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内外的任何尺度,都与 “11.25”这个模数有关,哪怕是门口 的一根线条,都是这个“11.25”的倍 数。类似于黄金分割,这是贝聿铭多 年来寻找到的令参观者视觉感受最舒 适的一个尺度。
•
苏州博物馆新馆究竟有多少令人 拍案叫绝之处?或许很少有人知道, 似乎新馆的每一处,几乎都隐藏着一 个“密码”。有空一定去看看哦!
贝大师他要让宋画斋这间屋子本 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 术。“调素琴,阅金经”的宋代民居 陋室,是贝聿铭与东南大学建筑系教 授朱光亚结成的共识,遂借宋书画家 米芾之深致,轻筑草堂,摄卷散帙, 临池墨戏。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充分体现了 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 “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
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 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
西部博物馆主展区设有休息小厅。 西部博物馆主展区设有休息小厅。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 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中间部位,自然 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 影,进入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 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产生 层次变化,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 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
苏州博物馆新馆里还有一个很妙 的部分,是根据宋画复制的宋代草堂 墨戏堂。是一间古朴的茅草屋,曰墨 戏堂,明式条案、文房四宝,壁悬字 画,格子木窗,透出满眼秀竹,情趣 无限。
墨戏堂三间六椽,采用宋式江南 民间厅堂建筑,按照宋代《营造法 式》,墙体以编竹夹泥墙做法,屋 面草顶,草是苏北湿地的红茅草, 在野外20年不腐烂。地面以陶缸为 点式龙骨空铺地砖,一派简约雅致 的风度。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谈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陈擎①Ch nQig 李小 娟②L aj a e n ; i ou n Xi
( 天津 中天建 都市 建筑 设计 有 限公 司 , ① 天津 30 7 ; 天津 城市 建 设学 院 , 津 30 8 ) 004 ② 天 0 34 ( )i j hntn a i rht t a D s nC . t ,i j 004 C ia()i j ntue f ra os utnTaj 03 4C i ) (Ta i Z ogaj nCt Acic rl ei o, d Ta i 3 07 ,h ; Ta i Ist bnC nt co ,i i 30 8 ,hn  ̄ nn i i y eu g L . nn n  ̄ nn itoU r i nn a
摘要 : 中国古代 建 筑作 为中 国传统 文化 的一种 载体 , 主要 通 过建 筑 布局 、 建筑 环境 、 筑材料 、 筑 艺术 等来展 示 丰富 而深邃 的文化 内涵 。苏 建 建 州博物馆 新馆 设计 中的 轴线 、 落布局 以及 贴合 环境 的设 计手 法使 中国传统 文化 得 以体 现 。新 馆成 功 的将 现代 社 会 功能 溶 于古 建筑 群之 中, 院 其 古而新 的建 筑形 式蕴含 着本 土化 与现 代性 融合 下的 创新 。
b l ig fr c nan n o ain bewe n n tv n denz to . ui n o m o tisi n v to t e aie a d mo r iain d
关键 词 : 筑 文化 ; 国传 统建 筑 文化 ; 州博 物馆 新馆 设 计 建 中 苏
ly u ,e vr n nt a o t n io me ,mae il n r.Th xs o ry r a o ta sg t dso olwig e io me ti te d sg w u h u tras a d a t e a i,c ut ad ly u nd de in meho fflo n nvrn n n h e in o Ne S z o Mu e m f su
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万方数据37卷10期朱琳等当代建筑景现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4753图1园林式博物馆№.1The瑚删孵岫ofUmoscapestyte建筑设计是一门立体的艺术,他之所以具有承载文化的功用在于其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关乎精神,精神寄身于材料、造型、艺术形式,东西方文化只有在形式材料的重新组合中才能实现创新。
简单套用现代图型模式和新的建筑材料,认为这样就现代化、民族化了,是不了解建筑形式与材料精神属性关系的缘故。
目前许多城市远看非常现代,稍近观察则感觉苍白空洞,既无西方现代建筑的内涵也无中国文化的意韵,只有材料的豪华、造型色彩的虚妄。
毫无疑问,文化与设计形式结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现代化民族化的根本问题,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这方面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2.1造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i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中,苏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图2)。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69●观点摘 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设计思想;创作手法Abstract:Through a wealth of legends, fromthe Spirit of Plac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Mr. Ieoh Ming Pei’s Suzhou Museum design stages of new building design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ext information, explores the creative ideas and history, Mr. Ieoh Ming Pei conjunction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yout, space, shape, garden, etc. analytical work, study and master the sophisticated design ideas and superb design skills.Keywor ds:Suzhou Museum;layout;space;modeling;garden;design idea;creation method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3-0069-071 大师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林虹(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1)摘要: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大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建筑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将其通过唯美的建筑语言展现于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其经典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寻找出贝聿铭其精神世界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引言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继承了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基本建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的设计技巧,巧妙的运用混凝土、玻璃、钢和石头等建筑材料。
其作为华裔建筑师,他主张运用恰当的建筑语汇和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的传统本质,在50多年间建成了一批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巨大的建筑作品。
二、贝聿铭的成长历程只有了解了贝聿铭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贝聿铭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原动力。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其家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在国民政府中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其童年是在苏州的著名园林“狮子林”中度过的,由此可以看出贝聿铭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青年时代贝聿铭分别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至193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弗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建筑设计,并且以获得美国建筑协会奖项的优异成绩毕业,这对其日后进入建筑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42年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贝聿铭在美国空军服役直到战争结束,退役后进入哈弗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进入实际建筑领域,担任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12年;1960年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设计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1979年被美国建筑界定为“贝聿铭”年,由此奠定了贝律铭现代建筑大师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连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目录
摘要 0
目录 (1)
一、引言 (2)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2)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2)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3)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3)
(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3)
(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4)
(五)布灯设计的技巧 (5)
(六)对参观者的尊重 (5)
四、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
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
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创建于1960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著名的国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03年11月由国际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奠基开工,历时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落成开放。
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投资3.39亿.其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常设展览,以苏州地区的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古代工艺品为馆藏特色。
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园;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用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
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
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的认同达到对待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
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
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边形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都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境。
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
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
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深灰色。
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蛀虫。
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灯具.
在东北街的博物馆主入口,贝先生“门”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大门顶篷、钢格栅伸缩门和朱红色推拉门,以及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馆名题字融合成一个整体。
贝先生谈到:“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气派,但又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
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
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所以,贝先生按上述的要求进行了设计,展示了一个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营造出“深悄”的意境。
还有大堂前用钢和玻璃设计的现代月洞门,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地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
(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