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闻活动与思想
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 超是 我国著名 的启蒙思想家 、 政 治家 和报 刊活动家 。 他 在二 十多年的办报 生涯 中形 成了 自身独特 的新 闻思想 。 其报
刊 活 动 的 思 想 和 实 践 为 我 国报 业 的 发 展
智” 而作 。 虽 然他的这些思想 均为实现他
声音 , 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外传播和 国际传 播, 增 强我 国媒介 的话语权。
3 、 “ 向导 国 民”和 “ 监督 政 府 ”的功 能
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 而阐述 , 但是却不能抹
杀 这 一 新 闻思 想 的 指 导 性 。启 迪 国 民 、 改 造 旧 国 民缔 造 新 国 民 是 梁 启 超 办 报 的 目
梁启超 认为 报纸有
“ 监 督政府 ”和
做 出了重要 贡献。 梁启超在新 闻业务方面
的。
梁启超所创办 、 主编的报刊多达十余 种。 如果说 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受众思想是
一
种精英受众观 。那 么维新运 动失败后 , 目光投 向了广大的老百姓 , 内容 上更加丰
1 、 “ 开 民智 ”的 功 能
目前的 国际格局下 , 我们要积极发挥媒体
梁 启 超 的受 众 观 就 有 了平 民化 的特 点 , 将
的“ 顾客 ” 而言 , 媒体行业 称作 “ 受众 ”。 这是符合经 富, 文体 上 自南灵 活, 分类上不断细化 , 编
媒介纵横I N E W S W O R L D
梁启超 新 闻业务 思想 的现 实意义
。刘子 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摘
要】 梁启超的新 闻观点历久 弥新 本文从 目前我 国新 闻学研究 中的几个理论热点 的角度 对其新 闻业 务思想进行梳理和分
新 闻业务 新 闻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启超 (83 99 17—12)是影响近代 国救亡 、 变法维新 的新风气 。 事实上 , 之善为教者 , 教小学急于教大学 , 教愚 时务报 的创办及其登载 的震撼人心 民急于教士夫 。 意思 是说成人 和士大 ”
/l 中国历史命运 的关键人物之一 。 他不仅是著名的政 治家、 思想家 , 而且 的文章 ,的确收到了开一代社会风气 夫都是由少年和愚昧状态进化而来的, 是著名的宣传家和学者 。作 为著名的 的功效 。 如他 写的 《 变法通议 》 《 、 古议 教幼童 、 教愚 民尤为迫切 。 这种人性平 报人 ,他从 19 年 《 85 中外纪闻》的创 院考 论 中国积弱 由于防弊 等文 等和后天 教育学 习对人起决定作用 的 、 在 辛亥革命 思想 , 是唯物的、 正确的 。 梁启超说 他 办到 l 9 8年戊戌变 法失败逃亡海 外 , 章 , 当时有 洛阳纸贵之誉 。 8 在 3年多的时 间里 ,他 与维新志士一 志士 吴玉章曾说 :“ 当我读 到康 梁( 特 创办 《 时务报 ,哀号疾呼 , 是为 了 就 道 ,以 《 时务报》 知新报 等维新 报 别 是梁启超) 、 的痛快淋漓 的议论 以后 , 让 国人 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 时务报 刊为 阵地 ,掀起 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我很 陕就 成了他们的信徒 ,一心要做 针对 中国因循 守 旧的恶习 ,大 力宣传 的热潮。 与此同时 , 他对报刊理论也进 变法维新 的志士 ,对于习八股 、考功 新思想 , 介绍新学说 , 的确 起到了教愚 行 了深入 的探讨 ,特别是在报刊功 能 名 ,便没有多大 的兴趣了 。 ”可见 《 时 民、 开民智 的作 用 , 造就了一批新型的 和“ 报章体例 ” 方面 , 出了 自己独 到 务 报》在 变革社会风气方面对读者 的 知识分子 ,其贡献是空前的 。 提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三)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三)《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为梁启超所著,刊发于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第一百期。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梁启超说得很清楚:故于今印行第一百册之际,援各国大报馆通例,加增叶数,荟萃精华,从而祝之。
亦庶几以纪念既往,而奖励将来,此同人区区之微意也。
梁启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报刊与西方和日本报刊之间的巨大差距。
报纸发展缓慢,数量少,体例不完备,内容也是千篇一律,论说文章辗转抄袭,这导致报纸兴起的这数十年,对中国社会没能产生什么影响。
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报纸发展如此的原因有四:一、经费不足,无力扩充;二、报馆主笔等社会地位不高,不能吸引高才之人;三、风气不开,报纸没有市场;四、报人浅薄迂愚,无心无力。
在梁启超看来,清议报“其肤革未充,其肢干未成,然有灵魂莹然湛然。
”这里的灵魂,指报纸的宗旨、精神,“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摊开来讲,就是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厉国耻。
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衍哲理,为尽国民责任于万一;明朝局,发微阐幽得其真相,指斥权奸一无假借;厉国耻,疾呼而棒喝之,以冀同胞之一悟。
清议报时代,是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的时代。
先说中国,内变之祸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再说世界,“要之二十世纪世界之大问题有三:一为处分中国之问题,二为扩张民权之问题,三为调和经济革命(因贫富不均所起之革命日本人译为经济革命)之问题。
”此三者,皆与中国有关。
轮船、铁路、电线,使世界联系紧密,“故今日有志之士,不惟当视国事如家事,又当视世界之事如国事。
”报馆责任愈加重大,清议报虽有此志向,但有心无力。
梁启超说,写这篇文章,以纪念既往,以鼓励将来,清议报的既往,在梁启超看来,在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世界之报这四者中,处在党报与国报之间,而梁启超对于清议报的期盼,则是完全脱于一党之范围,进入一国之报,努力渐进,达到世界报之范围。
在梁启超的心里,报纸的势力伟大,责任也重大。
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演变轨迹

眼看世界”的新型国民,从而振奋民气,维
儒,乃鼓其舌。中国受辱数十年,坐此焉
马礼逊、米怜等外国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
新救国。
耳。”② 于是 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
办报传教,宣扬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开明民
《中外纪闻》是梁启超新闻生涯的开
一期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提
主的社会观念,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知
2015 年第 10 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NEWS WORLD
媒 介 纵 横
认为报馆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
早期的“开风气”、
“教愚民”以为封建王朝
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认为报纸
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利器(学校、报纸、演
“教愚民”转变为戊戌变法后的
是梁启超此时“开民智”新闻思想的主要
践。
“拥西学”
、
“倡民权”
。
内容。
“ 开风气”主要是指革除因循守旧、
一、
“ 开风气”、
“ 教愚民”——戊戌变
法前梁启超“开民智”
新闻思想探析
另外,梁启超认为清王朝之所以国力
不思进取的旧风气,开启爱国救亡、维新
衰弱是因为上下言路不通而导致统治者
提出了报馆的两大功能。
“ 某以为报馆有
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其政治
“广学识”、
“开风气”、
“教愚民”,使民众能
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思想的转变。
够认同维新变法,革除弊政,改良与巩固
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文中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受康有为维新变
现有政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国难危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以为 报馆 有两 大天职 : 日 , 于 某 一 对
I●
政府 而为其 监督 者 ;二 日 ,对于 国 民 而为其 向导 者是也 。” 于政 府 的监 对 督, 他说 :此种 监督权 谁操 之 ? : “ 日 舆 论 操之 。舆论 无形 , 而发 挥之 代表之 者 ,莫若报 馆 ,虽谓 报馆 为人 道之总 监 督可也 。… 大抵报 馆之 对政府 , 当 如严 父之 督子 弟 , 无所 假借 。 对 于报 ” 馆 的向导功 能 , 他说 : 报馆 者 , 世 “ 作 界之动 力 , 养普 通之 物者也 。 ” 报 馆 “ 者, 救一 时明 一义者 也 。 “ 十年前 , ”二 闻西学 而骇 者 比比然也 。 言变法 者 及 起 ,则不 骇西学 而骇 变法 矣 ;十年 以
要 。想 要从众 多 的报纸 、 杂志 中脱颖
平易畅达 , 时杂 以俚语 韵语及 外 国语
而 出, 就应 以有 益 于读者 阅读和 了解 信 息为 目标 , 大到文 章 内容 、 版式 , 小 到 字号 、 字体 , 是报 纸杂 志发挥 创 都
法, 纵笔所至无不检束 , 学者竞效之,
号新 文体 , 辈则痛恨 , 老 诋为 野狐 。 然 其文 条理 明晰 ,笔锋 常带情感 , 于 对 读者 , 别有 一种 魔力焉 。” …体现 了他 对新 文体 的看法 和肯定 的评 价 。 “ 新
焉 ,而务 所 以喻亲 于道 , 孝子之 事 此
也 。”
“ 新文体 ” 的积极倡 导者 。 说 , 超 他 “ 启
素不喜 桐城 派古文 , 年为文 , 晚 幼 学
汉魏晋 , 尚矜 炼 , 颇 至是 自解 放 , 为 务
编 辑 之 友
●
烈 的竞争环境 , 具有 创新 精神 至关重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意义

、
梁启 超 的新 闻价值 观
启 蒙思想 家 、 产 阶级宣传 家 、 育家 、 资 教 史学 家 和文学
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报刊 活动家 。从 1 9 年投身维新变 85
杨保 军先生在 他的《 闻价 值论 》 书 中给 出的新 新 一 闻价值 定义为—— “ 闻价值就 是指客体 的新 闻要素 、 新
军先生将其分为两个层次 ( 这一分法也 为笔者所 认 同) :
未停止一系列的办报活动。他参与创办的最后 一份报纸 是《 解放 与改造》 半月 刊 )后更名 为《 ( , 改造》 月刊 )该 ( ,
刊“ 鼓吹东方文化 , 对马克思主义 。” 日 反 由此可见 , 梁
第一 , 为人 和社会提供真实有效 的信息 资源服务——提
属性和功能对新 闻主体所产 生的实际效应 , 即对 新闻主
法运动开始 , 他便步人办报生涯 。梁启超参 与创办 的第
一
份报纸是 19 年8 1 他 协助 康 有为 创办 的 《 8 5 月 71 3 万 国公 报 》 后 改名 为 《 ( 中外 纪闻》 。戊戌 政变失 败后 , )
体 的作用和影响。” 在新 闻价值 的运动过程中 , 当今的研
“ 闻价值” 新闻的价值 ” 新 与“ 是不 同的 。 闻的价值 新
是指报道 出来 的新 闻对主体 的效应 , 对主体 的作用 和影
响。新 闻的值不限于新 闻价值 , 还有其他方 面的价值 。
比如 : 新闻的宣传价值 、 闻的教育价值 、 闻的文 化价 新 新 值、 新闻的舆论价值 、 新闻 的审美价值等 等 , 它们 与狭义
由, 服从于公共利益 。他在《 民说 论 自由》 新 中说 :文明 1 5 “ 2
自由者 , 自由于法律之下 。 “ ”团体 自由者 , 个人 自由之积 渤
试论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试论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摘要]梁启超以政治家的视角和胸怀从事报刊活动,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新闻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文从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新闻活动的特点和影响方面分析了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实践新闻活动的特点影响梁启超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他被称为“舆论界之骄子”。
他为当时的中国报刊界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报刊宣传活动和许多报人以及无产阶级的宣传活动提供了一种办报模式和办报的思路。
他的新闻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1894年,21岁的梁启超,开始了他的报馆生涯。
根据梁启超对报刊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新闻思想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他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1.1894年至1898年为第一阶段。
梁启超的报刊实践,是从参与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梁启超的政论文章见诸几乎每期《万国公报》,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意识高涨,这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有识之士“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无柄可操,则不得不籍报纸以发抒其意见”。
[1]1896年,《时务报》创办,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变法通议》来阐述他的变法主张。
同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提出了“喉舌论”。
他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政治实践和报刊活动紧密联系,利用报刊斗争的同时,在办报活动中积极地探索报纸在政治运动中的作用,这是他最初的新闻思想的探索。
2.1898年至1907年为第二阶段。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转往日本,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译著,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新闻思想体系,并创办了最具影响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深刻感受到“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报刊的宣传主题也随之改为“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与思想
班级:12级播音
姓名:***
学号:**********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与思想
一、梁启超的新闻活动
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维新运动之前,中国的报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只有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华字日报》和《循环日报》等几种报纸。
当时从到民官府到普通民众都看不到报刊的作用。
尤其是清朝政府对于新闻报刊封禁,使得中国刚刚起步的新闻事业举步维艰。
而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
《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维新思想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在启蒙运动时期,梁启超主办的报纸是《清议报》、《新民从报》和《时报》,其中尤以《新民从报》影响最大。
立宪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宪政启蒙时期,是新民启蒙运动的发展。
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梁启超在这次办报热潮中仍是独领风骚,主持创办的《政论》和《国风报》等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立宪报刊。
《政论》于1907年10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该报以政论为主,大力呼吁速开国会,建议建立国会制度,实行地方自治。
1910年,他又在上海创办《国风报》。
该报大力宣传宪政理论知识,仍倡议速开国会,指导国会请愿运动的开展。
1912年,在天津创办《庸言》,拥护袁世凯。
这时期,梁启超充分利用报纸,把握舆论导向,一方面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同时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迈向新阶段。
在护国运动时期,《时事新报》与梁启超关系密切,初创时主张保皇,后来又鼓吹立宪,民国成立后成为进步党的喉舌。
梁启超等进步党人1916年在北京创办《晨报》。
在五四运动中,《晨报》对学生的爱国活动作了大量的集中的报道,充分发挥了新闻在爱国运动中的作用。
二、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曾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这一评价,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新闻思想的奠基人,梁启超将报刊活动与中国的政治前途联系起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即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
而作为上下通达的工具,报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后来的研究工作者们将他前期的新闻思想概括为“去塞求通”。
而“喉舌论”发展到后来,逐渐就局限到耳目喉舌的主体是政党,强调报纸是政党的喉舌。
过多地强调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民众的声音。
这时,“喉舌论”已经转变成一个专制色彩非常浓厚的说教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对民主的抹杀。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介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出逃日本,更加系统全面的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新闻学说,其新闻思想的发生了整体变化。
他主张报刊在启迪民智方面的重要性,大力彰显报纸的“第四种权力”的社会地位,主张言论自由。
梁启超新闻自由思想来源于西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基础之上。
但和西方监督政府的新闻自由不同的是,梁提倡的改良主义政治倾向使得他民主自由思想的阐述少了必要的大前提,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全盘否定传统、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青年”思想产生了矛盾。
梁启超还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梁启超提出了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
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
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
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在宣传方面,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在新闻业务和新闻伦理方面,梁启超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
梁曾经在《蒙学报.演义报合叙》中说:“故教小学、教愚民,实为今日救中国第一义”,足见他对报刊启迪民智功能的重视。
梁后期主持的报刊在编辑和版式上对中国报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丰富了我国报刊编辑业务的内容。
在新闻伦理方面,他提出记者不仅要业务精湛,还要以道德作为判断依据,这些职业道德理念对现今记者仍有很大的意义。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积极性:其新闻思想在辛亥革命时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然而他的局限性则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的方法,更不足取。
任何事物发展历程都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一步步积累下来。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梁启超的新闻活动与思想,从中发现当今新闻传播业应该批判学习并且借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