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精编版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的传播与影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他的思想传播途径、思想内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梁启超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了更广泛的群体。
他首先通过发表许多重要的文章和著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新民丛报》和《中国近世史论》等。
这些著作涵盖了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有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此外,梁启超还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讲座来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曾经在国内外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发表过许多演讲,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更多的听众。
他还通过参与政府、教育机构以及民间社团的活动来推动自己的思想传播。
其次,梁启超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理念,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明德格物”的理念,强调道德修养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梁启超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思想为中国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梁启超支持废除封建制度,主张推行民主政治,并提倡通过自由平等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些观点与当时兴起的中国革命思潮相契合,对中国的革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梁启超的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鼓励人们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理念,并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方案。
这些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梁启超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了更广泛的群体,并通过他的思想内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的思想也为中国的革命运动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贡献与实践

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贡献与实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家和改良主义者,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是“新学派”的核心人物,还致力于推进儒学现代化,提倡国家学派,同时也为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贡献和实践。
一、对儒学现代化的推进梁启超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早期,梁启超就提出了儒学应该现代化的思想,他认为“今之儒者,其业不亦宏哉,乃自宋元以后东渡诸臣,钜学无所表扬,虽昔之仁、礼、义、智,有无不精,主要目的是备品行之自用,毫不考虑科学政治之问题”。
他认为推动儒学现代化,需要重新审视传统,发掘儒学中的现代价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梁启超还尝试将儒学与科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儒学归正理论”,认为儒学应该贯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
他积极支持孙中山“兴义务教育,撤销废奴学堂”的主张,提出要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梁启超也成为了新式文化运动的先驱,推动国学复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推进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梁启超不仅在思想文化上做出了贡献,也致力于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如“党化政治”,“西式宪政”,“中央集权”等。
他早年时曾提出“反对少数民族伐款”、“反对资本主义”,提出“欧化与本化”相结合的国家方针,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进程。
梁启超也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发起了“会典派”,旨在通过普及知识,推进社会改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他还主张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改进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张,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三、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梁启超也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发表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晚清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的贡献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散文的解放甲午战争以后,新派学者竞相著述,一般地说,他们使用的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古文。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都以自己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古文的风貌。
至少也使古文由无用变为有用,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为宣传维新,鼓动革命的工具,由束缚思想的枷锁变为传播新思想的利器,为文体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连以古文家自居的林纾,实际上也打破了桐城派的樊篱。
但比较起来,坚持文体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当首推梁启超。
他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一书中说:“当时一班青年文豪,各自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日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论之;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
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
林纾之文,宗绪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
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
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
至于雷鸣潮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一文如此耳!”这里对各家的评论未必尽是,但从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个比较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首先是因为它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
从《时务报》起,他就选取国人所密切关心的题材,为救亡图强、变法维新而锥心泣血,奔走呼号。
一部《变法通议》,在今天看来简直平庸极了,三尺童子亦知其必难成功。
但当时人却认为“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原本,俾圜颅方趾之伦,昭然发其蒙蓓,微管之望,中外翘仰”。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文化名人,他在文学革命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对文学革命的发轫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见解,为这场革命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探讨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重视梁启超极为重视文学革命,他认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他指出:“文学革命的实现是随着近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改良时代精神的必然表现”。
这就说明了梁启超认为文学革命和近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还在《戊戌维新大记述》一书中提到文学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中枢”。
他认为文学革命可以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
二、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 倡导文学革命的必要性梁启超在多次演讲和文章中,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他认为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改革是必要的,并提出了“文学变革”的观点。
他发表过《新文学十一条》、《新文艺宣言》等文章,呼吁进行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 批判旧文化的不足梁启超认为旧文化的不足不在于它们过时了,而是在于它们与现代文明相背离。
他认为新文学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点,并改变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弊端。
同时,也要通过新文学去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把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
3. 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一直倡导“文以载道”的观点,即文学应该具有教育、启迪社会的功能。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要具备宣传、启发人民思想的职责。
因此,他不断强调文学家应该成为“以道为主”的文学家。
4. 推崇人民文学梁启超认为人民文学是文学革命的灵魂。
他认为文学要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要接近人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因此,他提倡文学家要撰写贴近人民的主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倾听民间声音,吸收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
三、结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的作用非常重要。
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提及中国近代革命,不得不提的人梁启超便数其中之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1891年梁启超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
1894年6月,梁启超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
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后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1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维新变法的领导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怨沸腾。
22岁的梁启超随同他的老师康有为,联合各省1300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
他们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因为光绪帝没有看到这次上书所以公车上书失败了。
之后,维新变法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梁启超先后领导了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1896年,他任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撰写了《变法通议》等文章,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自明治维新而强大,中国也必须变法才能强大。
这些议论新颖、通俗易懂的文章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1897年11月,梁启超来到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了蔡锷等一批高材生。
1898年,梁启超来到北京协助康有为组织与宣传变法事宜。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
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废除了变法诏令,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逃出了北京,流亡到日本14年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回来。
这就是“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二、护国战争的参与者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准备在1916年元旦当皇帝。
他的复辟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梁启超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
关于梁启超的介绍精编版

关于梁启超的介绍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简介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办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西方诸国之强盛,皆得益于翻译事业之发达,值得效仿。
翻译西学,若求速效,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主张由日译文转译。
正是梁的带动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一股翻译日译西学的高潮。
c以“改写”与“意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风格。
就翻译本身来说,自然以直译和意译为正宗。
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译述对传播新思想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起过更普遍的作用。
2 经济目的性办报刊、杂志梁启超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和第一份面向社会的正规报刊《时务报》的主笔。
戊戌政变后,他又第一个创办了《清议报》,以后又办《新民丛报》,开辟了海外宣传阵地。
他还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专刊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并在上面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小说丛话》专栏。
在同类报刊中,因为它们创办最早,规划最完善,持论最新颖,实际上起了样板的作用,继起者多以为轨范。
阿英说:《新小说》杂志出版后,“新的小说刊物,至此始具完整规模。
以后,《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及《小说林》,相继而起。
”总之,梁启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位政治家,梁有效地带动和吸引一大批人士加人到他的行列,因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二)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梁启超对近代文学的贡献还表现在对文学观念的转变上。
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和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他把西方进化论精神灌注和贯彻到中国文学发展之中。
文学观念的转变是梁启超首先强调并极力倡导的。
梁启超从历史进化的理论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旧文学的种种弊端。
于是,梁启超大胆打破了守旧和封闭的旧文学观念,建立起进步和开放的新文学观念:文学应以“新民”为目的,要服务于现实。
梁启超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注重对资产阶级意识的宣传,主张灌输欧洲之精神;以及高扬小说的巨大作用和社会意义,都是以“新民”任务为燃眉之急,这就使他把龚自珍以来“致用”的文学价值功能观体现在更为具体的觉世之中,“新民”既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理想,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出发点。
这使梁启超的文学观念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观念,也使近代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纳入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
(三)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文学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学内容的变革。
1、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
《新小说》于1902年11月14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第2卷改在上海出版,1906年1月停刊,共出24期。
《新小说》是继《海上奇书》(1892)之后近代第二份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月刊。
《新小说》作为小说杂志一种模式,其影响也不容低估,自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它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比较著名的如与《新小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绣像小说》(1903)、《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
此外还有:《新新小说》(1904)、《小说七日报》(1906)、《中外小说林》(l907)、《新小说丛》(1908)等。
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
他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刊载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用新的观点阐述小说的专论,要“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界。
《新小说》问世之际,刊发了梁启超著名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和“创作新小说”的口号。
他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一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都来探讨小说理论,肯定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抛弃了鄙视小说的传统态度,因而产生了对古典小说的新评价和创作新小说的新风气,对晚清文学有多方面影响。
他认为小说在影响群众、教育群众方面有其它文学样式所不及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肯定小说的文学价值。
同时又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普及性,反映社会人生,满足人类认识社会的需要,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这在引导小说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
《新中国未来记》改变了中国小说历来不敢直接写当今现实社会的状态,把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推上一个新阶段。
同时他还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
2、梁启超与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与“诗界革命”的口号一起,由梁启超于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主张通俗化,实现“言文合一”,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
梁启超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也是在“西学”的冲击下出现的。
又称“新民体”,是报章文体。
新学语、新名词的输入促使新文体的产生,其是对当时左右文坛的桐城古文的彻底解放。
1900年作的《少年中国说》是新文体散文的代表作。
梁启超的散文,显示出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性特征,新颖是其主要特色。
3、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梁启超从政治维新的需要出发,着力改变文坛现状,选择复古主义统治最严重的诗歌领域作为突破口发起冲击。
在内容方面,他强调诗歌新意境的开发,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理论,提倡诗歌不应局限于旧内容,要勇于开拓新意境,创造新内容。
专门写了《饮冰室诗话》,对当时的新派诗给予极力的鼓吹。
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加上梁启超的推荐评许,推进了包括南社在内的“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诗歌新潮流。
在形式革新方面,梁启超提倡“新语句”,甚至以“日本译西书之语句”入诗,提倡通俗化,“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人诗”,提倡史诗式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主张“诗不一体”,“惟作者所欲,极自由之乐”,提倡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等等,对近代诗风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格律诗向自由诗的过渡作了精神上的准备。
他在提倡“戏剧改良”方面也有一定的理论建树与实际效果。
将戏剧地位大大提高,入于正统文学之列,给予高度肯定。
他还从戏曲本身的特点肯定了戏曲的文学价值,指出曲本体裁较为自由,能够根据作者的意图,“淋漓尽致”地描写环境、表达感情,“各尽其情”地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
他提出了改良中国戏曲的设想,用新观点评价古典戏曲名著(主要是《桃花扇》),具有开辟风气的意义。
在戏剧创作方面,它的新颖的题材、新鲜的思想,奔腾的激情,不为音律所拘的词藻,也成为挣脱格律枷锁的有力榜样,为传奇杂剧创作开辟了新途径。
史学上的价值:关爱和说:“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的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学自我扬弃和艰难选择的真正开端,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击破了中国古老的封闭的文学体系,并开始构建他们理想中的文学殿堂,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也由此起步。
”这个评价是极其中肯的。
(一)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
论小说,认为它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神力”;论诗认为它须有新意境和新语句,并特别提倡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论文倡以欧西文思入文,并呼唤“文与言合”。
他的理论对中国旧文学观念予以了猛烈冲击,动摇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
(二)直接带来了晚清文学的繁荣。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出现大量的佳作。
(三)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
表面上看,梁启超发动的这场文学革命是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内容的变革不可能不牵动形式,而事实上梁启超对形式尤其是语言的改革是锐意提倡的,他强调言文合一,强调多用俚语、歌谣、新名词,对“熏”、“浸”、“刺”、“提”的推崇本身就是对小说审美作用的推崇;他的笔锋锐达,平易酣畅的‘新文体”散文是一次文学内容与语言的改革大实践,并掀起了白话报刊创办的高潮,为“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对汉语现代性和体裁现代性的局部探求掀开了现代性文学观念帷幕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