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两千五百年历史,充满着诗意与人文气 息的苏州老城区,木质的屋舍和砖砌的 瓦房成为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符号。 在基址周边,北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3],环 境的因素对贝聿铭的设计造成极大压 力,在他看来新馆必须展现传统风貌,但 也不能一成不变,通过添加新元素,使新 馆变得更加现代化。因此在新馆的设计 上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原则,力 求通过对江南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 借鉴,将其运用到新馆的整体布局、建筑 与庭院设计中,使整体融入历史街区,为 老城区增添新活力,在和谐中寻找建筑 的现代之路。 789:
56789:;9<=>?@#$ABCD%E FGHIJ
KK KLMNOCDEPQRSTJTUV
!"# (吉首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_4 !"#77 7 ~ bNOf01~
W X*$%&'()*+,-./0123456789:;<=>?@?,-AB ./CDEAB./4FG7 HIJKLMNOPNQRS@?4TUVWX ,-Y PXZ[\]^_`abc4defg@7hijIk@?lm4:014defg@ 4nopq78:01rsStu4vw,-./01xyz{mf|}~ YZ[*;<=>?JKLMNOdeg@
假山。正如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峭壁 山”营造手法的描述:所谓峭壁山,乃是 依靠墙壁镶嵌掇叠而成,以白色的墙壁 为画纸,用石头来作画,掇叠时根据石头 的纹理,用绘画的皴法,仿效古人绘画的 笔意,再植以黄山的松柏、古雅的梅花、 秀美的修竹,透过圆窗尽收眼底,仿佛在 镜中神游一般[5]。古代石匠在对太湖石外 形的处理上,先根据原石的可塑性进行 初步造型,再将其置于湖中,待到十年到 二十年后再由他的后代收回。这时的石 头经过湖水冲刷的天然侵蚀,变得纹理 纵横、形态奇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改成灰色的花岗岩。

在设计理念上,贝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就着馆址的两棵古广玉兰,他设计了一个紫藤园,游客冬天在附近的茶座喝茶赏景,夏天可在紫藤园纳凉。

为保持博物馆、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的完整性,贝老还建议将馆南的东北街改成步行街。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