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贝聿铭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他在20世纪对建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创新的典范之一、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首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采用了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他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贝聿铭将建筑与园林相结合,打造出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建筑。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激励了建筑师们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倡导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展示了贝聿铭在当代建筑创新中的独特思考。
贝聿铭深入研究苏州传统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和材料,如屋檐、瓦片等,赋予建筑以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但与此同时,他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创新地运用了玻璃幕墙、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技术,为传统建筑带来了现代感。
这样的设计形式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建筑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最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贝聿铭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力量。
在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使建筑呈现出轻盈、透明的特点。
同时,贝聿铭还借助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了建筑屋顶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以满足博物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这些技术上的创新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推动了建筑师,尤其是对公共建筑而言,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在设计中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创造更人性化、环保和节能的建筑。
总结起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为当代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苏州博物馆分析.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 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 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 相协调。
位于西部主展厅 的荷花池。 水在苏州也表示着圣 洁。这是一处可 供欣赏的重要室 内景观。
荷花池旁的水幕墙, 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 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流入下方的荷花池中, 形成室内人工“瀑 布” 。
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 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八角凉亭、竹林
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
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 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中轴对称布局方 式,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 空间序列上沿南北 方向层层递近,也 符合苏州古城民居 的生长规律。
新 馆 采 用 三 条 轴 线 的 布 局, 与 忠 王 府 格 局 十 分 和 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 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 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021·04一、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背景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的封箱之作。
贝聿铭从小在苏州长大,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熏陶,之后又在西方学习系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以在建筑设计方面,他的设计思路与方式方法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它融合了古典和现代,从高处往下望去,好似一枚发光的宝石,光芒四射。
在这个作品中,贝聿铭借鉴了金字塔的造型,采用的是现代技术手段与透亮的玻璃材质,以很奇妙的方式架起了过去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玻璃金字塔简洁而不简单,与著名的卢浮宫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饱受人们的关注与期待,他要在苏州的两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旁边,设计一座具有现代感的博物馆。
“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既要展现出现代化,又要体现出苏州的地域文化,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融合就是中而新,苏州和现代中国融合在一起就是苏而新。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是毫无疑问的。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风格相融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贝聿铭做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这座现代建筑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二、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的融合(一)造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拙政园和忠王府之间,这要求建筑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新馆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以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从高度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建筑物较矮,古人认为这种接近大地的建筑,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外观造型极具现代化,呈几何形,内部风格也与建筑外观相协调,甚至室内灯具同样以几何体的形式构成。
站在新馆内的每一扇窗户前朝外望去,可以看到新馆的坡度和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屋顶坡度的差异微乎其微,人们可以在新馆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贝老一再强调说内部陈 列与外部建筑、家具的 风格、甚至包括服务人 员的服装, 都要与建筑 及陈列的风格相协调. 乃至这小小的灯饰也不 马虎.
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强烈的 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 味。
纵观贝老后半生的设计, 最小单元大都以几何形为基础开始繁衍. 菱形、方形、三角形既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也蕴含着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 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 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粉墙黛瓦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 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 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 相配,清新雅洁。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 它 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 是出于美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作品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遗产”。
他的观点一直备受瞩目,无论是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苏州博物馆的建设中,贝聿铭的观点也备受关注,下面就来谈谈他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认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应该与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相一致,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又要展现现代建筑的特点。
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苏式园林、苏绣等苏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借景、穿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利用了建筑、园林和水域的关系,使苏州博物馆的整个设计构思完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在贝聿铭看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承载着某种社会、文化、历史的意义。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来传承苏州的文化。
在设计思路上,他更是强调建筑与文化意义的互动性,既要保留苏州历史文化元素,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更好地服务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贝聿铭注重建筑的时代性和国际性,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上,要有创新和发展的精神。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从而使苏州博物馆在建筑艺术上更具时代性。
同时他的设计理念跨越国界,不断吸收全球文化精髓。
这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
总之,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是非常独到和有价值的。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一个既有传承历史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建筑,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时代的浓缩——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

2016·12在今年上半年有幸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了提高游览体验特意避开了节假日及周末,因为是贝聿铭先生85岁的封刀之作,对博物馆的敬佩之意无法言表。
即使身未到达,已觉得这座落成在有着2500年历史沉淀的古城苏州里的博物馆,深深打动着前去的人们,她比内部的文物更出色,更加让我着迷。
对于故园的思念贝先生也曾多次谈道:“我后来才意识到苏州让我学到了什么。
现在来讲,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相当有影时代的浓缩———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赵西康摘要:贝聿铭先生儿时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光,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时以其一贯擅长的几何图形表达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
用贝先生本人说过的一句话为题目,也使这一座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结构特征的建筑得到一些诠释。
以此为出发点,追寻贝先生的脚步,以一个游人的视角拜读大师的作品。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园林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里学到的。
”①贝聿铭先生虽是美籍华人建筑师,祖辈上却是苏州望族,他当时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园中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贝先生称为“圣地”,也可能在他本人心中的位置已经是十分特殊罢。
新馆的选址位置十分特殊,它东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宅院———忠王府,北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南面即与他儿时的“乐园”狮子园隔路相望。
要设计一座与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世界遗产园林瑰宝为邻的博物馆,如何做到既有传统又有所创新,这无疑又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新馆的位置不难寻找,从齐门路转至东北街口的小巷,一路都是高高的粉墙。
走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前,原本紧缩的空间因运河边的小广场而得到舒缓,却因为缺少了一些供游人休憩的都市座椅,也少了一个让人们悠然闲坐静观博物馆的机会。
街道另一边是苏州运河及一条背河面街、粉墙黛瓦的老房子,房子的用途很多都是商业化的,经营小吃、工业品、字画等,这些看似杂乱的沿街商铺也是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连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目录摘要 (1)目录 (2)一、引言 (3)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3)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3)(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3)(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4)(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4)(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5)(五)布灯设计的技巧 (5)(六)对参观者的尊重 (6)四、结语 (6)参考文献 (8)一、引言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
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
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创建于1960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著名的国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03年11月由国际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奠基开工,历时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落成开放。
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投资3.39亿。
其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常设展览,以苏州地区的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古代工艺品为馆藏特色。
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园;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用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
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
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的认同达到对待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
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
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边形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都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境。
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
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
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深灰色。
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蛀虫。
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灯具。
在东北街的博物馆主入口,贝先生“门”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大门顶篷、钢格栅伸缩门和朱红色推拉门,以及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馆名题字融合成一个整体。
贝先生谈到:“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气派,但又有邀人入内的感觉。
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
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
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所以,贝先生按上述的要求进行了设计,展示了一个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营造出“深悄”的意境。
还有大堂前用钢和玻璃设计的现代月洞门,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地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
(四)让光线来做设计“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五)布灯设计的技巧贝先生在景观细部上也精心设计,力求在整体风格的统一中推陈出新。
如“灯”的设计就有多种形式——主入口的黑色矮柱灯,黑色直角光面花岗岩石材,中为方形玻璃,如《园冶》所说,“时遵雅朴,古摘端方”,即追求一种“优雅大气”的品质;博物馆室内悬挂的钢结构六边形灯、墙上方洞的内藏灯、古藤园顶部钢格栅的内藏灯等,无不充满现代高科技的气息,但同时又有中国的传统风韵,与建筑形式融为一体,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意境。
贝先生提到建筑中光的设计时说:“我以为光照,特别是日光对建筑至关重要;世上没有无光的空间,世上没有无光的形体。
说光线是建筑设计的要素并不夸张。
”(六)对参观者的尊重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
由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
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
”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
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
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
”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贝先生说过,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做出好作品。
笔者认为,贝先生的“创新”正是通过上述十种元素整合成丰富现代空间来隐喻传统,表达“苏州园林”的意境。
同时,贝先生在表达景观意境时也考虑了借景之道,在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把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忠王府与新馆以墙为“界”而“借”,互为因借、互相融合,把美好的景物入画为景,令人触物生情,心有所感。
同时,这“比邻而借”也是一种尊重历史并大胆创新的精神体现。
四、结语全球化的趋势下,融合的设计正成为势头最猛的浪潮,冲刷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观。
如何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造一座走向21世纪的建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可是贝聿铭先生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味道,置身馆内,仿佛置身画中。
近年来,中国设计师一直在努力寻找设计的“现代性”,而今天,当众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却在认真地研究“本土化”。
现代设计若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特征,必定要从环境、建筑布局等诸要素中寻求传承与突破,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希望这种设计创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还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1] 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 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12月。
评语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命题,在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面介绍了设计师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