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水文地质学试卷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一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填空题(30 分)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和(3 分)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和(3 分)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和。

(3 分)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和。

(3 分)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带中,局部之上,岩层空隙之中的水。

(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作用。

(3 分)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

(2 分)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和。

(2 分)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和的补给。

(5 分)10.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和。

(2 分)二.是非判断题(每题 3 分,共15 分)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

()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4.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 D. A 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

A 水文因素,B 气象因素,C 地质因素,D 人类活动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20 分)4.1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 ”表示地下分水线)。

(5 分)观1甲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粘性土图4-14.2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

地质水文专业考试试题库

地质水文专业考试试题库

地质水文专业考试试题库地质及水文地质部分一、填空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可采煤层按厚度分为:薄煤层厚度为(0.7-1.3m)、中厚煤层为(1.31-3.5m)、厚煤层为(3.51-8.0m)、特厚煤层厚度(大于8m)3、煤层观测点间距:稳定煤层(>50~≤100m)、较稳定煤层(>25~≤50m )、不稳定煤层(>10~≤25m )、极不稳定煤层(≤10m4、储量损失按其形态分为(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

5、正断层的特征是(上盘下移,下盘上移)。

6、可采煤层按厚度分为:(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特厚煤层)7、矿井三个煤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8、煤岩层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倾角)。

9、开拓煤量的可采期一般为(3-5年)以上;准备煤量的可采期一般为(12个月)以上;回采煤量的可采期一般为(4-6个月)以上。

10、工作面结束后于(30)天内提交采后总结,采区结束后于( 1个月)内提交采后总结。

11、沉积岩包括(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三大类。

12、提交地质报告书时间:(8~10)年修改一次;提交采区地质说明书时间:正式设计前(三个月)。

13、提交掘进地质说明书:设计前(10天);提交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接到任务书(5天)内提出。

14、煤层倾角小于25°时,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是(0.7)米;煤层倾角25°~45°时,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是( 0.6)米;煤层倾角大于45°时,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是( 0.5 )米。

15、工作面的调查和丈量一般(10 )天一次,构造复杂时,可适当增加仗量次数,工作面丈量应沿倾斜每(10~15 )米丈量一点,丈量误差应小于( 3% )。

16、探测煤厚一般沿走向和倾斜每隔(10~30 )米探测一个点。

17、断面中岩石面积占(≥4/5)的巷道为岩巷;断面中煤层面积占(≥4/5)的巷道为煤巷;断面中岩石面积占(1/5~4/5)的巷道为半煤岩巷。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试卷 及答案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试卷 及答案

水文学试卷ﻭ一、填空题(10*1)1、水文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得存在、分布、循环物理化学性质及环境因素得变化规律,预测、预报各水文现象变化情势得一门水利学科。

2、水文循环得重要环节有降水、蒸发、渗流与径流。

3、水资源就是一种再生资源4、河道中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得连线称为深泓线、5、河流某一断面得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6、河川径流得成分包括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7、特大洪水得重现期,一般要通过历史洪水调查与考证确定。

8、流城中得湖泊围垦以后,流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比围垦前增大9、降水得三要素就是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

10、由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得雨量资料年数还不够长,为了能够选得足够数量得雨量样本,且各样本有具有一定得独立性,规范规定取样方法采用年多个样法。

二、判断并改错(10*2)1、在计算地下热水运动时,可以把渗透系数K当作代表岩层透水性得常数(T)渗透系数就是表征岩石透水性得重要指标,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空隙、裂隙得数量、规模及连通情况等,可在室内根据达西定律测定,与液体得性质无关.ﻭ2、自然界中得水位、流量、降雨、蒸发、泥沙、水温、冰情、水质等,都就是通常所说得水文现象。

(T)ﻭ3、水文现象得变化,如河道某一断面得水位、流量过程,具有完全肯定得多年变化周期、年变化周期与日变化周期。

(F)ﻭ没有确定得周期4、水文现象得变化,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因此,水文计算与水文预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成因分析法或数理统计法,或二者相结合得方法进行研究。

(T)ﻭ5、一次降雨形成径流得损失量就是植物截留,填洼与蒸发三部分(F)还有补充土壤缺水(入渗)6、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减少(F)增加7、重现期为一千年得洪水,其含义为大于等于这一洪水得事件正好一千年出现一次(F)大于等于这一洪水得事件很长时间内平均千年出现一次8、设计洪水就是指断面得最大洪水(F)、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得洪水9、含水层与隔水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10、按成因把自然界得岩石分为三类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F)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还有一类就是沉积岩、三、名词解释(5*4)1、何谓水文统计?答:对水文学中常用得数理统计方法有时就叫水文统计法、水文统计得任务就就是研究与分析水文随机现象得统计变化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对水文现象未来可能得长期变化作出在概率意义下得定量预估,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得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期间得需要。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A. 水沉积物B. 水资源C. 地下水D. 水文循环2. 地下水通过()而重新进入大气层。

A. 蒸发作用B. 降雨C. 河流补给D. 表层水文循环3. 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

A. 天然排泄B. 人为开采C. 水文建设D. 污染4. 地下水流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A. 地下水位B. 地下水压力C. 渗透系数D. 孔隙度5.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来研究。

A. 水文循环B. 地下水位观测C. 水文地质调查D. 地下水污染监测6.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

A. 大气降水B. 河流水体C. 地表径流D. 蒸散发作用7. 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的问题包括()。

A. 城市地面沉降B. 地震C. 水文断层破裂D. 地球轨道变化8. 以下哪项不属于地下水的贮存形式?A. 地下河流B. 地下湖泊C. 地下岩石裂隙D. 地下土壤孔隙9. 水文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包括()。

A. 钻孔B. 遥感技术C. 地震勘探D. 水样分析10. 地下水流动的方向一般是()。

A. 由低到高地势B. 由高到低地势C. 横向流动D. 纵向流动11. 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A. 岩石类型B. 地下水位C. 地下水流速D. 水体温度12. 地下水的利用包括()。

A. 城市供水B. 农田灌溉C. 工业用水D. 以上答案都正确13. 地下水的危害主要包括()。

A. 水灾B. 地下空洞C. 沉降D. 以上答案都正确14. 以下哪个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最大?A. 地下水位B. 地下水温度C. 地下水含盐量D. 地下水流速15.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

A. 充分利用地下水B. 保护地下水质量C. 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D. 以上答案都正确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 1 )是水文地质学的基础。

17. 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引发地( 2 )沉降。

10、水文地质学概论试卷

10、水文地质学概论试卷

10、水文地质学概论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天然状态下承压水动态属()。

A.蒸发型 B.径流型 C.弱径流型 D.人工开采型用户答案:[B] 得分:6.002.水文地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是岩土体空隙中的水,()和毛细水则是水文地质勘察研究的重中之重。

A.结合水 B.重力水 C.强结合水 D.结晶水用户答案:[B] 得分:6.003.在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过水断面面积为400m2的流量为10000m3/d,含水层的孔隙度为0.25,含水层的实际速度和渗透速度分别是()。

A.25m/d,100m/d B.100 m/d,25 m/d C.25m/d,25m/d D.100 m/d,100 m/d用户答案:[B] 得分:6.004.自然界的液体运动状态通常有两种类型,()和紊流。

A.渗流 B.流束 C.流层 D.层流用户答案:[D] 得分:6.005.在各向异性岩层中,水力坡度与渗透速度的方向上是()。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基本一致 D.有时一致用户答案:[B] 得分:6.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A.补给来源 B.补给条件 C.补给量 D.补给特征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2.除人为因素外,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

A.降水因素 B.水文因素 C.地质因素 D.气象(气候)因素用户答案:[BCD] 得分:8.003.岩溶水概括起来有如下基本特征()。

A.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B.常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明流 C.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无压流与有压流相互转化 D.地下径流动态不稳定用户答案:[ACD] 得分:8.004.饱水带岩层按其透过和给出水的能力,可划分为( )。

A.含水层 B.渗水层 C.蓄水层 D.隔水层用户答案:[AD] 得分:8.005.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多的离子有()。

A.钠离子(Na+) B.钾离子(K+) C.钙离子(Ca2+) D.镁离子(Mg2+)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6道题】1.隔水层则是透过并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哪种地质构造对地下水运动有利?a) 断裂带b) 折叠褶皱c) 岩浆侵入岩d) 石灰岩溶蚀答案:d) 石岩岩溶蚀2. 以下哪种地层对地下水不透水?a) 砂岩b) 粘土c) 砾石d) 砂砾岩答案:b) 粘土3. 以下哪项不属于地下水流动的控制因素?a) 地层裂隙b) 斜坡c) 水文地质构造d) 岩性答案:b) 斜坡4. 地下水循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大气降水b) 地下水流c) 地面径流d) 河流答案:a) 大气降水5. 以下不属于地下水循环路径的是?a) 表层径流b) 蒸发蒸腾c) 再生雨d) 井水答案:a) 表层径流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下水流动速度快于地表水。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2. 地下水是地球深部加热造成的。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3. 地下水流动方向仅受地表水流动方向的影响。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4. 砂岩地层比砂砾岩地层更透水。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5. 地下水污染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请简要说明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径流、蒸发蒸腾、地下水流动等。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循环系统的起点,地面径流是指由地面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径流,蒸发蒸腾则是指水蒸发成水蒸气,地下水流动则是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流动过程。

2. 为什么地下水循环系统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答案:地下水循环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维持植物生长;同时地下水可以渗入地下河流、湖泊等水体,保持水体的稳定;还可以维持生物的生存,为生态系统提供所需的水源,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综合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请结合你对水文地质学的理解,阐述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

水文地质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水文地质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地下水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避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二、填空题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

三、问答题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答:(1)地下水赋存条件;(2)地下水资源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3)地下水的水质;(4)地下水动态规律;(5)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文交换。

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2、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3、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4、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海陆内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

二、填空1、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圈层的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2、太阳辐射和重力水循环是水文循环的一对驱动力,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3、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三、问答题1、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2、水循环对于保障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发展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不断转换水质得以净化。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试卷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试卷

《专门水文地质学》试卷(A)卷一填空题(22分)1、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2、水文地质钻孔的基本类型有勘探孔试验孔观测孔开采孔3、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放水试验注水试验4、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系统性和整体性流动性循环再生性可调节性5矿井水灾害按水源划分类型有:地表水害、松散含水层水害、煤系砂岩水害灰岩水害6、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0.021L/m.s 则该含水层为弱含水层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0.21L/m.s 则该含水层为中等含水层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21L/m.s 则该含水层为强含水层二简答题(30分)1、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5分)答:(1)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2)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3)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4)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2、如何计算岩芯裂隙率和溶隙率?(5分)答:统计裂隙率及岩溶率公式为:式中 y----线裂隙率或线岩溶率;∑bi----L段内平行岩芯轴线上测得的裂隙或岩溶的总宽度,m;L----统计段长度,m;Ku----L段内的岩芯采取率。

3、下三带是指哪三带?(5分)答:下三带是指:底板破坏带、原始导升带、完整岩层带4、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基本要求?(5分)答: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要求为:(1)水的感官性状良好(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5、什么叫允许开采量?(5分)答:允许开采量,又称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是指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间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之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层系统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

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层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允许开采量——也称为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指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层系统或取水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

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层系统或取水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取水量。

4、越流系数——表示臭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臭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即?=K'/b'。

5、储水系数——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示法(或储存)的水量。

.6、越流因素——也称为阻越系数,为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倒数乘积的平方根,7、地下水水质——指地下水水体中所含的物理成分、化学成分和生物成分的总和特征。

8、地下水资源管理——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相关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

协调地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制订和执行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条例和法规,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尽可能地谋求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9、地下水保护——为防止水资源因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而釆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的总和。

10、矿床充水——矿体尤其是围岩中赋存地下水,这种现象称矿床充水。

11、充水通道——地下水及与之有联系的其它水源,在开采状态下造成矿坑的持续涌水。

把水源进入矿坑的途径称充水通道一填空题1、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2、水文地质钻孔的基本类型有勘探孔试验孔观测孔开采孔3、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放水试验注水试验4、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系统性和整体性流动性循环再生性可调节性5矿井水灾害按水源划分类型有:地表水害、松散含水层水害、煤系砂岩水害灰岩水害6、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0.021L/m.s 则该含水层为弱含水层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0.21L/m.s 则该含水层为中等含水层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21L/m.s 则该含水层为强含水层7、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开采8、地下水资源分类(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为: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9、矿井水灾害按突水机理划分类型有煤层顶板水害类煤层底板水害类老空、老窑水害类其他水害类10矿井主要导水通道有导水断层岩溶陷落柱导水钻孔采动破坏形成的裂隙和岩溶塌陷二简答题1、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答:(1)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2)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3)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4)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2、如何计算岩芯裂隙率和溶隙率?答:统计裂隙率及岩溶率公式为:式中y----线裂隙率或线岩溶率;∑bi----L段内平行岩芯轴线上测得的裂隙或岩溶的总宽度,m;L----统计段长度,m;Ku----L段内的岩芯采取率。

3、下三带是指哪三带?答:下三带是指:底板破坏带、原始导升带、完整岩层带4、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基本要求?答: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要求为:(1)水的感官性状良好(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5、什么叫导水裂隙带?答:冒落带:指采矿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直接垮落破坏。

该带不仅透水而且透砂。

裂隙带:指冒落带之上,大量出现的切层、离层和断裂隙或裂隙发育带。

该带不会透砂但能透水。

冒落带和裂隙带合称导水裂隙带。

6、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原则?–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原则; 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和治理并重,评价先行以及短期与长期影响同时考虑的原则; 以国家和地方的法规为准绳;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并根据评价需要尽可能取得实际勘探及测量数据。

开展相应的野外试验和实验模拟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7、抽水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储水系数S等–确定抽水井的实际涌水量及其与水位降深之间的关系–研究降落漏斗的形状、大小及扩展过程–研究含水层之间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体之间(或与老窑积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确定含水层的边界位置及性质(补给边界或隔水边界)–进行含水层疏干或地下水开采的模拟,以确定井间距、开采降深、合理井径等群井设计参数8、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主要指标是哪些?-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情况- 矿井涌水量- 开采受水害的影响程度- 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9、冲洗观测的方法和意义?(5分)–水位观测水温观测–冲洗液消耗量的观测–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化。

冲洗液的大量消耗,表明钻孔可能是揭露了透水性很好的透水层、透水通道或含水层。

Q=(Q1+Q2)-Q3式中Q—本回次钻进时的冲洗液消耗量,m3 ; Q1--钻进前泥浆槽内冲洗液体积,m3;Q2—钻进中加入槽内的冲洗液体积,m3 ; Q3—提钻后泥浆槽内的冲洗液体积,m3–钻孔涌水量现象的观测钻具陷落的观测取水样三论述题1、影响矿井水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矿井水灾害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有:大气降水、地形、地表水、井巷围岩的性质、地质构造.大气降水决定了整个矿区的水量丰富程度。

地形影响了水流和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是充水因素之一,地表水不仅会影响地下水的富水性,在一些矿井,地下水也会直接溃入矿井。

井巷围岩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隔越厚、裂隙越发育,其富水性越强,其发生水害的可能性越大,含水层的水压力越大,其发生水害的可能性越大。

隔水层厚度越厚,岩层阻水性能越好,发生水害的可能性越小。

地质构造是影响矿井突水的重要因素,岩层中的断层、裂隙、节理等都是导水的优势面,导水断层本身就能导含水,不导水断层有可能活化导水。

导水岩溶陷落柱更是重要导水通道,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

人为因素有:老空积水、导水钻孔、采掘破坏、长期排水.老空水难以探查,一旦揭露,会发生突然溃水。

钻孔如封闭不良,一旦揭露,会发生突水事故。

掘进过程中,在巷道周边会产生松动圈,会导致含水层的水进入巷道。

采煤工作面顶板会产生导水裂隙带、底板也会产生破坏带,这些破坏带一旦沟通含水层,都会引起突水事故。

矿井的长期排水也会引起含水的水位、水压发生变化,从而使矿井的充水条件发生变化。

2、允许开采量的评价方法有哪些,试以开采抽水法为例说明如何求得允许开采量的?答: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有:水量均衡法、数值法、开采试验法、回归分析法、地下水水文分析法。

开采抽水法在计算区拟定布井方案,打探采结合井,在旱季,按设计的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至数月开采性抽水,抽水降落漏斗应能扩展到计算区的天然边界,根据抽水结果确定允许开采量。

第一种情况:当动水位在达到或小于设计降深时,呈现稳定流状态,表明补给量与抽水量已达到平衡,说明按设计开采的水量是有补给保证的,此时实际抽水量可以作为允许开采量。

第二种情况:动水位始终处于非稳定状态,此时要计算出补给量作为允许开采量。

方法步骤:(1)根据抽水量与补给量和含水层提供的水量的关系(2)对以上公式取不同的时间段的资料,可以利用消元法计算出补给量和单位储存量。

(3)并用水位恢复时的公式进行验证:(4)据此计算的补给量可作为允许开采量3、放水试验与抽水试验的异同点?答:放水试验与抽水试验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有关理论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放水试验与抽水试验目的相同,都是为求取水文地质参数,了解含水层富水性以及各含水层水力联系、构造的导水性能等;放水试验与抽水试验任务、技术要求和资料整理方法均都基本相同。

放水试验与抽水试验不同在于(1)试验地点不同:抽水试验一般在地面进行,放水试验一般在井下进行。

(2)抽、放水方式不同:抽水采用抽水设备抽水,水量大小易于控制,放水试验在井下直接放水,水量大小不易控制,但井下放水试验的水量和降深可以不受抽水设备能力的限制。

(1.5分)(3)放水试验工程量小,抽水试验工程量大。

(4)放水试验的钻孔设计受井下巷道限制。

4、水文地质孔的孔径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变径?(10分)•孔径设计内容包括开孔孔径、终孔孔径、变径尺寸•孔径的大小取决于钻孔的类型、结构、抽水设备及对钻孔出水量大小的要求终孔直径的确定:终孔孔径大小取决于出水量、过滤器的尺寸和抽水设备类型;应比过滤器直径大150mm~200mm。

变径的要求:下套管、隔离含水层、维护孔壁、井下放水孔安全套管5、试述露头防水煤柱留设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在有突水威胁但又不宜疏放(疏放会造成成本大大提高时)的地区采掘时,必须留设防水煤(岩)柱。

(2)防水煤柱一般不能再利用,故要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把煤柱的宽度或高度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多采煤炭,充分利用资源,也可以用采后充填、疏水降压、改造含水层(充填岩溶裂隙)等方法,消除突水威胁,创造少留煤柱的条件。

(3)留设的防水煤(岩)柱必须与当地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煤层的组合结构方式等自然因素密切结合,还要与采煤方法、开采强度、支护形式等人为因素互相适应。

(4)一个井田或一个水文地质单元的防水煤(岩)柱应该在它的总体开采设计中确定,即开采方式和井巷布局必须与各种煤柱的留设相适应,否则会给以后煤柱的留设造成极大的困难,甚至无法留设。

(5)在多煤层地区,各煤层的防水煤(岩)柱必须统一考虑确定,以免某一煤层的开采破坏另一煤层的煤(岩)柱,致使整个防水煤(岩)柱失效。

(6)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留设煤(岩)柱的要求时,所留设的煤(岩)柱必须满足各个留设煤(岩)柱的要求。

(7)对防水煤(岩)柱的维护要特别严格,因为煤(岩)柱的任何一处被破坏,必将造成整个煤(岩)柱失效。

防水煤(岩)柱一经留设即不得破坏,巷道必须穿过煤柱时,必须采取加固巷道、修建防水闸门和其它防水设施,保护煤(岩)柱的完整性。

(8)留设防水煤(岩)柱所需要的数据必须在本地区取得。

邻区或外地的数据只能参考,如果需要采用,应适当加大安全系数。

(9)防水岩柱中必须有一定厚度的粘土质隔水岩层或裂隙不发育、含水性极弱的岩层,否则防水岩柱将无隔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