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3章 大气的运动 第3节 天气系统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3章 大气的运动 第3节 天气系统

气压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典型实例 的台风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4)低气压、高气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状况。
气压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气压 变化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探究二
地理实践
课堂小结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区域1月某日24小时内不同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四幅图 的等压距均为2.5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地理实践
课堂小结
(1)根据天气系统的发展过程判断,四幅天气图的先后排序为( )
A.③④②①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
(2)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素养阐释
1.通过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学习,理解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特点、发 展过程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绘制简单的锋面示意图、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培养动手能力和地 理实践力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能够合理解释锋、气旋、反气旋等方面的问题,学以 致用,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探究一
探究二
地理实践
课堂小结
解析:第(1)题,图甲所示天气系统为冷锋,图乙所示天气系统为暖锋。冷 锋中暖气团被迫抬升,易形成大风、暴雨等天气。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 气温降低、天气转晴。暖锋移动速度比冷锋慢,可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 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第(2)题,两图所示天气系 统过境后,出现的共同天气现象是天气转晴。第(3)题,受冷锋影响,我国北 方可能出现寒潮天气。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 主要类型 • (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 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 • (2)山谷风——由于山坡、山谷空气受热 不均,产生了风向以一日为变化周期的 风。 • (3)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 风。
(1)海陆风
(2)山谷风
谷风 山风
3、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 下吹的干热风。
• 分布:主要季风区位于35°N~25°N, 30°W~170°E之间,而南亚和中国东南 部季风特别发达。 • 南亚和东亚是世界最著名的季风区,其环 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 季盛行西南季风 。

反气旋 锋面 气旋
季节移动
0
高 90
极高
极地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0
0
副极低
地 面
反气旋
• 在讨论空气运动时,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 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 气压梯度力G,其表达式为 • G=-1/ρ×əP/ən≈-1/ρ×ΔP/Δn • 式中,负号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从高压 指向低压;ρ为空气密度;ΔP/Δn为水平 气压梯度。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半球埃克曼风速螺旋曲线
• 由埃克曼螺线可以看到,当高度很小时, 风速随高度增加很快,但风向改变不大; 随高度增大风速增加缓慢,风向却显著向 右偏转,最终趋于地转风。在离地面10m以 下的气层中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 所以要求测风仪离地面10~12m以上。 • 根据风速大小可将风力划分为12级。如表 所示:
• 气团的变性
– 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低压系统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水平气流呈辐合 状,多阴雨天气。气流上升,水汽易 凝结,对流旺盛,有利于云雨形成。
冷锋与暖锋过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冷锋过境时, 常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压升高, 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冷气团后退。暖锋过境时,常出 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升 高,天气转阴。
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影响
大气环流决定气候基本特征
通过行星风系、季风环流等影响全球或区域气候,形成各地独特 的气候类型。
环流异常导致天气异常
如厄尔尼诺现象,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导致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 增多。
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分布
不同环流形势下,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条件不同,导致降水时空分 布不均。
海洋对天气气候调节作用
探讨了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及其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01
加深了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的理解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天气系统的演变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02
提高了应对复杂大气环境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
06
总结:认识并应对复杂多 变的大气来自境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大气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与变化、大气环流 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气候类型与特征
介绍了不同气候带的划分、气候类型的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
天气系统及其演变
讲解了锋面、气旋与反气旋、降水等天气系 统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什么是干洁空气?〔P82〕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2、什么是一个大气压?〔P86〕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 hPa。

3、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

(P87)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从下表3-3可以看出:①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即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②在相同气温下,气压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气压垂直梯度愈大。

因此,地面高气压区,气压随海拔上升而很快降低,上空往往出现高空低压。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邻区高;地面冷区气压常比周围高,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周围低。

4、什么是“标准大气”?〔P90〕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或“参考大气”。

标准大气模式假定空气是干燥的,在86km以下是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28.9644kg/kmol,且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

5、太阳辐射能由哪些组成?〔P91〕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一0. 76 u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 u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波长小于0.4 um的紫外辐射约占7%。

6、什么是太阳辐射强度?〔P91〕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7、什么是太阳常数?〔P91〕×108 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8、为什么天空有时候是蔚蓝色的,有时候又是灰白色的?〔必考〕〔P91-92〕散射和反射作用受云层厚度、水汽含量、大气悬浮微粒粒径和含量的影响很大。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有关辐射的基本规律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 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对于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为T时,它放射某一 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 同样波长的辐射; 任何物体在向四周放射能 量的同时,也吸收能量; 高温物体在单位面 积上放射的能量比低温物体多。斯蒂芬—波 尔斯曼定律:E=δ.T4 .δ=5.67×10-8W (m2.K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可看作 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左右, 是炽热的气态球体。
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 气能见度的好坏。
(注意)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 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 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4、暖层的特征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特征: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 难于传播。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 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 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肥 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物 (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氧遭 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 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大气结构及受力

大气结构及受力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大气环流 三、主要天气系统
1 1、作用于空气的力
空气的运动情况由所受的力决定作用 于空气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1、气压梯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方向:垂直于 等压面,从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单位距 离上的气压差:n=-Δp/ΔN,由于ΔN是从高压 指向低压,沿着ΔN为正的方向上,气压总是降 低的,因而气压差恒为负值,但气压梯度取得 是正值,故 Δp/ΔN前要加负号。它的单位常用:Hpa/赤道度 (111km) 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和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 等压线愈密,水平气压梯度愈大。
A′
O S A B
地转偏向力A=2Vωsinα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地球上A的大小
因为角BAC=角OAD, 所 以 角 ABC= 角 AOD=α 即 观 看 点 的 角 速 度 AC=ωsinα 即 观看点的地转偏向力 A= 2Vωsinα
ω ω B α A α O D
C
小结
A)只有在物体相对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A, 当V=0时,A=0 B)A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A只能改 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运动速率; C)在北半球,它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右方,使 物体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右方偏转,在南半球, 则使物体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左边偏转; D)A与V及所地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在V相同的 情况下,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 A=0,两极处,A最大为2Vω
(二) 自由大气的运动 自由大气中, 空气运动规律比摩擦层简单。空气作直 线运动时 ,只需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 偏向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需考虑 惯性离心力。 1·地转风
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匀速直线运动。地转风方向与气压场之

高二第三章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二第三章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二第三章大气运动知识点大气运动是指大气中空气的运动和流动,它是地球大气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大气运动的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二第三章大气运动的知识点。

一、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1. 平行气流:在同一纬度上,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均匀加热,造成气流的水平移动,形成大气中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的气流,称为平行气流。

2. 垂直气流:由于地表的不均匀加热,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形成垂直气流。

垂直气流的形成是大气中发生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

二、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1. 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大规模的空气运动会导致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东移,会导致暖湿气流上升并形成云雨天气,反之则会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

2. 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纬度上的大气运动模式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对流上升运动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运动,为热带气候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而极地地区的下沉气流则造成了寒冷的气候。

三、大气运动的机制和原理1. 压强差引起的运动:压强差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动力,当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气压升高或降低时,会形成压强差,空气会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和风。

2. 科氏力引起的运动:科氏力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力,它会对流动的空气产生作用力,使空气在纬度方向上偏转。

在北半球,空气会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形成著名的科氏效应。

四、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的形成1. 准静止锋面:准静止锋面是指锋面在短时间内稍有运动,但整体上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

准静止锋面在大气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各种天气系统生成和发展的关键。

2. 非准静止锋面:非准静止锋面是指锋面在较短时间内有明显的移动,对天气系统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影响。

研究非准静止锋面的运动特征能够对天气系统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分析。

总结:通过对高二第三章大气运动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机制和原理,以及与天气系统的形成相关的准静止锋面和非准静止锋面。

大气运动与常见的天气系统解题技巧

大气运动与常见的天气系统解题技巧

大气运动与常见的天气系统解题技巧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 王 龙 276300大气运动的规律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本部分要熟练掌握以下重要知识及技巧。

一、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如下图所示:【考查的主要角度】(1)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2)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3)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重要提醒】读热力环流等压面时,应注意:(1)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高压区、低压区是指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气压状况。

(2)强调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4)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是错误的。

要注意是水平运动的风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例1】: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某时高空气压值为4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

Pa 、Pb 、Pc 分别表示A 、B 、C 三地在海拔5700米水平面的对应点上的气压值。

读图判断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Pa>Pb>PcB .P a<Pc<PbC .Pc>Pb>PaD .Pa=Pb<Pc2.此时,A 、B 两地近地面的天气特征和C 地近地面的风向分别是:热冷 等压面低压 高压 10081006A .晴朗 阴雨 东南风B .阴雨 晴朗 西北风C .晴朗 阴雨 西北风D .阴雨 晴朗 东南风思路点拨:该题对学生图图转换的能力要求很高。

只要掌握好了“等压面”与“等压线”的特点,恰当的图图转换,该题迎刃而解。

转换如下图。

第1题:同一地点由地面向高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同一等压线上各点气压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能改变风的方向,而不能 改变风的速度。
3、惯性离心力
◆离心力是指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到一个 离开曲率中心而沿曲率半径向外的作用力。 这是空气为了保持惯性方向运动而产生的, 所以称为惯性离心力。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 2 方向垂直。 V
C
r
◆在一般情况下,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半 C — 离心力;V — 空气运动 速度;r — 曲率半径。 径很大,惯性离心力远小于地转偏向力; 但在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时, 如龙卷风、台风,离心力很大,甚至超过 地转偏向力。
10 6
5
极地高压带
9 3 2 1 7
8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上升
副极地低压带
下沉 3
1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上升 2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上升
4
2、行星风系
定义: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 的全球形式称为行星风系。 依据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 盛行风情况。
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西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 分布于高纬度约60 °与极地之间地带。地面由极地高压带吹 向副极地低压带(东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西风)
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高空西风带还具有波动和次一级蜗旋。西风带中的波动形成大气长波, 高空风不受地面或水面摩擦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是气流 其波长一般达3000-8000km。命名为罗斯贝波。这种波动形成于极地 与等压线平行。对流层上层,高空西风带环绕极地冰形成巨大 冷气团和热带气团的狭长交汇区内,向赤道一侧形成弯曲低压槽,向 蜗旋。气压向极地地区迅速下降,形成极地低压。 极地一侧形成高压脊,其中有些停留时间较长,冬季尤为明显。当波 动加深最后被分割交错出现孤立的低压中心(切断低压)与高压中心 (阻塞高压)。
• 的风速与水平温度及气层厚度有关, 总之,在自由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加,风总是愈 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气层暖区与高压区重合,冷 等温线与下层等压线垂直,下层空气由冷区流向暖 •来愈趋向于热成风。例如,北半球温度南暖北冷, 其表达式为: 区与低压区重合,热成风方向与下层一致,随高度 区,即冷平流,随着高度的升高热成风方向发生逆 等温线走向基本上呈东西向。由热成风原理可知, 的升高而加大。 时针变化,速度增大。 这种温度场使中纬度西风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直 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气层暖区与低压区重合,冷 等温线与下层等压线垂直,下层空气由暖区流向冷 到对流层顶附近出现西风急流。东风带低层东风随 区与高压区重合,热成风方向与下层相反,随高度 区,即暖平流,随着高度的升高热成风方向发生顺 高度增加而减小,到某一高度减小到0,再往上仍是 的升高而减小至0后再加大。 时针变化,速度增大。 ——热成风风向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 西风。所以对流层中上层是显著的西风带。 风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V
3 0.836 B 2
B为蒲福风级数; V为风速( m/s )。
——这是现今普遍采用的 经验公式。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四种力 气压梯度力(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改变方向);
惯性离心力(改变方向); 摩擦力(减速、改变方向)。
1、气压梯度力 ◆当气压梯度存在时,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
1020 hPa
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 1 p 即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 ——地转风出现时,A=G V g 2 sin n 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此称为白 贝罗风压定律。
反气旋内存在气压梯度极限值,此值与曲率半径r有 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只在大尺度运动的范围才有意 2、梯度风 关。如果r很小或气压梯度力很大,地转偏向力不可 义。一些小的漩涡如龙卷风,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 ◆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G、A和C三 梯度风的风向也遵从白贝罗风压定律,即在北半球, 能与方向相反的气压梯度力和离心力平衡,就不能 率半径很小,惯性离心力可能等于或超过气压梯度力, 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梯度风。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维持梯度风。所以反气旋中心区不可能存在很大的 此时风的旋转方向无论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中心部 气压梯度。气旋区内则不存在极限值。 ——以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为例 分都必须是低压。 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C=0,梯度风变为地转风,可 以说地转风湿梯度风的一个特例。梯度风是对天气图 北半球 上圆形气压场所产生的风场的一种近似。当等压线存 V V 在弯曲时,梯度风近似比地转风近似更合理。 G、C A A、C G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一)全球环流
全球气压带
行星风系
经向三圈环流 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1、全球气压带
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 • 如果地表性质均匀,那么地表气压完全 ,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小,低空 取决于纬度。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 形成低气压,称赤道低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 气压的水平分布呈现规则的气压带,且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 气压带每年随等温线移动几个 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 有空气辐和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 成高压区,称极地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 纬度,对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有 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流向逐 原因:这种分布规律主要由于地表温度随 影响。 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流 纬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向高纬,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副热 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有 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与之形成一定的交角。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 在自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比在摩擦层 中简单得多。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须 考虑G和A的作用;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 则考虑G、A、C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地转风
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低压
气 压 梯 度 力
1000
1010
地转偏向力 高压
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 ——它表示北半球 化受摩擦力和气压梯度随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 高度变化的影响。在气压 呈螺旋分布;地面 梯度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 下,离地面愈远,风速愈 摩擦作用随高度减 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 小,风速随高度增 愈小。把北半球摩擦层中 大,风向不断右偏, 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 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 达到摩擦层顶部, 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 ——在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因受摩擦力的作用, 最终风向与等压线 的螺旋曲线,称为埃克曼 风速减小,风向改变。如地转风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 平行。风速接近地 螺线。 向低压,梯度风斜穿等压线,低压向中心辐合,高压 转风或梯度风 自中心向外辐散。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 风
NW
N
NE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 W 风;空气的垂直运动称为 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地 SW 球上大气的运动形式以水 平运动最为广泛和持久。 S ——风是矢量,既有风向,又 有风速。风向指风的来向,以 16个方位或 360°方位角表示。 风速以 m/s 或 km /h 表示; 根据风速的大小,可将风力划 分为13级(0 —12级)。
4、摩擦力
◆摩擦力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不同运动状况的 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气层之间 的阻力,称为内摩擦力;地面对空气的阻力, 称为外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导致 地转偏向力也相应减弱。陆地表面摩擦力总是 大于海洋表面。 ◆摩擦力以近地面层最显著,随高度增加而迅 摩擦力存在的结果是气流运动 速减弱,一般到 1 — 2 km 以上就可以忽略不 计了,此高度以上气层称为自由大气。 的方向并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
90N
地面高压 高 空 高 压 地低 面压
60N 30N 0
极 地 高 压
副 极 地 低 压
副 热 带 高 压
赤 道 低 压
副 热 带 高 压 W
副 极 地 低 压
极 地 高 压
W
W E W NE
W SE W E
H N
L 65°N
H 30°N
L 0°
H 30°S
L 65°S
H S
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 分布于赤道与南北纬 30 °之间。高空由赤道吹向副热 中纬度环流圈(Ferrel环流): 带高压带(西风),地面由副热带吹向赤道(信风)。 分布于中纬度约 30 °- 65 °地带。地面由副热带高压 极地环流圈:
上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可分 为垂直气压梯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两种。 ◆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表达式为:
1p G n
G — 水平气压梯度力;ρ— 空气密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 Δp —两条等压线之间的气压差; Δn — 两条等压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空气运动即形成风和决定 Δp /Δn — 为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 “ - ” 负号表示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概 念
二、大气环流
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 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形 成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使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0° 23°26´S
66°34´S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 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 冬
阿留申 低压
一月
副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带 极 地 低 气 压
60N
大 西 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