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作品之苏州博物馆图纸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

\
筹噜馨
宙 尹菇』黔彩J翅娜碾
血 翻 面同德
.设计D es ig nl 专题策划
专题策划1 D e s igபைடு நூலகம்n 设计 l
茹 i吻翻侧目 峨组轰
专题策划 . D e is g 门设计 .
.设计D es ig nl 专题策划
专题策划. D e is g 门设计 .
—
}中 而 新 苏 而 新 }
责 任编 辑 伊赫 昊羲
苏州 博物 馆 新馆 位 于苏 州古 城 的东 北 隅 与世 界 文化遗 产 (明 ) 拙政 园 以及 全 国重 点 文物保 护单 位 (清 ) 太平 天国忠王 府 毗邻 新馆 占地面 积约 为 10 ,7 00 平 方米 总建 筑 面积 约为 1 7 ,0 0 0 平 方 米 苏 州博物 馆 新馆 设计 以粉墙 黛 瓦 的苏 州传 统 建筑 和精 美 的苏 州 园林 为设 计 元 素 通 过 现代设 计手 法对 传统进 行诊 释 满 足 了中国专 家提 出的 `' 中而 新 , 苏而 新 `' 的设计 要 求 并对 如何 将 中国建 筑 古城 保 护 与现代 建 筑 发展 相结 合进 行 了一 次 有益 的 探 索 新 馆 建 筑 用 材 简 洁 . 以灰 白 为 主 一〕屋 顶 采 用 新 颖 的 花 岗 石 格 纹 既 有 现 代 建 筑 的 平 整 和 立 体 感 . 又 与传统 瓦顶协 调 。
如 同苏 州传 统 民居 的布 局形 式 . 苏 州博 物馆 的展厅 由多个 室 外庭 园相 接 主庭 园是 北 方拙 政 园 的延伸 , 与其 相辅 相 成 庭 园与拙 政 园 以高 墙相 隔 而 未能 有视 觉 连结 但 以 水为体 、 为意 而相 互连 接 与传统 园林相 比 博 物馆 新 馆 的主 庭 园 、 精 巧 的展 示厅 及 执政 园虽非 采 用传 统及 保 守 的设计 手 法 . 新 的设计 方 向及 主题 却 由其 出发 . 而提 炼 重 组传 统 景观 设计 精 随 发展 出中 国园林建 筑新 方 向 O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ppt课件

●与忠王府的统一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形成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应对:
• 建筑物80%埋于地下 • 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 • 在山林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
2 、道路及入口
由山脚至隧道的 一段路,有垂樱相 伴,光线充足,视线 开阔。隧道狭长, 且有弯道,光线 微弱。由白到黑, 由宽到窄,由自 然到人工,产生 了强烈的对比。 而出隧道到遥遥 看见美术馆,又 形成对比。隧道 作为一个过渡空 间,使通往博物 馆的路边具有抑 扬顿挫的节奏感。
苏 州 博 同样的编织结构 物 馆
3、借景手法
入口大厅的落地玻璃窗直接欣赏庭院的风景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不同之处在于:
美秀美术馆的内庭院体现日式 庭园,以可视不可游、白沙象 海、置石象岛等手法充分体现 了日式庭园以三维空间体现二 维画面的庭园审美准则
苏博新馆的内庭院则意在表现 中国园林,用十分现代的手法 勾勒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 局,成为可游可赏的惬意去处。
1、环境
三、艺术特点
庭院
在中庭的休息厅,可以欣赏庭 院的景色,增加空间层次感
室 内 景 观
借景造园
2、光影
屋 顶 采 光
3、几何应用
擅长反复运用几何手法,屋顶框架都是方形和三角形, 在一些特殊功能的展厅也设计三角天窗
苏州博物馆分析
suzhou museum
主要内容: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艺术特点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苏州博物馆CAD文件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 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 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 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 为一体。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 面积五分之一的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 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 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主庭院既采 纳了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来布局,又采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钢筋、玻璃、混凝土来营造黑瓦白墙,整体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园林的 风格,又摒弃了氤氲的残败感,看起来明快、大气;就连假山也刻意去掉了嶙 峋的棱角,而采用硬朗的流线边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 假山,形成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 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听说这些 片石假山是从泰山上寻找的,假山石有白墙作为衬托,又有水中之倒影,可谓 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另外还要 说一说在整个的室外空间设计中贝老大胆利用直线与折线,在选用材料上也没 有多么的花哨,鹅软石,细沙和大理石铺地为主要的材料,其中八角亭为钢结 构。庭院的整体设计与整个建筑溶为一体。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 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 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 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 智慧、情趣与匠心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 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 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 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阳光肆无忌惮地透 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 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 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 视觉感受。三角形是稳定的构成形式,利用三角形来对窗户等等细节的设计可 以让游客感觉到踏实稳重。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苏博有哪处是不够完美的,我觉得它的美不是表现在那 处独栋建筑或者是景观上,而是建筑和景观相得益彰,建筑不会突出破坏大的环 境,景观也是不会有哪是抢了建筑的风头,唯一我觉得不是特别完美的地方是院 中的亭子显得有点独立,构造稍显复杂琐碎,与整体不是特别的相称如意.但是 细想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建筑,有哪出是面面俱到的呢.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与光线通过白色墙壁的漫反射被再次加强, 室
内明亮, 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恰。
二、 苏州博 物馆 门厅处屋顶 的采光 设计
门厅处形制特别, 新馆建筑本身为了吸收古典江南园林飞檐的
飞檐” 一方面体现尊卑思想, 一方面又是技术所及的实用性造型, 贝 特色, 将古典意义之中的檐抽象概括成为由四个三角形钢架结构组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苏州博物 馆藻井 的采光设计
“ 藻井” ,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装饰, 一般只限于寺庙宫殿的主 体建筑, 形状高起如伞如盖, 在交错重叠的梁椽之上, 构成方形、 圆 形、 多边形的凹面, 并在它的平面和边框上加以楼空或繁复的雕琢 , 使之富丽堂皇。 据说上古屋顶的顶部留有天窗, 就是藻井的雏形。
成 的几何 形 态( 见图 3 ) , 飞檐 从 门之 上直 插 向外 , 由于飞 檐的 阻挡 ,
光线被大面积的阻隔在外, 为了确保大厅内有充足的光线又不影响 建筑的设计理念, 飞檐由玻璃与钢 架结构制成, 在玻 璃檐之下附着
着密集 的金 属遮 阳板 , 使 得这一金 属 结构 成为 半封 闭性 质。 除 此之
的研 究其建 筑上 的融合 特点。 另一方面 可 以从中归纳出建 筑设计 中的采光设 计的 各种细节 、 功用及其 中蕴 含的 人 文精神 . 以便 对以后 的建筑设 计 中自然光 能源 的充分利 用提供可 以参考的材 料依 据。
关 键 词 :苏 州 博 物 馆 、屋 顶 、自然 光 、控 制
新馆 在屋顶 的设计上 , 主建筑 大 厅的 中央 同样有 “ 藻 井” 这一 部分 ,
旺
0
屋顶采光问题 , 也使体量得以减小, 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