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

合集下载

贝聿铭与苏博

贝聿铭与苏博

• 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 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 理。 •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 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 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 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 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 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延续使用了香山饭店那种具有文人雅士气质又具有现代性的建筑风格融合到他家乡苏州民房的粉墙黛瓦中将苏州千年的文化揉捏到其中将起源于古希腊的博物馆建筑与历经千年的古城苏州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 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 民初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 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 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 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 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 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 斯兰艺术博物馆。
光,历来是贝聿铭设计 中的主角,他的设计尤其重视 光与影在空间的变化。 这位光的魔术师,在设 计苏博时,也注重了对光的设 计。苏州博物馆与其他欧洲博 物馆不同,苏博的馆藏不适宜 有大量光线。因此,贝聿铭将 窗户设计在屋顶两边形成着角, 使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 同时,在玻璃下,还有一层木 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 行了过滤。

第5届普利兹克得主——贝聿铭

第5届普利兹克得主——贝聿铭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人物 介绍
获奖 作品 分析
其他 作品 介绍
人物 番外
小组 总结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 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 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 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 (获奖) 金门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 (获奖) 阿诺·布鲁纳奖 (获奖) 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军官勋位 (获奖) 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 (获奖) 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贝 战爆发后,他在美
国空军服役三年。
1939
1944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 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 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 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 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 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 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 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这一
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 贝
贝聿铭建筑作品目录
1972年 美国德州达拉斯
达拉斯市政厅
国家美7年 美国波士顿
1979年 美国波士顿
摩根大厦
1974年 美国华盛顿特

汉考克大厦
1978年 美国印第安纳
1981年 美国休斯敦
肯尼迪图书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资料资料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资料资料
堆一座什么样的假山才能传递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贝聿铭认为,博物馆的近邻狮子林中的湖石假山已做到极致,现在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叠石高手,新馆如果再用传统的造园手法,难以达到狮子林假山的效果。所以贝聿铭必须创新,他别出心裁将传统石砌假山变成一种意向的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庭院粉墙前以石片营造了一幅匠心独具的壮观的中国山水画。
2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认识
院空间串联,由经纶廊开始将寺院空间等级由低向高逐步推进,最后到全寺院最重要的大经堂为止,形成了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空间感受。
拉卜楞寺空间布局有以下特点:第一,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布局体现出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及使用要求择地自由分散建立。第二,建筑空间以封闭空间为主,充分体现厂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第三,建筑空间整体统一协调,又主次分明。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处理,划分出建筑等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第四,寺院空间通过环寺路网来组织,不刻意强调中轴线,建筑空间成连续线性分布。
1背景
众所周知,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
创立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贝聿铭,他是极少数在近30年的时光中始终保持着要表达中国精神信念的建筑师。在香山饭店中,贝聿铭认为除了庭院的布置还不错以外,建筑的尺度还是过大了,而且有些零碎,不够整体。所以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对于如何体现现代中国,现代苏州的新生活面貌的问题,并且还要融入古代苏州的生活传统文化,他提出了“苏而新,中而新”,这一等式的寓言就是:
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苏而新,中国+现代=审而新。
2.1融合,把握场所精神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它反映在建筑设计这一专业领域内,交融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特征的关系,而和谐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各视觉元素之间的联系。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2019·01一、贝聿铭的简介与设计手法(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他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祖父贝礼泰是一个秉承儒家思想的老人,如果说贝祖贻给了贝聿铭欧美的现代思想与绅士做派,那么,祖父给了他传统的儒家美德并培养了他高尚的人格。

在贝家园林狮子林时,贝聿铭就对园林建筑和稀奇古怪的太湖石十分感兴趣。

1935年,贝聿铭从圣约翰中学毕业,选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但由于贝聿铭对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和艺术学院派方法论感到失望,又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学。

对学生时代的贝聿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派,也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创始人。

早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期,贝聿铭就对格罗皮乌斯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感兴趣,1945年贝聿铭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师从格罗皮乌斯。

在哈佛读书时马歇·布鲁尔和贝聿铭亦师亦友,布鲁尔运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现带有纹理的表面质感。

而贝聿铭也是美国运用清水混凝土的先驱者,这不能说没有布鲁尔影响的存在,两人可能互相启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也受到密斯的影响,密斯是玻璃、钢铁建筑技术的大师,他完全契合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口号,他的建筑思想轻易俘获贝聿铭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

贝聿铭的早期作品中的一些高层建筑,就有密斯的痕迹。

贝聿铭职业生涯早期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的经历为贝聿铭的后期建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贝聿铭建筑的设计手法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承袭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手法,并将现代主义继续朝前开拓,使现代设计更符合时代需求与人们的精神需求。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受到人们厌弃时,继往开来,成为少数受欢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

鲜明简练的几何性是贝聿铭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几何性一直存在于建筑形体中,但是除了古埃及的吉萨金字塔是四棱锥的纯粹表现外,建筑的几何体似乎处于“隐蔽”的状态,直到功能主义大师在新建筑运动中将建筑的几何性揭示出来。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自上而下 阶梯状地引入 底楼池塘。
苏州园林中 的窗有多重 功能。采光 只是它的一 个方面,其 实它还是借 景时裁剪风 景的取景框。 博物馆中菱 形,海棠形, 六方式漏窗 随处可见。
总结:苏博新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 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 座桥梁,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 一页。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人物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 1917年出生于广州。先后在麻省理工 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已经是 85岁高龄,这也是贝聿铭 封山之作。
1、平面规划: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
3、采光自然: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 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
在回廊上的玻璃顶和金属 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 撒在地面,犹如阳光的图 画一般美妙自然。
4、“以壁为纸”:
将假山作为一幅水墨 画的元素,用假山片 石在白墙前表现“以 壁为纸”,将石头嵌 入水池的时候,墙壁 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 水墨画图景
5、几何形态从建 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隐 含着苏州古建筑传 统的斜坡屋顶的基 本概念,东西方的 图形自然转换,简 洁、抽象、有力度, 不知不觉之中完成 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6、传统手法: 一层展厅中, 方形的玻璃 窗后种植的 一小片翠绿 的竹子,随 着微风轻轻 摇曳,和展 厅静谧安置 的文物形成 了动与静, 明与暗自然 活泼与安静 古朴的对比。
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 环 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 本身的独立性, 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 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 恰到好处。

贝律铭的杰作

贝律铭的杰作

贝律铭的杰作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大师的封山之作.本来贝老先生已经退隐,但苏州地方苦苦相求,加之苏州是贝先生的母亲的故乡,是贝先生小时侯成长的地方,故重启宝刀,再度出手.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边上,外观上,建筑风格秉承明清江南水乡的园林特色,粉墙黛瓦,馆里却是高科技设备林立.自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2002年初接受中国江苏苏州市政府之邀,承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伊始,受到社会媒体、建筑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已正式揭幕开工。

随着破土尘埃落定,近两年的报道风雨似也淅沥入静。

在此期间,作者有幸两度参加专家论证会,得以了解一些情况。

今受《世界建筑》杂志社贾东东女士之邀,并征得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和支持,对苏州博物馆建设的前期情况做一报道,希望以客观的事实及陈述以飨读者。

选址的风风雨雨如果说在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生涯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诸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中国北京香山饭店等建筑的话,那么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就是选址,正在兴建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建筑等的选址,多和山川形胜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估算有关,而如上所述建筑的选址,却均在业已成熟和积淀深厚的城市环境和背景中。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谈论贝先生的这些作品时,限制和约定、格局和肌理等城市要素十分重要。

1970年代末,贝先生建议禁止在紫禁城周围一定范围内建造高层建筑,却接受在城郊建香山饭店,便是出于对历史名城的整体思考[1]。

20年后,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选址在历史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贝先生则欣然接受挑战,同时认为如果博物馆新址择于苏州新区便了无情趣。

这确实耐人寻味。

其实,关于苏州博物馆选址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长达近3年方花落伊家。

其间,苏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对: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地块;人民路西侧工人文化宫对面电子市场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潘儒巷以北.临顿路以东地块;园林路以东、潘儒巷以北地块;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地块,进行过反复比选,经审慎考虑,最后选定第六地块。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建筑——粉墙黛瓦,瓦成石粉墙黛瓦,几乎成为人们认识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常识。

然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难发现,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

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

贝聿铭的助手林兵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质屋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屋顶,而是墙体的延伸,而贝老在设计中屋顶色彩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参观后也表示:“博物馆里,构成空间的三角形式就是根据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三角形而来的,但是显得更加洗练。

博物馆的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园林移景,走新路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

贝老却走了一条新路,他在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里克兹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碓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896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57.40米。

作为银行办公建筑,无论建筑细节的处理、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建筑楼宇智能化程度,本工程已达到国际最高级别的建筑配置。

共涉及5万平方米的意大利进口凝灰石干挂石材,施工难度大。

大厦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石材协会2001年度最考究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
以白墙为纸,以水为面,以石为山所形成的立体水墨画是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
【普利兹克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2
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
中国驻美大使馆
这个占地约2.3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新馆外墙采用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中国花岗岩和法国石灰石为材料,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

许多建筑工作都由中国工人完成。

使馆建造历时3年,由著名的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贝建中和贝礼中、设计,建筑大师贝聿铭也参与其中,该建筑鲜明的体现了贝氏建筑风格。

德国历史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扩建工程,2003年5月24日落成,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

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这座花了5年时间、耗资约4.99亿港元增建的展览馆,于2003年5月24日落成。

也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

德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奥托迈尔盛赞其为“完美的设计”,见证了已届86岁高龄的贝聿铭宝刀未老。

美秀博物馆
【普利兹克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伊弗森博物馆
卢浮宫扩建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