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合集下载

日本设计发展史

日本设计发展史

日本设计发展经验纵观日本设计发展史可以发现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年-1952年的恢复期,二、是1953年-1960年的成长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各方面都几乎陷入到瘫痪地步,其工业设计发展亦是如此。

所以说,日本设计的早期活动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手工业行业中,因为战后首先得到恢复的是手工业部门,而设计活动在这些部门中发展较早。

1945年日本创办与副刊了许多种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的杂志,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工艺新闻》。

同年日本工艺协会的成立,并且建立了金漆美术工艺大学时日本由平面设计向工业设计的一个过渡点。

之后日本成立了诸多所设计类大学更加促进了国家设计发展的大进程。

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请的美国极有声望的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讲授工业设计,并且为日本工业设计界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

该次讲学对日本工业设计师一次重大的促进,通过他的讲学,使日本工业设计师得以了解到世界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技术与状况,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

同时抓住美国所给予的留学机会,极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其设计的发展。

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以及日本的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设计工业展标志着日本工业设计从恢复期进入了成长期。

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通产省这个部门。

于1957年通产省成立了一个特别部门-工业设计促进会,用以保护自己的设计不受外国抄袭及企业。

并于同年成立良好设计选择系统,以及优秀产品的证书G级标记。

日本政府在企业早期的设计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典型就是日本索尼公司,在早期就是由政府出面购买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半导体的技术专利,协助索尼发展半导体收音机取得巨大成功。

并且工业设计在公司中本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进入成长期其设计人员的工作性质也从以前的单纯外型设计转变到新产品开发,并且与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

二战后日本的设计(精选PPT)

二战后日本的设计(精选PPT)
工业设计刊物都看出来日本工业设计专
辑,系统介绍日本设计的状况与成就, 日本工业设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万国博览 会均是由日本举办的大型国际性活动。两 次大会成为日本设计师展示才华的最佳场 所,也让崛起的日本设计真正在国际上亮 相。
• 20世纪70年代,日本设计师发起过针对 儿童进行的设计活动,使产品具有独特 的功能和儿童喜爱的外形,使儿童受到 教育并健康成长,他们称这种设计是 “进行教育的设计”,令消费者对设计 师油然61年日本工业设计协会参加了在意大利 威尼斯举行的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议, 日本设计开始走向国际。
• 1962年协会举行成立十周年工业设计专题 讨论会,并发行工业设计协会1962年年鉴。
• 1963年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派人参加了在巴 黎举行了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大会, 并在国内举办日本工业设计出口产品展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设计
主要内容
• 一、恢复期的设计 • 二、转型期的设计 • 三、成熟期的设计 • 四、日本设计的代表性企业 • 五、总结
背景
• 1、日本现代设计起步比较晚 • 2、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
自己的现代化运动,并逐渐进入工业化时 代。 • 3、战后在美国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随着 经济复苏,20世纪50年代,日本才进入现 代设计的起步阶段。 • 4、1945—1952年是日本战后最困难的阶段, 为经济复苏期。
• 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意识到设计对 于开拓市场、赢得竞争的重要性,纷纷成 立自己的设计部门,设计成为增强企业竞 争力的重要手段。
• 最先成立设计部门的是松下公司,随后本 田汽车公司、佳能照相机公司、东芝电器 公司、夏普公司等也相继成立了自己企业 的工业设计部门。

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启发

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启发

不管是從日本設計的特征還是從索尼公司 的設計原則,我們都可以看出日本設計並 不是偶然,是日本政府、設計師以及日本 的企業努力而得來的結果,而這些都是值 得學習與借鑒的。
日本現代設計後來居上的启发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针对 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轨并行的。世界上 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 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并存,同样得到发扬光大。日本在 这方面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意 义的样板。 日本重视集团和团体,而轻视个人,因此文化可以兼而具有活跃和稳定 的双重特征。从团体出发,增强活跃和稳定的双重特征。 日本现代设计的道路,是一条双轨并行的道路:传统和现代设计平行发 展,互相不干预,但是在可能的时候也互相借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 大精深且有很多是可以与现代设计融合的,这样与传统文化的接合,可 以推进设计的前进与发展;
日本現代設計
日本現代設計後來居上的原因
1.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像德國學習工程技術 2.從英國借鑒社會管理; 3.從美國學習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創業投資經驗; 4.中國先進的文明不斷傳入日本,在不斷學習中,日本建立了法律體制 和文化體制等。
以上幾點,為日後日本現代設計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日本現代設計後來居上的原因
日本設計後來居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日本政府,設計師和企業家的重視,關注; 2.以技術為本,重視設計發掘,提高市場競爭力; 3.善於學習吸收國外先進設計經驗, 4.重視設計教育,注重設計人才培養。
日本政府,設計師和企業家的重視,關注
日本的現代設計能够後來居上離不開日本政府的重視,日本政府通過 成立了一系列機構和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本國設計師的利益,獲取國 外最新設計信息,對日本設計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1.1951年,日本政府邀請美國設計大師羅維赴日講學; 2.1951年成立了“日本出口貿易研究組織”,为日本政府提供有關 产品 設計的情報,負責派遣留學生和國外設計專家來日講學 3.1957年成立“工業設計促進會” 4.1957年加入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等。 5.日本经济的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大企业开 始意识到设计对于开拓市场、赢得竞争的重要性,设计有了更为广阔 的发展空间; 6.GK公司積極推廣設計,使公眾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使設計獲得社 會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期,由 于受到意大利设计的影响,日本家用电器 产品的设计开始转向所谓“生活型”,即 强调色彩和外观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 的个性需求。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1956年柳宗 理设计的"蝴
蝶"凳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80年代是日本汽 车工业的黄金时 代。日本车在世 界市场的占有率 不断扩大,以 “丰田生产方式” 为代表的日本生 产模式引起了欧 美的关注。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战前日本工业设计简介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 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 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即这时日本还 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20世纪20年代由夏普公司的前身生产的 收音机,也是欧美产品的复制品。由于政 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战前日本与德国 关系密切,有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 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带回了日 本。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在日本的企业设计中,索尼公司成就斐然,成了日本 现代工业设计的典型代表而享誉国际设计界。索 尼是日本最早注重工业设计的公司,早在1951年它 就聘请了日本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柳宗理设计了 Y型磁带录音机。1954年公司雇佣了自己的设计 师并逐步完善了公司全面的设计政策。索尼的设 计不是着眼于通过设计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而 是将设计与技术、科研的突破结合起来,用全新的 产品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即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市 场。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尚处于启蒙阶段, 优秀设计作品不多。1953年的米兰三年 一度国际工业设计展览曾邀请日本参展, 但日本以不具备参加国际性展览的条件谢 绝。当时日本的许多产品仍是工程师设计 的,比较粗糙。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引言二战结束后,日本陷入了经济困境。

然而,通过努力和创新,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兴,并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介绍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原因以及对全球的影响。

经济困境与改革二战结束时,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战后的破坏和资源匮乏使日本陷入了困境。

然而,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复苏。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工业设计被视为是关键的推动力量。

日本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支持工业设计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并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从仿制到创新二战后的日本一开始主要是通过仿制西方产品来实现工业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企业逐渐意识到单纯仿制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开始注重创新和独特的设计。

这一转变由索尼公司所代表。

索尼推出的“松本型磁带录音机”引起了轰动,使得日本的工业设计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

这一设计以其简洁、实用和美观的特点,成为了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里程碑。

日本设计美学的崛起日本的工业设计以其独特的美学受到了全球的认可和赞赏。

日本设计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洁与实用日本工业设计强调简洁和实用。

产品设计注重功能的实现和用户体验,追求简约而不简单,将产品设计精简至核心功能,避免复杂和多余的元素。

自然与人文日本工业设计注重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产品设计灵感来源于日本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注重产品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美学与细节日本设计注重细节,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产品的线条、比例、色彩等都被精心设计,力求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日本工业设计的影响二战后的日本工业设计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对世界的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工业设计理念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许多国家的企业开始借鉴日本设计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产品设计中。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电子产品,还延伸到汽车、家具、时尚等各个领域。

二战后日本的设计

二战后日本的设计

• 20世纪 世纪40—50年代的日本现代设计带有明 世纪 年代的日本现代设计带有明 细案的模仿设计特征的痕迹, 细案的模仿设计特征的痕迹,尚未形成成 熟的日本设计风格。 熟的日本设计风格。 • 善于学习并兼收并蓄的日本民族精神决定 了日本工业设计不会沉寂太久, 了日本工业设计不会沉寂太久,具有极强 的爆发力, 的爆发力,它终究会成为世界工业设计大 年代索尼公司的腾飞已初见端倪, 国。50年代索尼公司的腾飞已初见端倪, 年代索尼公司的腾飞已初见端倪 60—70年代日本现代设计的异军突起既是 年代日本现代设计的异军突起既是 很好的证明。 很好的证明。
二、转型期
• 1953年朝鲜战争的结束,成为日本经济发 年朝鲜战争的结束, 年朝鲜战争的结束 展的重大转折点, 展的重大转折点,日本真正的设计发展也 从这里开始。 从这里开始。 • 美国给予的巨额经济援助和雄厚的科技力 量支持下, 量支持下,日本经济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增 长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现代设计。 长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现代设计。
• 1952年日本迈出了工业设计的重要一 年日本迈出了工业设计的重要一 即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成立, 步,即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成立, 工业设计活动有了名正言顺的组织机 构,标志着日本现代设计从恢复期进 入了成长期。 入了成长期。
• 1952年举办了战后日本首次工业设计展览 会——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 此次展览与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两大事件 成为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里程碑。
表现
• 1、四五十年代在日本举办的一系列展 、 让日本人大开眼界, 览,让日本人大开眼界,也激发了日本 人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工业设计 作用的认识。 作国文化生活展”, 、 年日本局办理“ 年日本局办理 美国文化生活展” 通过此次展览, 通过此次展览,一方面介绍了美国文化和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一方面通过实物及图片介绍了 美国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工业设计在人的生 活中的应用。展览相当成功, 活中的应用。展览相当成功,引起很大震 动。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设计美学)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设计美学)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11二战后日本的设计

11二战后日本的设计

2、五十年代日本的工业设计及成就
1945年日本恢复生产金属厨具,逐步允许为国内 市场和驻日美军生产金属用品和家用电器;1947年 日本企业得到批准可生产三百辆汽车和其它机动车 辆;1948年日本开始生产电冰箱;1950年日本生产 的打字机和日光灯投放国内市场。1949年日本政府 公布了新的日本工业标准(简称JIS),为五十年代 日本工业设计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地理风土中看,东瀛岛国本身 就是一个“暧昧”的存在,包围在辽 阔在海洋中,它介于封闭与开放、狭 窄与辽阔之间;位于极东,使它在东 亚册封体系中成国之 间;生存资源的匮乏与自然风景的优 美,涵养了尚武与爱美的国民性;地 震、火山、海啸、台风等天灾,培养 出搏击命运、顺从命运的二重性;四 季分明、变动不居的地理气候,发展 了日本人的不匀整美感,视“瞬间” 为“永恒”,——所有这一切,构成 一幅幅似是而非、自相矛盾而有内在 联系的图景。
以美国著名设计师为代表的国外设计师对日本的 讲学、设计指导和实践,大大促进了日本设计的发 展,使设计师了解到了世界最新的设计艺术理论和 技术状况。如1951年,美国著名设计师弗兰克·莱 特、雷蒙德·罗威等访问日本,讲授工业设计发展 中的众多问题和经验,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的程序和 方法。
日本的设计师积极响应产业界和政府的政策,成立相 关的设计组织,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产生 了一批著名的设计艺术理论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工艺 新闻》的主编胜见胜,他在《工艺新闻》杂志1948年号 上专题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情况、活动成绩等,大大 启发了日本设计师。1951年,由龟仓雄策、原弘、河野 鹰思等设计师成立了“日本宣传美术会”,培养了一批 战后非常有影响的图案设计师,如田中一光、粟津洁、 杉普康平、永井一正、横尾忠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祁琳班级:09会展学号:2009020309512(20号)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日本设计”一词常会使联想到两类截然不同的东西。

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如高保真音响、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

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

近代西方设计概念是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的,当时西方设计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都先后到了日本,从而开创了持续的东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流。

日本工业设计的特点日本工业设计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传统文化、传统设计的和谐共处,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双轨并行。

既没有因现代设计的发展而破坏传统文化和设计,也没有因传统设计的博大精深而阻碍现代设计。

其次,日本工业设计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集体主义工作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即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

1932年日产公司生产的“达特桑”牌小汽车,显然是刻意模仿当时欧美流行的车型,特别是福特T型车。

20世纪20年代由夏普公司的前身生产的收音机,也是欧美产品的复制品。

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战前日本与德国关系密切,有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带回了日本。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切工作都陷于停顿。

战后日本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经济上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工业设计也有了很大进步。

今天,日本工业设计已得到国际设计界的高度重视,有很高的地位。

1.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从1945—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复阶段,由于曾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这时工业中一半设备已不能使用,另一半设备也陈旧不堪,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30%。

日本正是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开始恢复工业的。

在美国的扶植下,通过7年时间,经济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随着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业设计的问题就成了一件十分紧迫的工作。

工业设计的发展首先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设计开始的。

日本《工艺新闻》于1948年号上集中介绍了英国工业设计协会的情况以及它的活动与成绩。

1947年,日本举办了“美国生活文化展览”。

通过展览,一方面介绍了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以实物和照片介绍了美国工业产品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

1948年的“美国设计大展”、1949年的“产业意匠展览”和1951年的“设计与技术展览”等,这些展览给日本设计人员许多有益的启发。

与此同时,一些设计院校也相继成立,为设计发展培养了人才。

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政府派遣著名设计师罗维来日本讲授工业设计,并且为日本设计师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罗维的讲学,对日本工业设计是一次重大的促进。

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并举行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这两件事是日本工业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尚处于启蒙阶段,优秀设计作品不多。

1953年的米兰三年一度国际工业设计展览曾邀请日本参展,但日本以不具备参加国际性展览的条件谢绝。

当时日本的许多产品仍是工程师设计的,比较粗糙,如索尼公司生产的“G”型磁带录音机在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但看上去像台原型机。

这是指的1953—1960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

不少新的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1953年日本电视台开始播送电视节目,使电视机需要量大增;日本的汽车工业也在同期发展起来,摩托车从1958年开始流行;随着家庭电气化的到来,各种家用电器也迅速普及。

到1960年,日本电视机产量为357万台,占世界第二位;摩托车149万台,占世界第一位。

所有这一切,对日本的工业设计都是一种巨大的促进力量。

从1957年起,日本各大百货公司接受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的建议,纷纷设立优秀设计之角,向市民普及工业设计知识。

同年,日本设立了“G”标志奖,以奖励优秀的设计作品。

日本政府于1958年在通产省内设立了工业设计课,主管工业设计,并于同年制定公布了出口产品的设计标准法规,积极扶持设计的发展。

为了改变日本产品在国际上价廉质次的印象,日本的工业设计从模仿欧美产品着手,以求打开国际市场,这就使日本的不少产品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如本田公司20世纪50年代的摩托车显然脱胎于意大利“维斯柏”轻型摩托车。

日本早期的汽车也多是模仿国外流行的名牌车。

电视机设计也是这样,夏普公司于1960年制造的彩色电视机就深受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采用了镀铬的控制键盘。

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从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即日本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工业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大国之一。

日本政府为了使日本迅速成为先进的工业大国,十分注意引进和消化先进的科学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日本产品在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一些日本厂商将新技术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建立整体设计战略的重要性。

例如夏普公司于1962年在日本率先生产了微波炉。

这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炊具,但设计制作都较简陋,特别是外壳上直露的螺钉,使人觉得细节上欠考虑。

该公司于1964年生产了全晶体管的台式计算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先进的办公机器,但设计也不精致。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仅靠技术上的新奇就无法生存了。

这就迫使日本的生产厂家更加重视工业设计,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以改善产品的形象。

这大大促进了日本高技术产业中设计的发展。

1973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在日本举行了一次展览,使日本设计师看到了布劳恩公司的产品。

他们吸取了这些产品的风格特点,并且在新兴的电子产品设计中发展了一种高技术风格,即强调技术魅力的象征表现。

例如夏普公司新型微波炉在设计上比先前的产品要精致得多。

由于面板上复杂的操作指令使人觉得这是一件高精尖的技术产品。

在音响设计中,高技术风格更加突出。

许多音响产品采用全黑的外壳,面板上布满各种按钮和五颜六色的指示灯,使家用产品看上去颇似科学仪器。

实际上其中不少东西并非必要,而是为满足人们买有所值的心理而设置的。

日本的汽车、摩托车是从仿制起家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且十分强调技术和生产的因素,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这个领域中,水城忠明(铃木公司工业设计科主任)主持设计的各种铃木牌摩托车,GK工业设计研究所设计的雅马哈牌摩托车,佐佐木享(铃木汽车公司工业设计师)设计的几种汽车,管原浩二设计的日产牌卡车,荒崎良和、松尾良彦、吉田章夫等人参与设计的各种日产小汽车等,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

本田公司不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但该公司十分注重工业设计,因此在欧美各国也享有较高声誉。

图所示是本田公司于1997年生产的小汽车,车身紧凑而简练,在日本生产的小汽车中独树一帜。

照相机是典型的日本产品,它几乎独占了国际业余用照相机的市场。

由日本GK工业设计研究所于1982年设计的奥林巴斯XA型照相机是日本小型相机设计的代表作,荣获了当年的“G”标志奖。

这种照相机的设计目标是使相机适于装在口袋之中,而依然使用135胶卷。

相机置于口袋中时,需要用一个盖子来保护镜头,该设计以一个碗状的盖子在结构上完成了这一功能,并赋予相机的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

日本的大型公司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并且十分重视合作精神。

因此日本的设计师大多是公司的雇员,设计成果被视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以公司的名义推出。

设计师本人则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这一点与欧美的职业设计师有很大不同。

在日本的企业设计中,索尼公司成就斐然,成为日本现代工业设计的典型代表而享誉国际设计界。

索尼是日本最早注重工业设计的公司,早在1951年就聘请了日本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柳宗理设计了“H”型磁带录音机。

1954年,公司雇佣了自己的设计师并逐步完善了公司全面的设计政策。

索尼的设计不是着眼于通过设计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而是将设计与技术、科研的突破结合起来,用全新的产品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即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市场。

1955年,索尼公司生产出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1958年生产的索尼TR60晶体管收音机,是第一种能放入衣袋中的小型收音机;1959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半导体电视机,此后又研制出独具特色的单枪三束柱面屏幕彩色电视机,这些产品都很受好评。

与其他公司强调高技术的视觉风格不同,索尼的设计强调简练,其产品不但在体量上要尽量小型化,而且在外观上也尽可能减少无谓的细节。

1979年开始生产的“随身听”放音机,就是这一设计政策的典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日本GK工业设计研究所是日本为数不多的优秀设计公司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由6位青年学生组成。

当时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在战后重建工作中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因而专注于当时尚不为人熟悉的工业设计。

GK早期的业务主要是方案设计。

由于多次在重要的设计竞赛中获奖,因而逐步得到了许多具体的设计项目。

1957年,GK工业设计研究所成立,许多成员赴美国和德国学习先进的工业设计理论与技术,从而奠定了GK国际交流的基础。

随着日本工业界逐步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GK的设计业务不断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GK的设计领域也不断扩大,包括了从产品设计、产品规划、建筑与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

20世纪80年代起,GK将目标定义知识密集型、高水平的,以创新为先导的设计组织。

为达到这一目标,GK形成了由基础研究、计算机系统开发、技术创新、设计信息处理等部门构成的GK设计集团。

GK与传统的自由职业设计师事务所不同,它创立了三大支柱,即推广、设计和学习。

GK 多年来积极推广设计,因为如果公众没有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就不可能获得社会的理解。

在今天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仅凭某一个专业领域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GK集团采取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策略,将所有设计领域融会贯通以应付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它有效地利用了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广泛的专业技术,积极通过在高技术条件下创造“精神与物质”协调一致的设计哲学来服务社会。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

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

通过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柳宗理于1956年设计的“蝴蝶”凳就是一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