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因分析

合集下载

科研越轨

科研越轨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林晨1071610105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摘要:近几十年来, 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同的学者对科研越轨给出了多种原因, 例如个人精神疾病、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范、人格异化等, 每一种解释都阐明了越轨的一个侧面。

本文在归纳科研活动中越轨表现的基础上从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解释科研越轨成因,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关键字:科学精神科研评价机制职业道德社会功能一、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表现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过程通常包括申请立项、实施研究、论文写作、成果发表、成果评估、荣誉的获得与分配等一系列步骤。

科学家在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都有可能产生越轨行为。

第一,申请立项中的越轨。

立项申请的目的在于获得资助经费,而只有通过同行评议被认可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

申请项目的新颖性和可行性以及申请者过去的业绩都是评议的标准和依据。

因此,为了增加通过的可能性,申报者可能会虚报其实际业绩或窃取同行的申请方案。

第二,实施研究中的越轨。

这一过程中的越轨主要是伪造类越轨,比如伪造研究证据或数据和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

1912 年, 一个业余地质学家从皮尔当( Piltdow n) 挖掘出一个特别的颅骨, 该发现被认为是填补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一条直接进化线——所谓失缺的环——的证据, 从而引起轰动, 但到1953 年该颅骨被发现是伪造的。

另外,越轨者还会通过对实验仪器、观测对象、工艺流程、实验记录和观测结果等进行伪造,欺骗同行。

第三,论文写作中的越轨。

主要指剽窃类越轨。

即直接地、公开地使用别人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语言和始创性思想而不予承认的行为。

它包括完全剿窃、部分剽窃和改写式剽窃。

第四,成果发表中的越轨。

将尚不成熟、可信性和可靠性不高的成果提前发表,以获取优先权;将同一篇论文改头换面多次发表,以获取发表数量;借助权威的名声发表论文,等等。

第五,成果评估中的越轨。

只聘请与自己关系亲近的、观点一致的评议人,用各种手段收买评议人,评议人做出不切实际的评议结果,评议过程中的“名流效应”等等,都是成果评估中常见的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要点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要点
件的调查与处理3
• 国家卫生研究院有两位专门调查科技舞弊的侦探 斯图尔特和费达,决定另辟蹊经,看一看与达西有关 的人员是否干净。 • 达西在1977—1981年间,共发表论文123篇,其 中18篇完整的论文,其余为书中的章节和论文摘要等 短篇。在这123篇论文中,共有47人与达西联合署名, 其中24人在艾默瑞大学,23人在哈佛大学工作。经过 仔细阅读,斯图尔特和费达发现,18篇完整的论文中, 除了两篇没能找出错误外,其余 的都有错误,最多的 一篇错误多达39处。 • 斯图尔特和费达的研究报告经过数年波折之后, 于1987年发表的《自然》杂志上。
3
2018/10/4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特点

• • • • •
第一,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不能等同,因此大部分越轨行 为不能通过司法或其他与科学活动无关的手段来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 科学家的越轨问题最好通过科学共同体自己来解决。 第二,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也就是说有些越轨是被 动的或者被迫的。 第三,科学家的越轨虽然不被科学家共同体赞同,但现在已演变成 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此科学家不必讳言越轨行为,其他人也不必因 为越轨的存在否认科学精神的存在。 第四,科学家的越轨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行为。当 越轨变成组织行为时,表明越轨和规范出现了严重的冲突,是规范需要 改进的信号。 第五,越轨并非是完全有害的,只有严重的越轨行为才会使科学的 社会功能失调。 第六,科学上的越轨需要区分道德性越轨和非道德性越轨,但这两 种越轨又难于区分,可能造成对科学进步的扼制或者对越轨行为的失控。
2018/10/4
7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 • 内在社会控制指那些引导科学家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 程。对个体科学家来说,需要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道 德的灌输,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的科学家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对科学共同 体而言,要完善科学活动的自我控制机理-同行评议、论文审查和重复 实验,尽量减少同行评议、论文审查的失误。 • 但是,科学活动的自我控制机理不能完全防止越轨行为的产生。 • 首先是同行评议难以把关,因为科学研究是探索性活动,对前沿问 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难以确定; • 其次,论文审查存在缺陷,原因是审稿的随机性比较大,稿件的命 运与审稿人的个人偏爱有很大关系。 • 再次,重复实验的局限性。因为科学进步的动力是创新而不是重复 别人的实验,没有科学家愿意去做别人做过的事。因此,仅仅依靠科学 内部的规范机制则难以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怎么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怎么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现行制度鼓励研究人员更多地发表论文,以便丰富他们的成就。当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
而不是质量决定科学家的一切(项目的申请、职位的升迁、同行的认可)时,就要求科学家
多发表论文,致使科学家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只能采取一系列手段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如化
整为零甚至伪造、剽窃。
关键词:
::
:科研越轨行为、科学心理学、科学社会学、科研活动。
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普遍行为规范的背叛。
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
与实验结果,从而支持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确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分为三类:伪造类;剽窃类;僭誉类。
不良倾向。
科学活动提出了作为普遍欲求的目标(科学家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是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
认),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如发表科学论文)或社会认可的手段(同
行评议)。但是在科学快速变化和科学界的分层中不平等广泛存在的环境里,属于某些层次
的科学家可能很难有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实现成功目标。科层结构和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了
摘要
摘要摘要
摘要:
::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损害学术形象、败坏学术风气、阻碍科学发展,本文从科学心
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简析了科学研究关键词
数量不够职位得不到提升时,他可能会疯狂地炮制论文。
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没有科学家生来就是越轨者,而是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方式造成
了越轨者的越轨行为。
1. 科学规范不完善。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从科学家的价值观念派生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构成了科学活动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特点与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以xxx财经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越轨行为的态度、认识和状况,分析学生越轨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发现大学生在生活和公共道德方面越轨行为并不明显,主要集中在逃课、迟到或早退、上课不认真等学习类越轨行为。

而越轨行为的发生与性别、年级、父母的学历水平、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朋辈群体的影响等因素存在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分层次、分年级、分群体地开展引导,尤其是注意对大学生群体性越轨行为的甄别与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影响因素越轨行为又称为“偏离行为”或“离轨行为”,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主包括学习、生活、公共道德、违法犯罪等四个类型,越轨行为的发生不利于学生成长,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与校风建设也存在负面影响。

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笔者以xxx财经大学7个自然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深入分析学生越轨行为的特点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引导措施,以期降低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率,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问卷设计与抽样本文从xxx财经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7个班开展问卷调查。

其中4个班(文科)来自A学院的一至四年级,3个班(理科)来自B学院的一至三年级。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93.33%。

其中,有效问卷251份,从各年级回收的有效问卷所占比例来看,一年级占27.5%,二年级学占31.1%,三年级占20.3%,四年级占21.1%。

其中男生样本69人,占总数的27.5%,女生样本182人,占总数的72.5%。

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假设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环境、教学质量、同学关系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次调查从这三个维度入手自编调查问卷。

问卷前19题侧重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1-5题主要为个人维度的问题,6-13题为家庭维度的问题,14-19为环境维度的问题。

【推荐下载】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因

【推荐下载】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因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因科学组织是由于科学交流和协作研究的必要而产生的。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因。

 非实体性科学组织,半实体性科学组织和实体性科学组织。

我们可以用英国的科学组织发展史来说明这种形态的变化。

着名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 1691)曾在一封信中提到过一个叫做无形学院的科学组织,这个在牛津时曾以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1614 1672)为首的实验小组就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科学组织,在这样的组织内部不存在明确的组织分工,或者尽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但这种分工并不以职业分工为基础。

至于1662年以后的皇家学会就有所不同,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会员来说它是一个八小时以外的聚会场所,但是对于实验员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或1638 1703)和秘书享利奥尔登伯格(HenryOl-denburg,1618 1671)来说,皇家学会的实验员、秘书就是他们的职业名称,对于他们来说组织分工和职业分工是统一的。

所谓实体性组织则特指那种组织分工是作为职业分工一部分而存在的组织。

1835年由地质学家德拉贝奇(H.T.Dela Beche,1796 1855)创建的英国地质调查局就是英国第一个实体性的科学组织,其成员都是职业科学家。

在今天,各种科学组织仍然并存,但是实体性科学组织作为科学家安身立命的场所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科学组织,如大学中的院系和各种研究院所等,其它科学组织都以实体性科学组织的存在为前提,因而实体性科学组织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作为科学组织化和科学职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说明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在业余科学的时代是不存在的。

这种情况必然会对科学家的行为产生影响,J.D.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1901 1971)就曾经说过:由于科学变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公认的组成部分,于是科学家往往失去他们的大部分独创性和独特性,变得越加融合于一般自由职业者之中了。

大学生"越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越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 学 生 “ 轨 " 理 及 行 为 问 题 的 成 因分 析 越 心
王 艳 荣 张 伟 ( 北 公 安 警 察 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院 河 北 石 家 庄 河 000 5 0 0)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0 4 (0 0 0 — 0 9 0 1 0 — 7 5 2 1 )7 0 7 — 1 庭 中 , 子 在 成 长 过 程 中经 受 过 多 惊 恐 。 期 处 于 情 绪 不 稳 定 状 孩 长 态 。能 够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刻 苦 求 学 成 为 大 学 生 的 孩 子 , 能 具 有 可 较 强 的上 进 心 , 易 形 成 粗 暴 的性 格 , 胸 过 于 狭 隘 。由于 课 业 负 但 心 担 重 , 理 更 易 歪 曲 。 们 对 社 会 的 认 识 只 限 于 阴 暗 、 恶 的 一 心 他 丑 面 。升 人 大 学后 学 习 环 境 发 生 变 化 , 们 往 往 对 社 会 和 他 人 产 生 他 较 强 的 报 复 心 理 , 发越 轨行 为 。 诱 第 二 、 庭经 济 背景 。 家庭 经济 条 件也 影响 着学 生 的心 理健康 , 家 大 学生 的 经济 状况 差 别很 大 , 一般 来说 . 家庭 经 济条 件好 的 学生 吃穿 不 愁 ,出 手大 方 ,而 家庭 经济 条件 差 的学 生则 不愿 过 多 的和 同学交 往 , 喜欢 参 加过 多 的 集体 活 动 , 意 识 的把 自己 封 闭起 来 , 不 有 以免 自 尊 心受到 伤 害 , 间一 长也会 形成 心理 障 碍 , 而引发 越轨 行为 。 时 从 第三 、 庭成员关系 。 所周知 , 家 众 家庭 成 员 关 系 和 睦 与否 对 学 生 性 格 影 响 极 大 。有 的 父 母 对 子 女 过 分 溺 爱 . 纵 孩 子 的行 为有 放 的 父 母 认 为 棍 棒 下 面 出孝 子 、 子 。 孩 子 经 常 打 骂 : 的父 母 望 才 对 有 子 成 龙 心 切 , 断 给 孩 子 施 加 压 力 : 的 学 生 因 为 幼 年 生 活 受 到 不 有 极 大 打 击 等 。这 些 因 素都 容 易 造 成 学 生 不 良 的性 格 倾 向 。 他 们 给 成 年 以 后 造 成 很 强 的 负 面影 响 。 ( ) 校 原 因 三 学 第 一 、 习 气 氛 不 浓 厚 。 金 主义 严 重 的校 园风 气 。学 校 事 大 学 拜 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 多个人习惯 、 很 人生 理 想 都 从 这 里 产 生 。 因 此 学 校 环 境 纯 净 与 否 , 大 学 生 的思 想 有极 大 的 影 响 。 学 习 气 氛 对 不浓 厚 的 校 园 环 境 ,会 使 大学 生 分 散 很 多 精 力 在 旁 的事 物 上 , 长 期 以 往 会 丧 失 学 习 的 兴 趣 , 去 奋 斗 的 意志 , 学 校 , 此 之 间 互 失 在 彼 相效仿 , 容易产生越轨思想 , 而导致越轨行为 。 很 进 第 二 、 校 忽 视 学生 的 社 会 实 践 教 育 。 大学 校 园相 对 来说 是 学 方 净 土 。 学 生在 象 牙 塔 里 学 习到 了 丰 富 的理 论 知 识 。 学 校 在 大 注 重 学 生 成 绩 的 同时 , 忽 略 了对 大 学 生 社 会 实 践 的 教 育 。 大 学 却 生 一 旦 走 出 校 门 , 会 意 识 到知 识 不 等 于 实 践 , 会 现 实 与 所 受 就 社 教 育 的 巨 大 反 差 就 会 使 大 学 生 无 所 适 从 , 迷 茫 中极 易产 生越 轨 在 思 想 , 而 导致 越轨 行 为 的产 生 。 从 ( ) 体原 因 四 个 第 一 、 学 厌 学是 高校 普遍 存 在 的现 象 主要 表现 是: 心 放 厌 其 身 松 , 学习动力 ; 尚‘0分万岁 ”考场作弊 ; 自己的专业不满 意。 没有 崇 ' 6 ; 对 第 二 、 际关 系处 理 不 当 人 表 现 在 : 前 “ 耳 不 闻 窗 外 事 , 心 只 读 圣 贤 书 ”入 学 后 , 以 两 一 , 大 学 生 无 法 适 应 集 体 生 活 , 致 自己 孤 僻 整 日落 落 寡 合 ; 自 己要 导 对 求 过 高很 难 接 受 挫 折 ; 小 事 斤 斤 计 较 与 同 学 闹矛 盾 , 老 师 和 因 与 同学 产 生 对 抗 心 理 。 第 三 、 误 的恋 爱 观 错 大 学 生 在 生理 上 已 经 成 熟 。 而在 心 理 上 , 学 生 们 已从 对 异 性 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因分析内容提要在当代,科学研究总是和一定的科学组织相联系,任何组织都必然会对其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探讨科学组织对科研人员越轨行为的影响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认为:科学职业化与科学组织的结合导致实体性科学组织的大量出现,而实体性科学组织则从组织认可和组织权威影响力两个方面影响到越轨行为的发生,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的动因主要地来自实体性科学组织的影响。

关键词越轨行为实体性科学组织组织认可组织权威影响力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渐渐增多的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比较早,而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但种种越轨行为同样存在。

在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分别从人性之恶、科学家道德水平的下降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内外控制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仍然没有完整地揭示出越轨行为的动力机制。

本文认为今天的科学事业首先是与一定的科学组织相联系的,否则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因此对越轨行为动力机制的探讨不能忽视科学组织对科学家行为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对越轨行为概念的明确界定和对科学组织形态变化的描述开始,逐步说明科学组织是如何影响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发生的,以促进这方面的探讨进一步深入。

一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一般是指:违反科学活动中被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的行为。

我们认为,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包括以下几类:1.科研成果获得阶段中的越轨。

主要表现为:伪造研究证据或数据。

1912年,一个业余地质学家从皮尔当(Piltdown)挖掘出一个特别的颅骨,该发现被认为是填补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一条直接进化线——所谓失缺的环——的证据,从而引起轰动,但到1953年该颅骨被发现是伪造的。

并在最近被确认为是当时的英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丁·欣顿(MartinA.C.Hinton)所为。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伪造证据的行为。

而更常见的则是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例如: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在1913—1917年间进行的“油滴实验”中对实验数据采取了主观取舍行为,直到60年后才被发现。

2.发表阶段中的越轨。

主要表现为一稿多投、将一篇文章化整为零发表成多篇、在自己没有参予的文章上署名等等。

美国《医学索引》杂志的编辑巴克拉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行为,他说:“有一个我很熟悉的例子,是一项研究疾病发生的几个变量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课题。

这项工作本来可以写一篇文章发表,但竟被分成几篇很短的文章送给三家杂志发表”[1]。

在我国1992年4月16日的《科技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十年发表论文近千篇,如此多产;一篇论文署名二百人,有无标准”的文章,揭露了科学论文署名中的越轨行为。

另外,“有的人在得到一些结果后,不是首先认真撰写严肃的科学论文,向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投稿,而是急急忙忙先向领导报喜,再通过领导向新闻媒介做不符合实际的自我夸张宣传”。

3.组织行为中的越轨。

主要表现为对组织权威影响力的滥用,其中和科学活动有关的一些影响力滥用行为,我们称之为组织行为中的越轨。

我国着名科学家唐敖庆曾发表了“加强科学道德的修养”一文,呼吁反对以下现象:把集体成果以个人名义发表,对稿费的不公正分配,还有对年青人的压制问题。

这些都主要属于组织行为中的越轨,而且这类现象在我国还是比较多的。

另外,在成果评定中的行政干扰,对科研基金的不公平分配和使用,对科研计划的不公正安排等等也应属于组织行为中的越轨。

诚然,以上分类并不能涵括越轨行为的全部方面,更广义的越轨行为还应包括论文审查、同行评议等活动中的人情风、金钱风等一些不正常现象。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科学组织形态的发展及其与科学家关系的变化。

科学组织是由于科学交流和协作研究的必要而产生的。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即:非实体性科学组织,半实体性科学组织和实体性科学组织。

我们可以用英国的科学组织发展史来说明这种形态的变化。

着名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曾在一封信中提到过一个叫做“无形学院”的科学组织,这个在牛津时曾以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1614—1672)为首的实验小组就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科学组织,在这样的组织内部不存在明确的组织分工,或者尽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但这种分工并不以职业分工为基础。

至于1662年以后的皇家学会就有所不同,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会员来说它是一个“八小时以外”的聚会场所,但是对于实验员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或1638—1703)和秘书享利·奥尔登伯格(HenryOl-denburg,1618—1671)来说,皇家学会的“实验员”、“秘书”就是他们的职业名称,对于他们来说组织分工和职业分工是统一的。

所谓实体性组织则特指那种组织分工是作为职业分工一部分而存在的组织。

1835年由地质学家德拉贝奇(H.T.Dela Beche,1796—1855)创建的英国地质调查局就是英国第一个实体性的科学组织,其成员都是职业科学家。

在今天,各种科学组织仍然并存,但是实体性科学组织作为科学家安身立命的场所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科学组织,如大学中的院系和各种研究院所等,其它科学组织都以实体性科学组织的存在为前提,因而实体性科学组织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作为科学组织化和科学职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说明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在业余科学的时代是不存在的。

这种情况必然会对科学家的行为产生影响,J.D.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1901—1971)就曾经说过:“由于科学变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公认的组成部分,于是科学家往往失去他们的大部分独创性和独特性,变得越加融合于一般自由职业者之中了。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也有可能从实体性科学组织的角度来研究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动力机制。

那么实体性科学组织是如何影响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产生的呢?我们认为,作为职业机构的实体性科学组织能够从两方面来影响科学家的组织行为:一是组织认可。

从事任何职业都要追求职业认可,科学职业也不例外,科学职业一旦和科学组织相结合,就会把职业认可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形成职业的组织认可。

这是科学组织影响越轨行为产生的主要方面。

二是组织权威影响力。

组织权威影响力包括了组织权力,在一个科学组织中既有行政权威也有学术权威,这两者不一定是统一的。

这种影响力的存在也就可能出现我们称之为“组织行为中的越轨”的一些影响力滥用现象。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方面来展开探讨。

二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组织认可是如何影响越轨行为的产生的。

根据默顿(R.K.Merton)的社会学理论,在理解越轨行为时,应考虑到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们的行为目标,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的教育而愿意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并且也能在社会结构中得到达成目标的手段时,目标和手段之间就处于平衡状态。

但是当社会成员尽管愿意追求这种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或他们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或他们对正统目标和手段都不感兴趣时,目标和手段之间便处于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就是社会失范,从而导致失范性紧张。

为缓和这种紧张就有可能以越轨行为来释放它。

默顿是从一般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的一般模式的,但对于解释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也有意义。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在科学组织中受到教育而确立的正统目标就是科学职业的职业认可。

人们在谈到科学职业的职业认可时,往往直接上升到狭义的科学共同体的层次上,把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当作科学家职业认可的主要内容,或者认为科学家职业认可的其它层次只有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才能实现,这样的一种认识不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越轨行为的动力机制。

科学职业的职业认可应该包含以下层次:一是社会认可。

科学家是具有很大独特性的社会群体,但首先是社会化的人,因而科学家个体也很难忽视其自身在科学共同体之外的社会定位,也就是要追求社会认可。

二是组织认可,也就是实体性科学组织对科学家的种种奖励,包括社会性资源和其它精神荣誉以及对某些权利的享受等。

社会性资源是个变化的概念,个体在行业共同体中的地位有时直接属于社会性资源,有时就不属于。

比如,在一个崇尚理性、尊重知识的时代,人们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也就属于社会性资源,而在今天,这种意义就比较少。

三是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也就是看共同体成员是否扩展了新知识,以及这种知识的意义如何。

应该说,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与组织认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属于科学奖励系统的内部分层,而随着实体性组织逐渐相对独立于科学共同体的同时,组织认可也就从科学共同体认可中相对独立了出来,实际上我们能从越轨行为的方式中看到这种分化:比如把一篇论文化整为零进行发表的做法,就是一种试图在不增加共同体认可的前提下追逐更多组织认可的行为。

这就说明了组织认可的存在对于越轨行为的发生确有不同于共同体认可的意义。

具体来说这种分化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认可的依据不同。

科学共同体认可依据的是科学家对新知识的扩展及这些知识的意义。

人们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很难量化的。

成果的真伪、水平的高低不可能由论文能否被发表和刊物的级别来准确判定。

正如D.普赖斯所言:“谁敢把爱因斯坦的一篇论文与哲学博士约翰·德的一百篇关于巴苏陀兰河下游森林中各种树木弹性常数的论文(每种一篇论文)看成是对等的?”而组织认可的依据一般是可以量化的,主要是指已被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及刊物的级别,和其它被组织目标所认可的工作成绩。

组织认可的实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论文能被发表即表示了共同体的承认,而刊物的级别则标示了论文重要程度。

以上的分析说明这个基本前提是很难成立的,从而为某些越轨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体制上的可能。

2.奖励方式不同。

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是对某个科学家所扩展的新知识意义的承认,这种承认首先表现为对该科学家的赞许和饮佩。

这种评价不一定以科学家的生命存在为前提。

对在世的科学家来说,则又表现为对他们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满足。

而组织认可只能对在世的科学家而言,除了满足组织成员的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而外,还首先表现为对社会性资源以及某些精神荣誉和权利的分配。

比如:在中国,科学家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职称评定相联系,而职称又与住房、工资等等权利相联系,而这些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在科学组织中追求职业认可的正统手段包括:追求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正统手段;追求其它与组织目标相统一的工作成绩的正统手段。

这些手段的正统与否要看它们是否符合被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