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解读苏博新馆主庭院片石假山景观与米芾山水画关系

大 众 文 艺大48摘要:如何能既具有现时代特征又保有传统文脉是当代中国每个设计师必然的不可忽略的话题。
而曾获得普利茨克奖的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新馆时也不得不面临着对此关系的思考。
其主庭院设计方案在定稿之前出现较大的变动,自然曲折的岸线到几何岸线的变动可能就包含了其设计理念的转变,从米芾山水画引出的中国文人思想与现代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无疑使改变的原因明朗化。
关键词:片石假山;米芾;抽象苏州博物馆新馆为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坐落于苏州古城区东北街与南北向齐门路交叉口。
选址位置与拙政园,忠王府毗邻而居,距狮子林不到百米,在它的东南向是古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
因而在有众多文物、遗产文化深厚积淀的城市环境下建造一个现代博物馆,也就不可避免要协调新与古的关系,“中而新,新而苏”也至始至终被要求于新馆。
而当时由此引起的热议不亚于贝先生法国卢浮宫拿破仑庭的改造项目。
新馆于2002年4月30号签约,2006年建成开馆,历时四年,如今成为苏州一大特色,出现旅游热效应。
一、“片石假山“景观庭院设计背景新馆园林景观由中轴线的主庭院,东侧的紫藤庭院和若干小庭院组成。
中轴主庭院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庭院是贝聿铭设计中非常注重的一部分,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庭院[1]。
05年的苏州日报有贝聿铭讲述新馆庭院设计构思的一篇小报道。
“相对来说,建筑的创新,还比较容易些,而园艺的创新就更难了,因为苏州的园艺是世界闻名的。
对于园林的山水,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我还要进一步推敲。
”建筑部分在03年已经开始施工,景观到05年也还处于推敲阶段,2006年整个方案就完工了,其实主庭院基本就在05-06年方案最后阶段才被定下。
最后我们看到的主庭院:中心以水池为主,水中放置黑色鹅卵石,庭院西面一个八角亭,岸线为折线,北岸与拙政园补园一墙之隔的就是一组抽象的片石假山。
这组“片石假山“被认为是对古典园林的创新,如古代文人作画“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抽象来表达江南山水意境的一则范例。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特征

612021-1规划设计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建筑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
苏州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庭院空间、外形风格、建筑取材、建筑配色等五个方面,反映了贝聿铭先生传统与现代融合、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关键要素进行提取冶炼,加之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创新,这样的设计才能展现独特的文化特质,并给与观者视觉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民族认同感。
一、苏州博物馆设计背景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被贝聿铭亲切地称之为设计生涯的“小女儿”。
贝聿铭先生祖籍苏州,从小对苏州文化耳濡目染,虽然成年后常年居于海外,但一直心怀家乡,希望能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博物馆应运而生。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身上倾注了极大心血,在选址时要求极为严格。
贝聿铭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以及对苏州故乡的特殊情感,要求博物馆在建成后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凸显时代特色。
经过几番研究和考察,贝聿铭最终将基地选址定于苏州古城内。
苏州博物馆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总耗资达到3.39亿元,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为苏州著名的园林—拙政园,南侧与狮子林隔路相望。
为与周围的苏州园林在建筑整体风格上不冲突,但又与典型的古典园林不同,贝聿铭结合传统的江南文化风味,融合现代主义思想和技术手段,将一座蕴含传统建筑韵味,饱含现代与科技感的博物馆展现在大众面前。
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特征■ 李 超二、尊重、运用地域文化的表现(一)所作设计尊重原有地域环境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首先,应尊重当地生态自然和水文特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干预,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建筑、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
其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场地和周边原生态环境密切联系,融合当地自然资源,寻求建筑和周围环境相融合,以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景观、建筑的多元化和地域性为原则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
苏州博物馆新馆中传统窗的运用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摘要: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矛盾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建筑师创作的必经之路。
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合适的建筑设计手法,有助于建筑师更有效地解决特殊的设计问题,表达特定的建筑创作理念。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贝律铭的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技法的视角,对苏州博物馆中极具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论述这些设计手法所达到的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贝律铭;传统观念;苏州园林;留白;自然光线;材料前言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旧印象依然停留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苏州的传统园林设计对苏州现代设计影响深厚。
贝律铭设计建筑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苏州的形象在扬弃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诠释,以下在几个特定的角度之上,对他的设计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释。
一、“留白”的设计手法留白是一种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绘画中的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压抑感,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在中国画中,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是画家在创作过程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盛期。
山水画和中国建筑设计本是同根同源的关系,中国的建筑随山水画的演变而发展。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当绘画的技法被衍生成为了建筑的设计手法,留白作为中国画中重要艺术手段,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留白手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典范,“留白”也是苏州园林设计中最为精妙之处,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狮子园,园林中都有留白设计的体现。
最为常见的是把白墙用做一张宣纸,远看那些山水庭阁都像是画在纸上一样。
此外是苏州园林中的水池,也是很有智慧的留白,水池这类地方虽然没有布置一些实体的物件,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仅可以调节园中的气候,而且水面的空使空间开朗疏阔。
若缺少了水,也缺少了许多诗情画意。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2019·01一、贝聿铭的简介与设计手法(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他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祖父贝礼泰是一个秉承儒家思想的老人,如果说贝祖贻给了贝聿铭欧美的现代思想与绅士做派,那么,祖父给了他传统的儒家美德并培养了他高尚的人格。
在贝家园林狮子林时,贝聿铭就对园林建筑和稀奇古怪的太湖石十分感兴趣。
1935年,贝聿铭从圣约翰中学毕业,选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但由于贝聿铭对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和艺术学院派方法论感到失望,又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学。
对学生时代的贝聿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派,也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创始人。
早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期,贝聿铭就对格罗皮乌斯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感兴趣,1945年贝聿铭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师从格罗皮乌斯。
在哈佛读书时马歇·布鲁尔和贝聿铭亦师亦友,布鲁尔运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现带有纹理的表面质感。
而贝聿铭也是美国运用清水混凝土的先驱者,这不能说没有布鲁尔影响的存在,两人可能互相启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也受到密斯的影响,密斯是玻璃、钢铁建筑技术的大师,他完全契合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口号,他的建筑思想轻易俘获贝聿铭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
贝聿铭的早期作品中的一些高层建筑,就有密斯的痕迹。
贝聿铭职业生涯早期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的经历为贝聿铭的后期建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贝聿铭建筑的设计手法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承袭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手法,并将现代主义继续朝前开拓,使现代设计更符合时代需求与人们的精神需求。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受到人们厌弃时,继往开来,成为少数受欢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
鲜明简练的几何性是贝聿铭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几何性一直存在于建筑形体中,但是除了古埃及的吉萨金字塔是四棱锥的纯粹表现外,建筑的几何体似乎处于“隐蔽”的状态,直到功能主义大师在新建筑运动中将建筑的几何性揭示出来。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苏州有2500多
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
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
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
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
下自己的“封刀之作”。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
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改成灰色的花岗岩。在设计理念上,贝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就着馆址的两棵古广玉兰,他设
计了一个紫藤园,游客冬天在附近的茶座喝茶赏景,夏天可在紫藤园纳凉。为保持博物馆、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的完整性,贝
老还建议将馆南的东北街改成步行街。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
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
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