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综述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 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 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 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 炎[16][17],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流行病学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 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黄种人看起来比白种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更 为易感染。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因纽特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阿 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
no data
100-125
<10
125-150
10-20
150-200
20-40
200-250
40-60
250-500
60-80
>500
80-100
病原体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属于肝病毒科的有外壳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的直径为42纳米。它的脂蛋白外壳上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近年的研究 证明这种病毒的基因的稳定性比过去想象的要差。现在也已经发现了数种不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乙肝年度总结报告范文(3篇)

乙肝年度总结报告范文(3篇)
2. 接种覆盖率提高:2023年,我国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风险。
(四)乙肝病毒携带者管理
1. 筛查与随访: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乙肝病毒携带者筛查,对确诊患者进行随访管理。
2. 健康教育与咨询: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提供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五)乙肝治疗与康复
五、结论
2023年,我国乙肝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防治力度,提高乙型肝炎防治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六、附件
1. 2023年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数据统计
2. 2023年乙型肝炎防治政策文件
3. 2023年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材料
4. 2023年乙型肝炎药物研发进展
3. 社会歧视问题:乙肝患者仍面临一定的社会歧视,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4. 防治经费不足:乙肝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经费投入仍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乙肝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提高疫苗接种率:扩大疫苗接种范围,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3. 诊断和治疗
2023年,我国在乙肝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诊断技术:推广新型乙肝诊断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 治疗方案:不断完善乙肝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
- 抗病毒治疗:推广抗病毒治疗,有效控制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
4. 健康教育
2023年,我国继续加强乙肝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肝的指标介绍及诊断

乙肝的指标介绍及诊断

乙肝的指标介绍及诊断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传染病,乙肝病毒感染后,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本文将介绍乙肝的指标以及诊断乙肝的方法。

1.血清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标志。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血清中的HBsAg会迅速增加,并在感染后的4-12周时间内达到高峰。

HBsAg阳性通常表示病毒感染存在。

2.HBeAg:乙肝电子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HBeAg通常在HBsAg阳性后2周内出现。

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3.HBV-DNA:乙肝病毒DNA(HBV-DNA)是描述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程度的指标。

高水平的HBV-DNA表示病毒复制活跃,而低水平的HBV-DNA则可能表示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4. Anti-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产生的一类抗体。

乙肝病毒感染后,血清中的Anti-HBc可迅速出现。

Anti-HBc阳性可能表示乙肝病毒感染或曾经感染过。

5. Anti-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是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一类抗体。

Anti-HBs阳性通常代表人体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反应。

诊断乙肝通常需要综合分析上述指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准则:1. 急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病例有明确的暴露史,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1)HBsAg阳性;(2)HBsAg阴性,Anti-HBc-IgM阳性;(3)对乙肝病毒特异性抗体出现之前的IgM阴性、IgG阳性。

2.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病例具备以下条件:(1)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2)HBeAg和HBV-DNA在血清中可检测;(3)乙肝病毒DNA持续在肝组织中可检测。

3.病毒携带者的诊断标准:病例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HBeAg和HBV-DNA在血清中可检测,但肝组织中无持续性病毒复制。

乙肝概述

乙肝概述

乙肝实况报道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

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全球共有20亿人受此病毒感染,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一大职业危害。

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

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

它可造成慢性肝病和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

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其慢性后果的效果达到95%,是预防一种主要人类癌症的最早疫苗。

地理分布乙型肝炎病毒可造成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东亚,乙型肝炎流行率最高。

这两个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即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5%-10%的成年人口受到慢性感染。

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

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传播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

在乙型肝炎低度流行地区,性传播和使用被污染的针头(尤其是在静脉药瘾者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围产期传播或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可占慢性感染的三分之一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

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

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症状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

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乙肝及抗乙肝药物的研究进展——中药制药四班张蒙1045432【摘要】HBV is one of the main pathogen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There are so far about 3.5-4.0 hundred millio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chronic HBV, and the disease has so far defied all attempts at a effective cure. Hepatitis B has already stirred up universal concern. Our state is the country which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HBV, so the drugs that can treat HBV are paid close attention. This text sums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ing Hepatitis B with drugs, and also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clinical cure of Hepatitis B.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4.0 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

乙型肝炎已经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乙型肝炎治疗性药物备受瞩目,本文综述了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类药物;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剂;中药制剂【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4.0 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死于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综述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综述

4联合抗病毒治疗

效干扰素 a 是干扰素 n 经化学修饰后通过延缓体内排泄、延
长半衰期、缩小干扰素 n体内血药峰谷浓度差,从而提高临床 疗效 ,且每周只用一次药。但 长效干扰素 能否提 高应答率 ,还 需进一步 临床试验。
2核苷类似物
学术界一致认为 ,包括拉米夫定 、泛昔洛韦、潘昔洛韦、 阿昔洛韦 、阿地福韦等在内的许多核苷类似物,因磷酸化具有 抗病毒活性而对细胞内 H V复制周期产生了不 同程度的抑 制作 B 用 ,即在细胞浓度极低情况下就会有效地抑制 H V复制和 减少 B 病毒数量 。本文仅以拉米夫定为代表。 作 为第 一 个 获 批准 为 口服 抗 H V 的药 物 ,拉 米 夫 定确 实 也 B 为推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的进程作出了贡献 。9 8 1 9 年底美国 F A D 批 准临床 应用 。大 量实 践经验结 果显示 ,用拉米 夫定治 疗后 }V N I —D A水平迅速下降 ,AT复常,H e g血清转换 ,肝组织炎 B L BA 症和纤维化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我 国 4 9例双盲随机对照长程 2 治疗研究,也证明拉米夫定对 H v复制有 明显抑制作用 。王耀 B 宗等 用 拉米夫定 10 m / 5 g 日,治疗慢性 H V感染 6 B 8例,共 6 个月, 其中肝 炎肝硬化 1 例, 8 血清 I V N t D A阴转率 10 . B A B 0% H eg 转阴 2 . % 3 1 ;病情逐渐稳定 ,慢性重肝 1 ,血清 H VN O例 BD A转 阴 率 10 ,H e g转阴 4 .% 0% BA 28 ,8例肝功能改善 ,这一结果说 明拉 米夫定治疗 H V复制期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肝有显著效果 。最 B 近我 国进行的 2 0 2 0例拉米夫定Ⅳ期临床试验证明,对有抗病毒 治疗指征的是≥1 ( 5k) 2岁 ≥3 g 的患儿可实施拉米夫定治疗,但 对 1 以下 儿 童 慢 性 乙 肝 的拉 米 夫 定 临床 研 究未 系 统 进 行 ,疗 2岁 效和安全性有待确定,故暂不推荐对 l 岁以下患者用拉米 夫定 2 治 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合肥09国针朱阳 09211115摘要:本文从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行论述,并提出其中现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辨证标准不统一,中医辨证目前还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本质以及对乙肝的研究停留在宏观方面,最后例举一些可行方法如针灸结合西医治疗、在特殊穴位给药等。

关键词:慢性乙肝,中西医结合,现存问题,可行方法Abstrac: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nowledg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 differentiation and aspect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propose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syndrome complicated machine, common standar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still cannot reflect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disease and the study of nature of macro aspect, finally stay in affirming some feasible methods lik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acupuncture in special for medicine, etc.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Combines western, Existing problems, Feasible methods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由于乙肝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范围内发病率极高,其并发症已成为现今乃至未来若干年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目前我国约有1. 2亿以上的人口被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肝现症患者约有1 200万,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我国每年因乙肝病直接或间接死亡者达30万之多,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1]2。

1 病因病机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胁痛”、“疫毒”、“黄疸”、“积聚”及“虚劳”范畴。

近年又有人提出“肝瘟”的病名。

一般认为其病因是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正气不足或先天胎毒;病机特点为湿热羁留、肝胆不疏、脾胃受损。

陈建杰[3]认为,湿邪是慢乙肝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虚是慢乙肝发病的根本原因。

陈良金[4]认为慢性乙肝的病理基础可概括为郁、湿热、毒、痰、瘀、虚;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二脏。

蔡春江等提出慢性乙肝属伏邪致病,伏邪为“浊”、“毒”之邪,病位在肝,邪伏部位为血分,浊、毒之邪与慢性乙肝关系密切,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陈华东等认为乙肝急性期以湿热疫毒为主,尤其热重于湿;慢性期则因失治、误治、久治不愈而致毒邪滞留,以湿为主。

[5]王伯祥[6]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以下几种学说:毒邪学说(病毒感染):湿热毒邪内侵是发生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

正虚学说(免疫失控,并累及多脏器):正虚有三:脾虚、肾虚、肝阴虚。

瘀血学说(微循环障碍):湿热壅遏,脉络阻滞;肝失疏泄,血行不畅;脾不统摄,血失常道;肾气亏损,不能温煦推动血脉。

多因学说(病毒、免疫、脏器功能失调):认为慢性肝病的病因可概括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乙肝病毒或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肝损伤[7]。

2 辨证分型论治各医家对乙肝治疗的观点:金洪元[8]主张乙肝炎的分期论治观:初期湿热壅盛;继之,肝郁脾虚;后期湿热未尽,脾虚气滞,瘀血阻络;晚期肝肾阴虚,瘀阻脉络。

郭雁冰[9]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分5型:湿热中阻型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湿热并重者,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以甘露消毒丹加减;肝郁脾虚型以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健脾;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养阴柔肝;瘀血阻络型以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脾肾阳虚型以肾气丸合五苓散温补脾肾。

另外还有医家从脏腑论治如:李德鸿[10]从肝论治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等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熄风和阳等五法;在肝火证治中,创清肝、泻肝七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肝病治疗方法。

李玉和、李军[11]以肝胃不和用柴胡疏肝散,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肝肾阴虚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气滞血瘀以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邵朝弟[12]将本病分成八型:①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利水消肿,常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②热毒枳盛:治宜清热解毒,通腑泻浊,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③肝郁脾虚: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常用逍遥散加减。

④气滞湿阻: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祛湿,常用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⑤气虚血瘀:治宜益气疏肝,健脾活血,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⑥肝肾两虚:治宜滋肝补肾,养阴利水,常用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⑦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化气利水,常用真武汤或实脾饮加减。

⑧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养阴,清热利水,常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或者参芪地黄汤加减。

下列为中医的治疗方案:2.1 清热解毒化湿祛邪急性发病“杂气”等致病因子侵入人体后,湿热毒邪多由气入血,正邪交织,可见身痛、乏力、周身酸软不适等症。

湿热蕴脾,肝气疏达失畅,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紊乱,肝胆失于疏泄,证见发热,恶心,口苦,厌油,腹胀,厌食,身黄如橘色,尿黄短赤,就黄疸而论,多与血分瘀毒有关。

临床常见黄疸、烦热胸闷,恶心欲吐,口苦咽干,胸腹胀痛,倦怠乏力,小便黄赤,大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伤寒论》曰:“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与吴又可论述的外感“疫毒”或“湿毒”之邪有相通之处。

也与急性传染性肝炎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肝血窦充血、肝内胆管胆汁淤积的病理变化相符合。

肝炎病毒好犯肝胆脾胃,病理因素以湿温热邪毒为主,治疗上应清热解毒,化湿祛邪,疏肝健脾;方药用升山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升麻、山药、红花、白芍、虎杖、白术、茵陈、栀子、大黄、败酱草、土茯苓、葛根、野菊花。

2.2 清解热毒疏肝化郁湿热瘀毒蕴结肝脾是传染性肝炎重要的病理变化环节。

肝郁脾虚,郁久化火,脾虚聚湿,湿热遂成,湿热瘀毒蕴结,热毒炽盛,阻滞肝络,脾胃失运,损伤津血、气血同病,临床可见肝肾阴虚或脾气虚弱之证,高热,口苦、咽干,口渴口臭,神疲乏力,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胁痛,恶心厌油、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治宜清解热毒,利胆化湿,疏肝化郁,健脾固本;方药小柴胡汤加味:柴胡、半夏、党参、黄芪、黄连、大黄、木香、白术、栀子、丹参、茵陈、秦艽、金银花、连翘、虎杖、贯众、白芍、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

2.3 养阴柔肝理气适血肝为藏血之脏,血运畅行皆赖肝气之条达,肝受病气先郁滞,继之脉络阻滞,久则成瘀,结于胁下而在肝脾肿大,肝区疼痛。

肝失疏泄,脾虚不运,气机郁滞,湿浊留连,与瘀毒互结,痞塞中焦,累及肾,气化不利,水湿无以下泄,发现肝脾肿大,伴有腹水,渐成鼓胀。

而腹水的产生与血瘀关系极为密切,水湿停滞,脉络阻滞,气滞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当责肝脾两伤,气血痰瘀互结,临床可见口苦咽干,急燥易热,胁肋疼痛,脘腹胀疼,神疲乏力,纳呆、肝肿大,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养阴柔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一贯煎加减:柴胡、枳实、白芍、当归、川芎、香附、丹参、木香、草豆蔻、黄芪、秦艽、板蓝根、沙参、麦冬、生地、川楝子、泽泻、郁金、延胡索、甘草。

2.4 清热凉血解毒化瘀肝藏血,主疏泄,肝既为病邪所侵,必然疏泄不畅,急黄是传染性肝炎中的险证和重证,病机特点是湿热疫毒侵犯肝胆脾胃,迅速弥漫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血分瘀热邪毒阻滞。

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溢,黄疸急剧加深,肝郁脾虚,病久入络,脉络瘀滞,决渎无权,湿浊潴留,腹水渐增,湿温热邪毒乘心,邪闭心包,肝风内动,临床则见口苦咽干,高热,口渴,神昏烦燥,谵语,重者昏迷不醒或四肢抽搐,热毒邪入营血,迫血妄行,肌肤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肝脏缩小,肝肾功能不全。

舌质红绛,苔黄而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化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化裁:生大黄、黄连、黄芩、柴胡、栀子、泽泻、党参、茵陈、法半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丹参、黄芪、败酱草、夏枯草、茯苓、葛根、白芍、甘草[13]。

3 方药治疗3.1单味中草药制剂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有许多单味中药对HBsAg有体外抑制作用,如丹参、虎杖、大黄、苦参素、水蛭等。

范锡伟[14]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5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HBV-DNA转阴28例,HBeAg转阴21例,抗HBe转阴16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素对乙肝患者的症状及ALT、AST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有明显抗乙肝病毒作用。

佘世锋[15]等以高、中、低剂量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结果各剂量组均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且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3.2.1 中西医结合钟建平等[16]将对126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联合组(63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联合中药灵芝50g加红枣10g)和单服拉米夫定组(63例,拉米夫定100mg/d),结果治疗18个月后,联合组H BV-DNA转阴率3、6、12、18个月分别为50/63、56/63、59/63、57/63,拉米夫定组分别为43/63、50/63、48/63、42/63,联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P<0.01);联合组YMDD 变异发生率6、12、18个月分别为0、6.35%、9.52%,拉米夫定组则分别为1.59%、23.81%、33.3%;联合组HBeAg转阴率为27/63,拉米夫定组为10/63,联合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26/63,拉米夫定组为10/63,联合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ALT、TBi1治疗结果比较,联合组优于拉米夫定(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