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影响

合集下载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讲稿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讲稿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一、生平、著述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现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著名学术大师。

他的书斋及藏书室取名“饮冰室”,“饮冰”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后南朝宋人鲍照在《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中说“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表达了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的惶恐心态。

梁取此二字,则寓意对国家社稷忧虑焦灼之情。

梁的主要著作《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之侄梁建灿于1926年编就刊行,另有《饮冰室合集》是在梁启超1929年离世后,由其侄交林志钧汇编后于1936年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共分为文集、专集两大部分:文集45卷,专集104卷,收入长篇论著104种,如《戊戌政变记》、《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总计1000余万字。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被人合称“康梁”。

以下我们主要从思想启蒙的角度,去谈论梁启超的作为。

二、为变法而主张启蒙人要告别无知都离不开启蒙。

一般意义上的启蒙是指开化和开发人的智力,比如对儿童或初学者进行教育,使之得到某些方面的入门知识或技能等,因此可以说,启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

但18世纪以来,启蒙有了它特定的含义。

康德不愧是人类思想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在回答什么是启蒙时这么说:“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

未成年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知性”;“启蒙就是把人们从黑暗的中世纪解放出来”。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特定含义上的启蒙则比西方国家迟了一个多世纪。

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的国门,沉重的内忧外患使一批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启蒙,号伯隅,客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史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二是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三是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史学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一直处于奴性、愚昧、带有间接目的性的境地,过分重视道德功绩,忽略了客观事实的考察,造成了“将简略解释开始史书,下以吸引而已。

则读史者习于吹毛求疵之文,而诚信之心枯微”。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捏造,使得读史者陷入了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他提出了史学应当摒弃主观色彩,以客观事实为导向,以科学精神为准绳的主张。

二、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梁启超在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之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成果,借鉴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

他深受进化论、启蒙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主张历史是“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体和事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梁启超还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史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史事器物”的概念,强调历史是通过种种事件和现象的推移和衍化而达到的科学历史。

他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史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夸大。

三、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梁启超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创新和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观念和见解。

百日维新中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百日维新中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百日维新中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百日维新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发起,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场运动中,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与动因百日维新发生在清朝晚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问题,国力渐衰,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使中国人民感到愤怒和屈辱。

这些困境激发了一些进步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认识到中国亟需进行变革以拯救国家。

二、思想启蒙的影响1. 启蒙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积极倡导吸收西方的思想与理论,通过翻译、出版书籍等方式将新思想传播给广大民众。

他们提倡人人平等、宪政民主、科学教育等理念,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思考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2. 新式教育的推动:思想启蒙旨在改变中国陈旧的封建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进步思想和现代知识的青年。

康、梁等人创办了新式学校,推行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拥有现代思维的学生,为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变革的实践1. 文学与新闻刊物的兴起:百日维新中,大量新型报刊和杂志涌现,为舆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

这些媒体宣扬现代观念,批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引导人们思考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2. 政治体制的改革:百日维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试图通过改革官僚体制和建立议会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

虽然改革未能成功,但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3.社会习俗的转变: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了传统观念的挑战,妇女和下层社会的解放成为一种潜在趋势。

部分地区开始消除妇女封建束缚,推行婚姻平等与妇女教育,这为后来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百日维新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主要原因有内外抵制、官僚贵族阶层的反对、统治集团的守旧等。

然而,百日维新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奠定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基石。

对梁启超的评价

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

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

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

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

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

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

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梁启超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梁启超传》读后感1最近偶然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围绕第三届读书节展开一些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籍,不过无奈的是,其中大部分书籍,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且收藏的有限几本,早已被借出,最后侥幸的发现,解玺璋编写的《梁启超传》,图书馆中尚存有样品书,有光梁启超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维新变法中,提到一点而已。

于是便怀着对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的行踪的好奇,便借阅这本《梁启超传》了,谁知一睹之后,便爱不释手,只欲读完方休。

解玺璋的这本《梁启超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同历来诸多传记有着极大的不同,正如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述的那般“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

”“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略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既是一本梁启超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梁启超传记,也是一群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综合传记。

读罢,方知梁启超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曾因为维新运动的失败而终止,反而其影响贯穿整个近代中国史。

这是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不曾也无法看到的。

感谢解玺璋这本《梁启超传》,带领我们走进梁启超,并对梁启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过就个人观点而言,解玺璋尽管在极力客观的向读者们介绍梁启超,但是其中任然有不少为梁启超辩解的文字,大概是因为解玺璋对梁启超始终怀着敬佩的情愫所导致的吧。

我用了四天时间,终于将《梁启超传》上下卷给读完,纵观梁启超生平,个人认为,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呼吁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然而其本身却依然免不了保守,忠于清皇,忠于先生(康有为),以至于在政治立场上,几番变动,尽管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思索与分析,但是终将因为自身的对人的了解对人性的分析不够,导致几乎一生政治生活黯淡与失败,梁启超对于学术而言,或许是成功的,但是作于政治几乎是惨败的,而且败得彻底,但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国家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却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是近代国民思想解放启蒙的先驱。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梁启超三界革命的背景是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需要通过变革来寻求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积极倡导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在文化方面,他们提出了三界革命的主张,即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试图通过变革文学来推动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以服务于维新变法的需要。

具体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来创造一种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学,通过小说界革命来提高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这些变革文学的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内容包括:诗界革命:主张废除旧体诗,提倡新体诗,以白话文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形式。

文界革命:主张文章要“胎化欧化”,即吸取西方文学的技巧和语言特点,同时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实现中西融合。

小说的社会地位: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认为小说可以成为改造社会的利器,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三界革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提出的一种变革文学的主张和实践,旨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文学变革:梁启超三界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思想启蒙:梁启超三界革命倡导的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形式,对于启发民众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学所传递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小说界革命提出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强调了小说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价值。

这对于推动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梁启超三界革命倡导的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形式,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社会需要,从而加强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维新变法的领导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怨沸腾。

22岁的梁启超随同他的老师康有为,联合各省1300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

他们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因为光绪帝没有看到这次上书所以公车上书失败了。

之后,维新变法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梁启超先后领导了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1896年,他任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撰写了《变法通议》等文章,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自明治维新而强大,中国也必须变法才能强大。

这些议论新颖、通俗易懂的文章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1897年11月,梁启超来到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了蔡锷等一批高材生。

1898年,梁启超来到北京协助康有为组织与宣传变法事宜。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

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废除了变法诏令,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逃出了北京,流亡到日本14年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回来。

这就是“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二、护国战争的参与者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准备在1916年元旦当皇帝。

他的复辟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梁启超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4期(管理研究)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启蒙主义的代表,梁启超在少年时代接受了传统教育,有着深厚的国学渊源;又在青年时代沐浴欧风美雨,受到了日本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古今中外各种学术思想集于一身”的基本特征。

梁启超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新生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文化课题,也是一个与民族命运攸关的政治课题。

面对历史和时代的课题,他作出了解答。

190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中西文化“结婚论”,“盖大地今日只有两种文明。

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

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20世纪,则两种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吾欲我国之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三大典。

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

”这种以中国文化为根本,以西方文化为价值参考的文化结婚论,贯穿了梁一生的思想实践。

他采纳中西各种学说,熔铸服务于启蒙新民、爱国救民的价值宗旨,在这样的文化姿态下,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等都被梁启超纳入到自己的思想视野里,从而成为其文学启蒙思想建构的丰富资源。

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文学尚用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长期以来,文学作为社会和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是为社会秩序的巩固服务的,并扮演着政治、伦理、道德的发言人角色。

对于梁来说,他自小接受传统教育,有着深厚的国学渊源,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使他耳熏目染。

在古代中国,文学的“教化”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启蒙,文学在主观与客观两方面都是统治和进行社会启蒙的工具。

重视文学的现实功利,是中国文学的真正传统,这对梁氏文学启蒙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潜在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是对古代教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二者的结果和出发点是不同的,但在重文学、教育人的功能方面却如出一辙,都有着鲜明的功利目的。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与古代教化传统都强调文学有改变人心、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

古代文学提倡的是能“兴观群怨”,能“授之以政”,文学乃是“经国之大业”,有“正人心”、“变风俗”,即“救世”的功能,这成为古代文人从事文学事业的动力和价值目标。

到了梁启超这里,文学的内容、目标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对于改变人心的功能性认识并没有根本转变。

梁认为文学是指引国民前进的灯塔,是改造国民性的利器,是唤醒昏睡国民的惊雷,总之,是启蒙的最佳方式。

早在1897年,梁启超就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有“传世之文”和“觉世之文”的区别,但他显然更倾向于对“觉世之文”的认同,“学者以觉天下为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他为文求觉世,而不求其能藏之名山,传之不朽,“吾辈之为文,岂其欲藏之名山,俟诸一百世之后世也,应于时垫发胸中所欲言,然时势逝而不留者也,转瞬之间,悉为刍狗。

”追求文学的经世致用价值,使梁牺牲了古人的立言的价值取向,这种致用的文学观是与教化文学一脉相承的。

然而,这种尚用的文学观体现为具体的功能时,梁的文学启蒙却与教化传统有区别,它显然有着更为现实化的政治目的和理想,“一曰开民智,二曰开绅智,三曰开官智”“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于国民智识与能力”。

因此,以新民为第一要义的政治目的,使梁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不同于教化传统。

首先,梁虽然倾向于强调文学的教化,但他又区别于古典文学中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而是强调新的政治意识的启蒙,以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来改造国民的品质。

其次,强调“新民”,使梁能够从文学与民众的关系中思考文学的价值功能,因而不知不觉地把一种新型的读者接受引进了文学的过程,使他在认识文学的教化功能时,也考虑到了文学自身之所以教化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文学的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起来。

如他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是因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的审美感染功能,而正是这些功能的存在才使启蒙教育得以很好地实现。

这一认识虽仍追求文学改造社会的终极目的,但他意识到了文学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过程,这显然比传统的认识更符合文学的本性。

梁强调的是作用于心和品质。

可以说,为了“新民”的重任,使梁把传统致用的文学价值代教化传统的继蒋志刚**[作者简介]蒋志刚,湖南女子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湖南长沙410011)[摘要]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梁启超;文学启蒙;影响62承,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除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梁自小熟读“四书”及《诗经》。

蒙学阶段一过,即踏上科举道路,习帖括之学,练训诂辞章,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古代先贤的经典论著多已烂熟于心。

拜师康有为后,他得承师传,其为文学最致力处当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梁在《三十自述》中说他在康有为万木草堂,每天必上的功课是读《宋元明儒学案》、《三十四史》及《文献通考》等书。

不仅如此,梁还参与编撰或有幸先睹了康氏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三部巨著。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浸润。

然而,梁并未满足于单纯地接受掌握传统文化,而是从启蒙新民的价值目标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扬弃与选择吸纳。

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明末以来启蒙精神的感召。

明末清初,以李贽、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就以批判宋明理学所极力维护的君主专政制度和伦理纲常为重要使命,主张“经世致用”,提倡面向实际,注重实证的求实学风。

鸦片战争以后,首先出现了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实学派的社会改革和社会批判思想,他们对中世纪封建蒙昧主义的批判,上承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下启近代新学之风,对以后的洋务派、维新派、甚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梁氏曾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大率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辟了道路,由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它很难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启蒙作用,但它促进了西学的广泛传播,从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并为近代思想启蒙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提出了“君民共主”的主张,在经济上主张“以商为本”,进而又宣传“天赋人权”的思想,也为近代启蒙思潮的兴起作了准备。

而这些启蒙先驱者的学说和思想,正是以梁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掀起中国第一次文化启蒙运动高潮的最初动因。

其次,对传统哲学的吸收。

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从梁的哲学渊源来看,他是陆、王学派的忠实信徒。

梁从青年时代起,“修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康“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之梗概。

”梁惊叹其学之新颖、高深、税利、明快,顿时拨去心中迷雾,“自是决然舍去旧学。

”此后又生崇拜之情,称他为“千古大师”,盛赞“晚明士气冠绝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下也”。

于是,阳明心学便成为他强大的精神资源。

梁学涉中西,对中西文化采取双重认同态度。

在中西文化的对话中,梁借用了阳明新学提供的理论平台和思想工具,用王阳明“六经注我”的思维方法,把西学融进传统经学体系之中。

梁受到日本道德和政治不平衡的感悟,将“吾祖宗遗传因有之旧道德”,即阳明心学,当作新国民道德的一个要素,并提出“正体”、“慎独”、“谨小”三个纲领。

他还认为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是与王阳明“桴鼓相应,若合符节”的,所谓“泰东之姚江,泰西之康德,前后百余年间,桴鼓相应,若合符节。

”并把康德、黑格尔的道德主义与阳明心学调和为一。

以心学作为沟通中西思想的工具,在《新民说·论自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主张发挥“血归自得”、“独立不惧”、“人定胜天”、“克己复礼”的精神,立大志胆识,树信心勇气,去人心中奴隶,在心学的思想范围领域内,把西方和传统的思想观念阐述得淋漓尽致。

而阳明心学突现主体的立场,对主体作用的无限夸大,尽管会导致主观的唯心论,但却为个性主义的张扬奠定了哲学上的合法性,作为陆王信徒的梁之所以能形成敢于冲破罗网,勇于否定旧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思想锋芒和启蒙精神,很大程度上也都受到这种叛逆性传统的灵感。

阳明心学对梁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梁在关于小说作用的论述中,不仅认为“小说为国民之魂”,还认为“小说可以支配人道”,并且把小说的堕落作为“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

社会的治乱均因小说的原因,这些论述皆出自他的“小说救国论”。

他的小说理念实际上是只凭主观意志即可决定客观世界之变化,有形而上学和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倾向。

可以说这与他从阳明心学继承来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作为文化拿来主义的积极实践者,梁对于两晋之间传入中国的佛学也有极大的兴趣。

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涅磐新生”,佛理中的感悟思辨,都被梁吸收到启蒙新民思想构建之中。

1902年,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论述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量时,就借用了佛教禅宗的术语,同年,他还推出了《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阐述了佛教的六大优点。

由此可看出,他力图将佛学纳入其整个文化建构中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李平,杨柏岭.梁启超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4]杨天宏.新民之梦———梁启超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郭雅洁]高等教育研究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