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要点

合集下载

科研越轨

科研越轨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林晨1071610105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摘要:近几十年来, 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同的学者对科研越轨给出了多种原因, 例如个人精神疾病、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范、人格异化等, 每一种解释都阐明了越轨的一个侧面。

本文在归纳科研活动中越轨表现的基础上从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解释科研越轨成因,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关键字:科学精神科研评价机制职业道德社会功能一、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表现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过程通常包括申请立项、实施研究、论文写作、成果发表、成果评估、荣誉的获得与分配等一系列步骤。

科学家在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都有可能产生越轨行为。

第一,申请立项中的越轨。

立项申请的目的在于获得资助经费,而只有通过同行评议被认可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

申请项目的新颖性和可行性以及申请者过去的业绩都是评议的标准和依据。

因此,为了增加通过的可能性,申报者可能会虚报其实际业绩或窃取同行的申请方案。

第二,实施研究中的越轨。

这一过程中的越轨主要是伪造类越轨,比如伪造研究证据或数据和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

1912 年, 一个业余地质学家从皮尔当( Piltdow n) 挖掘出一个特别的颅骨, 该发现被认为是填补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一条直接进化线——所谓失缺的环——的证据, 从而引起轰动, 但到1953 年该颅骨被发现是伪造的。

另外,越轨者还会通过对实验仪器、观测对象、工艺流程、实验记录和观测结果等进行伪造,欺骗同行。

第三,论文写作中的越轨。

主要指剽窃类越轨。

即直接地、公开地使用别人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语言和始创性思想而不予承认的行为。

它包括完全剿窃、部分剽窃和改写式剽窃。

第四,成果发表中的越轨。

将尚不成熟、可信性和可靠性不高的成果提前发表,以获取优先权;将同一篇论文改头换面多次发表,以获取发表数量;借助权威的名声发表论文,等等。

第五,成果评估中的越轨。

只聘请与自己关系亲近的、观点一致的评议人,用各种手段收买评议人,评议人做出不切实际的评议结果,评议过程中的“名流效应”等等,都是成果评估中常见的越轨行为。

怎么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怎么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现行制度鼓励研究人员更多地发表论文,以便丰富他们的成就。当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
而不是质量决定科学家的一切(项目的申请、职位的升迁、同行的认可)时,就要求科学家
多发表论文,致使科学家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只能采取一系列手段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如化
整为零甚至伪造、剽窃。
关键词:
::
:科研越轨行为、科学心理学、科学社会学、科研活动。
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普遍行为规范的背叛。
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
与实验结果,从而支持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确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分为三类:伪造类;剽窃类;僭誉类。
不良倾向。
科学活动提出了作为普遍欲求的目标(科学家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是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
认),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如发表科学论文)或社会认可的手段(同
行评议)。但是在科学快速变化和科学界的分层中不平等广泛存在的环境里,属于某些层次
的科学家可能很难有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实现成功目标。科层结构和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了
摘要
摘要摘要
摘要:
::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损害学术形象、败坏学术风气、阻碍科学发展,本文从科学心
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简析了科学研究关键词
数量不够职位得不到提升时,他可能会疯狂地炮制论文。
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没有科学家生来就是越轨者,而是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方式造成
了越轨者的越轨行为。
1. 科学规范不完善。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从科学家的价值观念派生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构成了科学活动

如何控制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如何控制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如何控制科学家的越轨行为——209班讨论材料汇总科学家作为社会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性力量,始终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引领着社会改革的方向,为人类文明不断积累大量财富。

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社会性问题正在负面地影响着这个群体,越轨行为就是一种典型。

一、什么叫科学越轨行为科学越轨行为是指违反科学活动中被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的行为。

科学越轨行为包括:(1)科研人员自身对法律、道德、社会秩序的背叛,如恶意阻止或干扰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实验与观察、挪用或者滥用研究经费等;(2)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出现的一些背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行为;(3)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从申请立项到荣誉分配)过程中的违规行为;(4)发现和处理科研越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从越轨的属性来看,越轨行为可以分为思想方法类越轨、过失类越轨、伪造类越轨、剽窃类越轨和僭誉类越轨等。

思想方法类越轨是指科研人员不按照规范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取得成果的荣誉;过失类越轨是指科学家由于过失而并非主观故意犯下的错误;伪造类越轨是指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拼凑数据等的不良行为;剽窃类越轨是指系统地、直接地、公开地使用别人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语言和原始性思想而不予承认的行为;僭誉类越轨是指科研人员利用某种特权不恰当地获取荣誉的行为。

二、如何有效制止和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对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的控制可简单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两类。

积极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

例如,在成果总结中,把论文质量放在第一位,而论文数量仅作为参考;保护、奖励揭发越轨行为的人等。

消极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就是指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通过批评警告等教育方法、经济与行政、法律等一系列手段来制止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具体而言就是:(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通举报渠道。

对于科研成果的评定要注重质量,而不应一味追求数量。

同时,注意保护、奖励揭发越轨行为的人。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修养。

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使其正确处理学术与利益这一学术道德的基本问题,坚决维护学术的纯洁性。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1)科研不端行为:国际科技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称为科研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或称scientific misconduct),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

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

综上所述,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可从以下简图加以理解1: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著.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2节选自:《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3罗晖,程如烟. 维护科学诚信重在监督和教育——对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4年年度报告》及《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的述评.中国软科学, 2006, (07).4节选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2)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 ,QRP)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有时也成为学术不端/不当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

科学课堂中“越轨”行为的成因

科学课堂中“越轨”行为的成因

科学课堂中“越轨”行为的成因作者:张金福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10期摘要:“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对集体造成不可知的影响,有违集体发展的集中利益。

“越轨”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表现。

本文就以学生课堂内的越轨行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中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从各个层面分析探求学生外显行为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积极处理与改善这些问题。

关键词:越轨;科学课;学生;教师;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88-001在大多数教师眼里,小学阶段课堂上的越轨意味着“不遵从……非常态行为”,这样一展开,映射到我们脑袋里的莫不是淘皮、捣蛋、不遵守纪律、搞破坏的一个贴满负面标签的坏学生形象,他们影响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经常做一些违背我们意愿的事情。

但是“越轨”的原因却有很多,有的“越轨”行为是课堂常规没有抓好导致的,有的“越轨”行为是课堂上预设与生成中产生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很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跳出问题方能看清实质。

外因-——教师一、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引导并消灭越轨行为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当其冲占据第一,有个词语叫“不怒自威”,他是一个人的气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一定是有序的。

就算有学生想“越轨”,貌似也早就心中掂量了一番,不敢放肆。

就像万玮老师说的那样,要以德立威:“一个曾经当面顶撞你的学生,如果成为一个当面尊重你,背后也维护你的利益的人,你的威信想没有也困难了!”外因二——课堂二、有序有趣紧凑的科学课堂,让“越轨”行为在萌芽中灭亡很多老师会说到,我常规抓好就行。

其实不然,常规是制度上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强制的手段,太重常规让学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有时会磨灭学生的乐趣。

我认为重在抓学生的心,科学课堂坐拥着天时地利人和,学生在科学课上多有动手合作的机会,他们在实验中收获乐趣。

对科技活动中越轨行为的解析

对科技活动中越轨行为的解析
端行 为发生后得不 到应有 的惩处 时 , 对不端行 为进一步 蔓延造成 很 大 的影 响 。
科学道德教育 的缺失 。从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中发生科 学不端 行为 的案例统计 , 不 端行 为者 中多数 是具 有 高级 职称 、 高学 历人 员, 这从一个侧 面说 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包 括研 究生 阶段 教育 以及 科研实践 中对科学道德 教育重视 不够 。在我 国传统教 育体 系 中, 科技工作者所受 的教育不全面 , 重 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 轻人文社会 科学知识教育 ; 重科 学知识教育 , 轻科学精神 、 科学态度 、 科学方法 和科学思想教育 ; 重政 治思想 教育 , 轻 道德 品质教育 ; 以圣人 道德
想, 自由之精神 ” , 这也是 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另外 , 对于科研人员 科研成果 的承认和学术水平的评定要 和行政上 的级别相脱 离。在 中国, 对某一科研人 员科研水平进 行评价 的职称评 定制度是 整个 政府 的人 事制度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一定的职称 和一定的行政官 阶 相对应 , 如 院士对副部级 、 高 级职称对处 级 、 中级职称 对科级 。这 样 的职称 评定是对科学精 神的否定 , 只会误导 人们认 为政治 上的 认 同才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评 判标 准。对 于一个真正具有 科学 精神 、 醉心 于科学事业 的人来说 , 能够 对客观世 界未知 真理 的探 索 本身 就是 一件幸福 的事情 , 科研 成果得到世人 的认可就是对 他们 的最高评价 , 而无须得到政治上 的认同与否 。 其次 , 要 防范越轨就要 改变那些不 符合科研 活动本 身规律 的 规范 和制度. 使评 价机制和奖励 机制发挥应有 的防范越轨 的屏 障 作用和正确 的引导作用 。科学研究是 对未 知客观真理 的创造 性劳 动, 是 与失败 紧密相连 的 , 具 有很 大的不确定性 。所 以对 于科研 成 果 的评定应重在质量而不 以数量取胜。应 有充分 的时间保证 并允

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怎么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摘要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外界和自身的最高类型的行为方式。

然而,科学研究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因为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

在科学研究中,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一定规范来选择自己的研究行为,科技学工作者在因研究过程反生越轨而给社会造成伤害和损失时,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及他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等。

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越轨行为;科学研究;科技工作者;Abstract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highest type of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human behavior.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the consequences of duality - often can benefit mankind; can also be evil in human because of the ab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workers should follow certain rules and standards to choose their own behavior of research, when the achievement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for research was abused and cause harm to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their deviant behavior, they should undertake correspo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ow they should fulfill their moral obligation, obey some rules which they should obey.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Deviant behavior;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1科学研究中的越轨问题亟待重视1.1 科技时代与越轨行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流光溢彩的时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黄小茹摘要科研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到科研人员个人及其所在机构团体,还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危害科学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也逐渐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进入到科研管理的政策操作层面。

治理科研不端行为从源头上首先需要解决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

从这方面最有经验的美国来看,科研不端行为在政策操作层面上的界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显示了相关管理权限分配明确化和向可操作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科技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治理的紧迫性,但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剖析科研管理中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管理科研诚信办公室在研究活动或者科研管理中,很多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被称作科研不端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并不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的涉及具体的科学研究,有的涉及研究经费,还有些涉及人身对待,等等。

这些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一而同。

到底怎样的行为才应该被定义为科研不端行为并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呢?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基本标准。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扩大学术交流、实现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下,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和制定科学行为规范。

但总体来讲,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现象的批评和根源的探讨,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定义或相关概念界定的讨论,多停留在经验体会的层面,研究者大多根据某种标准,如科学活动过程或者不端行为性质等,对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科学不端行为现象进行分类,而较少对概念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剖析,或根据科研管理实践进行应用层面的分析。

我国目前使用的与“科研不端行为”相近的用词有“学术不端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科研作伪行为”、“科研作假行为”、“科研失范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学术造假”、“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件的调查与处理3
• 国家卫生研究院有两位专门调查科技舞弊的侦探 斯图尔特和费达,决定另辟蹊经,看一看与达西有关 的人员是否干净。 • 达西在1977—1981年间,共发表论文123篇,其 中18篇完整的论文,其余为书中的章节和论文摘要等 短篇。在这123篇论文中,共有47人与达西联合署名, 其中24人在艾默瑞大学,23人在哈佛大学工作。经过 仔细阅读,斯图尔特和费达发现,18篇完整的论文中, 除了两篇没能找出错误外,其余 的都有错误,最多的 一篇错误多达39处。 • 斯图尔特和费达的研究报告经过数年波折之后, 于1987年发表的《自然》杂志上。
3
2018/10/4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特点

• • • • •
第一,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不能等同,因此大部分越轨行 为不能通过司法或其他与科学活动无关的手段来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 科学家的越轨问题最好通过科学共同体自己来解决。 第二,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也就是说有些越轨是被 动的或者被迫的。 第三,科学家的越轨虽然不被科学家共同体赞同,但现在已演变成 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此科学家不必讳言越轨行为,其他人也不必因 为越轨的存在否认科学精神的存在。 第四,科学家的越轨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行为。当 越轨变成组织行为时,表明越轨和规范出现了严重的冲突,是规范需要 改进的信号。 第五,越轨并非是完全有害的,只有严重的越轨行为才会使科学的 社会功能失调。 第六,科学上的越轨需要区分道德性越轨和非道德性越轨,但这两 种越轨又难于区分,可能造成对科学进步的扼制或者对越轨行为的失控。
2018/10/4
7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 • 内在社会控制指那些引导科学家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 程。对个体科学家来说,需要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道 德的灌输,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的科学家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对科学共同 体而言,要完善科学活动的自我控制机理-同行评议、论文审查和重复 实验,尽量减少同行评议、论文审查的失误。 • 但是,科学活动的自我控制机理不能完全防止越轨行为的产生。 • 首先是同行评议难以把关,因为科学研究是探索性活动,对前沿问 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难以确定; • 其次,论文审查存在缺陷,原因是审稿的随机性比较大,稿件的命 运与审稿人的个人偏爱有很大关系。 • 再次,重复实验的局限性。因为科学进步的动力是创新而不是重复 别人的实验,没有科学家愿意去做别人做过的事。因此,仅仅依靠科学 内部的规范机制则难以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2018/10/4
8
• 外在社会控制 • 在健全科学内部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权威的 外在社会控制机制就成为必然。外在社会控制则是运 用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约束来促使科学家在各 种外在压力下遵守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 • 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用于工作场所,并为那些发 生越轨时恰巧在场的人使用,也就是某个科学共同体 内(科研小组、实验室)内的人自我互相监督。但是这 种非正式控制的效果是有限的,例如惩罚的不确定性 与缺乏力度;个人情感、相关社会地位的影响;为了 团体情感和团体荣誉,科研小组的团体成员也会保护 越轨者;告密者反而使成为团体的异己分子会受到打 击、排挤等等。 •
2018/10/4
10
典型案例1:达西丑闻
资料来源: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 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科学出 版社.1988年
2018/10/4
11
杰出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 约翰· 达西1974年获印地安那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74—1979年在位于亚特兰大的艾默瑞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做实习医生,多次获奖。 • 1979年得到国家卫生研究院博士后奖研金资助,到哈佛大学 医学院在布朗瓦尔德教授指导下从事心脏病医学研究。1977— 1981,达西总共发表论文100多篇。 • 导师对他非常满意,认为他是杰出的和模范的博士后研究人 员,发表文章多,工作努力,据说每周工作90—100小时,对自 己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阅读广泛深入,动手能力强,不仅是一 个优秀的外科医生,而且对实验室内的电子仪器了如指掌。除此 之外,他整洁、乐于助人,经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实验室有 正面影响,是导师的“梦中博士后”,并准备于1981年秋季起, 聘达西为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
2018/10/4
2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 一般来说,科学是追求真理的社会 活动,科学家应该严格依照科学精神从 事研究。但是,正是社会活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科学家行为的差异。科学不断发 展,在人类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学家的队伍也逐渐扩大。科学家并不 是生活在真空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响,造成科学家的越轨行为时有发生, 甚至连著名的科学家也不能幸免。
2018/10/4
12
东窗事发
• 达西所在的实验室的三位同事对达西的优质高产有怀疑,他 们决定暗中监视他。 • 1981年5月14日,达西将一只实验狗绑在实验台上,但到下 班时,他的同事发现那条狗被扔在了废物袋中,心脏完好无损。 这位同事将这条狗的心脏偷偷取出,藏了起来。一周以后,他们 发现达西将另一只狗固定在实验台,给它注射药剂之后,就马上 旁若无人地用标有24小时、72小时、1周等记号的试管收集试验 样品。 • 这件事报告给了布朗瓦尔德。达西称,因为要赶在学术会议 之前得出结果,所以作假。布朗瓦尔德决定取消对达西在哈佛的 正式任职邀请,但要求他在哈佛继续干一段时间,工资由一项私 人赠款支付。布朗瓦尔德等在暗中观察一阵之后,认为达西作假 只是偶然一次,还认为达西之所以被告发,是同行之间的妒忌心 理在作祟。
2018/10/4
18
冤家路窄
• 国家卫生研究院内分泌学家海伦娜和她的上司罗斯在1978年 11月寄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论文要求发表。三个月后, 稿子被退回,理由是:两个审稿人中,一个认为稿件值得发表, 一个主张退稿。 • 但没几个月,罗斯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医学杂志》的稿件,要 求他审阅。由于专业对口,罗斯让海伦娜看一看。 • 论文作者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索曼和菲力奇,题目是:《胰 岛素与单核白血球结合及其在有厌食症病人血液中的敏感性》, 海伦娜看后非常气愤。这篇论文一些主要数据几乎与她被《新英 格兰医学杂志》稿子相同,而当时的审稿人就是其中的一位作者: 菲力奇。 • 很明显,他们拒绝了海伦娜的论文,却将内容偷来,自己写 成论文,送出去发表。
2018/10/4
13
事件的调查与处理1
• 布朗瓦尔德的研究项目是国家卫生研究院心肺血 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主持的项目,由哈佛、霍普金斯等大学合 作研究。1981年10月,心肺血液研究所要求各研究单 位将数据汇集,结果发现布朗瓦尔德实验室的数据与 其他学校的大不一样。11月,布朗瓦尔德才正式通知 心肺血液研究所达西作弊。 • 哈佛医学院成立了由8位教授组成的调查委员会,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但只开了两次会,也没有找抓获 达西作假的人员面谈,最后却得出了一个结论,达西 作假仅限于已经发现的那几例,他在哈佛期间发表的 其他论文不存在作假成分。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与控制
2018/10/4
1

科学是由人和他的工具完成的。而人是有 可能犯错误的。求知的动力,确切地说,是好 奇心、利他主义和合理的动机。但是,创造就 是几乎根源于无理的黑暗的肮脏的心灵,这里 有害怕、有权势、有性欲、有童年的创伤,都 在隐蔽的迷雾般的浊流中沉浮,鞭笞着我们往 前走。不仅性格和深层的动机起重要作用,而 且它负面也可能是的创造的动力。 ——霍夫曼《相同与不同》
2018/10/4
4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类型
• 一、思想方法类越轨 • 指科学家不按照规范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取得成果和荣誉。每 一个科学家都被过去的知识灌输了某些规范,这些规范决定了科 学问题的类型、解决方法和途径。而很多标新立异的观点常常被 称为越轨,这些观点在后来有些被证明是错误的,有些是正确的, 一般它们在开始时为科学传统和权威势力所抵制。 • 二、过失类越轨 • 指科学家由于过失而并非主观故意犯下的错误。它包括是疏 忽性、自欺性和被动性越轨。疏忽性是指由于科学家麻痹大意、 漫不经心的工作作风从而导致观察到的结果失真;自欺性是指人 们倾向于观察到自己熟悉或者期望出现的东西,而忽视那些自认 为不会发生但已经发生的东西,从而不加怀疑地认为已经观察到 的结果与期望的结果一致;被动性是指科学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自己没有去真正辨别就接受某些错误的结论和事实,从而被人欺 骗。
2018/10/4 16
达西的自我辩解
• 达西说,自己作假是因为环境所逼。 布朗瓦尔德的实验室充满了妒忌、猜疑、 怨恨、间谍,甚至故意破坏他人的试验。 “我有太多的事、太少的时间。我的神 经极度疲劳,我的情绪就象个孩子。六 年里,我没休过一天的假。”
2018/10/4
17
典型案例2:索曼剽窃案
资料来源: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 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科学出 版社.1988年
2018/10/4 6
威胁学术自由的越轨行为
• 思想方法类越轨有时是对当时科学方法的超越,往往为保守 型科学家所反对,为变革型科学家所支持;方法类越轨在本质上 促进科学进步的,从传统的归纳法到现在的假说—演绎法的形成 可以说是方法类越轨的结果。 • 过失类越轨本质上是一种诚实行为,是可以原谅或者很少受 到谴责的行为,因为这种越轨行为不但使其他科学家被愚弄,连 科学家自己也被蒙在鼓里。 • 伪造类越轨和剽窃类越轨在本质上都是不诚实的欺骗行为, 是对学术自由的亵渎。 • 僭誉类越轨是被僭誉者和僭誉者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或者妥 协的行为,被僭誉者有时是自愿的有时是无奈的,僭誉者在获取 荣誉的同时也承担了责任。
2018/10/4 9
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
• 科学共同体对严重的越轨行为必须采取正式的社 会控制机制,产生相应的机构和组织,由专门的人员 负责。 • 美国公共卫生部成立了研究廉正室,成员包括生物学 家、律师、统计学家,任务就是调查、侦破科研中的 弄虚作假、剽窃等违规行为。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建了一个科学侦探室,其 调查程序和研究廉正室相差无几。为了统一协调全国 的科学打假工作。 • 美国国会设有由12人组成的"研究廉正委员会",成为 防范科研中越轨行为的联邦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