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分子热运动》说课演示文稿(课堂PPT)

《分子热运动》说课演示文稿(课堂PPT)
2
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 则热运动,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力,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 动的观点进行解释,知道分子热运动的 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
说教材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经历探究的 主要环节,初步学会使用渗透物理学的研 究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用对比法、 模型法等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17
18
二氧化氮的扩散
19
硫酸铜溶液的扩散
20
铅块 金块
铅块 金块
铅块 金块
实验前 叠放在一起 五年后
铅块与金块的扩散
21
动画模拟
22
6
说教法学法
根据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的特点,在 实验基础上,通过设疑,运用类比和对比等 分析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性, 将分子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 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通过创设探究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判断、 选择、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 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动脑学物理
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 我国采用“禁种、禁贩、禁制、禁吸”四禁 并举的禁毒方针。
经过训练的警犬凭什么可以从旅客的行 李箱中发现夹带的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
14
新课教学
说教学程序
STS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了分子引 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熔化金 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 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 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 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10
新课教学
说教学程序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内容。

这一节是在学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之后,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热现象的本质。

它是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内能、比热容、热机等知识的重要铺垫。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宏观物体的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如闻到花香、墨水在水中扩散等,但往往没有从微观角度去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物理过程,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用微观视角看待宏观现象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扩散现象及其表明的分子热运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教学难点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热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分子热运动”一章。

该章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系统地接触热学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学会描述分子运动的物理量,如温度、热量、内能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物理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

- 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数据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通过探究分子世界,增强学生对自然界微观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子运动的描述。

- 温度的概念及其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实验验证。

2. 教学难点:- 分子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其运动状态。

- 热量、内能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运动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理现象。

2. 教学手段:- 制作分子运动的动画视频,用于直观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

- 准备实验器材,如热水、冰袋、绝热容器等,用于演示和学生实验。

- 制作教学挂图和板书,清晰展示教学内容和逻辑结构。

16·1《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16·1《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4.教学重点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

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5.教学难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转换、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

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

知识方面: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扩散现象、影响分子热运动快慢的因素。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五、教法与学法实验演示法、启发教学法、合作讨论法六、教学过程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

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新课引入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猜物游戏”(将花露水事先喷洒在教室的角落,让学生闻到香水的气味,并判断出是什么香水),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分子的热运动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基础知识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分子的热运动是连接宏观热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的桥梁,它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温度、热量等热学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物态变化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2. 科学思维培养: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探究,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实际应用:分子的热运动原理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技术领域,如制冷、热泵、热传导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具体包括以下小节:1. 分子的运动状态:讨论分子在热运动中的速度、动能、势能等基本概念。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探讨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 热运动的统计规律:阐述热运动中大量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入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思想。

4. 热量传递:介绍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量传递方式,解释分子热运动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的意义。

(2)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掌握热运动的统计规律,能运用统计物理学原理解释宏观热现象。

(4)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理解分子热运动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书是学习热力学的开始,是本章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下一节书《内能》的准备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书中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③能识别扩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本节书是学生开始学习《热力学》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比较差,因为实验仪器严重缺乏。

三、说教法1、演示实验法;2、设疑法;3、举例法。

四、说学法1、观察实验法;2、分析比较法。

五、说教学程序1、设疑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肉眼观察不到,那么物质的分子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2、扩散现象演示:一、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并提出问题上学生思考: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并归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而且分子和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3、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演示:墨水在热水和在冷水中的扩散快慢,并让学生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极抽象的知识点“为什么物质即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演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以及表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表明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4、引导归纳这一节书的内容分子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1.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提高。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2.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类比等方法,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社会的重要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子热运动的定义,扩散现象及其与温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则为: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合作、成果分享等,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借鉴和启发,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游戏:设计一些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课堂游戏,如“分子接力赛”、“扩散挑战”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4.课后线上互动: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课后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问和解答,实现课后的延伸学习和深度学习。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热量、温度、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然而,他们对分子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可能的学习障碍包括:1)对微观粒子的理解不足,难以将分子热运动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2)缺乏对扩散现象的直观认识,难以理解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3)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模糊,影响对分子热运动的深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还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大部分学生只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实验探究法将做为一个常用方法贯穿始终,为每一个知识点铺路。

三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首先,我设计了一些学生实验及学生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改课本上只有演示实验而无学生实验的现状。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状态的物质间也有扩散现象”,我在学习了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后安排了“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学生实验,该实验过程迅速、现象明显,学生乐于动手,也很容易看到效果,特别是纠正了学生在前面实验中得出的“扩散现象只能在相同状态的物质间进行”的错误观点;在“探究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时,也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讲述扩散现象的本质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在教室里传递不同颜色乒乓球的小游戏,即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发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让他们在教室里任意传递。

然后,在实验前设置一些悬念,如在进行二氧化氮扩散实验前,提出问题:“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他会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最后,在教学中大量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感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我在教学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运动的模型;在教学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将课本上的弹簧模型加以改进,在弹簧中间穿一根紧绷的橡皮筋,这样就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与距离有关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让各个内容衔接自然,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利用各个知识内在的联系,如从扩散现象至分子的热运动时,用一个“扩散现象是怎么发生的?”问题进行过渡;二是提出各种提示性的问题:如在讲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提出:“如果分子间没有间隙,扩散现象能发生吗?”;在讲解分子运动快慢与温
度的关系时,提出:“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三是利用教材本身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如在讲解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可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进行自然过渡。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教学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
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想想议议
[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2.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间有引力.
[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
3 课后小结
在小结过程中,通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所说明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通过总结得出分子动理论。

4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3 习题4
五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扩散
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二分子热运动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