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zh ōn ɡ庭t ín ɡ地d ì白b ái 树sh ù栖q ī鸦y ā,冷l ěn ɡ露l ù无w ú声sh ēn ɡ湿sh ī桂ɡu ì花hu ā。
今j īn 夜y è月yu è明m ín ɡ人r én 尽j ìn 望w àn ɡ,不b ù知zh ī秋qi ū思s ī落lu ò谁shu í家ji ā?诗词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sh ù荫y īn 里,鸦鹊的聒ɡu ō噪z ào 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j īn ɡ惶hu án ɡ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n ín ɡ炼li àn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chu ǎi 摩m ó,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w àn 籁l ài 俱j ù寂j ì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诗词鉴赏

十五夜望月诗词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下面是这首诗的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息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珠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这句话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夜,人们都在望着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现得蕴藉深沉。
其中一个“落”字,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分)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问题】(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分)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是他的一首隋堤怀古的诗作,下面我们来一起对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
一、原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穹庐。
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
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
二、译文小楼上,轻寒袭面,雾气。
空气如穹庐般淡,阴云低垂,惟有楼下守夜人的点燃的灯火显得明亮。
班班琼花绽放,春色满园,金秋时节田野上的麦子渐渐成熟,准备离别上京。
半盏残烛垂半死的夕阳,月照窗棂,只一眼,便是长别的憂愁。
终此离别,隔了十五个春秋,天下风光都不再在,曾经的荣光一去不复返。
三、赏析该诗通过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感,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首句“漠漠轻寒”起笔深蕴,烘托出了寂静的秋夜。
诗人把“晓阴无赖似穹庐”与上一句结合,给人以极强的意境感受,夜色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穹庐”则暗示着空灵而恬静的寂静氛围。
接下来的“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是诗人对于秋天美景的描绘。
从“班班琼树”到“片片禾田”是由大自然转移到人性并联想到农民的离别场景。
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读,没有什么意义,但这正是唐诗的特点——意境优美、感情丰富。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卓越地想象了模糊的景象和内心世界。
残霞汇聚而成,形成了悠久的回忆;愁容则连同明月,暗示了作者的悲伤和寂寞。
最后“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的一句话,更加地点明了离别的真正意义。
由于国难之后,难以回到家园和故土,诗人的归乡之路也成了永远的别离之路。
四、总结《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充满悲情喟叹、写景抒情的唐诗。
诗人王建以流畅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国离别后的感伤之情,用心诠释了人生离别之苦。
诗中无处不孕育着诗人忧愁和哀伤的心境,若干年之后,他的故乡,曾经的美景,如今只能在诗人的梦中黯淡地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厚重。
读此诗,总会有一种幽幽的怨思,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让我们从中更好地体会到离别的无助和悲凉。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一、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衍生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鸦: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冷露:清冷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
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人人都在仰头望月,不禁让人思考那怀人的愁绪会落在谁家呢。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后两句抒情,通过“不知秋思落谁家”的问句,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韵味无穷。
四、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唐朝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
看着那明亮的月亮,我不禁想起了王建的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转头问妈妈:“妈妈,你说这秋思会落在我们家吗?”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来的秋思呀。
”一、原文:《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二、衍生注释:十轮:形容月亮圆缺的次数很多。
霜影:指月光。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羁人:旅人,漂泊在外的人。
素娥:即嫦娥。
玉蟾:传说月宫中的蟾蜍。
三、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明月照在庭院的梧桐树上,而漂泊在外的人独自在角落里。
后两句诗人想象嫦娥未必没有惆怅和遗憾,月宫中有清冷的玉蟾和孤独的桂花。
诗中通过描写中秋月,表达了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借嫦娥的传说增添了一份忧伤的氛围。
四、作者介绍: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在宋初词坛上有重要地位。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我一个人在外地,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满是惆怅。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我不就像诗里说的那个羁人吗?真希望能快点回家和家人团聚啊。
十五夜望月诗歌鉴赏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简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意象,写出中秋的独特夜景。
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
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全诗内容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注释如下: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形容月光明亮,满地皆白。
3.冷露:清冷的露珠。
4.桂花:八月桂花盛开,传说月中又有桂树,此处兼
有二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
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