇精变化的白衣妇人结婚,后又几被其所害,幸得奚真人相救,三妖被镇于西湖三塔下。
到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所辑录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开始真正丰富,有了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赠符逐道等情节,同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白娘子、许仙等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很突出。
白—711—娘子虽然未脱尽妖气,但已经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义妖。
而许仙怯懦胆小、软弱动摇,与白娘子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为白蛇故事的进一步演变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清代产生的梨园旧钞本,将以往故事中渲染白娘子妖气之处几乎都删了,“水斗”、“救仙”、“断桥”等,白娘子的正面形象第一次真正树立起来:她聪明、美丽、勇“求草”、另行增加了几个段子如“端阳”、敢,对爱情的信念执著而坚定,渴望人间幸福生活。
这些在其后清代方成培所著剧本《雷峰塔传奇》和陈遇乾所著弹词《义妖传》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且增加了“水漫金山”和“白状元祭塔”等情节。
虽然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书目中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多是围绕游湖借伞、勇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方面来组织故事、安排情节的。
在故事的演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的变化:许仙由懦弱动摇的小市民变成忠贞勇敢的大丈夫,白娘子由最初的妖,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
故事结局也逐渐由悲剧变为团圆结局。
(二)白蛇传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到了近现代,白蛇故事的演绎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以白蛇传故事传说为原始题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小说、戏剧、诗歌、电影、电视等文学艺术作品开始风行。
在小说方面,署名古吴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之《雷峰怪迹》和沉树基编的两篇白蛇传故事、嘉庆年间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奇传》以及梦花馆主的《白蛇传前后集》和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小说《白蛇传》,都是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说唱作品有北方子弟书《雷峰塔》,山东琴书《白蛇传》,各种地方戏剧,如川剧、滇剧、闽剧、越剧、粤剧等,皮影戏《白蛇传》、秦腔《雷峰塔》、衡阳湘剧《水漫金山》与《断桥会》、绍兴高腔《水漫》与《祭塔》等;港台地区关于白蛇传故事的演绎有大荒的诗剧《雷峰塔》、张晓风的散文《许士林的独白》、李乔的小说《情天无恨———新白蛇传》、李碧华的小说《青蛇》等等。
在影视方面的发展更是热点:最早在1962年由邵氏出品的林黛版《白蛇传》,1982年汪明荃版舞台剧《白蛇传》,1993年赵雅芝版《青蛇与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轰动一时,同年,王祖贤版的电影《青蛇》也极为成功,之后还有《白蛇后传》之《人间有爱》、白蛇》等影视作品。
三、白蛇传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分析白蛇传文化在其逐步的流变、演绎、发展中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就提出:“这一故事及形象的发展变迁,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都存在远古神话的投影,沉淀着民俗信仰、图腾崇拜的残渣。
”[3](P42)可见,白蛇传文化是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逐步孕育而成的,是有其文化渊源的。
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白蛇显然应该作为该文化中的典型符号与核心元素,对其正确认识无疑是解析整个文化的关键所在。
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符号是人类随意赋予事物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或事件。
[4](P220)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指出:“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5](P5)探求典型文化符号的意义并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就成为理所当然。
(一)“蛇”的文化符号意义白蛇传所讲述的是一段人蛇恋情。
人蛇恋作为人妖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是早期人神婚恋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一种转化。
蛇精与先民所崇拜的蛇神也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6](P81)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夏、祝融、黄帝、匈奴、越人等部落图腾的原型都是蛇。
蛇无声而可能致命的袭击,柔软光滑的躯体,婉转灵巧的姿态,旺盛的生殖能力,水陆两栖,能脱皮蜕变,能窜突腾越,而且一旦狂怒起来,甚至能吞食人畜,毒杀猛兽,这些都让人类感到神秘莫测,并产生极大的恐惧。
洪荒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着。
在慌乱和不安中,人类惴惴地躲避着危害,繁衍着自身,而选择最强大可怕者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亲近,符合原始思维———“以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7](P496)的特点。
因此,蛇作为一种图腾崇拜,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崇拜。
显然,作为图腾符号存在的某种物品对于人们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人们不仅把图腾看作是氏族祖先的标志,不仅认为图腾是自己的庇护神,而且幻想通过图腾进行品质及力量的交换”。
[8](P83)蒙昧时期的原始初民由于不能正确解释死亡、梦境等正常的生理现象,于是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另一个实体“灵魂”,“灵魂”能够脱离人体而存在。
与此同时,人们相信生活范围内所有的自然现象及自然物也拥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命和意识。
这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进入人类头脑后,精怪也就从中演化出来。
精怪“是一种代表特定宗教或准宗教观念的超自然体。
它有着动物、植物抑或无生命物的形体,又有着超人的特殊技能,一定程“物老为怪”的信仰。
葛洪《抱朴子·登度上被人格化并可以化形为人并与人发生多样的联系”。
[9](P12)中国民间有“物老成精”、涉》:“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
”无论是何种精怪,它们都能化形成人,而且通常是幻化为一个美女。
这就是白蛇传文化中典型符号“蛇”形象出现的民间文化信仰背景,因为白蛇传故事的核心情节之一便是“蛇化美女”。
这也是形成白蛇传故事雏形的重要依据,有了故事雏形,才有后来故事文本的演变以及多元化发展。
(二)白色的特殊内涵对“白色”的特殊心理,也是构成白蛇形象的基础之一。
“白”在汉字里含有洁净、彰明、清楚、直率之意。
白色,在中国远古民俗中首先是作为纯洁、吉祥的征兆。
罕见的白色禽兽出现,常被视为祥端。
《史记·周本纪》中有一则记载。
周武王渡河,中——181流有白鱼跃入周王舟中,周王俯取以祭,认为这是周兴而纣灭之端。
古称五帝之一的白帝白招拒,传说中原本是一位蛇神。
相传东汉时,公孙迷至此,见白色蛇龙自井中出,以为是帝王之兆的吉瑞,遂更名为白帝。
白蛇即为白帝同类,理所当然受到民俗的特殊敬仰。
白蛇形象人格化后的姓名为白素贞,素亦为白,贞乃忠贞,反复强调了形象的纯洁、忠贞。
[10](P46)(三)“伞”的象征文化意义“西湖借伞”是白蛇传中的重要情节,就此展开白蛇与许仙相恋。
伞,古称“盖”,明清时代,我国大量生产的油纸伞成了平民百姓遮阳挡雨的日常生活用品。
许仙和白蛇,因借伞、还伞而结识相爱。
伞也是典型的象征文化符号。
伞的形状是圆形,代表了天、天上的太阳以及万古不变的道,具有高贵、完整、和谐、团圆、圆满的文化意义。
有些客家人常常用两把纸伞做嫁妆,就是因为纸伞的“纸”谐音“子”,纸伞含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缘分、圆满之意;而且,伞的繁体字包含五个“人”,即“ ”,是由五个“人”相加而成,具有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显示出生命力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