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启蒙,号伯隅,客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史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二是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三是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史学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一直处于奴性、愚昧、带有间接目的性的境地,过分重视道德功绩,忽略了客观事实的考察,造成了“将简略解释开始史书,下以吸引而已。
则读史者习于吹毛求疵之文,而诚信之心枯微”。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捏造,使得读史者陷入了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他提出了史学应当摒弃主观色彩,以客观事实为导向,以科学精神为准绳的主张。
二、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梁启超在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之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成果,借鉴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
他深受进化论、启蒙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主张历史是“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体和事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梁启超还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史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史事器物”的概念,强调历史是通过种种事件和现象的推移和衍化而达到的科学历史。
他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史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夸大。
三、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梁启超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创新和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观念和见解。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
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
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
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
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
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
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梁启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
- 他出生在广东省,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梁启超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民主、科学和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成就
- 梁启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和哲学著作,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
- 他对教育改革、政治制度和社会进步等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革命活动和政治参与
- 梁启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为实现民主和自由而努力。
- 他参与了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策划者之一。
- 梁启超还曾积极参与过国民党的组织工作,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与影响
-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精华。
- 他提出了"中国之命运在于教育"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 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结论
-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参与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通过翻译西方思想和参与革命活动,梁启超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进步。
- 我们应当铭记梁启超的贡献,继续探索和借鉴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浅析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时代背景以及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上。自光绪二十九年至宣 统三年 (1903—1911)仅仅9年 的时
二、“政治小说”与新型 文学杂志 《新小说 》
间里,创作 的通俗小说 却有1422部 ,年 均1 58部 ,翻译 小说
1902年 开 始 兴 起 的 小 说 热 潮 是 以 “政 治 小 说 ”为 领 军
共942部 ,年均 约1O5部。…
的抨 击和 暴露 ,“写情小说 ”将 男女 之情 置于 社会 大背 景下 时也 的确 曾获得 极 为广泛和热 烈的支持 ,同时,在 该理论 影
的,梁 启超 在 《新小说 》创刊 号上 发表 了他创 作 的政治小说
而 变化 又不仅仅 是数 量上 的,如 果将清 末最 后10年 创 《新 中国未来记 》。在该作 的启发和影响下,一批政 治小说应
作 的小说 和之前的作品作一 比较 ,则不难发 现它们 之间的不 运而生 ,它们在情节、结构、人物等诸 多方面均 与传统 小说迥
兴起 ,不管是创作小说还 是翻 译小说都是此前几十年 间年产 这种 急功近利的观念 则又一定程度 上影 响了小说的发展 。这
量 的十倍 以上 。自光绪二十一年至 二十八年 (1895—1902)8 种观 念深深 地 渗透在 2O世 纪第一 个 十年的小说创 作 中,从
年 的时 间里,创 作 的章 回小说 共有1O2部 ,年均 约13部 ,翻 政治小说 到谴责小说 到写情小说,无不或 多或 少地 打上 这一
浅析梁启超创办 的 《新小说 》时代背景 以及对 近 代文 学创作 的影 响
胡艳 秋
(上 海 文 艺 出版 社 上 海 200020 )
摘 要 :作为国内第一份 以刊登 新 型小说 为主的文学期
而倘要追寻 导致小说产生 这一重大变化 的起因,则我们
梁启超研究综述

梁启超研究综述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于1904年赴日留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开始了他的主要学术生涯,他的思想和著作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其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生平事迹梁启超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祖籍广东横县。
他的家庭十分勤勉和有学问,父亲钟粲清是一名道德思想家,南洋学校教员,母亲张廷萍是一名儒教教徒,平民女子家庭从严格的教育里拔出了一枚具有独立思想的卫道士。
梁启超的先天条件促成了其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崭露头角。
他年轻时曾在广州仁勇書院读书,后于1891年考入广东县学,毕业后被任命为举人,成为广东之间政府的官员。
后来,他成为华裔国际学生和外交官,前往日本留学,出任驻日大使。
主要思想梁启超被誉为“清华九友”之一,与胡适、徐志摩、陶行知等并称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立此存照,不断更新”,并提出了“求实进步”、“新式中华”、思想主张:“科学救国”、“平等自由”等。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民主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主是解决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本之道,他不断呼吁民主制度的建设,并强调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民主制度非常重要。
他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近代化与民主化是伴生的”,认为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基础,但是也指出民主制度“像车轮一样不会自己转动,必须有推动其转动的引擎。
”2.科学救国思想梁启超强调科学是现代化的基础,他提倡在教育、文化、工业和农业等领域中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中国人民的科学素质。
他还反对一切形式的迷信和儒家传统,认为科学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3.中国崛起思想梁启超非常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认为中国应该以“立国必先兴民”的理念为主导,鼓励民众创新和迎接新的挑战。
他主张重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起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性。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精编版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维新变法的领导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怨沸腾。
22岁的梁启超随同他的老师康有为,联合各省1300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
他们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因为光绪帝没有看到这次上书所以公车上书失败了。
之后,维新变法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梁启超先后领导了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1896年,他任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撰写了《变法通议》等文章,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自明治维新而强大,中国也必须变法才能强大。
这些议论新颖、通俗易懂的文章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1897年11月,梁启超来到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了蔡锷等一批高材生。
1898年,梁启超来到北京协助康有为组织与宣传变法事宜。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
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废除了变法诏令,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逃出了北京,流亡到日本14年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回来。
这就是“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二、护国战争的参与者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准备在1916年元旦当皇帝。
他的复辟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梁启超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西方诸国之强盛,皆得益于翻译事业之发达,值得效仿。
翻译西学,若求速效,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主张由日译文转译。
正是梁的带动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一股翻译日译西学的高潮。
c以“改写”与“意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风格。
就翻译本身来说,自然以直译和意译为正宗。
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译述对传播新思想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起过更普遍的作用。
2 经济目的性办报刊、杂志梁启超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和第一份面向社会的正规报刊《时务报》的主笔。
戊戌政变后,他又第一个创办了《清议报》,以后又办《新民丛报》,开辟了海外宣传阵地。
他还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专刊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并在上面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小说丛话》专栏。
在同类报刊中,因为它们创办最早,规划最完善,持论最新颖,实际上起了样板的作用,继起者多以为轨范。
阿英说:《新小说》杂志出版后,“新的小说刊物,至此始具完整规模。
以后,《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及《小说林》,相继而起。
”总之,梁启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位政治家,梁有效地带动和吸引一大批人士加人到他的行列,因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二)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梁启超对近代文学的贡献还表现在对文学观念的转变上。
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和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他把西方进化论精神灌注和贯彻到中国文学发展之中。
文学观念的转变是梁启超首先强调并极力倡导的。
梁启超从历史进化的理论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旧文学的种种弊端。
于是,梁启超大胆打破了守旧和封闭的旧文学观念,建立起进步和开放的新文学观念:文学应以“新民”为目的,要服务于现实。
梁启超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注重对资产阶级意识的宣传,主张灌输欧洲之精神;以及高扬小说的巨大作用和社会意义,都是以“新民”任务为燃眉之急,这就使他把龚自珍以来“致用”的文学价值功能观体现在更为具体的觉世之中,“新民”既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理想,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出发点。
这使梁启超的文学观念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观念,也使近代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纳入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
(三)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文学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学内容的变革。
1、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
《新小说》于1902年11月14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第2卷改在上海出版,1906年1月停刊,共出24期。
《新小说》是继《海上奇书》(1892)之后近代第二份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月刊。
《新小说》作为小说杂志一种模式,其影响也不容低估,自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它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比较著名的如与《新小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绣像小说》(1903)、《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
此外还有:《新新小说》(1904)、《小说七日报》(1906)、《中外小说林》(l907)、《新小说丛》(1908)等。
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
他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刊载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用新的观点阐述小说的专论,要“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界。
《新小说》问世之际,刊发了梁启超著名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和“创作新小说”的口号。
他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一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都来探讨小说理论,肯定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抛弃了鄙视小说的传统态度,因而产生了对古典小说的新评价和创作新小说的新风气,对晚清文学有多方面影响。
他认为小说在影响群众、教育群众方面有其它文学样式所不及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肯定小说的文学价值。
同时又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普及性,反映社会人生,满足人类认识社会的需要,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这在引导小说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
《新中国未来记》改变了中国小说历来不敢直接写当今现实社会的状态,把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推上一个新阶段。
同时他还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
2、梁启超与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与“诗界革命”的口号一起,由梁启超于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主张通俗化,实现“言文合一”,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
梁启超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也是在“西学”的冲击下出现的。
又称“新民体”,是报章文体。
新学语、新名词的输入促使新文体的产生,其是对当时左右文坛的桐城古文的彻底解放。
1900年作的《少年中国说》是新文体散文的代表作。
梁启超的散文,显示出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性特征,新颖是其主要特色。
3、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梁启超从政治维新的需要出发,着力改变文坛现状,选择复古主义统治最严重的诗歌领域作为突破口发起冲击。
在内容方面,他强调诗歌新意境的开发,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理论,提倡诗歌不应局限于旧内容,要勇于开拓新意境,创造新内容。
专门写了《饮冰室诗话》,对当时的新派诗给予极力的鼓吹。
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加上梁启超的推荐评许,推进了包括南社在内的“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诗歌新潮流。
在形式革新方面,梁启超提倡“新语句”,甚至以“日本译西书之语句”入诗,提倡通俗化,“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人诗”,提倡史诗式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主张“诗不一体”,“惟作者所欲,极自由之乐”,提倡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等等,对近代诗风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格律诗向自由诗的过渡作了精神上的准备。
他在提倡“戏剧改良”方面也有一定的理论建树与实际效果。
将戏剧地位大大提高,入于正统文学之列,给予高度肯定。
他还从戏曲本身的特点肯定了戏曲的文学价值,指出曲本体裁较为自由,能够根据作者的意图,“淋漓尽致”地描写环境、表达感情,“各尽其情”地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
他提出了改良中国戏曲的设想,用新观点评价古典戏曲名著(主要是《桃花扇》),具有开辟风气的意义。
在戏剧创作方面,它的新颖的题材、新鲜的思想,奔腾的激情,不为音律所拘的词藻,也成为挣脱格律枷锁的有力榜样,为传奇杂剧创作开辟了新途径。
史学上的价值:关爱和说:“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的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学自我扬弃和艰难选择的真正开端,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击破了中国古老的封闭的文学体系,并开始构建他们理想中的文学殿堂,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也由此起步。
”这个评价是极其中肯的。
(一)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
论小说,认为它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神力”;论诗认为它须有新意境和新语句,并特别提倡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论文倡以欧西文思入文,并呼唤“文与言合”。
他的理论对中国旧文学观念予以了猛烈冲击,动摇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
(二)直接带来了晚清文学的繁荣。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出现大量的佳作。
(三)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
表面上看,梁启超发动的这场文学革命是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内容的变革不可能不牵动形式,而事实上梁启超对形式尤其是语言的改革是锐意提倡的,他强调言文合一,强调多用俚语、歌谣、新名词,对“熏”、“浸”、“刺”、“提”的推崇本身就是对小说审美作用的推崇;他的笔锋锐达,平易酣畅的‘新文体”散文是一次文学内容与语言的改革大实践,并掀起了白话报刊创办的高潮,为“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对汉语现代性和体裁现代性的局部探求掀开了现代性文学观念帷幕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