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疫湿-体质-免疫”病因病机论

合集下载

中医药师承教学工作月记

中医药师承教学工作月记

成都市中医药师承教学工作月记2014 年9 月30 日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文,wen,从玄从爻。

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

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说文》序》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

--《古今通论》(1) 象形。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figure;veins]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

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

~盲。

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

~艺。

~体。

~典。

~苑。

~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

~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

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

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

~静。

~雅。

10.指非军事的:~职。

~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

~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应当重视脾阴虚病机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应当重视脾阴虚病机

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 2023,Vol.16,No.5987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004167)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宋京泽(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孟闫燕)作者简介:宋京泽(1997-),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㊂E⁃mail:songjz2008@通信作者:孟闫燕(1983-),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㊂E⁃mail:myy21_2001@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应当重视脾阴虚病机宋京泽 孟闫燕【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㊁迁延难愈,虽为实邪因素诱发,却有正气不足的基础,临床上亦可见到许多患者或呈现一派虚象,或实证不甚明显,常有纳差腹胀㊁饥而不欲食㊁口舌干燥㊁倦怠乏力等脾阴不足的表现㊂ 脾阴”为脾本脏之阴精,与 胃阴”相比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层次更深,涉及精血分而不只是气津的耗伤㊂在当前的诊疗指南中对于阴精的亏虚仅从肝肾考虑,对于脾虚一证又未离气虚阳虚,病机认识与辨治尚有不足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基于藏象学说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㊁归纳之后,认为 脾阴虚”证在慢性乙肝病情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能否抓住这一病机进行恰当治疗直接影响疾病转归㊂治疗不应只是疏肝理气活血㊁清热利湿解毒,同时应当重视脾脏的阴精㊁恢复中焦气机升降,可以养脾阴㊁助脾运㊁缓祛邪为治法,选用慎柔养真汤㊁资生丸等方剂进行加减,以期补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辨治㊂【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脾阴学说; 脾阴虚证; 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5.029 慢性乙型肝炎如今仍是世界重大传染病之一,全球每年约140万人因感染肝炎病毒而导致急性感染及后续发展成肝硬化㊁肝癌等并发症而死亡[1]㊂我国病毒性肝炎总的疾病负担依然很高,尤其是成人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率和患病率仍然较高[2]㊂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因其肝细胞内病毒cccDNA 难以清除,故以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㊁肝硬化失代偿㊁HCC 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为主要治疗目标[3]㊂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 黄疸” 虚劳” 臌胀”等范畴,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症状表现认为其病机包含湿㊁热㊁毒㊁瘀㊁虚等诸多病理要素,且在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分别处于主要地位,湿热毒瘀深伏血分久不能除,治疗时常根据各因素程度的差异分别予以利湿清热㊁解毒活血等治法㊂而笔者通过检索分析相关文献后,从症状入手并通过 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思考,认为 脾阴虚”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始终,虽然有主次之分,却对病情机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㊂而当前的诊疗指南中并无 脾阴虚”的证候类型,仅从肝肾之阴的角度考虑机体阴血津精的受伤是不全面的,且脾与肝肾,滋阴之法各不相同[4],因此从病机认识和治疗角度而言都不应忽视 脾阴虚”病机㊂中医在强调辨证论治㊁一人一方的同时亦主张病证结合㊂某一种邪气有其固有性质,在症状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和总体规律,故可推测其整体病机并根据中医学 以偏纠偏”的思维模式确立其总体治法,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变化未失辨证论治之精髓且可作增效之想,故今笔者试对慢性乙型肝炎脾阴虚证的辨治进行分析㊁探讨㊂1 慢性乙肝脾阴虚病机探析1.1 湿热病因易损脾阴从病因学的角度而言,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5]㊂湿热疫毒深伏血分,迁延日久则必伤阴㊂ 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6]㊂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脾以运化水液为职,湿邪停留必致脾不升清;热盛于里则脏阴暗耗;邪气伏于内故外症不显,而正气阴精无一时不在持续耗损㊂初期病位较浅㊁病情较轻,所伤多为气分阴津,日久则逐渐深入耗伤阴血,病及精血分,此时脾阴虽厚亦不免受伤㊂1.2 司外揣内探求病机从症状而言,慢性肝炎大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㊁腹胀㊁右上腹隐痛㊁学习或工作精力减退等[7]㊂根据藏象学说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想,现代医学乙型肝炎慢性期阶段病位在脾毋庸置疑㊂感病日久,邪气深伏于里,症状不甚明显,而脾之阴精已有耗损之态,故详查细审亦多有不适㊂脾阴不足㊁脾运不及则食减纳呆㊁大便初硬后溏或大便不调;脾阴不厚,形体官窍988 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失于濡养则口干喜饮㊁目睛干涩㊁发干易脱且皮肤不泽;阴不制阳则心中懊憹㊁五心烦热,甚则自觉有热自肌肤内向外泛出㊂脾脏的物质基础受损其功能亦不能正常发挥,其在体合肉主四肢,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8]㊂湿性黏腻阻碍清阳上升,热在湿中久而不除不利脾阴之濡养,因而常有不耐疲劳,时时乏力㊁背痛之象,甚者久行下肢水肿,皆为脾阴不足之象㊂张颗颗[9]指出慢性乙型肝炎以脾阴虚为主者,轻者右胁及胃脘隐痛,烦热口干,重则胁肋剌痛,胃肠少津,便硬或结,均为肝木因乏脾土滋培而导致土不荣木的种种变证㊂1.3 失治误治可伤及脾阴中医学与西医学中 肝”这一概念的实质不同,高晶晶等通过发生学视角确定中医学 脾”之解剖实体即为西医学之肝,功能上拓展到胰和脾[10]㊂张启明等[11]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后亦认为与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㊂换言之,当前西医所诊断的肝炎其病位在脾,肝郁气滞等证候类型仅仅是病情进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㊂然而仍有医家以疏肝理气法为治疗慢性肝炎的首选方案,见西医诊断肝病即行疏肝理气实有误治之嫌㊂湿热疫毒深伏血分,使用理气之品只解决气滞这一矛盾且药至之病位有所不同,其性味多辛香燥烈,若单用或过用则易动血伤阴㊂肝炎病情初起或急性起病,多有胁肋胀痛,纳呆呕恶,厌油腻,口黏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等症,属当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中肝胆湿热证[5]㊂因其病性属阳㊁热㊁实证,病位属于阳明,故多应用清热解毒之品,起初或药证相合,久用则耗损阳气,易致传变,味苦性燥使阴液亦伤㊂江明洁等[12]指出:湿热之邪若从气分得解,则疾病进入恢复期,反之则化火耗伤营阴㊁内陷血分,变证丛生㊂仲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即十分注重避免由于误治而发生传变㊂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病在阳明时不注意保存阳气㊁顾护津液则病邪极易传入太阴㊂如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13]即是失治误治后疾病可由阳转阴,使得中焦脾胃受伤之明证㊂1.4 病机演变加重脾阴虚脾阴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14],物质基础受损则功能失常,进而形成恶性循环㊂脾不藏营则每多思虑,脾运不及则纳食日减,若再调养不当,后天之本无以充养,由脾阴虚导致的诸多病机演变则会以病因的形式使脾阴进一步耗损㊂2 乙肝脾阴虚证治疗的理法方药2.1 以养脾阴㊁助脾运㊁缓祛邪为基础在疾病的各个发展阶段,皆存在有脾阴受伤的证候特点,或为主证㊁或以兼次证的形式存在,故应重视濡养脾阴这一方面,陈修园说: 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㊂本病病位在肝脾两脏,而主要是在脾,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15],中医学虽有扶正㊁祛邪之分且最终必以祛除邪气为 本”㊂但从病位而言,邪气已深入血分难以速除;从症状而言以虚象为主,应先注重培护正气㊂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抗邪有力则急性症状虽重而加以调治尚可较快自愈,正因其正气不足才逐渐转为慢性,故知其本有由阳转阴之机,则更需时时顾护正气,即 养脾阴㊁助脾运”之大法㊂阴血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意义重大,何丽萍[16]指出惟有阴血得复,血燥得滋,肝得柔养,肝功能的恢复才有可能获得巩固,而免于复发㊂只是阴虚无骤补之法,缓慢调理,坚持用药,不可求之过急[17]㊂病程较久者出现脏腑气血阴阳的严重衰竭与失衡,此时脾胃纳运功能不足,虚不受补,宜养脾阴[18]㊂补虚当缓,祛邪亦不应过度㊂病性虽为湿热,若一味以苦寒之品攻其气分湿热,是 药过病所”,有害无益;虽有气滞血瘀的表现,若行气活血法过用则有伤气动血之弊,致阴血更伤㊂从西医病理而言则易有肝硬化之病理机转㊂仍需明确遣方用药时使用行气活血清利湿热诸法的同时不应忽视养脾阴之法,同时用轻清之品祛邪㊂若邪气仍不能祛,则需避免其发生不良机转,保持现有状态的同时减轻临床症状㊁改善生存质量,避免 断崖”式进展为臌胀㊁水肿等重证㊂2.2 养阴与行气活血并用养脾阴之法虽应贯穿于病情的各个阶段,但不宜拘泥而失去辨证之精神㊂邪虽深在,病入营血却未曾脱离与气分的联系,温病学有 透热转气”的特色治法即为给邪气以外达之机㊂湿阻气机之升降出入,湿热久伏血分必有气滞血瘀之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故亦应佐以行气活血之法㊂2.3 用药当择甘平之品养脾阴之法有甘平㊁甘淡㊁甘寒等㊂而笔者认为,如从脾阴的角度出发,当首用甘平㊂脾与胃互为表里,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易发生变证,阴阳偏胜则病症蜂起㊂古有 平治于权衡”的提法,即需衡量阴阳虚实,恰当处理,以平为期㊂甘寒之法似与养胃阴为更宜,阳明多热多实,故清凉养阴,叶氏益胃汤即为此意㊂而甘淡之法为针对病因的处理,利小便药味淡,故 淡以通阳”,病属湿热,只能用药味淡薄之品,如芦根㊁滑石 之类淡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19],不独为养脾阴所专有㊂甘寒养阴清热过用则易伤脾阳致出现下利之变证㊂过用滋腻养阴之品则反碍脾运,致腹胀不能食㊂养阴之法应明确为平补平泻,且使用寒热偏性不强之品,如近贤张锡纯即以生山药为滋补脾阴的主药;‘神农本草经“载: 鸡头实 补中除暴疾,益精气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有: 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20]的提法;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言莲子肉: 气禀清芳㊂味得中和㊂甘温而涩㊂究皆脾家药耳”[21],皆为不寒不热,甘平补脾阴之品㊂2.4 选方亦以濡脾为主养脾阴之方药古已有之,‘慎斋遗书“载: 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22];至明代胡慎柔又发展出以养真汤去头煎,服二㊁三煎之法;近代岳美中亦有养脾阴以慎柔养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989真汤为好[23]的理论,其能清补脾阴,不寒不燥,实能清补脾阴;缪希雍之资生丸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化裁,酌情选用亦为濡脾良方;此外,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小建中汤以调和营卫之桂枝汤倍用芍药,故临证应用白芍补脾阴的方剂,首推小建中汤[24],以其能濡养脾阴㊁建立中气㊂验之临床,郭军[25]在对周仲瑛教授近15年来诊治的慢性肝病病案进行数据整理后发现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气虚㊁阴虚的频率增大,病位在脾的频率亦增大,常选用一贯煎加减治疗;近贤岳美中治疗越南一肝炎患者,水药不得入口而腹胀日增,久治不愈,岳老以小剂资生丸共研粗末,缓缓图之,终获佳效;余国友[26]认为正气暗耗㊁阴液亏损贯穿于慢性乙肝整个病程,临床治疗尤重脾阴并强调辨证,确立标本主次,治疗效果较为理想㊂刘渡舟[27]认为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病位不断深入㊂其治疗一无黄疸性肝炎患者,以胁痛隐隐,脘腹胀闷,神疲乏力,胃纳不佳为主症,处方:柴胡10g㊁枳壳10g㊁白芍10g㊁甘草6g㊁栀子10g㊁菊花10g㊁桑叶10g㊁僵蚕9g㊁丝瓜络12g㊁佛手6g㊁苡仁15g㊁焦三仙30g,连服15剂,纳谷渐香,续服15剂而胁痛愈,守方加山药㊁黄精以养脾阴,巩固疗效㊂亦为在肝炎的诊治过程中时时顾护脾阴以求痊愈㊂3摇小结脾胃为人体圆运动之枢,脾升胃降斡旋气机方使机体机能得以正常发挥,颇有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㊂于此升降中,脾之 升清阳”功能尤重,因其顺脏性故世多崇之, 升阳举陷” 补土伏火”诸法亦从此出㊂而 脾阴”每多忽略, 至阴之藏” 脾藏营”等概念的提出也使 脾阴虚”的说法逐渐湮没,然 无阴则阳无以化”,任一脏腑均有属阴的物质基础与属阳的气化功能相应,脾亦不孤㊂ 辨证论治”的精神滥觞于仲景,流传已久,中医治疗疾病往往表现出灵活多变㊁圆机活法的特色,而某一种疾病可因其病邪性质㊁病机特点表现出证型的规律性与治法的倾向性,脾阴学说虽因 脾为死阴”等固有说法在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认识㊁病情发展及其对应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㊂今试作探讨㊁抛砖引玉,以期完善辨证角度㊁提高临床疗效㊂参考文献[1] Asrani S K,Devarbhavi H,Eaton J,et al.Burden of liverdiseases in the world[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9,70(1):151⁃171.[2] 杨仕贵.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机遇与挑战并存[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7):749⁃752. [3]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2):2648⁃2669. [4] 清㊃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3.[5]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2):2520⁃2525.[6] 周鸿飞,吕桂敏,徐长卿.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病篇外感温病篇[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76.[7] 葛均波.西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88.[8] 周凤梧,张灿玾.黄帝内经素问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7.[9] 张颗颗.实脾固本治慢性乙肝[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4):280.[10] 高晶晶,江凌圳,王英.发生学视角下中医肝藏实质探溯[J].中医杂志,2020,61(4):357⁃360,368.[11] 张启明,张惠珍.中医脾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2⁃23.[12] 江明洁,贺劲松.基于卫气营血理论探讨病毒性乙型肝炎辨证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9,12(5):697⁃701. [13] 东汉㊃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14] 白玉宾,姜德友.‘金匮“脾阴初探[J].中医药学报,2006,34(4):58.[15] 邓铁涛.邓铁涛[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40.[16] 何丽萍.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31⁃133.[17] 马冠军,胡浩,牛海英.慢性肝炎脾阴虚证证治初探[J].世界中医药,2011,6(3):219⁃220.[18] 王育纯,曹云松,常泽,等.胡慎柔养脾阴法治疗虚劳久病学术思想探析[J].环球中医药,2020,13(5):846⁃848.[19] 何绍奇.淡以通阳[J].中医杂志,1992,33(9):57⁃58.[20] 金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5.[21] 清㊃黄宫绣.本草求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2.[22] 明㊃周子干.慎斋遗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9.[23] 陈可冀.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13.[24] 杨九天,刘喜明.脾阴虚内涵及方证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2):1849⁃1850,1874.[25] 郭军.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肝病经验要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6] 熊福林,余国友.余国友从脾阴虚证论治慢性乙肝经验初探[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3):200.[27] 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100⁃102.(收稿日期:2022⁃06⁃03)(本文编辑:韩虹娟)。

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总结

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总结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7 5 . 1 文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0 9 — 1 5 3 4 — 0 2
【 关 键词 】 名 医经 验
慢 性 乙 型肝 炎 中医疗 法
王 京奇 主任 医师为北 京市第 4批 老 中医药 专家 学 术 经验 继 承工作 指 导老师 , 北 京市 中 医药薪火 传 承 3 + 3工 程带 教老 师 , 从 事肝 病 临床 4 0年 , 临 证经 验 丰 富 , 对慢 性 乙型病 毒性肝 炎 的治疗有 独到 之处 。笔 者有 幸 侍诊 , 受 益匪 浅 , 现 对王老 治疗慢 性 乙型病 毒性 肝炎 的 经 验进 行总结 。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0 1 3年 9月 第 2 2卷第 9期 J E T C M. S e p . 2 0 1 3. V o 1 . 2 2 . N o . 9

专 家 经 验 ・
王京奇主任 医师治疗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 经验 总结 木
张 静
( 北京 市 门头沟 区 中医医院 , 北京 1 0 2 3 0 0 )
在3 0 - 5 0 g 。
健运, 气 机 的正常输 转而 消散 。 肝藏 血 , 肾藏精 , 而精血
互生, 如《 张 氏医通 》 所说 “ 气不耗 , 归 精于 肾而 为精 , 精 不泄 , 归 精 于肝而 化清血 ” 。肝 血与 肾精 的这种 互生互 化 的关 系 即肝 肾 同源 ,肝 肾不 足 ,常常是联 系在一起 的 .补 肾 即以补肝 ,对 于肝 肾不足 的慢性 乙型 肝炎 患
伏热 , 血 热则伤 阴 , 以致 阴血逐渐 亏损 , 肝体 失养 , 犹如 树木 缺乏 水分灌 溉 , 日久则 枯萎 变硬 , 这时慢 性 乙型肝 成 痰饮瘀 血病 理产 物 , 此病 理产 物再 与毒热 结合 , 日甚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畴 。我们从上世 纪 6 0年代开始 开展 中医药 防治 C H B的研 究 ,
然 而 ,单用 清热 利 湿解 毒 法治 疗 C H B临床疗 效 难 以提 高 ,认识 到 H B V作为一种杂气致病 易损肝及脾 ,从 而引起 一
连续参加 国家 “ 六 五” 、“ 七五 ” 、“ 八 五 ”、 “ 九 五”、 “ 十 五” 、“ 十一五 ”多个 5年计划攻关课题 的研究 ,对 C H B的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 0 1 3年第 2 3卷第 6期

3 71・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0 2 6 4 . 2 0 1 3 . 0 6 . 0 2 0
慢 性 乙型肝 炎 中 医病 因病 机 探 讨
黄育 华
徐建良
李 晓 东 李瀚 昊
盛 国光
Y - . 4  ̄ 祥
湖北省 中医院肝病科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1 )
乙型肝 炎是世界 流行 性疾病 ,我 国是 乙型肝 炎 的高发地 区,我 国乙肝病 毒 携 带者 约 有 0 . 9 3亿 ,现 症 慢性 乙型 肝炎
( C H B)患者约 2千 万 以上 ,其 中 1 0 % ~2 0 %可 发展 为 肝硬
是我 国 目前 面临的最严 重 的公共 卫生 问题之 一 …。现代 医学 认为 C H B是 由于 乙型肝炎病毒 ( H B V) 或感染病毒 的肝细胞
与宿 主免疫 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引起 的肝 损伤 。HB V是 C HB的
启动 因素 ,机 体对 H B V抗原 的免疫应答 ( 包括细胞 免疫和体 液免疫 以及 各种淋 巴细胞 因子 的作用 ) ,是导致各种类 型肝损

2022~202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参考54

2022~202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参考54

2022~202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1. 呕吐的基本病机是()A.肝气犯胃,胃气上逆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C.食滞伤胃,胃失和降D.外邪犯胃,胃失和降E.脾胃受损,胃失润降正确答案:B2. 2~3岁小儿常脉的脉动至数是A.一息五至B.一息四至以下C.一息六七至D.一息八九至E.一息十至正确答案:C3. 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是内伤咳嗽的常见病因()A.情志刺激B.饮食不节C.过劳努伤D.肺脏虚弱E.久病伤阴正确答案:C4.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A.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逃逸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正确答案:D5. 肾与封藏与肝主疏泻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A.人体的生长发育B.女子的月经来潮C.精血间的相互化生D.女子的排卵E.男子的排精正确答案:BDE6. 患者,女,26岁,已婚。

停经2个月,尿妊娠试验阳性。

恶心呕吐10天,加重3天,食入即吐,口淡无味,时时呕吐清涎,倦怠嗜卧,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

其证候是()B.痰湿中阻C.肝胃不和D.肝脾不和E.气阴两伤正确答案:A7. 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疼痛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独活寄生汤B.蠲痹汤C.薏苡仁汤D.乌头汤E.白虎加桂枝汤正确答案:D8. 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正确答案:A9. 患者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其治法是A.理气消胀B.消食导滞C.理气和胃D.消食健脾E.和胃止呕正确答案:B10. 患者,女,60岁。

消渴病史8年。

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细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李晓斌1,刘博文1,李峰1,苏晓鹏1,胡世平2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172通信作者:胡世平,*****************(ORCID: 0000-0002-0534-0341)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B)仍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目前CHB的治疗以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为主,无法达到功能性治愈。

CHB的发生发展与宿主免疫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调节宿主免疫成为治疗CHB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起到治疗CHB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医理论与免疫的关系,对CHB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提供思路。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中医药疗法;免疫疗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733);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220530172812028);深圳市龙岗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计划(LGKCYLWS2021000015);深圳市龙岗区医疗卫生技术攻关项目(LGKCYLWS2022006)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munoregulatory therap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LI Xiaobin1, LIU Bowen1, LI Feng1, SU Xiaopeng1, HU Shiping2.(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 Shenzh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HU Shiping,*****************(ORCID: 0000-0002-0534-0341)Abstract:Chronic hepatitis B (CHB)is still a malignant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serious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and currently nucleos(t)ide analogues and interferon are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for CHB, but they cannot achieve functional cur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HB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mmune function dysregulation in the host, and therefore, regulating host immunity has become a key link in the treatment of CHB.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erts a therapeutic effect on CHB by regulating host immune func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immunity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lated studi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immune regulation of CHB,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for CHB.Key words:Hepatitis B, Chron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mmunotherapyResearch funding:General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973733);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Project (JCYJ20220530172812028);Shenzhen Longgang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n (LGKCYLWS2021000015);Medical and Health Technology Research Project in Longgang District,Shenzhen (LGKCYLWS2022006)慢性乙型肝炎(CHB)作为主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试论乙型肝炎的辨病与辨证

试论乙型肝炎的辨病与辨证
过 程 . 而 祖 象 是 对 症 处 理 , 田 为 胁 痛 、 积 聚 等 是 乙 肝 病 理
目前 治 疗 己 肝 太 多 采 用 r脏腑 辨证 法 .主张 分型 论 洽 .这
甜 调 节 疾 病 某 一 阶 段所 表 现 的 不 同症 状 是有 一定 疗 技 的 . 是 只
在 横 断 面 上 的 局 部 性 治 疗 而 缺 乏 对 戎 病 的纵 观 性 研 究 ,因 此 就 不 可能 截 邪 防 变 . 终对 疾病 的 顶后 转 归还 是 作 用 不 大 。比 最 如 肝 胆湿 热 , 气 郁 结 、 郁 脾 虚 、 肾 亏虚 、气滞 血 癣 等 型 . 肝 肝 肝 在 一 个 肝 炎 病 人 的 任何 阶 段 都 有 可 能 成 立 .而 且 孰 前 孰 后 、孰 轻 孰 重 亦 无 定 论 .这样 没 有 扶 正 祛 邪 、截邪 肪 变 的 思 想 .故 不 尽 符 台 一 种 具有 特异 性 的感 染 性疾 病 的 辨 证 原 则 。
病 毒 致 肝 细胞 变 坏 死 , 至 诱 发 多 脏 器 免 疫 损 伤 的一 种 传 染 甚
病 , 有 潜 优期 长 , 具 慢 化 程 度 高 的特 点 , 投 有 急 性 、慢 性 、
肝 硬 化 ,肝 癌 等 由 轮 至 重 的 进 行 性 阶 段 性 表 现 特 征 ,故 不 是 中
鼻而^ , …台干伏膂之 内, …附近于 胃, … … …… 即 《 经 所 针 谓 横 连 膜 原 ” t 病 条 辨 》亦 云 : 温 热受 自 口鼻 ,由募 原 直 走 。 温
型 的 肝 蓝 组 织 学 是 完 生 不 同 的 .用 中 医 病 理 学 解 释 有 邪 在 气
丹 、营 丹 等 的 下 同 举 1 例 子 .同 样 是 黄疽 ,急 性 肝 盎 时 则 病 、 在 气 分 ,属 肝 胆 湿 热 ,茵 陈 蒿 1 可 ;而 重 型 肝 盎 时 则 病 在 营 勇即 分 ,属 营 热 血瘀 ,有 资 料 表 明 对 这 种 黄 疸 清 热 利 湿 之 中 药 的 有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1 1 病因病机 : . 乙型肝 炎病毒 的侵 入是 致病 的主 因, 慢性 乙 肝 的病 因属疫 气 范畴。 其病 理 属性 为 湿热 疫气 侵 袭, 固难 胶 解。 损及肝脾, 伤及气 血阴 阳, 在病情 发展 过程 中出现 邪正 并 盛衰演变的复杂病理格 局, 病势迁 延难 愈。其病 理基 础概括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 其临床 特 点, 一般 归属 于 中医 学胁痛 、 黄疸 、 积聚、 臌胀 、 虚劳等范畴, 多属本虚标 实, 实夹 虚 杂, 目前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 健脾化 湿、 调肝 理脾 、 化瘀益
气 、 养肝肾等法治疗。 滋
者。 又有湿热 、 痰浊 、 瘀毒等 。由于标本 虚实是一对 阴阳矛盾, 实际上, 临证 中单纯 的虚证和实证是 短暂而相 对少之又少 的,
毒。
肝; 淫羊 藿、 肉桂 、 虫 夏草 、 冬 川芎、 参、 杖 等温 肾暖肝活 丹 虎 血, 注意补而不滋腻 留邪 , 正虚得 补而气 血得调 , 实宜 中 使 泻
病即止, 勿伤 正气 。 22 辨 气 血 : 治 慢 性 乙 肝 , 气 血 很 关 键 。 刘 渡 舟 教 授 将 . 辨 辨 慢 性 乙肝 分 为 “ 分 肝 炎 ” “ 分 肝 炎 ” 气 和 血 。气 分 肝 炎 基 本 症 状 是 肝 区胀 或 疼 痛 、 闷 腹 胀 、 欲 不 振 、 心 、 油 、 躁 、 体 胸 食 恶 厌 烦 身 困重 、 耐 劳 作 、 眠 多 、 黄 , 体 大 , 质 红 , 苔 黄 厚 腻 , 不 睡 尿 舌 舌 舌 脉弦滑, 或脉 大 、 数 : 诊 尚 可 见 面 生 粉 刺 、 如 蒙 油垢 或 面 脉 望 面 潮红 , 白 睛 黄 赤 等 征 象 , 柴 胡解 毒 汤 疏 肝 理 气 、 热 利 湿 、 或 以 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乙肝病 毒 湿之 特性
滞 , 阻气 机 , 易 气不 行则 湿 不化 , 其体 胶着 难 解 , 起病 故 隐缓 , 病程 长 , 复发作 , 缠绵 难 愈 。 反 或 由上 可见 , B H V具 有属 阴 、 阳 、 伤 困脾 、 浊 、 重 黏滞 之 “ ” 性 。 由于 H V具 有传 染性 , 又不 是来 势 凶 湿 特 B 但 猛 的疠 气 , 以用 “ ” 概 括 。因此 , B 可 疫 来 H V按 中医属性 可 以用 “ 湿 ” 冠 名 …。 际上 , 不少 医者 在 临床上 疫 来 实 有
机体 阳气与 之抗 争 , 故易 伤 阳气 。脾 主 运化水 液 , 喜 性 燥 而恶 湿 , 外感 湿 邪 ( B , 故 H V) 常易 困脾 , 致脾 阳不 振 , 运化 无权 , 而使 水 湿 内生 、 聚。 温热 论 ・ 感温 热 从 停 《 外
篇》 “ 谓 湿胜 则 阳微 ” 《 问 ・ 元 正纪 大论 》 出 “ ,素 六 指 湿
述 与 乙肝 的症 状 如 出一 辙 。 邪为 患 , 湿 易呈 现分 泌物及 垢、 眵多 , 滞大 肠之 大便 溏 泄 , 浊下 注之 小便 改变 湿 湿 ( 乙肝 肾损 害小 便 有蛋 白 、红细 胞 等 ) 、妇女 白带 多而 湿性 黏滞 , 是 指症 状 的黏滞 性 : V入侵 人体 , 一 HB
特别 注 重 H V的疫 湿特 性 , B 进行 了相关 探讨 。如 吴行
湿 为重 浊有 质 之邪 , 阴 , 性黏 腻 、 滞 、 漫 , 属 其 停 弥 其 侵人 体多 隐缓 不觉 , 致 多种 病变 。 导 乙肝 病毒 ( B H V)
之疫 湿 , 重浊 之邪 , 属 阴邪 , 为 亦 隐侵 人 体 。阴邪 侵 人 ,
民 指 出“ 性 乙肝 其病 机过 程 , 浊 为害贯 穿始 终 ” 慢 湿 ;
胜则 濡 泄 , 则水 闭跗 肿 ” 因此 , 甚 。 临床上 常见 患 者感 染 HB V以后 , 为湿 浊 困脾 、 阳不振 之 泄泻 、 肿 、 发 脾 水 尿 少 等症 。湿 为重 浊有 质 之邪 ,侵 人最 易 留滞 于 脏腑 经 络, 阻遏气 机 , 使脏 腑气 机 升 降失 常 , 络 阻滞 不 畅 。 经 H V入 侵 , 致 湿 阻 中焦 , 胃气 机 升 降失 常 , B 则 脾 纳运 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 与心 理状 态 方面综 合 的 、 相对 稳定 的固有 特质 , 是人 类在 生 长 、 发育 过程 中所 形 成 的与 自然 、 社会 环境 相适 应 的人 体个 性 特征 , 分为 9种 基本 类 型 : 和质 、 平 气虚 质、 阳虚 质 、 阴虚 质 、 痰湿 质 、 热 质 、 湿 血瘀 质 、 气郁 质 、 特 禀质 。 由此可 见 , 中医之体 质是 由先天及 后 天两 大部 分 因 素交织 而 成 。肾为 先 天之根 , 为后 天 之本 , 脾 先天 有 赖 于后 天 的充养 ,所 以体 质 的 中医藏 象属 性 主要在
危 害大 。现 代 医学 的治 疗 主要集 中在抗 病毒 、 肝 、 护 免 排 泄 物秽 浊不 清 的现象 。乙肝 患者 常见 湿浊 在 上之 面
型、 治疗 方 药 以及作 用 机制 等方 面 均无 统一 的模 式 , 严 浊 。
中医治 疗水 平 ,笔 者认 为首 先要 对 乙肝 从本 质 上进 行 症 状 多有 黏滞 而不 爽之 征 ,如 排泄 物及 分泌 物 多滞涩 大便 排泄 不 爽 , 面色垢 浊 , 口黏 口甘或 口苦 , 舌苔 中西 医结合 的病 因病 机认 识 。 现提 出“ 湿 一体 质 一免 不 畅 , 疫 厚 滑 黏腻等 。 是病 程 的缠 绵性 : V侵袭 , 二 HB 因湿 性黏 疫 ” 乙肝病 因病 机 观点 , 的 阐述如 下 。
司, 出现 脘 痞腹胀 , 欲 减退 ; 而 久之 , 食 久 损及 肝 肾 , 湿
高 志海 等 根 据 临床 表现 、 证分 型 、 辨 临床诊 治 经验及
相关 客观指 标 , 为湿 邪 内蕴是 这 一疾病 的基本 矛盾 , 认 治疗 应 注重 对 湿邪 的祛 除 。
2 体 质 与 乙肝 的 中医证 型 20 0 9年 4月 中华 中医药 学会发 布 的 《 中医体 质分
类 与判 定 》 为 , 医体 质是指 人体 生命 过 程 中 , 认 中 在先
天 禀赋 及后 天 获得 基础 上所 形成 的形态 结构 、生 理功
停 下焦 , 机不利 , 腹部 胀 满 、 气 则 小便 量少 。
湿性 重 浊 , B H V入 侵 , 出现 头身 困重 、 四肢 酸楚 沉
【 关键词 】 乙型肝炎
病 因病机
体质
免疫
辨证
健脾祛湿
我 国急 、 性 乙型病 毒 性肝 炎 ( 慢 乙肝 ) 的发病 率 高 ,
疫 调节 和 防纤维 化 等方 面 , 尚无特 效 的治疗 方 法 。 但 中 医药对 乙肝 的治 疗有 较好 疗 效 , 但在 病 因病 机 、 辨证 分
重 影 响 了一 些有 效 中医药疗 法 的推 广 。为 提高 乙肝 的
【 摘要 】 本文提 出, 乙型肝炎病毒 的中医病 因属性 为 “ ” “ ” 疫湿入侵机体 , 疫 与 湿 , 与脾 。 肾功能为代表的体质
发 生 “ 正 盛 衰 ” 应 ; 发病 机 制 看 , 实 质 主要 为 免 疫 及 其 后 继 反 应 。 由此 而提 出 乙 肝 “ 湿 一体 质 一免 邪 反 从 其 疫 疫 ” 新 病 因 病 机 观 点 , 出利 湿 化 浊 应 贯 穿 治 疗 始 终 ; 脾 法 具 有 重 要 地 位 ; 免 疫 辨 证 进 行 免 疫 调 节 。 的 指 健 据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7月 第 1 9卷 第 7期 J T M.u. 0 0,o. 9, o7 E C J12 1 V 11 N .

证 治 探 讨

乙型肝炎 “ 疫湿 一 质 一免疫 " 因病机论 体 病
范天 斌 李 勇 华
中 图 分类 号 : 5 2 6 2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75 2 1 )7—15 0 R 1. A 10 4 X(0 0 0 1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