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著名的课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背景、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杜甫流亡时期居住在临邑的茅屋,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本人处于困顿之中,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这篇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以及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坚韧态度。
二、主题剖析1. 生活的艰辛:课文以茅屋的破败来象征杜甫困苦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贫困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2. 乐观向上:尽管杜甫面对严酷的生活状况,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通过回忆和怀念过去的荣华,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宏伟的理想。
三、结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杜甫当时的贫穷潦倒的现状,第二部分表达了杜甫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破败情景,包括墙倒屋塌、秋风吹进房间等描写,展示了作者苦难的境况。
第二部分:杜甫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华与富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再次拥有宏伟的宅院和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表达手法1. 对景写意:诗中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困顿和社会的不公。
茅屋的破败以及墙倒屋塌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 回忆与怀念:诗中,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回忆与怀念手法。
回忆过去的辉煌以及荣华富贵,强调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对比了当下的贫苦,更加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豪情壮志:杜甫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豪情壮志的句子,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他不愿被困境所束缚,憧憬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温暖和庇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破歌之意即指:被狂风吹破的茅屋。
简单地说就是:秋天被狂风给刮破了。
最是秋风摧残,被风折断摧毁。
最是百虫夜鸣,伤感悲凉的声音,都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一种绝望和苍茫的心境。
此时作者只能够长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二字说明此诗写于作者奔走他乡、寄寓异地之时。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这个季节确实是最不堪回首的,因为他们刚刚获得丰收,但却没有一件御寒的衣物;他们曾经为过冬积攒了许多食物,却在突然而至的灾祸面前荡然无存。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新盖起新房来。
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穷人居无定所,当他们为某一场干旱或洪水而搬迁时,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家园。
因此,秋天就成为了这些贫苦农民的流浪季节。
这里,作者用了两个“何时”,进一步表现了他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在茅屋的“安居乐业”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悲哀。
在茅屋完好无损时,它只是暴露在狂风之中,尚且如此,在大雨中坍塌下来之后,它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此,那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孩子们,才会把“南村群童”看作“大盗贼”。
虽然他们也会听到饥饿的野猫和鼠类的叫声,但毕竟还有余粮度日,并非处于极端的饥荒之中。
在“久旱逢甘霖”的时候,那些虫鸟就会变得无比“猖獗”,反复发出“饥不及此”的哀鸣,所以,虫鸟的哀鸣就成了真正的“安魂曲”。
这些都反映出这些饥饿的动物所处的极端悲惨的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个时候,茅屋之内应该也有着其他的“人间欢乐”。
例如:妻子儿女在屋内忙碌,准备晚饭,招待来客等等。
但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出现,因为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之中,甚至连妻子儿女也不知去向。
饥饿的动物和悲惨的人物,共同形成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在此情此景之下,“乐”字恐怕很难体现出来。
“更遭”二字,则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种极度焦虑和忧愁的心理状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军事、自然等多个领域,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它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秋风肆虐的景象。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在第一句中,杜甫写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江东流无歇时。
" 这句话描写了茅屋在秋风的袭击下破败不堪,发出"破歌"的声音。
同时,杜甫也把茅屋的景象与长江东流的永恒不息相比较,体现了茅屋对杜甫来说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句中,杜甫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同时,杜甫也用"野火"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心情,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无法抹灭的。
在第三句中,杜甫写道:"路更阻且长,似乎又要到辽西。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自己的旅途艰辛,他似乎要继续向辽西远行。
"辽西"指的是杜甫当时所在的地方,也可以解读为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第四句中,杜甫写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华路。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他说故国"不堪回首",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它的悲惨现状,只能在"月明中华路"上流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传神的抒情诗。
它既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的景象,也表达了杜甫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良知和感情丰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寂寥之感一览无遗。
古代诗人杜甫曾以此为词,
表达了对逆境的沉痛和自我陶醉。
一、正文赏析
1. 描述茅屋。
杜甫笔下,茅屋无华而朴素,简单粗糙却实际稳健;
2. 秋风所破。
秋意逼人,茅屋被寒风所吹,不堪重负,形同破败;
3. 仄令才情。
杜甫神采飞扬,所借仄令为律吉,配合选材得当,文词
精微,借此表现自己沉痛之情。
二、感悟
1. 人生有起伏。
文章所表达的茅屋落寞之感,是对人生的一个自然跨越;也让人们在逆境中体察生命的脆弱;
2. 追求平淡。
平淡,不代表一成不变的单调,而是需要我们调整思想,通过平淡打造人生精品。
我们要追求平淡,保持清醒,拥抱生活中的
点滴;
3. 耐力的意义。
秋风所破的茅屋让人怀念其坚韧的耐力。
人生充满了
波折和坎坷,将耐力应用生活中,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到胜利
的彼岸。
三、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杜甫创作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对逆境时刻坚
定信念和锤炼耐力的强有力提示。
我们要珍惜生命,掌握人生,勇于
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持梦想,践行自我,让生命因坚持而更加充实与美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著名歌⾏。
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肃成县来到成都。
第⼆年的春天,依靠⼀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座草堂。
从公元755年安禄⼭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
这时,他已经四⼗九岁了。
可是,好景⽆多,草堂营建不到⼀年,蜀中政局发⽣了变化。
公元761年2⽉,御史⼤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营⽥、观察、处置等使。
崔光远是⼀个不学⽆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上升官发财的红运。
安禄⼭攻长安,唐⽞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投降,后来⼜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变成了唐室的“忠⾂”。
他作成都尹不到⼀个⽉,东川将段⼦璋叛乱。
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璋。
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民肆⾏抢劫。
甚⾄断⼈⼿腕,掠取⾦钏。
崔光远这个毫⽆学识的赌棍,对诗⼈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杜甫的《百忧集⾏》说:“强将笑语供主⼈,悲见⽣涯百忧集。
”这个“主⼈”,就指的是崔光远。
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情的恶劣。
这年⼋⽉,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成灾。
杜甫经营了⼀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所拔叹》。
这场灾害还致使“灌⼝损户⼝”,威胁到⼈民的⽣命。
杜甫写了著名的《⽯犀⾏》,讽刺⽯刻犀⽜作为镇江的偶像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遭到冷遇,⼜加风⾬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诗。
这⾸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且也表达了诗⼈改造现实的愿望。
“⼼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句,尽管这⾸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颗“夺造化回阳春”的⼼,确是不假!全诗⼀百七⼗⼀字,⼆⼗三⾏,可分为三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
“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 “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
“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
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
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