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十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单元《毽子里的铜钱》word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单元《毽子里的铜钱》word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及说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金钱”主题单元《毽子里的铜钱》【教材解读】本文是北师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金钱”这个主题单元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风格隽永的叙事散文。

作者运用倒叙的的方法,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山薯的老人送两块烤山薯给“我”吃,我想给老人毽子里的铜钱但他不要的事情。

感受到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以及我们彼此的关爱。

文章首尾呼应,并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大方、善良、慈祥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学情分析】本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篇幅较长,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而体会对比的写法,来揣摩人物的性格,并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来品味词句,突破重难点,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八个,能正确书写七个生字。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找出“热烘烘”等ABB型的词语。

3、通过练习点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学会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人物心情的变化。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卖烤山薯老人的大方、善良、慈爱,感知我和老人之间相互的温暖,相互的关爱。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并积累文中在表达上有新鲜感的词句。

2、明白怎样写一位令人难忘的人:通过品读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运用对比的写法,来体现人物的性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卖烤山薯老人的大方、善良、慈祥,初步感知我和老人之间相互的温暖,相互的关爱。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1、开火车读生字2、分叫色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过渡: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读。

过渡: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三、分节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1、读第一、二小节,文中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等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你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节。

3、理解为什么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根据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推荐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默读六、七、八小节。

小组讨论为什么我的心理不安?7、老人为什么不要作者的钱?体现了什么?8、为什么我的心理空落落的?9、读剩下的几个小节。

10、讨论理解热烘烘、栉风沐雨再问中所表达的情感。

1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师生间的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12、小组讨论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尖子里的铜钱珍贵吗?为什么?13、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老人从作者那里得到了什么?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板书设计毽子里的铜钱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愣愣的热烘烘、栉风沐雨篇二一、品读细节,感悟真情(一)“生活艰辛”部分1、根据积累人物外貌的词语齐读2、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轻轻地品读。

重点理解“黑漆漆的手”和“满脸的风霜”3、口述“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写二婶反衬我们一个一个来体会一下。

先来看看老人送我第一个烤山薯的情景。

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

(二)围绕“老人生活够辛苦的,他为什么要送我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学习“山薯热烘烘”部分1、抓关键词“笑呵呵、珍惜”等词语理解体会老人第一次送烤山薯的内容2、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老人第二次送烤山薯的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组汇报(2)师生品读A、品读动作的词“撕开、挖出、递到”所在的句子B、引读二、品味赏读,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公开课教案_0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公开课教案_0

《毽子里的铜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感受ABB词的好处。

3、学习“栉风沐雨”等联合关系的词语,发现它们的特点,掌握理解这类词语的方法。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重点:学习栉风沐雨一类的词语,并会运用教学难点:概括文章内容预习要求:1、认识课文生字,读通课文,完成摘录笔记2、了解什么是铜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铜钱,认识吗?谁来介绍一下。

俗称老钱,圆形中有方孔,师:所以可以用来做这样的毽子。

出示实物毽子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围绕这毽子里的铜钱叙述了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齐读课题《毽子里的铜钱》二、字词学习与积累过渡:课前你们自学了字词,并做了摘录笔记。

我们看看同学们的摘录笔记。

1、抽生交流生字新词,提问:你摘录的是哪一类的词语?(田字格生字所带的词语)学生教读后问:你在摘录过程中,发现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1)指导书写:慈(学生交流,,我们一起书空一下,慈字还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兹表示读音,下面的心字底表示意思,慈就是慈爱和善的意思。

学生写两个在书上)2)在这些生字当中老师还发现有两组同音字容易混淆,出示:斯与撕呐与纳请你把这两组同音字补充到书上。

抽生交流师总结:生字新词是我们需要摘录的内容。

(板书:生字新词)2、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学生的摘录笔记,生教读后提问:你摘录的是哪一类词语?(语文天地的词语)课文的重点词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也是要我们摘录的内容。

(板书重点词语)3、出示老师积累的词语1)文中还有一些生字词语是第一次出现,谁来教大家读一读。

2)这么多难读的字,你想大家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一边提示一边教读重点指导佝偻剥开小贩,可拼读预设1:你真了不起,这么多难读的字你都对了,看来在课前,你的预习很充分。

有几个读音,老师还想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拼读一下。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十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优质课_21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十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优质课_21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八个,能正确书写七个生字。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找出“热烘烘”等ABB型的词语。

3、通过练习点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学会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人物心情的变化。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卖烤山薯老人的大方、善良、慈爱,感知我和老人之间相互的温暖,相互的关爱。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并积累文中在表达上有新鲜感的词句。

2、明白怎样写一位令人难忘的人:通过品读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运用对比的写法,来体现人物的性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卖烤山薯老人的大方、善良、慈祥,初步感知我和老人之间相互的温暖,相互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品读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对比写法,体会卖山薯老人的性格。

教学过程:一、书写课题,检查预习。

1、认识铜钱,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铜板)不对,这叫铜钱,(板书:铜钱)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在作者琦君小时候,它是最小面值的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分,而当时人们买卖东西时通常用的货币是铜板(拿出铜板)。

2、教写“毽”字。

3、读课题,练好轻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毽子,就和铜钱有关,所以课题是……(板书完整)这个题目里的“子”和“的”要念轻声,把这两个字念好了,题目也就念好了,谁来读一下课题。

4、检查生字词。

⑴根据学生的提醒,指导其中一两个生字:“剥、崭、脊、撕、捏、慈、霜”。

⑵积累“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热烘烘……”ABB式的词语和“栉风沐雨、结结巴巴”等四字词语。

师小结。

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品读开头、结尾,引出“温暖”。

1、师生合作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引读第一个自然段。

3、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出“温暖”。

4、师:这份温暖,温暖琦君几十年,课文第几段到第几段讲述这件事?(第2到第13段)三、学习第2—8自然段,抓住关键词,体会对比写法,体会人物性格。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2. 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同学们,这单元我们以“金钱”为主题,通过学习了几篇课文后,我们懂得了,还有什么比金钱更可贵的呢(拾金不昧、善良。

) 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毽子里的铜钱》(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2、你可以从中体会到老人的生活状况可能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三、细读文本,感受老人形象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第二自然段,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2、老人给我一个烤山薯时,我心里是怎样想的?3、出示“老人一声不响。

”“一声不响”说明老人很善良,“笑呵呵”说明他很慈祥、友好4、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学习3—8自然段1、老人第二次给我烤山薯时,我的心情又变得空落落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找出原因,小组讨论。

2、老人对我如此大方,可面对二婶少给一个铜板,他却那么斤斤计较,是否小气?3、因为二婶少给了一个铜板,老人不再是笑呵呵了,变得——很不快乐。

(与之前的态度对比)4、老人为什么关心我,却对二婶的一个铜板那么在乎?5二婶的这种行为,老人和我的心里一定非常难过,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文是怎样描写的?心里越来越不安了,“我”又是怎么做的呢?6老人接受我的铜钱了吗?接纳我的心意了吗?6、出示课件“老人老半天才明白。

再给你一个”老人“永远不会忘记”,“我”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老半天才明白”、“马上”、“摸摸我的头”。

)四、情感升华、深化主题1老人走了,但“我”的口袋里还有老人给的烤山薯和那热烘烘的铜钱。

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毽子里的铜钱》第一课时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毽子里的铜钱》第一课时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毽子里的铜钱》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2.理解“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读中感悟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围绕着金钱这一话题学习了一枚金币,使我们懂了金钱是靠辛勤的劳动换取的。

散落的钞票让我们知道了在当今社会拾金不昧仍然是做人的美德。

今天我们在再一起来学习《键子里的铜钱》。

2.出示课题《毽子里的铜钱》。

齐读课题。

二、新授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识字、读书好方法,互帮互学。

(3)集体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4)播放手机精彩导学作业。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词语。

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崭新、脊背、皱纹、商贩、撕开、热烘烘、佝偻(7)理解词语意思。

栉风沐雨:用风梳头,以雨洗发。

形容奔波劳碌,历经艰辛。

栉:梳头,梳理。

佝偻:脊背弯曲。

谦卑:谦虚而恭顺。

谦虚:有自知之明,不骄傲。

谦恭:谦虚而恭敬。

谦逊:谦虚恭谨,多指态度谦让、有礼貌。

(8)书写:注意“毽、卑、贩、栉”等2. 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交流(3)学生概括。

(课文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却不要我毽子里的铜钱,我很感激。

)(4)小结:概括的这件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板书:老人、我)、有事件,非常完整。

(5)过渡: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归纳:善良、辛勤、有爱心、小气……从哪些地方体现出老人的这些品质?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公开课教案_4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金钱  毽子里的铜钱》公开课教案_4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

3.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体会卖烤山薯老人的大方、善良、慈爱,感知我和老人之间相互温暖,相互的关爱。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踢毽子吗?喜欢踢毽子的同学举手,这么多同学喜欢踢毽子呀!那你们留意过吗?毽子上面一般是羽毛,它很轻,可是毽子为什么能够踢起来呢?对了!为了使毽子能够踢起来,所以毽子的底部是要有一定的重量的。

现在的毽子底部是用铁片做成,而在以前毽子的底部是铜钱做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毽子里的铜钱》,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翻开课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着我。

】板书:老人我2、是啊,这就是发生在作者和卖烤山薯的老人之间那件充满温情的往事。

卖烤山薯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精品细读,探究人物之美(一)、抓外貌,感受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①一双黑漆漆的双手老人的手为什么会黑?从你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一个常年把手伸进烤缸的烤山薯老人。

②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佝偻的背影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老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辛苦的,艰难的,为生计奔波,风里来雨里去的……)2、那这样的生活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呢? (栉风沐雨)请大家读一读这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栉:梳头发;沐:洗头发。

用风梳头,用雨洗发。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4、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组。

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9篇

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9篇

教案模板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9篇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 1《毽子里的铜钱》教后反思最近我执教了《毽子里的铜钱》一课,深有感触。

这是一篇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有着一定的难度。

通过精心设计,从教学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自认为教学中这一点却做得比较成功。

我首先以作者回忆这位烤山薯老人写下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从句中找出写老人和作者的两个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老人,找出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

接着,继续抓住这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指导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

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既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小姑娘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更让学生赞叹于人与人之间的细腻的情感,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通过品词酌句很好地体会了老人的艰辛,以及老人在如此艰辛的情况下还能给予我温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这时学生已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

此时,我再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卖烤山薯的老人,你……”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得到洗礼。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思路:抓住课后“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这一问题来展开教学。

解决这一问题,不妨抓住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进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因为这两个自然段是紧紧围绕“毽子里的铜钱”,写了“我”对老人的体谅,老人的善良、纯朴及对“我”的关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钱里的毽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

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3.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

发展性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教学中,力求体现“谈话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味――创境表达”的设计思路。

第一步,谈话导入选择文中学生感兴趣的“铜钱”作为谈话主题,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铜钱图片,激发学生交流自己所知的积极性,然后小组交流资料,加深学生对铜钱――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货币的了解。

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也参与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铜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为后面的细读中,理解“毽子的铜钱”所蕴涵的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感悟本文篇幅较长,需要有一个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的环节。

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学生初读后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概括时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渗透方法的指导。

第三步,细读品味(一)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对一个人的印象来源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在学生概括老人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时候,如果提到老人的外貌特点,就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受老人的“栉风沐雨”,为后面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如果提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就随机质疑:“这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是不是有一点小气?”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细致地读书、深入地思考。

进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通过分析“小气”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

尤其是老人的神态描写,是品读的重点。

“一声不响”、“笑呵呵”,体现出老人对“我”这个小孩子的喜爱;“马上”“摸摸我的头”“永远不会忘记”,体现出老人的善良。

在品词酌句的同时进行创境朗读,感受老人的那份善良。

“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言行,感受她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

(三)联系背景深刻体会再读描写老人第二次给小姑娘山薯的语句。

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他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

联系老人当时的生活处境,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进而深刻体会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

此时,学生对“铜钱”的价值又会有一个从新的认识。

第四步,创境表达本课通过对语句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温暖而又感人,加上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

尤其是老人,“栉风沐雨”的艰辛,无私赠予的慈祥都让人久久难忘。

此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老人,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

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得到洗礼。

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的语言质朴,在品读时要抓住一些看似普通实则蕴涵深意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学情分析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要抓住理解的重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同时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

(课文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却不要我毽子里的铜钱,我很感激。

)根据学生回答及时小结:你概括的这件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板书:老人、我)、有事件,非常完整。

过渡: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谈印象。

板书:善良、辛勤、小气……2.提出质疑: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组交流。

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1.全班交流。

(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

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

①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A、谁能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体会?B、“笑呵呵”体现了老人的慈祥和友好,他并不认识“我”却送给“我”一个山薯,体现出他对我的喜欢。

老人“一声不响”地给了我一个烤山薯,说明老人很善良。

(板书:善良。

)C、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他对孩子的喜爱(善良)吗?(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②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A.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

(学生概括说:小作者看到二婶没有给足钱心里也感到不安,把自己毽子里的铜钱也剥出来给老人。

)B.看到这样一个小姑娘,老人的心里很不平静。

[指句子]于是,他就这么做,这么说了。

谁想再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边听边体会,看看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联系背景深刻体会1.看,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谈体会](“半天才明白”,老人可能在想些什么?――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马上”体现出老人不假思索就把钱给了我,他不想要一个孩子的钱;“摸摸我的头”说明老人非常地亲切和蔼、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我怎么会拿你的钱”,拿钱是应该的,老人却不要,说明他的善良,他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

大家有没有想过老人当时生活的处境?老人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呀!)2.谁想再读一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老人的那颗善良的心。

(三)深化中心,创境表达1.创境说话练习:如果让我们来代表老人和小作者“我”,表达一下他们的心声,你要怎样说呢?请大家试着用“,我永远不能忘记,不能忘记您(你)的……”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说,同位说,汇报。

)2.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两枚铜钱是珍贵的,因为它蕴涵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心底的那份善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的体谅。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在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大家感受到这些爱了吗?想过如何回报这些爱吗?我们不妨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你的真实感受写下来,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五、教学反思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旨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理解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初读环节,扎实有效在一些教学中,课文的初读环节只是走走过场,而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通,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以,在初读环节我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都把课文读完,自己试着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进行了概括方法的指导,较为扎实。

因为初读环节的扎实,后面学生在细读重点词句时就没有障碍,为深入地感悟品味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暗线,做足文章本文以“毽子里的铜钱”为题,文中也多次提到这两枚铜钱,因为这铜钱里包含了“卖山薯老人”和“我”之间的关爱和体谅,这种情谊是珍贵的。

在教学中,我设计以“铜钱”导入,单纯从金钱的角度考虑,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经过深入地理解课文之后,学生们意识到这铜钱所蕴涵的可贵之后,与前面的“价值不大”相对比,对于情谊的“珍贵”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品词酌句,重点深入语文姓“语”,只有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地悟出其中的情,从而自己也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

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既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让学生赞叹于人与人之间的细腻的情感,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通过品词酌句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结了几点得意之处,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关注了老人的言行,对于小作者就有所忽略,其中一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学生也会有不少的启示,怎样兼顾,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不能主动发言,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在交流中得到锻炼,这也是需要继续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