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合集下载

【师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时过关练习11含解析

【师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时过关练习11含解析

课时过关练习 11地区可连续发展一、选择题(2016 ·宜春模拟 )读下边两流域图,回答 1~2 题。

1.据图推测, M 、N 两流域存在的共同环境问题主假如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分析:由经纬网可知 M 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域,该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化; N 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湿地损坏等,故 M 、N 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主假如土地沙化。

答案: B2.M 、N 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任意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C.乱砍滥伐湿地损坏D.过分开垦矿产开发分析: M 地生态环境柔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分放牧、过分开垦、过分樵采,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由;N地矿产资源丰富,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不注意环境保护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由。

答案: D第六届世界木材与木制品贸易大会将于 2016 年 9 月 13 日至 14 日在武汉市举行。

本次大会以从战略高度和现实问题出发,研究世界木材与木制品贸易发展之路为主题。

据此回答 3~4 题。

3.最近几年我国原木入口量不停爬升的原由有()①经济发展快速,市场需求量大②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③生态退耕还林 ④丛林资源的循环使用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家具行业的发展对木材需求量大增;最近几年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展开,减小了国内的丛林采伐量;生态退耕还林与丛林资源的循环使用是保护丛林的措施,与题干不符。

答案: A4.世界木材贸易的发展对全世界环境)B .加剧全世界变暖C .加剧土壤污染D .使酸雨增加分析: 木材贸易必然致使丛林的破的不利影响为 ( A .损坏臭氧层坏,使丛林面积减小,从而加剧全世界气候变暖。

答案: B(2016 ·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有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期间,“ 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时练: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2课时 含答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时练: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2课时 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x年1月28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读甲、乙、丙三地昼长周年变化折线图(①②③④⑤表示二分二至日),回答1~3题。

1.位于美国旧金山(37°48′0″N,122°25′0″W)的华侨,收看北京时间晚8时开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时,当地的区时是( C )A.1月28日4时B.1月27日16时C.1月27日4时D.1月26日16时2.20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期间,甲、乙、丙三地昼长对应图中的位置处于( B )A.①②或②③之间B.②③或④⑤之间C.③④或④⑤之间D.①②或③④之间3.有关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分析比较,正确的是( C )A.由南向北:甲、乙、丙B.纬度值:乙>丙>甲C.自转线速度:丙>甲>乙D.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甲>丙>乙【解析】第1题,根据经度122°25′0″W可算出旧金山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晚16小时;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的日期是1月27日,而且是晚8时即20时,然后减去时差即可得出旧××区时。

选C。

第2题,图中日期位于②或④位置时,甲、乙地昼长为一年中最长或最短,则②或④可能为夏至日或冬至日,晚会现场直播时间在冬至日后1个多月,若②为冬至日,则对应图中②③之间;若④为冬至日,则对应图中④⑤之间。

选B。

第3题,②可能为夏至日或冬至日,若为夏至日,地球上越向北昼越长,则甲最北、乙最南;若为冬至日则相反,A错。

丙地全年昼夜平分,纬度最低(位于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乙地全年昼夜变化幅度最大,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应最小,B错,C对。

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丙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D错。

选C。

二十四节气大约15天一节气,主要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20xx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

实用文档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含选修) 五年命题报告实用文档知识体系构建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1.(2015·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审题专练】解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实用文档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D命题角度2 地面辐射影响2.(2015·四川文综,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D .柴达木盆地C.准噶尔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解析第(1)题,根据图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故选D。

第(2)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故选D。

答案(1)D (2)D[命题探源]1.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实用文档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①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气温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1)气温时间分布规律①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师说】2016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讲 常见天气系统

【师说】2016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讲 常见天气系统

说考点
拓展延伸串知识
SHUO KAO DIAN知/识/整/合

冷锋与暖锋的判断
1.根据锋的符号来判断 在天气形势图中,若出现符号 ,则表示冷锋,且有三 ,
角锯齿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若出现符号 则表示暖锋,且有半圆形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 2.根据冷、暖气团运动方向来判断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 为冷锋; 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 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 为暖锋。
锋面位置确定后, 再根据锋面都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的特 点,确定向偏南方向运动的 AB 为冷锋,向偏北方向运动的 CD 为 暖锋,并绘制相应的符号,如图 4。
(3)绘制风向。根据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的方向,确定等压线图上各点的风向,如图 5 中,F 处的风向 为偏西风,G 处的风向为偏东风,E、H 两处的风向为西南风(判断 风向时注意图中的指向标)。
降水强度小,阴 单一气团控 制,天气晴朗
制,天气晴朗 雨连绵的天气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主要有江淮准静止锋与 昆明 准静止锋。
温 馨取决于冷暖气团势力的强弱;(2) 锋面过境存在明显的天气变化,但是否降水则取决于暖气团的含水 量。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气压场
【答案】
(1)C
(2)B (3)A
【点评】 第(1)题,本题给出连续 4 天的天气预报材料,可通 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 第(2) 题,通过分析材料中气温、风速以及阴晴状况,即可选出答案。第 (3)题是一道生活常识题,一般来说,降水过后,空气变得洁净。

高压系统(反气旋)和低压系统(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

【师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时过关练习1含解析

【师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时过关练习1含解析

课时过关练习1地球和地图一、选择题以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单位:米 )散布图。

读图回答1~ 2 题。

1.以下对于该岛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位于东半球、南半球B.位于大西洋上C.从西北侧登岸该岛比从东北侧要简单D.南北长约 10 千米分析:此题观察了经纬网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意在观察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且位于太平洋上;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 1 °,距离相差约 111 千米,又因图上该岛在纬度上南北长约1′,故该岛南北长约 1.85 千米;该岛的东北侧等高线较西北侧密集,故从西北侧登岸该岛比从东北侧要容易。

答案: C)2.该岛最高处的海拔可能是( A.191 米B.215 米C.305米 D. 356 米0,故图中等高距为80 米,故该岛最高处分析:该岛四周为海洋,沿海等高线数值为的海拔范围为240~320 米,应选择 C 项。

答案: C读图,回答 3~4 题。

3.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A.比率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B.比率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比率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D.比率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分析: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则图甲的比率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

答案: D4.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A .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分析:楠迪经纬度大概为(18 °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概为(10 °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

答案: D图 a 是某地区等高线略图,图中公路(虚线 )向偏北方向渐渐上涨,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 m。

图 b 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透镜,用于视野受阻的状况下察看对向车辆。

读图回答5~7 题。

5.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A . 15 mB .17 mC.35 m D .37 m分析:图中等高距为10 m ,瀑布处有320 m 、 330 m、 340 m 三条等高线订交,则瀑布落差大于20 米;图示瀑布上部最海洋拔靠近350 米,因桥梁处河流水位为314 米,则瀑布下部海拔高于314 米,故瀑布落差小于36 米;由上剖析可知 C 正确。

师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

师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

表或资料来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 及影响;分析全球变暖的影响时,更多 地关注其对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生态环
境等的影响及对人类的威胁。
第五页,共36页。
说基础
课前预习读教材
SHUO JI CHU 基/础/梳/理
第六页,共36页。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 冷暖和干湿
变化。
第十一页,共36页。
第十二页,共36页。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多使用 清洁 能源、减少 消费和废弃物 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种草 、防止森林火灾。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 未来气候变化 。
第十三页,共36页。
说考点
拓展延伸串知识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2)当前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②森林减少,植物吸
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③动物减少,动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④人
口剧增,人们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三十三页,共36页。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1)岩芯是根据地质工作或工程的需要,使用岩芯环状钻头及其 他取心工具,从孔内取出的圆柱状岩石样品。关于上图,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采样点岩芯埋藏越浅,距当今时间越远 B.采样点岩芯的沉积年代约为 2 000 年 C.在 68.5 cm 深处磁化率达到最大值,而对应的碳酸盐含量 也达到最大值 D.总体来看,磁化率变化曲线和碳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基本上 呈反向变化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近地面对流层中,
大气的稳定程度;对流强烈程度取决于大气的垂直温差,一般 地上冷下热温差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对流越旺盛。二是根据 “北半球中纬度”和图中海拔高度定位。第(1)题,从图中可以 看出,在垂直方向上,等温线自西向东越来越稀,即同一高度
范围内,垂直温差是西侧大,东侧小,说明西侧空气对流旺盛, 大气不稳定,东侧大气稳定。
第(3)题,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海
拔在500 m以下,符合题意的只有东南丘陵,故选D。
[答案] (1)D (2)B (3)D
[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差。如第(1)题,不能根据等温线温差
的变化判定对流的强弱。第(3)题,因注意不到海拔不足 500米的信息而无从入手。 (2)图像转换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差。此题组是根据等温线 判
[例1]
(2011· 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 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 米/时。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
5.各种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要关注“数值、走向、弯曲、闭合”等特征。
让术语化答题成为一种习惯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冷热不均、膨胀上升、收缩下沉。
3.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4.气压带风带:大气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 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盛行上升气流、盛 行下沉气流。 5.气压中心与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提升练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提升练

专题提升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5 •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 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 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 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F 图为该小组A. 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F 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A 对;逆D 错。

故选A 。

-逆礙层上界•强逆温层上界(毎上升10米气温升髙1间差异。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

答案 1.A 2.C4.图中甲、乙两地相比()比乙地大;乙地相对湿润,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小; 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答案 3.A4.B读某区域图,回答 5〜6题。

F 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

综上所述,A B 、D 项错误, C 项正确。

F 图为我国某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毫米)。

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年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的原因是A. 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形成地形雨B. 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云雨较多C. 湖泊蒸发导致水汽增多,降水增加D. 茂密的植被涵养水源,增大空气湿度A. 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小B. 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较乙地大C. 乙地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大D. 甲地气候的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解析 第3题,甲地位于闭合的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中心, 其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这是由于该地地势高,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地形雨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用实验模拟某一大气运动形式(见下图):在密圭寸的长方体容器内放入两个碗,一个碗内放入
热水,另一个碗内放入冰块,从容器上方一小孔放入一支点燃的香。

据此完成1〜2题。

A. 气旋
B.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D •反气旋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实验模拟近地面和高空由气温差异形成的大气运动,即热力环流。

2•关于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且气压较低
B.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且气压较高
C. 近地面气温低,该地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出
D. 近地面气温高,该地的高空等压面向地面凸出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近地面冰块处气温低,高空点燃的香处气温高。

近地面气温低则空气
下沉且气压较高;近地面气压较高,则等压面向高空凸出。

下图为2014年12月14日8时(北京时间)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

70°9胪】[胪
3. 此时丙地吹()
A. 东北风B .东南风
C.西北风D .西南风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等压线的走向和气压值,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
压指向低压),北半球近地面地转偏向力向右,故此时丙地吹西北风。

4. 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分别是()
A. 反气旋气旋B .气旋反气旋
C.气旋气旋D .反气旋反气旋
答案:B
解析:甲地外围等压线闭合,且该闭合等压线的数值与附近等压线中数值较小的相等,则闭合等压线内的气压值更小,故甲地为低压,即气旋;而乙地的气压高于周围地区,为高压,即反气旋。

因可能遭遇台风天气,某旋行团将原计划2014年7月22日在海南岛某海边(东经110°, 昼长约13小时)观日出的时间改为2015年1月22日。

下图示意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移动路径。

读图完成5〜6题。

5. 若台风“威马逊”保持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移动,则其登陆海南岛东海岸的日期可
能是()
A. 15 日B . 18 日
C. 21 日D . 22 日
答案:B
解析:15日2时台风中心距离海南岛东海岸大约为赤道上15个经度的距离,约为1665
千米,根据台风的移动速度,可以计算出其80多小时后会登陆海南岛东海岸,所以B正确。

6. 当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以东200千米的洋面时,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吹()
A.东北风B .偏南风
C.西南风D .偏北风
答案:D
解析: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当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以东200千米的洋面时,海南岛位于低压中心西侧,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吹西北风,
所以D正确。

读北半球某地某时刻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回答7〜8题。

甲i乙T %----- 等压面
Jfef/' r/i"' r'■ 7/~艸;.儿升y 讣■丁碎",住疗科/'丰*
7. 若造成甲、乙两处气压差异的直接因素是热力因素,下列叙述可能的是
A. 近地面气压甲地低于乙地
B. 甲地为阴雨天气,乙地为晴朗天气
C. 高空气流由乙地流向甲地
D.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等压面凸向高空,可能是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多晴朗天气;乙地等压面凸向近地面,可能是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多阴雨天气。

所以C正确。

&若从甲地来的某天气系统形成图示气压分布,则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答案:B
解析:A选项所示为暖锋,B选项所示为冷锋,C选项所示为南半球气旋,D选项所示为南半球反气旋。

若从甲地来的某天气系统形成图示气压分布,则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冷锋。

所以B正确。

索契是俄罗斯南部著名城市,是世界著名夏都之一,是2014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


下图,完成9〜10题。

D
C
9. 索契位于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分布区,关于其气候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大陆内部,夏季受大陆气团控制,气温高,降水少
②临海,冬季有增温增湿作用
③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
④冬季受中纬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索契位于临海地区,故①错。

10. 关于索契地区建冰雪场有利条件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北部有高大山地,坡度适宜,利于滑雪场的建立
②冬季,山地气温低,受中纬西风影响,降雪量大,山地积雪多
③亚热带季风区,冬季温和,有利于保护运动员不受冻伤
④冬季严寒,利于冰场封冻,投资少,建设便利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建滑雪场的条件是积雪多,且有适宜的坡度,故①②正确。

索契为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故③④错。

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

下图为7月风带分布示意图,箭
头表示7月盛行风向。

读图完成11〜12题。

11. 关于甲、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流垂直运动状况不同
B. 天气状况基本相同
C. 形成原因相同
D. 气候特征相同
答案:A
解析:甲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12. 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 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弊刁无凤带 /盛行风向
B. 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
C. 在丁地盛行风作用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 丙、丁两地盛行风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答案:A
解析:丁地为西南季风,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半岛,A正确;丙地盛行风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西北风,B错;在丁地盛行风作用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C错;丁地盛行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D错。

二、综合题(共40分)
13. (20分)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孟加拉湾周边部分区域示意图。

(1) 写出图
n 中甲、乙、丙、丁对应的图I 中的气压带或者风带:甲
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 。

(2) 图川中A 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图n 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有关,B 气候类型的形 成和图n 中 ___________ 有关。

(3) 图I 所示的气压带和风带中多雨的有 _____________ 。

(4) 图I 所示为北半球的 __________ 季,该季节亚欧大陆被 ____________ 控制,此时北半 球的 __________ 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其中在太平洋上的是 _______________ ,在大西 洋上的是 ___________ 。

答案:⑴③⑥②⑤ ⑵乙丙乙 (3)①③⑥
⑷夏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和特征, 气候类型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意在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 (1)问,从图I 和图n 中气压带和风
带的位置即可判断。

第(2)问,图川中A 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 B 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
影响而形成。

第(3)问,气压带中,盛行上升气流的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 风带中,西风带的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易凝结,多雨。

第 (4)问,从图I 中可以看出赤
道低气压带整体位于北半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由此可以判断该季节为北半球夏季, 亚欧大陆上形成低压。

材料
'p
F 图为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
60Q
D a
30D

n
图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