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概论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只能改变风的方向,而不能 改变风的速度。
3、惯性离心力
◆离心力是指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到一个 离开曲率中心而沿曲率半径向外的作用力。 这是空气为了保持惯性方向运动而产生的, 所以称为惯性离心力。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 2 方向垂直。 V
C
r
◆在一般情况下,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半 C — 离心力;V — 空气运动 速度;r — 曲率半径。 径很大,惯性离心力远小于地转偏向力; 但在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时, 如龙卷风、台风,离心力很大,甚至超过 地转偏向力。
10 6
5
极地高压带
9 3 2 1 7
8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上升
副极地低压带
下沉 3
1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上升 2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上升
4
2、行星风系
定义: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 的全球形式称为行星风系。 依据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 盛行风情况。
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西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 分布于高纬度约60 °与极地之间地带。地面由极地高压带吹 向副极地低压带(东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西风)
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高空西风带还具有波动和次一级蜗旋。西风带中的波动形成大气长波, 高空风不受地面或水面摩擦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是气流 其波长一般达3000-8000km。命名为罗斯贝波。这种波动形成于极地 与等压线平行。对流层上层,高空西风带环绕极地冰形成巨大 冷气团和热带气团的狭长交汇区内,向赤道一侧形成弯曲低压槽,向 蜗旋。气压向极地地区迅速下降,形成极地低压。 极地一侧形成高压脊,其中有些停留时间较长,冬季尤为明显。当波 动加深最后被分割交错出现孤立的低压中心(切断低压)与高压中心 (阻塞高压)。
高考地理专题《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专题《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知识点汇总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看地面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②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水域>砂石)(3)考虑大气状况,看大气对地面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
②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1)逆温的表现及形成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逆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①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②有利影响a.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
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
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从而避免或减轻了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b.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
c.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抓住风向,分析常见的热力环流的形成(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海陆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其风向的变化关键在于海陆温度的变化,不同的季节海陆风转化的时间是不同的。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 主要类型 • (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 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 • (2)山谷风——由于山坡、山谷空气受热 不均,产生了风向以一日为变化周期的 风。 • (3)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 风。
(1)海陆风
(2)山谷风
谷风 山风
3、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 下吹的干热风。
• 分布:主要季风区位于35°N~25°N, 30°W~170°E之间,而南亚和中国东南 部季风特别发达。 • 南亚和东亚是世界最著名的季风区,其环 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 季盛行西南季风 。
冷
反气旋 锋面 气旋
季节移动
0
高 90
极高
极地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0
0
副极低
地 面
反气旋
• 在讨论空气运动时,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 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 气压梯度力G,其表达式为 • G=-1/ρ×əP/ən≈-1/ρ×ΔP/Δn • 式中,负号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从高压 指向低压;ρ为空气密度;ΔP/Δn为水平 气压梯度。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半球埃克曼风速螺旋曲线
• 由埃克曼螺线可以看到,当高度很小时, 风速随高度增加很快,但风向改变不大; 随高度增大风速增加缓慢,风向却显著向 右偏转,最终趋于地转风。在离地面10m以 下的气层中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 所以要求测风仪离地面10~12m以上。 • 根据风速大小可将风力划分为12级。如表 所示:
• 气团的变性
– 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水平气流呈辐合 状,多阴雨天气。气流上升,水汽易 凝结,对流旺盛,有利于云雨形成。
冷锋与暖锋过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冷锋过境时, 常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压升高, 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冷气团后退。暖锋过境时,常出 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升 高,天气转阴。
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影响
大气环流决定气候基本特征
通过行星风系、季风环流等影响全球或区域气候,形成各地独特 的气候类型。
环流异常导致天气异常
如厄尔尼诺现象,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导致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 增多。
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分布
不同环流形势下,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条件不同,导致降水时空分 布不均。
海洋对天气气候调节作用
探讨了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及其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01
加深了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的理解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天气系统的演变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02
提高了应对复杂大气环境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
06
总结:认识并应对复杂多 变的大气来自境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大气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与变化、大气环流 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气候类型与特征
介绍了不同气候带的划分、气候类型的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
天气系统及其演变
讲解了锋面、气旋与反气旋、降水等天气系 统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二) 自由大气的运动
自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比摩擦层简单。空气作直线运动时 , 只需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
需考虑惯性离心力。
1.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匀速直线运动。地转风方向与 气压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则相反,背风而 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地转风是严格的平衡运动,等压
线必须是直线。
地转风
700 (hpa) 702 704 706 708 710
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 (北半球)
地转风的大小
1 Dp =2ω · Vg· sinφ ∵A=G 即 r Dn
1 ∴ Vg= 2wr sin F
DP Dn
地转风的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 密度及地理纬度的正弦成反比。并可得出以下几 点结论:
气旋
反气旋
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只有在大尺度运动范围内才有意义,一些 小的涡旋如龙卷风、尘卷风,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吊, 惯性离心力可能等于或超过气压梯度力,此时风的旋转方向无论 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中心部分必然是低压
综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梯度风是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和地转 偏向力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北半球,低压区 的梯度风按逆时针方向吹,高压区的梯度风按 顺时针方向吹;南半球则相反。 (2)在等压线为曲线的气压场中,梯度风是平 行于等压线作等速运动。
高空低压
90N
地面高压
60N 30N
高高 空压
地低 面压
0
三圈环流模式
北极 60°N
(高纬环流) 直接环流(强)
极锋 费雷尔 环流
极地环流
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ppt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

北半球 气旋 东部吹偏南风。
北半球 反气旋 西部吹___风。 南半球 气旋 东部吹___风。
北半球 气旋 北部吹偏东风。
北半球 反气旋 北部吹___风。 南半球 气旋 南部吹___风。
以北半球为例
中心部位 水 东部 平 部 位 西部
气流 天气 气流 天气 气流 天气
气旋
反气旋
E
1、说出A、B、C、D气团的性质 2、说出图中①、②锋面的性质 3、说出A、B、C、D的风向 4、说出图中出现阴雨天气的地区 5、任举一个地区,说出其天气的变化
4 、工作上的烦恼,不要带回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带回来会平添更多烦恼。 14 、男人最大的武器是眼神,女人最大的武器是眼泪。 15 、水的心是平静的,水的心是轻灵的,你看,水,一平如镜,云月其中,怡然自乐。水,怀着平静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且轻轻的绕过,何必那么多计较,心平而轻流自 畅;如一路顺直,那更好了,我也可以尽情的奔流,一望千里,波涛澎湃,我也会挥洒我的潇洒,我的纵情。 5 、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只是短暂的欢愉;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 5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过去只可以用来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 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无须伤春悲秋。 10 、聆听不代表沉默,有时安静也是一种力量。 1 、没有人能给你光明,除了你自己。人的一生,总是失意的时候多,得意的时候少,无论失意还是得意,都要淡定。失意的时候要坦然,得意的时候要淡然。如果说挫折是生命的财富,那么创 伤就是前进的动力。谁的人生也不会一帆风顺,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暂时的失败,成功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

1. 2.
因 。
气 现 象 的 成
解 释 常 见 天
天 气 系 统 ;
高 压 、 锋 等
分 析 低 压 、
运 用 示 意 图
,
学 习 目 标 :
台风“利奇马”于2019年8月4日15时许获得日本气象厅命名, 8月7日5时许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台风,8月7日23时许被中央气 象台进一步升格为超强台风,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向浙江 沿海靠近,并于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 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这使其成为2019年以 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和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第三强的台风; 随后其纵穿浙江、江苏两省并移入黄海海面,又于8月11日20时 50分许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 最大风力有9级,此后其移入渤海海面并不断减弱,最终于8月 13日14时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
当冷锋过境时,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天气转晴。 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
(2)暖锋: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 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 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A.暖气闭有时在锋面之上,有时在锋面之下
B.锋面两侧的气温、气压差异不显著
C.锋面都向暖气团一侧倾斜
D.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答案:;;。 解析:1.图甲中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故图甲为冷锋;图乙中冷气团 被迫后退,故图乙为暖锋。故选B。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甲所示天气系统为冷锋,图乙所示天气系统为 暖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 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 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故两图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后,出现的共 同天气现象是天气转晴。故选D。 3.由于冷气团冷而重,暖气团暖而轻,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将暖气 团抬离地面,两个气团的交界面是锋面。锋面呈倾斜状态,且向冷气 团一侧倾斜。锋面两侧的气温、气压有明显的差异。故选D。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解析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解析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会听到天气预报员谈论着高压和低压系统、冷锋和暖锋等等。
这些术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即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解析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运作原理。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的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它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所驱动的。
地球自转使得大气在赤道附近加热,而在极地附近冷却。
这种温度差异驱动了大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两种。
纬向环流是指大气在赤道和极地之间的运动。
在赤道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加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
这些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中向两极方向流动,最终下沉到地面形成高压区。
这种从赤道到极地的运动形成了所谓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经向环流是指大气在经度方向上的运动。
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有不同的能量特性,从而导致了大气的经向运动。
在大陆上,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小,太阳辐射能够更快地加热地表,形成低压区。
而在海洋上,水的热容量较大,太阳辐射加热的能量被吸收后会以慢速释放,形成高压区。
这种从大陆到海洋的运动形成了所谓的“大陆低压带”和“海洋高压带”。
大气环流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风。
风是由于大气压力差异而产生的空气运动。
在大气环流中,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了风。
风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压力差异的大小和方向。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空气向两极方向流动,形成了东北风和东南风。
而在极地附近的极地高压带,空气从两极向赤道方向流动,形成了西风。
天气系统是指在大气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天气现象。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空气会形成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从而导致了云、降水、气温等天气现象的变化。
例如,在低压系统中,空气上升形成云和降水,导致天气变得阴雨连绵。
而在高压系统中,空气下沉形成晴朗的天气。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为13级(0 —12级)。
蒲福风级(Beaufort scale)
由英国海军上将蒲福,于1805年首创的风力 分级标准,后逐渐发展成现今通用的风级 。
3
V 0.836 B2
B为蒲福风级数; V为风速( m/s )。 ——这是现今普遍采用的 经验公式。
一、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风
N
NW
NE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
风;空气的垂直运动称为 W
E
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地
球上大气的运动形式以水 平运动最为广泛和持久。
SW
SE
S
——风是矢量,既有风向,又
有风速。风向指风的来向,以
16个方位或 360°方位角表示。 风速以 m/s 或 km /h 表示; 根据风速的大小,可将风力划
2、锋
——指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它们之间 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通常把锋看成是一个几
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高度
对流层顶
宽度
冷气团 下界
(一)全球环流
1、全球7个纬向气压带 ①赤道低压带; ②极地高压带; ③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极地低压带。
2、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是指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 起伏等的影响,全球性的低层盛行风带。
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北 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②盛行西风带: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高纬 地区。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向外辐散形成。
气压 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 变化 压,使其只保留在海上
西南风(海洋→陆地) 东南信风越过 赤道转为西南风 东北风(陆地→海洋)
东北信风
(三)局地环流
——指由于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受热不均等 而产生的小范围环流,也称地方性风系。
1、海陆风: 白天,地面风由海向陆,上层风 则由陆向海;夜晚风向相反;
2、山谷风: 白天, 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 夜晚风向相反;
全 球 大 气 环 流 示 意 图
3、经向三圈环流
极
副
地
极
高
地
压
低
压
W
副
赤
副
热
道
热
带
低
带
高
压
高
压
压
W
W
副
极
极
地
地
高
低
压
压
W
E
W
NE
H
L
H
N 65°N 30°N
SE
W
E
L
H
L
H
0°
30°S 65°S S
①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分布于赤道 与南北纬 30 °之间。 高空由赤道吹向副热 带高压带(西风),地面由副热带吹向赤道 (信经向风三)圈环。流 ②中纬度环流圈(Ferrel环流): 分布于中 纬度约 30 °— 65 °地带。地面由副热带高 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西风),高空由副 极地低压带返回。 ③极地环流圈: 分布于高纬度约 60 °与极 地之间地带。地面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 低压带(东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 (西风)。
3、焚风: 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 温高很多、干燥很多。在山区,一年四季均可 出现。
海陆风与山谷风
谷风
地形雨与焚风
迎风坡
背风坡
三、天气系统
◆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 水平或垂直分布的各种尺度 的运动系统( P98 )。 ◆根据其水平范围可以分为: 小尺度天气系统 —— 101 km 级,存在数小时内; 中尺度天气系统 —— 101~102 km 级,存在1天内; 大尺度天气系统 —— 103 km 级,存在数天或以上。
60°N
冬 50°N 季 40°N 风
30°N
20°N
阿
亚洲高压
留
申
低
西北风
压
10°N
东北风
0°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分布区
东亚季风 东亚
南亚季风
青藏高原以南(南亚、 我国西南部分地区)
成因 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 行星风系季节移动
夏季 东南风(海洋→陆地)
气压 亚洲低压切断副高, 盛 变化 使其只保留在海上 行 风 冬季 西北风(陆地→海洋)
R 西南季风
Q 过赤道流
O P 南太平洋副高(澳大利亚高压)
东南信风
60°N
夏 50°N 季 40°N 风印
30°N 度 低
20°N 压
季
风
槽
西 太
平
东南季风
洋 副
高
10°N 西南季风
0°
◆季风槽
夏季,在 大陆地表 形成并保 持的低压 槽称为季 风槽,导 致低层大 气往这个 地带辐合, 进而形成 雨带。
◆气团形成的条件: ①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 ②有利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
◆气团变性:当气团离开源地,其物理属性 逐渐改变,这种过程就称为气团变性。日常 所见的气团,大多属于变性气团。
1、气团的分类
①地理分类法(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 按气团源地分成四个基本类型: 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按气团源地的海陆位置,又把每一基本类型 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赤道气团源地是 海洋,不再分海、陆型。 ②热力分类法 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 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温 度的,称为冷气团。
天气系统
◆天气过程 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消亡及 其相应的天气演变的全过程。 如一次雷雨天气过程可分为: 生长阶段(积云——积雨云); 成熟阶段(积雨云——降雨); 消散阶段(云消雨散)。
◆天气形势 天气系统的分布状况。天气形势 分析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一)气团与锋
◆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 的大块空气。其水平范围几百到几千公里, 垂直范围几到十几公里。同一气团内部的水 平温度梯度一般小于 1 ~ 2 ℃/100 km 。
开普敦
40°S— 60°S 盛行西风带
好望角
(二)季风环流
季风的英文名称是 “monsoon”, 源自阿拉伯语 “mausem”,意为季节。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 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而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 风;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 季风。
◆世界季风区
分布:约在 30°W — 170°E,20°S — 35°N 的范围, 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 东亚季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南亚季风(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东季风。非ຫໍສະໝຸດ 季风区亚洲季风区 澳洲季风区
◆亚洲夏季风
极地气团 T
U
梅雨锋
亚洲低压
S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高 (夏威夷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