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贝聿铭与苏博

• 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 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 理。 •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 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 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 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 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 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延续使用了香山饭店那种具有文人雅士气质又具有现代性的建筑风格融合到他家乡苏州民房的粉墙黛瓦中将苏州千年的文化揉捏到其中将起源于古希腊的博物馆建筑与历经千年的古城苏州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 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 民初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 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 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 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 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 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 斯兰艺术博物馆。
光,历来是贝聿铭设计 中的主角,他的设计尤其重视 光与影在空间的变化。 这位光的魔术师,在设 计苏博时,也注重了对光的设 计。苏州博物馆与其他欧洲博 物馆不同,苏博的馆藏不适宜 有大量光线。因此,贝聿铭将 窗户设计在屋顶两边形成着角, 使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 同时,在玻璃下,还有一层木 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 行了过滤。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分析.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 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 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 相协调。
位于西部主展厅 的荷花池。 水在苏州也表示着圣 洁。这是一处可 供欣赏的重要室 内景观。
荷花池旁的水幕墙, 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 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流入下方的荷花池中, 形成室内人工“瀑 布” 。
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 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八角凉亭、竹林
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
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 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中轴对称布局方 式,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 空间序列上沿南北 方向层层递近,也 符合苏州古城民居 的生长规律。
新 馆 采 用 三 条 轴 线 的 布 局, 与 忠 王 府 格 局 十 分 和 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 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 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苏州博物馆背后的故事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继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之后,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自己的故土中国设计的第四件作品。
和中银总部一样,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和自己儿子的公司——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的。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贝聿铭有意给自己的老家苏州留下的一座文化遗产,内里有古迹珍宝,又有颇具区位的现代艺术收藏。
苏州博物馆基于中国传统,规模不大,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选址在历史城区,并紧邻著名的拙政园,规划上有很多限制。
博物馆有7500m2的展览空间、一个200座的礼堂、引人注目的纪念品商店、办公区域、一间研究型图书馆和研究中心。
Stories behind Suzhou Museum苏州博物馆可以说是为了这个由运河贯通、曾被马可波罗拿来和威尼斯相提并论的水城——苏州量身定做的。
馆内的中央花园、池塘和茶亭相互辉映,和当地的园林地形(贝氏家族也曾拥有一座园林—狮子林)呈现一系,却又没有丝毫模仿的痕迹。
灰白相间的结构也和苏州整体风格统一,又有明显的现代性。
苏州博物馆,比贝氏其他的文化建筑都要显得更加小巧精致,坐落于古城历史核心区,成功地扮演了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角色。
公元前514年,即春秋年间,吴王阖闾建都阖闾城(苏州古称)。
京杭大运河修成后,苏州占据了主要商路上的战略地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苏州始终是一个工业和商贸中心,距离现代国际大都市上海不到64km。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2019·01一、贝聿铭的简介与设计手法(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他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祖父贝礼泰是一个秉承儒家思想的老人,如果说贝祖贻给了贝聿铭欧美的现代思想与绅士做派,那么,祖父给了他传统的儒家美德并培养了他高尚的人格。
在贝家园林狮子林时,贝聿铭就对园林建筑和稀奇古怪的太湖石十分感兴趣。
1935年,贝聿铭从圣约翰中学毕业,选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但由于贝聿铭对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和艺术学院派方法论感到失望,又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学。
对学生时代的贝聿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派,也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创始人。
早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期,贝聿铭就对格罗皮乌斯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感兴趣,1945年贝聿铭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师从格罗皮乌斯。
在哈佛读书时马歇·布鲁尔和贝聿铭亦师亦友,布鲁尔运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现带有纹理的表面质感。
而贝聿铭也是美国运用清水混凝土的先驱者,这不能说没有布鲁尔影响的存在,两人可能互相启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也受到密斯的影响,密斯是玻璃、钢铁建筑技术的大师,他完全契合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口号,他的建筑思想轻易俘获贝聿铭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
贝聿铭的早期作品中的一些高层建筑,就有密斯的痕迹。
贝聿铭职业生涯早期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的经历为贝聿铭的后期建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贝聿铭建筑的设计手法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承袭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手法,并将现代主义继续朝前开拓,使现代设计更符合时代需求与人们的精神需求。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受到人们厌弃时,继往开来,成为少数受欢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
鲜明简练的几何性是贝聿铭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几何性一直存在于建筑形体中,但是除了古埃及的吉萨金字塔是四棱锥的纯粹表现外,建筑的几何体似乎处于“隐蔽”的状态,直到功能主义大师在新建筑运动中将建筑的几何性揭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简介
2007-10-13
在当代建筑领域中,贝聿铭声名远扬,是世界范围最为大众熟知的明星建筑师,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贝聿铭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负笈美国学习建筑学至今,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不仅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洲、日本、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据粗略统计,贝聿铭世界各地设计的大型建筑在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自身不断的超越,使他设计的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新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设,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她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同时,它把古城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苏州博物馆翻开了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