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概述
海派文化传统民居

海派文化传统民居
海派文化是上海特有的文化传统,而传统民居则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上
海的老城区,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这些房屋不仅是建筑的代表,更是上海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江南园林式的庭院,也有西式的洋楼,这充分
展现了上海多元文化的特点。
在这些房屋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木质结构、石雕门楣、瓦片屋顶等元素,这些都是海派文化的独特标志。
除了建筑风格,传统民居还体现了海派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些房屋中,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砖雕、瓷砖画等装饰,这些都是海派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同时,传统民居的布局也体现了海派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交习惯,庭院、厅堂、客厅等空间的设计都是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团聚和交流而设。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民居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老旧房屋的维护和保护、城市化进程对房屋的改造等。
然而,海派文化传统民居作为上海城市的历史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应当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传统民居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海派文化的传承。
只有让传统民居
继续存在下去,海派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使其成为上海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海派建筑——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 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 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 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 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
感谢您的关注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海派建筑
上海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国 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国际大都市。 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 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GDP 位居大中华区第一位。上海拥有中 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 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 第一。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 和众多历史古迹,曾成功举办2010 年世博会。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熔 铸中西,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 化,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 际顶尖的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 中心。
海派建筑文化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 于海派文化的根基中。建筑历来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 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时 代的价值趋向。海派建筑文化主要是上海近现代的建 筑文化,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建 筑的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建筑文化拥有 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西 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资本家和建筑师带来西方先进 的建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反映在建筑上,其 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也有商业建筑方面 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方面的等等。正是海派文化的 兼收并蓄,使得我们能在一个城市中看到各种各样建 筑风格并存的原因。
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格
海派指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种风格,一种 有上海特点的风格,而所谓海派建筑,我认为 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地域性文化并注意吸收 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更多统一。 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 际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 外来建筑文化。而建设者们又能寻找到两者文 化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有创意又适合人们居住 的住宅,这样的住宅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住宅。
海派文化

二、海派文化—文艺
海派书画
• 风格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 •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
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 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 轨的成功典范。 • 经过徐悲鸿、张大千等第二代海派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的 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 了巨大贡献。 • 海上四杰: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
和平饭店 (上海市地标性建筑)
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有 “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拥有最具特色的九 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 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中国银行大楼
•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 于10月31日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 组为大清银行。
虚谷
• 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 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 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 ,后出家为僧。
• 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二、海派文化—建筑
静安寺
•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 年),创始人为康僧会,是上海最古老的佛 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 名于世。
• 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 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海派文化

海域A3
海尚A3
海迅A2
海炫
海域A213
海域A215
海域B318
海域A215
海域A218
产品命名采用海域A213的形式,其中,A代表第一代,2代表两厢,13代表排量 产品对外统一称海域A2、A3、B3,涉及到具体车型时,才提及后面的数字
当上海华普汽车品牌和销售都获得较大提升后,可以采 取独立品牌的发展模式,逐步向高端市场发展
5% 13% 11% 10%
15%
价格 品牌 外形 性价比 经济性 操控性 安全性 舒适性 其他
注:经济性是指汽车的维护成本,包括燃油、维修费用、二手车的价格等
结合对消费者的调研分析结果
海派品牌应该有的内涵
理性特征 感性特征
• • • • •
价格 安全 质量 服务 空间
• • • • •
时尚 色彩 实惠 大气 动感
结合对消费者的调研分析结果
购买汽车比较看重因素
计划购车的消费者购车最看重的因素为购车价格、品牌和安全性能,分别占有21%、 15%和15%的比例。 其余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性(13%)、性价比(11%)、外观(10%)、舒适性 (8%)、操控性(5%)
购买汽车比较看重哪些因素
8% 15%
2%
21%
宣传口号:华普海迅,酷捷冠军
上海华普汽车海炫系列产品价值点分析
时尚
核心价值点
价值点一 一精
价值点二 二靓
价值点三 关爱
做工精细 设计新潮
外型靓丽 色彩炫丽
系统关爱
宣传口号:华普海炫,精靓关爱
上海华普汽车服务价值点分析
水晶服务
核心价值点
价值点一 标准化
价值点二 透明化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海派非遗是指具有上海特色、与海派文化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海派玉雕和剪纸是海派非遗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海派玉雕是上海市的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北派”“扬派”“南派”一起被称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
海派玉雕在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其制作过程中,先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也称“相玉”。
审皮色、审料性、审瑕疵和审形势。
随后根据“审”所掌握的基本情况进行设计,并根据所构思的形象,绘出画稿和基本形态。
此外,海派剪纸也是上海非遗中的重要项目。
它起源于20世纪初,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
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注重形式美,充满生活气息,在全国各种剪纸中占有独特地位。
另外,海派非遗中还包括一些其他的项目,如沈德盛的水晶雕刻技艺等。
这些技艺和项目不仅代表了上海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是一种“见识”文化

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的原动⼒是“见识”。
所有的⽂化在其产⽣时候都有其原动⼒,并由原动⼒产⽣众多⽂化现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现象反过来淹没了原动⼒,留下的只有传统与传承。
作为某种年代久远⽂化的传承者,对所传承的⽂化⼤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原动⼒就更不知道了。
很多古⽼的⽂化都是这个情况,包括,中华传统⽂化⽬前也是这个情况。
我们传承了⼀堆⽂化现象,⽽且,还在寻找更多的⽂化现象,却对中华⽂化的原动⼒⼀⽆所知。
其实,中华⽂化出现过孔⼦、⽼⼦;出现过那么多的灿烂的⽂化现象,不是因为了有了孔⼦、⽼⼦以及那些⽂化先贤,⽽是,因为中华⽂化在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原动⼒,因为有了⼀个了不起的原动⼒,才会涌现那么多的⽂化⼈物、⽂化现象。
今天,绝⼤多数的中国⼈已经不知道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了。
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们讲海派⽂化,因为海派⽂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差不多也快不知道了。
海派⽂化是有原动⼒的,⽽且,这种原动⼒⾮常的“弹眼落睛”,是“见识”!什么是见识呢?包括了两部分的含义组成:⼀部分含义:是“见多识⼴”的意思,这⾥的见,是看见,是接触的意思。
这部分意思也是我们平时对见识这个词的理解,这层意思,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只要在上海,⾃然会⽐其他地⽅的⼈见多识⼴。
另⼀部分意思,这个“见”字,是“见”的通假字“现”。
海派⽂化的“见识”的厉害,就厉害在这个“现”上。
“现”字是啥意思呢?有点⽣活、⼯作经验的⼈⼀定知道,决定⼀件事情的,不是事情本⾝,⽽是事情背后眼睛看不见的那些规律、关系,要把事情做好,就不能看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是要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显现“现”出来。
见识的第⼆个意思,就是在⽣活、⼯作中,把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现”出来,并且认识它,这个“见识”(现识)才是让海派⽂化了不起的原动⼒。
我们后⾯讲的“见识”就是这种见识(现识)能⼒。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虽然这两个概念中有些模糊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特征、文化表现等方面来解释京派和海派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京派和海派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京派起源于北京,由于北京长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派艺术在古代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派的代表形式是京剧,自清代兴起以来,京剧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成为了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海派起源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因其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繁盛而逐渐形成。
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地域特征京派和海派在地域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
京派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地域气候干燥,这使得京剧演员的嗓音更具穿透力,表演时声音会更加高亢有力。
京剧的表演注重力量感和气势,舞台动作刚猛有力。
相比之下,海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
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海派戏曲演员的嗓音更加柔和细腻,表演时声音多呈现出一种低沉的情感。
海派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柔和,舞台动作更加流畅自如。
三、文化表现京派和海派在文化表现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京派艺术深受古代文化和宫廷乐章的影响,它注重的是正统的表演风格和场面的壮观。
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大旦、小生、老生和丑角等。
京剧音乐强调曲调的高亢和韵律的变化,舞台形式注重整齐划一,动作严谨。
相比之下,海派艺术较为主张创新和个性化,注重现代性和包容性。
海派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各异,有评弹、沪剧、琴书等。
海派音乐强调曲调的柔和和旋律的流畅,舞台形式灵活多样,动作流畅自然。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京派以北京为代表,注重表演力量感和气势;海派以上海为代表,注重表演细腻和柔和。
京派和海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和舞台形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派非遗是指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上海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海派非遗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戏曲表演、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代表了上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海派非遗的传统手工艺包括了剪纸、刺绣、织锦、木雕、瓷器制作等多种工艺,这些手工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独特风格。
上海剪纸以其精美细致的刀法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海刺绣则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特点是线条细腻、色彩鲜艳、图案繁复,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海派非遗还包括了上海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表演。
上海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音调和曲调,曲艺表演形式多样,如上海滩沪剧、绿波演义、草鞋踏歌等,以其生动形象、精彩演绎而广受欢迎。
上海滩沪剧是上海地区的特色地方戏曲,以其轻快活泼的唱腔和细腻出色的表演而著称,是上海地区戏曲表演的重要代表。
海派非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如上海书法绘画、民俗工艺、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上海地区独特的文化宝藏,传承至今,至今仍引人注目。
海派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非遗承载着上海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是上海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更需要每一个上海人的自觉参与和努力,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海派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海派非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上海的文化传统,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为上海地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派非遗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我们传承下去。
第二篇示例:海派非遗作为上海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 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 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 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 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 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 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 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 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 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 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 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 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 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 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上海的音乐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 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 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 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上海的书画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 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 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 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3、创新性 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以看作中国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 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 前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 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 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 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 中。又如,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 人居住的习惯,使用适宜,注重生 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 造型风格设计上,并不一味沿用传 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 筑的理念,创造出新的样式。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 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6年平均气温18.4℃,日照1638.2小时, 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面积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 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 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1949年的10倍。2006年末, 上海全市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 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 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 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 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 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 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 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 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 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上海的舞台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 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 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 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上海的饮食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 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 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 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 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 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 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 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 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2、包容性 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尤其在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点:石库门住宅 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模式,但总体布局却采用了西方联排式 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有些石库 门入口的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 痕迹,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的空 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可见,海派建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上海話是海派文化的根脈
早就已经有学者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各自拥有自己 的规律。确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化 的趋势也在日见加强。就算人类是在朝着地球村的生活迈进,每一个村民的特 性却也在愈见鲜明。 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其匹的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中国,积聚起了举世瞩目 的经济实力。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国,但是,却 依然必须为实现强国梦付出巨大的努力。一个国家是否是强国,取决于它是否 能够在具备足够的硬实力的同时,成功地建设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谐文化的建设一经提出,即刻成为我们全民族的 共识。如何建设和谐文化,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我们无法 回避的一场大挑战。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和谐文化不排斥某种主流文化, 但绝对不是令人窒息的铁板一块。当今中国和谐文化的成功建设,它的前提和 基础正是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的表达、传承载体。没有上海话的海派文化是难以想象 的。作为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自觉。 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但是,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上海话所遭受到的磨损也 是让人唏嘘不已的。很多人为之感到担忧,这当然是有理由的。钱乃荣教授的 上海方言研究备受关注,周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备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们的努 力缓释了大家内心深处的一份担忧。 毕竟,建设海派文化需从保护上海话做起。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建立租界。 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 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 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 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 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 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 必然产物。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 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 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 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 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 新。
海派建筑的特点 建筑文化突出表现在建筑的风格特征上,所谓海派建筑,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 融合地域性文化并有选择性吸收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海派建 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多样性 说起海派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库门,但不仅局限于 此,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等。在 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 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 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 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 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 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 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 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 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地理环境 方位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1′-122°12′,北纬30°40′31°53′,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 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 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 米左右。陆地地势总趋势是由东向西低微倾斜。以 西部淀山湖一带的淀泖洼地为最低,海拔仅2米~3 米;在泗泾、亭林、金卫一线以东的黄浦江两岸地 区,为碟缘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东钦公塘以东地 区为滨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马山、薛 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 拔高度98.2米。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 龟山)、佘山等岩岛。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为 上海境内最高点。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 西最大距离约10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120公里。 陆海岸线长约172公里。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 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 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 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 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 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 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 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 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 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而海派文化发展至今,一斤被提升为一 种精神,继海派精神,即海纳百川,兼 容并收,积极进取和永不止步的精神。 历史条件:各地移民,五方杂处;文化 精英,云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