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大气运动 高频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课件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课件

解析:里斯本位于中低纬度亚欧大陆的西部、大西洋东岸, 加那利寒流流经此地,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故夏季气温低于雅 典。
要考虑山地背风坡或盆地、谷地地形。
对点训练1 对流层的气温在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 减,但此现象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逆温现象。下 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早晨、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 面大气垂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将热能再辐射供大气吸收
2.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 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 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对大气热力状况、降水、天气和气候等知识要充分理解 和掌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充分理解重点难点。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大气环境相关的社会热点。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图 所示。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 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要考虑山地背风坡或盆地、谷地地形。
对点训练1 对流层的气温在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 减,但此现象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逆温现象。下 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早晨、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 面大气垂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将热能再辐射供大气吸收
2.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 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 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对大气热力状况、降水、天气和气候等知识要充分理解 和掌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充分理解重点难点。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大气环境相关的社会热点。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图 所示。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 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18.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4)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 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 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
到达地面太阳 太阳高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辐射
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宇
宙
空 波间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地面 吸收
地面长 大波气辐上射界
大气逆 辐射
大气 吸收
大气的削弱作用: 反射 吸收 散射源自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⑵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55km的高空): ①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靠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②平流运 动(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行) ③在距地面15-35千米处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⑶高层大气(平流层顶以上大气)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②电离层(60500km的高空),反射无线电短波。
逆温
1.定义: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或海拔每上升 100米,气温下降小于0.6℃。2.分类
① 辐射逆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近 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这种逆温在黎明前 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 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②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 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③平流逆温:暖空气移动到冷的地面之上,主要出现在中纬度 沿海地区,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④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出现在锋面的位置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
到达地面太阳 太阳高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辐射
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宇
宙
空 波间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地面 吸收
地面长 大波气辐上射界
大气逆 辐射
大气 吸收
大气的削弱作用: 反射 吸收 散射源自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⑵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55km的高空): ①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靠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②平流运 动(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行) ③在距地面15-35千米处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⑶高层大气(平流层顶以上大气)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②电离层(60500km的高空),反射无线电短波。
逆温
1.定义: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或海拔每上升 100米,气温下降小于0.6℃。2.分类
① 辐射逆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近 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这种逆温在黎明前 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 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②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 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③平流逆温:暖空气移动到冷的地面之上,主要出现在中纬度 沿海地区,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④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出现在锋面的位置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依据受热原理 分析大气运动

B
高压
高压
C
高压
低压
(3)城市风
低压
高压
高压
郊区
上升气流
低热压
中心区
城市 人类活动密集,经济活动集
低压 中,生产生活中释放大量人
为热多; 建筑物高大密集,通风性差, 不易散热; 下垫面硬化多、绿化少,吸 热快; 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高压 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
郊区 沉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 市区,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注意:
1、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不同高度难比较。
2、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 3、等压面弯曲规律:高压上凸、低压下凹(髙上低下)
.
1
...
2
3
4
等压面
.
5
等高面
.
练一练
A
. 地面
B
⑴ 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1、2、4 ;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2、3、4、5 。
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0.在甘肃中西部旱地地膜种植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刚开始时农
民都是初春铺膜,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效果不够好,于是农民改变了铺膜的时间,请问
C 改变后的铺膜时间最有可能是( )
A.夏季
B.初秋
C.晚秋
D.冬季
41.地膜在刚开始推广时多是白色,但近年来随着地膜技术的实践应用地膜的颜色出现了
削 弱 作 用
二、影响太阳影辐响射地的面因辐素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太阳辐射
大气 地平线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就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精品PPT课件

(3)地形: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盆地夏季热 量不易散失,气温较高;阳坡得到太阳辐射多, 气温高;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往往比迎风 坡同海拔高度气温高;冬季,我国四川盆地因 北部秦岭、大巴山的阻挡而温度较高。青藏高 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效应较 差,所以气温较低。
(4)洋流:暖流对沿岸有增温的作用,寒流对 沿岸有降温的作用。
读下图,分析基多气温
1、提取信息:“读下图,分析基多 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
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2、调动知识:某地点气温特点从气
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分析;
调动知识:气温特点依据影响因素
分析;
3、应用知识:气温特点依据影响因
素分析;
特点: 终年温和; 气温日较差大; 气温年较差小。
纬度低 (赤道附近)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编辑,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20
日较差
200
Ⅰ
150
28°100
360
700 图 a
Ⅱ
图b
50
西
东
图c
220
日较差
200
Ⅰ
150
28°100
360
700 图 a
Ⅱ
图b
50
西)且波动变化(2分)。 原因:海岸山脉波状起伏(2分),该地受副热带高 压控制,(2分),气流下沉,山地阻挡了来自大西 洋的东南信风(离岸风)(2分),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天气晴朗。(2分)
4、气温
(一)概念 (二)定量高低特点
(三)定性变化特点(时空) 1.时间上 ●日变化 (日较差) ●年变化 (年较差) ●海洋性气候的日、年变化均小于大陆性气候 ●高原地区“一年无四季,一天见四季”
高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ppt

网络构建
专题网络 · 点拨思维
曲
→1
月
份
,北半球为冬季
,
南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半球为夏季。 课堂练习 逆温及其影响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该处气温偏高,地貌类型是谷地(或冷空气影响的背风坡,如冬季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弯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地形(凸高为山 )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读图技巧----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 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大气的削 弱作用
主干精讲
大气的保温作 用
高考真题回顾 大气受热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 城市中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影响大气辐射,进而影响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局地天气。
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9时 C.12时 D. 14时
读图技巧
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影响因素(三平行) ①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②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 不同。 ③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地势。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4.逆温的影响有( )
难点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气温的影响因素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C.西南方 D.西北方
B.东南方
【真题探究】 大气环流 (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 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 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度高低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 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 分显著。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一般可以跟 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 较大。吸热慢,放热慢。一般来说,土 壤的反射率:深色<浅色,潮湿<干燥, 粗糙<平滑;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 95%。
整层空气下沉,厚度减 少,顶部增温大于底部
多在高气压区
【真题探究】 逆温现象
(2021·广东·高考真题)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C )
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B气更
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真题探究】 热力环流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0题。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D)A.东北方
题1.。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A )
B.东南方
【真题探究】 大气环流 (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 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 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度高低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 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 分显著。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一般可以跟 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 较大。吸热慢,放热慢。一般来说,土 壤的反射率:深色<浅色,潮湿<干燥, 粗糙<平滑;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 95%。
整层空气下沉,厚度减 少,顶部增温大于底部
多在高气压区
【真题探究】 逆温现象
(2021·广东·高考真题)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C )
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B气更
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真题探究】 热力环流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0题。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D)A.东北方
题1.。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A )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复习(超级实用)教学精品PPT课件

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a.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
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
b.日照时数与天气状况有关。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
,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
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我国东部湿润
和半湿润地区,由于云雨多,光照较差。而我国的四川盆地,由
裸地;河湖水田周围也因为水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
;而洋流的影响则是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c.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大气运动影响大气对太阳辐
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在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
递减,即与大气组成有关。如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少而气温低;至于大气运动,任何地方受到
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因此,拉萨有“
日光城”之称。
12
(2)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
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a.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地面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取决于
太阳高度角,由于地球是倾斜状态,即黄赤交角
冷气团影响就降温,受到暖气团影响就升温。
13
(3)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是也是有联系的。 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
最高温度比海洋性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在我国东北地 区的鸡西七、八月份也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是因为虽处较高纬度 而太阳高度小,但白天可长达14个小时左右。
3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
命题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①大气暖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③大气还大地
【考点透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经大气 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 增温,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大气吸收的大部分热量以大气 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保温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 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 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PPT精品课件

例1(2009 南京模拟试题)下列四幅图中的地点均为 北半球同一纬度、同一季节,其中气温最低的是
解题思路:白天与夜晚相比,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因素,因比夜晚的气温高,
因此四幅图中,A、C的气温比B、D高,A、C相比,C点有云层遮挡, 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因此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所 以C点气温低于A点;B、D相比,D点有云层遮挡,夜晚太阳已经落山,因 此大气热量主要依靠地面辐射而来,大气对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而云层的存在使保温作用加强,因此有云的夜晚气温高于晴朗的夜晚, 因此B点气温最低。
欢迎指正!!
主要内容
考点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考点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 气 上 界
地球
赤 道
大气对太阳辐 射有什么影响
呢?
大气的热量是 否直接来自太
阳辐射呢?
知识背景:太阳辐射光谱
读右图回答:
1、图中A、 B、C分别表示 什么?太阳辐射 能主要集中在哪 个部分?
理想状态的风
低压 高压
(百帕) 1006
A
1008
1010
风向垂直于等压 线并由高压指向 低压
自转偏向
左右
初始方向
南半球偏转方向
北半球偏转方向
关于左右: 眼睛看箭头
方向,左手在的一边是左 边,右手在的一边是右边。
关于偏向:在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地转偏向力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3.请大家分析: 海陆风的形成?
地面 :气流上升的地方温度高 海陆风
地面:气流下沉的地方气压高
陆地
海风
海洋
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第一天相对较低之外,其他四天都比较高,并且都达 到了峰值 800 左右。通过温度可以看出,该季节是当地的 夏季,白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热量较多,晚上还没来得及 降温,或者说降温消耗的热量远小于白天升温的热量,第 二天开始热量持续增加,导致温度不断升高,因此正确答 案选 C。无法看出天气持续晴朗,无风。太阳辐射每天上 午是不断增加的,但是从下午开始是逐渐减少的,因此不 能说太阳辐射持续增强,也无法看出大气逆辐射逐渐走 弱。A、B、D 错误。
(2)理解丰雪年阴天多,气温日变化小,枯雪年晴天 多,气温日变化大。
(3)抓住关键词:平均气温日变化与膜内平均温度日 变化区别。
【答案】 3.B 4.C
【学霸支招】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 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 度海洋上大。原因是陆地比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 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同样的热量收支海洋要比陆地升温、降温幅度小;
③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大气水汽含量(云量)呈正相
关。
2.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气温升高,
体排放 → 地面辐射 → 增强,保温 → 全球气候
增多 增多
作用增强 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 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 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 分积累等。
快,温度变化幅度大,①日温差较大,应为 7 月份隧道外 温度变化曲线,②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1 月份隧道外 降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④为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③ 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第 5 题,1 月份气温较低,隧道 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符合 1 月隧道内气温变 化曲线,因此正确答案为 C。第 6 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 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低,通过 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 错;隧道墙壁隔
答案:A
命题视角三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 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 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 日变化。据此,完成 3~4 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绝内外的热量交换,具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 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 错;据材 料可看出,1 月份 6 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 排除; 7 月份②相对①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 月 份③相对④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D 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D。第 7 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 15 时为最高值。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午后 2 时 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 15 时,说明其时间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 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 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 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 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 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 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因此,在备考复习时, 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的一般方法 (1)确定大气的热源。 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吸收和反射 作用。 (3)把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 气还大地,即太阳→地面→大气。 ①太阳暖大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 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解析: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 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 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 ③减少。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 强。②增大。正确答案选 B、C。 答案:BC
【关键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的思维模式 (1)波长: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 射为长波辐射。 (2)传递: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到达地面→地面 增温,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产生大气辐射。 (3)干扰:大气水汽、颗粒物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温度越低,大气对流越弱。
答案:3.B 4.C
(2019·河北唐山三模)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 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 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 1 月和 7 月平均温度 日变化。据此,完成 5~7 题。
5.表示 1 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此隧道( )
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高温 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 中心 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 低温 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 中心 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
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 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 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 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 0 ℃以上,在地面或地 物上会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 0 ℃ 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 称为霜。据此,完成 1~2 题。
A.15 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7.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陕西省
解析:1 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 1 月份隧道
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 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
的是 7 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 月份隧道外升温
命题视角二 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 毕节旅游,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 7 月毕 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C.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 低,A 对。与重庆相比,毕节纬度较低,B 错。毕节和重 庆都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C 错。都属于亚热带季风 气候,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D 错。
下垫面
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 白天、夏季温度低,夜晚、冬季温度高;暖流增温,寒 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
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 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害,B 正确;熏烟能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发,起到保温效果, 同时烟粒能吸收湿气,使水汽凝结成液体而放出热量,提 高地温,但是由于受环保政策影响,不宜采用,C 错误; 覆盖地膜能提高地温,但很难减少霜冻对梨花的不利影 响,D 错误。选 B。
答案:1.B 2.B
(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模)下图为某地连续 5 天气温 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
4.突破等温线 2 个重难点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 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 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 温低的方向凸出
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
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 与海陆分布有关
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 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规范审答】 第 1 步 审设问,明确解决问题方向 设问(1)限制词: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 核心解答词:“日变化的曲线”判断。 设问(2)“该地寒冷期”理解指 12 月至次年 2 月。 第 2 步 审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1)认真阅读曲线所表达的意思:图示中四条气温日 变化曲线中,①②较高,③④较低。四条曲线中,②④日 变化较大,①③日变化较小。
1.下列环节中,与霜、露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Hale Waihona Puke A.①弱、②强B.①强、③弱
C.②弱、④弱
D.①弱、④弱
2.梨树开花早,花期多在晚霜前,极易受晚霜危害。
北京某地果农可以采取减轻晚霜灾害的措施是( )
A.花开期灌水
B.花期前树干涂白
C.开花期熏烟防霜 D.花期前覆盖地膜
解析:第 1 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 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霜、露发生在晴朗的傍 晚与夜晚,且昼夜温差较大。“晴朗”说明太阳辐射①较 强;“昼夜温差大”意味着大气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 射③弱,大气辐射④强。选 B。第 2 题,开花前灌水,能 降低地温,延缓根系活动,推迟花期,但是开花期灌水, 对减轻晚霜危害作用不大,A 错误;开花前树干涂白,可 使树体温度上升缓慢,从而延迟花期,避免或减轻霜冻危
3.突破影响气温的 4 个因素
太阳辐射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低纬度气温 状况 高,夏季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