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资料资料
苏州博物馆详细介绍

苏州博物馆详细介绍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
它是一座现
代化的综合类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重点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苏州市立图书馆,1937年被日军炸毁。
1953年,苏州市政府决定重新筹建苏州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贝聿铭曾说:“我在西方建筑界受到
许多人的启发,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中国传统建筑带给我的印象。
我希望以中国建筑为载体,用现代手法来诠释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苏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有3万余件。
馆藏的古生物化石、古代陶瓷、玉器、吴地土器、书画等精品与吴中文化相融相通。
一进苏州博物馆大门,一组巨大的“玉如意”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它高4米,宽3米,重达1.5吨,象征着吉祥如意。
该馆以“东方之美”为主题,从设计到建成历时16年之久。
整个建筑呈“如意”形,又像一座造型优美、具有传统风格的园林建筑。
—— 1 —1 —。
贝聿铭与苏博

• 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 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 理。 •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 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 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 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 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 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延续使用了香山饭店那种具有文人雅士气质又具有现代性的建筑风格融合到他家乡苏州民房的粉墙黛瓦中将苏州千年的文化揉捏到其中将起源于古希腊的博物馆建筑与历经千年的古城苏州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 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 民初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 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 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 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 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 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 斯兰艺术博物馆。
光,历来是贝聿铭设计 中的主角,他的设计尤其重视 光与影在空间的变化。 这位光的魔术师,在设 计苏博时,也注重了对光的设 计。苏州博物馆与其他欧洲博 物馆不同,苏博的馆藏不适宜 有大量光线。因此,贝聿铭将 窗户设计在屋顶两边形成着角, 使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 同时,在玻璃下,还有一层木 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 行了过滤。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分析.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 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 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 相协调。
位于西部主展厅 的荷花池。 水在苏州也表示着圣 洁。这是一处可 供欣赏的重要室 内景观。
荷花池旁的水幕墙, 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 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流入下方的荷花池中, 形成室内人工“瀑 布” 。
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 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八角凉亭、竹林
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
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 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中轴对称布局方 式,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 空间序列上沿南北 方向层层递近,也 符合苏州古城民居 的生长规律。
新 馆 采 用 三 条 轴 线 的 布 局, 与 忠 王 府 格 局 十 分 和 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 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 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

【普里克兹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碓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896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57.40米。
作为银行办公建筑,无论建筑细节的处理、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建筑楼宇智能化程度,本工程已达到国际最高级别的建筑配置。
共涉及5万平方米的意大利进口凝灰石干挂石材,施工难度大。
大厦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石材协会2001年度最考究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以白墙为纸,以水为面,以石为山所形成的立体水墨画是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普利兹克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2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这个占地约2.3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新馆外墙采用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中国花岗岩和法国石灰石为材料,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苏州博物馆简介和历史

苏州博物馆简介和历史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国内保存完整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由新馆和忠王府(旧馆)两部分组成,新馆内可看到远古到近代的陶器等,忠王府内,能看到苏式彩绘。
馆内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富有苏州特色的常设展览。
此外还有民俗展览供游客了解苏州一带风俗习惯,还可以参观太平天国时古建筑,感受当时的场景。
苏州博物馆历史:
1958年7月:筹备苏州市地质博物馆。
1960年1月,地质博物馆与苏州市国庆十周年展览会合并成立苏州博物馆。
1965年3月,“文革”期间张树谷同志任苏州博物馆馆长。
1998年,苏州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建设苏州博物馆新馆。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2年4月30日,签订新馆设计协议。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
2003年6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
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认识
院空间串联,由经纶廊开始将寺院空间等级由低向高逐步推进,最后到全寺院最重要的大经堂为止,形成了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空间感受。
拉卜楞寺空间布局有以下特点:第一,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布局体现出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及使用要求择地自由分散建立。第二,建筑空间以封闭空间为主,充分体现厂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第三,建筑空间整体统一协调,又主次分明。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处理,划分出建筑等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第四,寺院空间通过环寺路网来组织,不刻意强调中轴线,建筑空间成连续线性分布。
1背景
众所周知,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
创立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贝聿铭,他是极少数在近30年的时光中始终保持着要表达中国精神信念的建筑师。在香山饭店中,贝聿铭认为除了庭院的布置还不错以外,建筑的尺度还是过大了,而且有些零碎,不够整体。所以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对于如何体现现代中国,现代苏州的新生活面貌的问题,并且还要融入古代苏州的生活传统文化,他提出了“苏而新,中而新”,这一等式的寓言就是:
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苏而新,中国+现代=审而新。
2.1融合,把握场所精神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它反映在建筑设计这一专业领域内,交融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特征的关系,而和谐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各视觉元素之间的联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拥,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及狮子林隔路相望(见图1)。与此厚重的历史沉淀比肩相邻,如何解决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衔接和过渡问题,是个难题。贝聿铭在整个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等相邻周围环境的关系,承袭了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运用母体莺现,协调色彩统一,保留了与临近建筑的统一色彩,塑造与周边环境相一
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
摘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最后指出抓住中国精神,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才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根本。关键词:现代建筑,博物馆,中国精神,现代技术中图分类号:
3.3拉卜楞寺建筑布局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布局的比较
寺庙建筑就其性质而言,它是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要求气氛神圣、肃穆,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相比,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中威严、神秘的宗教气氛要更加浓厚,不但讲求体现心灵自在灵性的空间与淡漠物欲的净化空间之意境,更注重当头棒喝的心灵震撼。故在建筑布局空间上多采用各种空间布局手法来强调藏传佛教的理念,如拉卜楞寺的道路大多为5m左右的窄道且贴近建筑,这样营造效果使人们在观察寺院建筑时只能仰视,强化了建筑的高大雄伟,增强了宗教氛围,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2.2地域性材料与高技术
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贝聿铭对儿子说,就地取材,用最经济的办法做最好的文章,的确就地取材的建筑很好的强调了地域性的同时,还可以做到节约经济。
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屋面上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取代了传统的灰瓦,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r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灰色,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大面积的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取代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而传统的木作构架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阳片衬托下,成为一种怀旧的装饰。这种现代几何构架与苏州占典建筑形式的组合传递着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营造和谐相融的情景。
设计中还有一片竹林,贝聿铭亲自爬山选树,虽然树不多,可是个个都足精品。贝聿铭审视裁好的竹林。感觉竹林的株行过于稠密,过于规整,他要求竹林重新梳理,疏密要有变化,要有自然形态,要能透过竹林隐约看到西部建筑的门洞,让游客知道对面还有展馆,而且将来人们走过竹林,还会听到清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声”。太阳的光线还能将树枝投影到墙壁上,那又是一幅以壁为纸的画。创新,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正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允满了因地制宜的睿智。进行中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时,要有创新的精神,这才是民族的进步。2.5
4结语
拉b楞寺空间布局是藏传佛教典型的自由布局模式,与中原佛教寺院轴线布局模式有着明显区别,但同样通过各种布局空间手法来营造出寺院建筑的等级,烘托寺院的宗教氛围,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寺院是宗教思想与使用功能完美的结合,体现出高超的空间营造理念。参考文献:
致的苏州民居风格。考虑到周围建筑的高度,贝聿铭还将此建筑的高度控制在4层以内,做到“不高,不大,不突出”,目的都是为了融合。博物馆不会与苏州的传统风貌比高低,而是融人古城风貌,它无论在高度,色彩,体量,风格上都与古典园林相得益彰。
细观这一座新馆建筑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阚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H{优美的i维造型效果,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功能卜也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符合了功能需要(见图2)。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
拉卜楞寺建筑布局没有汉地佛寺建筑明确的中轴线,而是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分散布置,不依托中轴线来强调其宗教的庄严神圣,通过对空间的细部处理,强化中心建筑空间,营造浓厚宗教氛围。如通过空间大小的对比,衬托广场空间的重要性,人们在长时间经过狭小空间,突然间过渡到豁然开朗的J“场空间,见到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对心灵产生强烈震撼,达到整个朝拜历程的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