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曹雪芹

合集下载

曹雪芹:清代作家,红楼梦的创作者

曹雪芹:清代作家,红楼梦的创作者
甲戌本:1754年,红楼梦早期 抄本
己卯本:1760年左右,红楼梦 早期抄本
庚辰本:1760年左右,红楼梦 早期抄本
蒙府本:1760年左右,红楼梦 早期抄本
《红楼梦》的文学地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 巅峰之作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 名著”之一
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备受国 内外学者和读者的赞誉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曹寅之妻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后为康熙帝乳母。
曹雪芹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曹家曾藏有敦敏诗集《懋斋诗钞》、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和明铜活字本《御选唐宋文 醇》等。
曹雪芹的成长经历
出生背景:曹雪芹出生于南京江 宁织造府,是清代内务府的包衣 世家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
曹雪芹与《红 楼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曹雪芹的生平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的影响与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曹雪芹的生平
章节副标题
曹雪芹的出生背景
语言优美,刻画 细腻,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意义: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沉沦,引发了人们 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艺术成就:作品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作品通过描绘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真实面貌,对后世社会观念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与时代环境

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与时代环境
家”
曹雪芹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成就: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价值: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艺术成就: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引发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雪芹的文化遗产
文学的巅峰之

文学创作历程
曹雪芹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祖籍辽宁辽阳
曹雪芹早年家境富裕,后因家族衰落而家道中落
曹雪芹在贫困中开始创作《红楼梦》,历时十余年完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的晚年生活
晚年生活:曹雪芹晚年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晚年时期,曹雪芹疾病
文化环境: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墨客众多
文学环境
清朝时期:曹雪芹生活在清朝时期,
家族背景:曹雪芹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作品深受清朝文化影响
家族文化对其作品产生了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科举制度:曹雪芹经历了科举制度
社会环 境:曹雪芹生活 在清朝社会,
的兴衰,对其作品产生了影响
达对人生、社会、时代的感悟与反思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反映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探讨爱情、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雪芹的其他作品介绍
《红楼梦》:曹雪芹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石头记》:曹雪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
《红楼梦》续书:曹雪芹去世后,由高鹗等人续写,成为《红楼梦》的完整版本

半卷湘帘半掩门全诗译文

半卷湘帘半掩门全诗译文

半卷湘帘半掩门全诗译文
半卷湘帘半掩门出自《咏白海棠》是清朝曹雪芹的诗作。

全文如下: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的译文如下:
夕阳照射着秋草,映照着层层院门,雨水淋过的花盆里,苔藓青翠欲滴。

白玉的品格很难比得上海棠的纯洁,那雪般的肌骨更能陶情醉人。

点点花蕊芳香娇嫩,好似不胜风力,夜深了,明月下还留着她俏丽的影痕。

不要说她像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咏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是小说人物贾探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颔联写海棠之白;颈联写海棠之柔;尾联写海棠与诗人融为一体。

贾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曹雪芹生平简介

曹雪芹生平简介

曹雪芹生平简介
曹雪芹(1715年6月17日-1763年11月5日),原名曹黄华,号林黛玉,清代女
性小说家,代表作《红楼梦》,世所公认的中国古典四大小说之首。

曹雪芹出生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祖籍安徽黄山,是清朝文学家、吏部尚书曹丕生的
长女,因“两曹共生”而称曹雪芹。

曹雪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学问渊博,勤奋好学,在她的父亲和教师的指引下,湿润了诗文、墨论、山水画等各种文学知识。

曹雪芹自幼以诗词饰业家,以精湛的文字和优美的笔调赢得仁宗的推举,并荣授宣政
院文录大学士。

后来,曹雪芹入宫,担任宫廷文秘,深受仁宗侯恩垂的推崇。

曹雪芹因其
聪慧、敦厚和风度纭攒而被称为“太虚仙子”。

曹雪芹于1740年起写作《红楼梦》,初作《林黛玉记》,经过11年艰辛斗争,完成
全书七十二回。

《红楼梦》是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曹雪芹在书中结合玄、理、
杂三家思想,描绘以林黛玉为中心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同时以生动的独特的老文笔表现出
人物心理敏感,引人入胜。

曹雪芹的创作技巧,也受到当时学者的高度评价。

此外,她也不愧是当时舞台上的了
不起女性,她有着宏伟的理想,对于贫贱之后,她以自己高尚的精神力量在人际社会中发
挥重要的作用。

曹雪芹的令人惊叹的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珍宝。

曹雪芹的作品,不仅
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精美场面,其语言的出彩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曹雪芹的睿智和深刻
的小说作品,闪耀着灿烂的星空,世世代代流传不衰。

曹雪芹清朝的小说家与文人

曹雪芹清朝的小说家与文人

曹雪芹清朝的小说家与文人曹雪芹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与文人。

他的代表作《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曹雪芹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阐述他在清朝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部分:曹雪芹的生平背景曹雪芹,字梦兰,号雪芹,生于清朝雍正年间,祖籍浙江嘉兴。

曹雪芹出生在一个文人家庭,他的曾祖父曹雪鸾是清朝进士,家族历来注重文化教育。

曹雪芹自幼聪颖好学,酷爱读书写字,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

第二部分:曹雪芹的文学成就曹雪芹以其创作的小说《红楼梦》成为了清朝文学史上的瑰宝。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衰兴衰。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玄幻元素和哲理思考,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探索,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第三部分:曹雪芹的艺术风格曹雪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他小说的细腻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上。

他以奇特的构思和细腻的文字描写,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笔触流畅而富有诗意,给读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曹雪芹的小说以情节丰富而复杂著称,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第四部分:曹雪芹在清朝的地位和影响曹雪芹作为清朝的小说家和文人,对于当时的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

同时,曹雪芹的小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部分:曹雪芹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与文人,他的作品《红楼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都展现了他在清朝的地位和影响。

曹雪芹的作品对于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他的作品,承继和发扬他的文化遗产。

芹溪居士曹雪芹的生平简介

芹溪居士曹雪芹的生平简介

芹溪居士曹雪芹的生平简介曹雪芹名霑,约1715年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是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品性方达,爱好广泛,其著作《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芹溪居士曹雪芹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芹溪居士曹雪芹的生平简介曹雪芹,清朝小说家,满族人。

生于1715年5月28日,死于1763年2月12日,享年48岁。

名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

祖籍辽阳,在南京出生,大概十四岁时跟随家人迁居北京。

曹雪芹的家族属于清朝的名门望族,爷爷曹寅为朝廷江宁织造,显赫一时。

曹雪芹本人生性不羁,爱好广泛,平时无事经常把玩研究金石、诗书、字画、园林、中医、饮食等,学问非常丰富,这一点,为其写下名著《红楼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曹雪芹,他的名字值得一说。

相传,曹雪芹出生三天后,正遇上一场及时而来的喜雨,使长期的干旱得到了缓解。

父亲曹頫非常高兴,随口给他起了一个单字“沾”的名字。

古代读书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都有出处,而且出处越久远,显得越有水平,曹雪芹的“沾”字就取自《诗经》:“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之句,意思就是说细雨蒙蒙,水分充足,滋润大地,灌溉四方,庄稼蓬勃生长,与曹雪芹出生时的境况吻合。

现在我们常说的“久旱逢甘霖”,也和诗经里的这句差不多。

但这还不算高明之处,其实“沾”字与“世沾皇恩”也可以挂上钩,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曹家的情况,正是世沾皇恩的鲜明写照。

而“雪芹”二字则出自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指雪地里的芹菜,意思是说雪地里的芹菜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还是要等到春天到来了,才能够和斑鸠的肉一起炒来吃,引用此二字,意在表明自己如雪芹一样,出污泥不染,洁身自爱,这也是一代文豪曹雪芹名字的出处。

芹溪居士曹雪芹之死曹雪芹晚年时,幼子因感染“天花”无药可治而夭折,曹雪芹过度悲伤而染病,加上家里贫困,无钱买药,最终在寒冷的冬天病故。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从脂砚斋批的甲戌本第一回的眉批中可略知一二,其中写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清代⼩说家。

出⾝于⼀个“百年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的⾟酸。

他在⼈⽣的最后⼏⼗年⾥,以坚韧不拔的毅⼒,历经⼗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致志地做着修订⼯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回的稿⼦。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法精湛,是中国古典⼩说中伟⼤的现实主义作品。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6.12~约1763),清代⼩说家。

名沾zhān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清代⼩说家,诗⼈。

康熙五⼗四年六⽉⼗⼆⽇⼦初初刻⼗分(公元1715年7⽉12⽇23时10分)⽣于南京,祖籍辽阳。

先祖本为汉⼈,远祖曹俊后归降满洲,被编⼊正⽩旗。

⼀般认为他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另外⼀种权威说法: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就诞⽣在位于南京⼤⾏宫的江宁织造府内。

江宁织造府,⼜名⼤观园,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5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

这⾥的地名⼤⾏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得名。

曹雪芹的⽼家南京江宁织造府内景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就诞⽣在江宁织造府内。

明朝天启元年(1618年),努尔哈⾚统兵攻明,攻占沈阳、辽阳,曹宜的先祖被满军所虏,归依⼋旗正⽩旗“包⾐”,曹世选、⾼祖曹振彦沦为多尔衮的家奴。

曹振彦颇受多尔衮赏识,封为佐领,曾参与平定姜瓖起义。

⼊关后,改任⽂官,历任⼭西吉州知州、⼤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等三品官职。

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标准像 曹雪芹的曾祖⽗曹峦(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做过康熙帝⽞烨的保姆。

祖⽗曹寅做过⽞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烨宠信。

⽞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曹颙、继⼦曹頫(即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
中文名称: 曹雪芹
又名: 号芹圃号芹溪名沾字梦阮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715—1763
生平简介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

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

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

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

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

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

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之父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

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家道逐渐败落。

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

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

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作《红楼梦》。

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

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曹雪芹第一节生平和家世曹雪芹的祖先是汉人,明朝末年定居于辽阳。

高祖曹振彦隶籍于满洲正白旗包衣佐领,为皇室家奴,可以视为满人。

曾祖曹玺是曹家成为望族的创业人,其妻子孙氏是康熙帝奶母。

康熙二年(1663),曹玺被派到江南,任江宁织造郎中。

这是正五品官,专为皇家办理织造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官位不高,却是皇帝派出的亲信,地方官不得不另眼相看,故而实际地位较高。

康熙帝赏赐曹玺正一品衔,荣誉非凡。

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死于住所。

其子曹寅,是康熙帝奶兄弟,少年时代伴君读书,康熙三十一年(1692)被任命为江宁织造,继承父业,一直做到五十一年(1712)病故,这中间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加通政使衔(正三品)。

他奉康熙帝之命,组织校书班子,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

他自身文才很高,善作诗词古文,喜作戏曲,著有《楝亭集》、《续琵琶记》,刻书很多,有《楝亭藏书十二种》、《楝亭五种》。

他同江南的文士广交朋友,并为朱彝尊、施闰章等名家梓刻文集。

康熙帝六次南巡,曹寅赶上了四次接驾,把康熙帝供奉在他的织造署里。

曹寅的女儿出嫁给平郡王纳尔苏,成为王妃。

他的妻子李氏,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堂妹。

曹寅时期是曹家的鼎盛阶段,但他开销大,拉下亏空,也是曹家衰落的开始。

曹寅死后,康熙帝命曹颙继承乃父差使,对他颇为赏识,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的人”,办事又“谨慎”,是“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①。

可惜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死了,康熙帝怜悯曹寅两世孤孀无人奉养,下令把曹宣的儿子曹頫过继曹寅为子,并担任他的职务。

曹頫原受曹寅抚养和器重,他的为人,据唐开陶编纂的《上元县志·曹玺传》讲:“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

”看来他是忠厚老实的有点学问的人,但机变办事能力不足。

自曹寅以来欠下的官帑亏空,多年没有弥补,他在办理织造事务上又屡出差错,雍正帝清厘钱粮,就以他“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②为名,于雍正五年底下令抄他的家,罢他的官③。

曹家于是离开任所,回到北京。

曹玺祖孙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前后六十余年,成为织造世家,离开江南后,家业凋零,一蹶不振。

曹雪芹是曹颙之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夏天出生在江宁织造署,乾隆二十七年(1762)除夕死于北京,享年四十八岁。

曹雪芹,名霑,此为父辈所取谱名,赋予感戴皇恩或天恩祖德之意,字芹圃,表示游沣水,得功名的愿望。

另一号梦阮,阮即指阮籍,表示自己思想性格上与之有相通处。

雪芹是又一个号,又自署芹溪居士,这同佛教有一定关联。

雪芹与敦诚、敦敏兄弟交谊笃厚,敦氏弟兄是努尔哈赤之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后裔。

雪芹经常与他们交游,互相唱和。

雪芹先卒,他们屡以诗文悼念。

雪芹另一友人张宜泉,也是旗人,孤苦贫寒,在北京西郊教村学,雪芹晚年与之过从甚密。

雪芹相与的多为不得意的人。

①《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2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85 页。

③关于查抄曹家的原因,流行一种曹家因允禩案而牵连的政治原因抄家说,本文认为不合史实,不取其说。

曹雪芹的最后十年,在北京西郊的山村度过。

张宜泉的《题曹芹溪居士》七言律云:“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①。

说明雪芹的住处有山有水,有花木,有飞禽,自然环境很好。

但是这个地方偏僻,房舍简陋,张宜泉赋予它诗情画意,不过是友人劝慰感情的流露。

雪芹的居处坐落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今日香山南边正白旗村三十九号住宅,有人说在香山北边白家疃村。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②。

这是我们所知唯一的说明雪芹相貌体型的资料。

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诗的小序中说曹雪芹“善诗画”③,这是知交之论。

曹雪芹的诗意境高超,气势磅礴,韵律严整。

敦诚在《佩刀质酒歌》里给予热情的称赞:“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影交寒光”④。

他还把雪芹与唐代大诗人李贺相提并论。

雪芹善于作诗,但不轻易吟哦,至今留下来的,除《红楼梦》里的,就只有为敦诚著的《白香山琵琶行》传奇所作题跋诗的最后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雪芹具有卓越的绘画艺能,从《红楼梦》中薛宝钗论作画的有关叙述就可知了。

他可能拿绘画为职业。

张宜泉《题曹芹溪居士》中云:“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①。

用李白被唐玄宗召为翰林而得意一时,阎立本为唐太宗大宴功臣的场面作画而身不能与宴感到耻辱两个典故。

由此可以推想,雪芹可能应召到内廷画苑作画工,因受侮辱而离去。

曹雪芹缺乏经济来源,生活过得相当清苦,常常靠赊欠度日,所谓“举家食粥酒常赊”②。

为了生存,有时就得卖画了,敦敏的“卖画钱来付酒家”③的诗句应是写实的。

贫困不已,雪芹可能向阔亲戚请求过帮助,所以敦诚才对他讲:“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④。

看来雪芹投亲遇辱,益知人世冷暖,增强对丑恶社会的厌恶。

曹雪芹或许在右翼宗学当过差。

敦诚赠他的诗有“当年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的句子⑤,他们交往是在“虎门”,这里指学校,敦诚弟兄上过右翼宗学,因之推测雪芹到那里做过事。

曹雪芹的家庭人口很简单,前妻去世后,又续弦娶妇,还在人家处于“新妇”时期,他就辞世了。

雪芹晚年有一娇儿,不幸殇逝,使他身心遭到沉重打击,酿成疾病,又无力医治,就在儿子死后几个月离开了人世。

①见《红楼梦卷》页8。

②见《红楼梦卷》页14。

③见《红楼梦卷》页8。

④见《红楼梦卷》页2。

①见《红楼梦卷》页8。

②见《红楼梦卷》页1。

③见《红楼梦卷》页7。

④见《红楼梦卷》页1。

⑤见《红楼梦卷》页1。

第二节《红楼梦》的创作和高鹗的续修《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晚期出现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曹雪芹用小说的体裁,以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有关各阶层人的生活。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后四十回由高鹗续补。

《红楼梦》的创作,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有诗评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又《红楼梦》各种本子的第一回都有关于成书情况的下引文字:“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这说明曹雪芹用了至少十年的功夫,反复修改,成就他的著述。

乾隆甲戌年(即十九年,1754),曹雪芹基本上把《红楼梦》写成了。

但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

今天所见的一百二十回本,只有前八十回是他撰著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雪芹原计划写作多少回,八十回后写没有写,写了多少?对这些问题,脂批作了局部的说明。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批说《红楼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人们以此推算,曹雪芹计划中的《红楼梦》应是一百一十回①。

曹雪芹在世时,只有《红楼梦》的稿本和脂砚斋等批语的抄本,也可能有他人的抄本,但一定极少,而且都没有刻印。

后来据脂批本抄写的本子很多,这可以说是脂本系统的《红楼梦》。

雪芹去世二十多年后,出现了程伟元的枣梨本,后来它也有多种本子,可称为程本系统。

此外,有近年出版的综合脂本、程本的校注本。

高鹗,字兰墅,汉军旗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六十年(1795)进士,入翰林院,官侍读。

在中举后,与程伟元合作,续成后四十回。

现在学术界争论的是续书的价值问题:第一,续书基本上完成了《红楼梦》故事的悲剧结局,在写悲剧这基本点上符合原作精神。

第二,续书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给读者以有益的成分。

第三,续书在艺术性上虽然在主要方面不及原著,这是同曹雪芹这样艺术大师的手笔比较而言,但其本身还是不错的。

后四十回写贾府败落,大故迭起,扣人心弦。

宝钗婚黛玉死的艺术表现不可多得,虽则对贾母刻薄行事的描写过于显露,不似雪芹的含蓄,其实雪芹写贾母纵容凤姐等作恶,亦是批评贾母的,评论者若说高鹗这样写,如何要不得,则是过刻之论了。

第四,续书思想性与原作差别很大。

高鹗把前八十回中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和儒家伦理的内容修改得缓和了,或删去了。

续书又来个“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光明尾巴,改变主人公宝黛某些形象,有损于原著的光辉。

曹著不可没有续书,全面权衡高书,尚堪作配,虽远不尽如人意。

它使《红楼梦》成为完整著作,读者能得到可以接受的全书,除非有比它成功的续作来取代它,否则它是不可能消失于《红楼梦》之中的。

①亦有根据其他脂批和抄本的抄写状况,推测为一百回,一百零八回的。

第三节《红楼梦》的反封建意识曹雪芹在开篇楔子说他的书“将真事隐去”,又说“不干涉时世”。

我们看《红楼梦》的故事,感到与作者的家世有一些吻合。

当然,这不是曹氏家史,也不是作者自传。

作者与这一部分家事,是要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作者要暴露雍正朝的抄家风。

雪芹写甄士隐的败落,据脂批,是要反映曹家被祸的。

第一回写葫芦庙失火,殃及邻里甄士隐家,“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这里有一条脂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第二,作者认为曹家遭殃是失去靠山,是雍正帝代替康熙帝的缘故。

《红楼梦》有这样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一部分政治史,即不同皇帝对政事处理不同,雍正帝上台,改变乃父宽仁政治,实行严厉政策,掀起抄家风,实现统治阶级内部改组,政局变化较大。

至于曹雪芹采用“将真事隐去”的写法,应是当时文字狱猖獗的曲折反映,作者被迫不敢直写。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

真事隐去并不表现《红楼梦》的主要意义,打破传统的思想的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它对封建制度、社会现实作了大量的暴露和抨击。

如果说《儒林外史》主要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红楼梦》则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反映了反封建主义的进步意识,这就是:一、揭露君权的罪恶。

皇帝的一言一行,主宰着臣民的祸福。

元妃归省是皇帝格外开恩的天大喜事,然而曹雪芹写骨肉相见的情景: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

一回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几个小时过后,到了元妃回宫时刻:元妃总不忍别,怎奈皇家规矩,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

(第17—18 回)难得的一见,竟是如此悲戚,因为有“皇家规矩”管着他。

把皇宫比作监牢,不能不认为曹雪芹具有非凡的勇气。

二、暴露封建官僚政治的黑暗。

曹雪芹写薛蟠打死冯渊扬长而去,凤姐水月庵谋财害命,贾赦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

他们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作恶,是因有官僚的帮助和庇护,这种关系,曹雪芹把它用“护官符”表述得最准确,他借用门子的嘴说道: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姓名,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