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设计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其作品

设计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其作品
1974年-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2002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2004年-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2006年-澳门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科学馆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MingPei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1917年
职业:艺术建筑师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配偶:卢爱玲
1。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妻子卢艾琳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儿1女,其中贝建中与贝礼中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
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特征

612021-1规划设计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建筑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
苏州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庭院空间、外形风格、建筑取材、建筑配色等五个方面,反映了贝聿铭先生传统与现代融合、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关键要素进行提取冶炼,加之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创新,这样的设计才能展现独特的文化特质,并给与观者视觉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民族认同感。
一、苏州博物馆设计背景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被贝聿铭亲切地称之为设计生涯的“小女儿”。
贝聿铭先生祖籍苏州,从小对苏州文化耳濡目染,虽然成年后常年居于海外,但一直心怀家乡,希望能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博物馆应运而生。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身上倾注了极大心血,在选址时要求极为严格。
贝聿铭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以及对苏州故乡的特殊情感,要求博物馆在建成后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凸显时代特色。
经过几番研究和考察,贝聿铭最终将基地选址定于苏州古城内。
苏州博物馆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总耗资达到3.39亿元,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为苏州著名的园林—拙政园,南侧与狮子林隔路相望。
为与周围的苏州园林在建筑整体风格上不冲突,但又与典型的古典园林不同,贝聿铭结合传统的江南文化风味,融合现代主义思想和技术手段,将一座蕴含传统建筑韵味,饱含现代与科技感的博物馆展现在大众面前。
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特征■ 李 超二、尊重、运用地域文化的表现(一)所作设计尊重原有地域环境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首先,应尊重当地生态自然和水文特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干预,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建筑、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
其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场地和周边原生态环境密切联系,融合当地自然资源,寻求建筑和周围环境相融合,以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景观、建筑的多元化和地域性为原则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
建筑师贝聿铭介绍

建筑师介绍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 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
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他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主要设计特点:
(1)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光庭。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
(3)对比与协调的有机结合可以是建筑中的矛盾得到统一,达到强烈效果
其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美国
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
卢浮宫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摘要: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矛盾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建筑师创作的必经之路。
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合适的建筑设计手法,有助于建筑师更有效地解决特殊的设计问题,表达特定的建筑创作理念。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贝律铭的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技法的视角,对苏州博物馆中极具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论述这些设计手法所达到的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贝律铭;传统观念;苏州园林;留白;自然光线;材料前言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旧印象依然停留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苏州的传统园林设计对苏州现代设计影响深厚。
贝律铭设计建筑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苏州的形象在扬弃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诠释,以下在几个特定的角度之上,对他的设计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释。
一、“留白”的设计手法留白是一种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绘画中的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压抑感,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在中国画中,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是画家在创作过程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盛期。
山水画和中国建筑设计本是同根同源的关系,中国的建筑随山水画的演变而发展。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当绘画的技法被衍生成为了建筑的设计手法,留白作为中国画中重要艺术手段,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留白手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典范,“留白”也是苏州园林设计中最为精妙之处,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狮子园,园林中都有留白设计的体现。
最为常见的是把白墙用做一张宣纸,远看那些山水庭阁都像是画在纸上一样。
此外是苏州园林中的水池,也是很有智慧的留白,水池这类地方虽然没有布置一些实体的物件,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仅可以调节园中的气候,而且水面的空使空间开朗疏阔。
若缺少了水,也缺少了许多诗情画意。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作者:翟天东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8年第8期位于苏州拙政园一旁,矗立着一座同为园林式的建筑物——苏州博物馆。
在苏州园林景区的包围中,这座仅有十几年历史的全新博物馆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现代理念的包装让它像姑苏老城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灰白色的色调,精妙的玄关,光和影的穿梭,一扇窗给竹,一扇窗予水,让它续写了百年苏州园林的不朽。
没有谁比这位曾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里度过童年时光的设计者更了解苏州,他用跨越百年的双手描绘了他心爱的故乡情怀,他刚刚过了101岁的生日,他就是名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吴中名门“贝氏家族”之后。
1935年贝聿铭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后从事建筑行业。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约翰·肯尼迪图书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他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西方的中国人贝聿铭18岁赴美留学,后因二战与政治因素,入了美籍。
虽长期生活在美国,但贝聿铭的生活方式更偏向于中式。
在贝聿铭4 0岁的时候,合伙人邀约贝聿铭去健身房,抱着好奇的想法,他去了一两次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了。
西方人迷恋身材的健美,施瓦辛格、史泰龙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有壮硕的肌肉。
贝聿铭认为身材匀称、不肥胖就是健康,而且为了健身每天吃白水煮鸡胸肉和生菜,外加各种蛋白粉,这种单调的饮食就让他退避三舍。
对于锻炼,贝聿铭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散步,最喜欢在旅行中锻炼。
青年时,贝聿铭就游览了欧洲各国,在罗马、巴黎寻找建筑灵感。
到了晚年,一有时间贝聿铭就常常去郊外,到有田野、河流的地方走走、看看。
手携一卷书,坐在谷堆、土块上,闻闻阳光、泥土的气息,甚至牛羊粪便的气味,这足以让他安心惬意。
亲近大自然,使他身体放松愉悦的同时,也在他的建筑作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北京西郊的香山饭店,就是贝聿铭式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代表作。
贝聿铭

华 盛 顿 国 家 艺 术 馆 东 馆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肯尼迪图书馆 美秀美术馆
苏 州 博 物 馆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 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 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 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 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 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 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 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 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 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 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 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 的激赏。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以 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
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
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 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 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 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 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称生华特界馆一 贝活盛在级的年 聿与顿「建设-其 铭艺市东筑计-实 是术和馆大建一, 『情谐」师造九在 不趣而的的成七约 可之周开地功八翰 多间全幕位,年 得日的仪了便,肯 的益一式。已华尼 杰增部上当奠盛迪 出强分称时定顿图 建联,,的贝国书 筑系而『美聿家馆 师的且它国铭艺建 』象是不总作术成 。征公但统为馆的 。众是卡世东前 』
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 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 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 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 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 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祖怡。10岁随父亲 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 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 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 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 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刀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建筑——粉墙黛瓦,瓦成石
粉墙黛瓦,几乎成为人们认识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常识。
然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难发现,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
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
贝聿铭的助手林兵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质屋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屋顶,而是墙体的延伸,而贝老在设计中屋顶色彩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参观后也表
示:“博物馆里,构成空间的三角形式就是根据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三角形而来的,但是显得更加洗练。
博物馆的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
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
园林移景,走新路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
贝老却走了一条新路,他在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由于新馆毕竟不是私家园林,而是一处公共场所,如何在游人如织的情况下,在园林设计中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贝老在设计上煞费苦心。
除了以山东花岗岩取代太湖石、切片堆石外,他还精心挑选不少的树种,从不同的角度、造型变化角色,从而达到一步一移景的效果。
然而,有人觉得这样简洁的园林似乎感觉很像以“静景”取胜的日本园林风格,对此,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表示:“这是完全错误的,日本建筑是从中国隋唐时代传过去的,应该说是日本建筑像中国的。
贝老的设计吸收了传统建筑的内涵,然后再进行创造,我认为是成功的。
”
“苏州传统建筑讲究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讲究室内外的交融,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很好继承了这个特点,同时又有创新,山水园的大片水面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了内外交融的目的。
”阮仪三也表示:“同时,贝老的这个建筑空间安排上的序列感十分强,感觉就像一根藤上结出了好多瓜,错落有致。
”
保护老屋,解争议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选址之初,就和当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博物馆、中国银行大厦等著名建筑一样,引来争议一片。
因为新馆东贴忠王府、南靠东北街、西挨齐门路、北临拙政园,几乎是“镶嵌”其中,这样的敏感限制也同样造就了贝聿铭的非凡设计。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当初有人建议在拙政园增添灯光与新馆遥相呼应,却立即被贝老当场拒绝:“不能碰拙政园一根毫毛。
”
据了解,在建设之初,新馆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毫无回旋余地的寸金之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完好,又要保证周边道路的顺畅情况下围桩施工,为此,贝聿铭特意请来了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设计专家罗伯逊。
当时,罗伯逊对如何保证深达7米的地下室不被地下水的浮力浮起来,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打桩问题就颇费周章,如果采用桩基方案可能会影响到拙政园的围墙,轻者裂缝,严重时可能有倒塌之虞。
为了保护拙政园,设计人员与施工队通力合
作,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的方式,压重抗浮成功。
拳拳赤子心
为了这个“小女儿”,90岁的贝老不仅亲自担纲设计,而且5次亲临现场指导。
儿子贝建中说:“他投入的精力要比之前任何一项工程都要多很多。
每一样东西都要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传向大洋彼岸的父亲那里亲眼过目。
”
故乡在苏州、童年生活在上海、少年读书在香港的贝老,将自己的一件作品中国银行大厦奉献给了香港,如今又将另一力作奉献给了苏州,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他的封刀之作。
但是,其助手林兵反复向记者强调:“新馆是贝老投入感情的重要作品,但并不是贝老的最后作品。
如果有合适的、感兴趣的,他就会去做。
”
光的魔术师“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在贝老的建筑特色中,特别注重光与人在空间中的移动。
”林兵说,“比如那堵水幕墙,当光线照在墙上,反射的光与影恰好遥相呼应。
同时,贝老还考虑到水幕墙位于中央大厅,正好引导游客走向西面的展厅。
而对于自然光线的引入,贝老还希望观众能够轻松地去欣赏那些古老的展品。
”
浪漫诗画者
以米芾山水为蓝本的片石假山,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嫁接的紫藤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是贝聿铭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
而整个庭院也充分展示了贝老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的浪漫气质。
对于为何以花岗岩切片堆石取代太湖石,贝建中笑说:“父亲曾经和我说,他儿时玩耍的狮子林中,那些石头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们以它们的可塑性来选择,再小心地将岩石敲开。
然后,石匠在湖畔或和河边仔细地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使其经过几代的天然侵蚀,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孙日后再收回石头,经过堆叠,终成假山。
这种延续性具体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父亲播种,儿孙收获。
显然,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播种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