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作文指导之选材技法训练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作文指导之选材技法训练

相比之下,第(3)组材料中的三个材料注 重品格的培养,志向的树立,思想情操的熏 陶,既典型又精当,能勾画出一个“教书育 人”“润物细无声”的中学生活环境对“我 ”的影响,更容易写出典型性和深度。
选材:
(1)我的邻居是位孤老太。她热心做好街道和邻里 工作,10多年来,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大家都很 尊重她,也很想帮她做些事,但总被她婉言谢绝; 她临终时,还把几十年的积蓄30000元人民币全都捐 赠给了托儿所。 (2)我邻居家的冬冬,是我的同班同学。他自小聪 明好学,成绩在我班总是第一;他还乐于助人,经 常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可是,由于他的父母感 情不合,经常吵架,最后又离了婚。冬冬心灵上受 到了严重的创伤,成绩日益下降,最终被迫辍学, 回乡下奶奶家去了。
,又用他自己的钱替我们交了入院费,办理手续, 跑前跑后,忙了半天,把自己的生意也耽搁了。由 此,我们终于了解到他除了能勤劳致富外,还有一 颗热爱生活、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5)邻居赵大婶是位下岗工人。下岗后,大婶在家 里也闲不住,做饭、炒菜、洗衣,把家里收拾得整 整齐齐,全家人生活很愉快。
辨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作文得分点分项突破之
选材技法训练
根据选材要求,辨析下列文题选材之优劣。 1.题目:我的邻居 审题:(1)这个题目是有限制的。它要求记叙 的对象只能是自己的邻居。 (2)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从一个或几个侧面 写邻居的思想和性格,从而反映出文章的思 想倾向和观点。 (3)就题目看,显然还要求写出邻居与作者之 间的特定关系。
(3)我家与邻居杜伯伯家因占用公用楼梯放破烂而 引起了争执,两家多年来互不理睬。这次老屋拆迁 ,我们都将迁入新居,在告别老屋的前夕,我父母 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带着我一起到杜伯伯家赔礼道 歉。大人们两鬓都已挂上了银丝,小孩们也都已长 大了;夜色浓,但格外温馨,两家人谈了很久很久 。 (4)我的邻居小王是位个体户,开始,我家用老眼 光看他,背后议论他是“死要钱”,称其为“孔方 兄”。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家里得了急性阑 尾炎,我吓得直哭。小王知道后,立即放下自己手 中的活,和我一起把妈妈抬下楼,并找车送到医院

04 选材训练(下)-2020年中考作文专题训练

04 选材训练(下)-2020年中考作文专题训练
《那曾感动我的50死士》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除了伤感,还有对他们的敬佩和 感动。这50个人都是高科技人才,他们还有前途,还有 光明的未来。在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面前,他们毫不犹 豫选择了人类利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全人类的安全。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我 深深地感动。人类将会永远地铭记他们,我也要发扬这 种精神,在未来献身于祖国。
【写作提示】 “幸福”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可以是因物质方面
的满足而带来的幸福,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如因为 有父母的体贴关心而幸福,有老师的谆谆教诲而幸福, 有同学之间关系的团结融洽而幸福……选材时,能在 “小”“真”“新”上多下点功夫,写出一篇有真情 实感的文章。
这句话是古人发出的对后人的警戒,可被金钱迷惑 的现代人毫不顾忌地践踏它,) 浏览完这些新闻,
我不由得几分担忧在心头。多么希望诚信的太阳能 再次从东方升起,照射着这片贫瘠的土地!
(《几分担忧在心头》)
3、选材角度要小
我走近了一点,就这么立在离妈妈一步远的地方,但 我的心灵却紧挨在她身边。妈妈的后背随着均匀而稳定的 气吸扩大、缩小,像有节奏的波浪,抚慰着我的心。这个 平时总被我笑称“大山”的背影,现在却真的成了大山, 用母爱将我层层包绕。于是妈妈的背影顿时变得如此的高 大,像一棵树,顶起了母爱的一片蓝天;像一朵花,绽放 出最美的容颜。
写出生活的味道,写出生活的情趣, 要从日常生活出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 碎小事,写出生活的原貌,展现生活的样 子。
选材要求
紧扣中心(准) 去粗取精
选材角度
①小事入笔(小) 舍大取小
②真事真情(真) 去伪存真
③富有新意(新) 舍旧取新
片段练习二
围绕“秋”,精心选材,写一个100-200字之间 的片段。

中考作文选材专项训练

中考作文选材专项训练

选材的方法:①选材要制造新意P-60;②选材要挖掘深度P-61;③选材要敢于翻新P-63。

总而言之,主旨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使主旨赖以突出强化的依据,是文章的血肉躯体。

没有好的选材的作文就是一篇缺少血肉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文章只有血肉丰满,才能光彩照人。

我有,人有我新”;②正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③善于捕捉精彩的细节。

⑸从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准确理解;秉承原作;翻出新意;古为今用。

选材三原则:①选典型的材料P-59;②选鲜活的材料P-59;③选新颖、独特的材料P-59。

选材的方法:①选材要制造新意P-60;②选材要挖掘深度P-61;③选材要敢于翻新P-63。

总而言之,主旨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使主旨赖以突出强化的依据,是文章的血肉躯体。

没有好的选材的作文就是一篇缺少血肉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文章只有血肉丰满,才能光彩照人。

03 选材训练(上)-2020年中考作文专题训练

03 选材训练(上)-2020年中考作文专题训练
示例 生活冷暖
一天早起,妈妈已经在厨房忙碌了,看见我,轻 松地问:“起来啦?”我含糊答应了一声,甚至我自 己都不知道说的什么。洗漱完毕,妈妈端来一碗排骨 汤:“今天早上熬的,喝完再去上学吧!”我机械地 端过碗,见碗中几块排骨在汤中卧着,上面还漂着些 葱花,才喝了一口,便觉得美味刺鼻。“又加了生姜 吧?”我问。妈妈竟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他们 说生姜吃了好……我也就放了几片……”我心中一团 无名之火:“叫你不要放不要放,你不听我也没办法, 我走了。”
鲜活、有时代气息的例子
《那曾感动我的敢死队》 《那曾感动我的50死士》写这次日本地震、海啸, 引起的核泄漏,有50名技术人员站出来不顾生命 安危控制核泄漏,表现他们的爱国精神。 《那曾感动我的武士精神》一个做生意的日本人 在海啸来临时,不是先救自己的妻子、孩子,而 是先护送在他那里兼职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回到 家时家人早已不在,后来他自己也被海啸吞没, 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不怕死的武士精神。 《那曾感动我的——〈我是特种兵〉》
陪伴
多年来,总有母亲声声的呼唤和应答声陪伴着 我……
初秋的午后不冷也不热,风儿用它可爱的小爪 子轻轻揉捏你的脸,在这时,轻闭双眼,进入梦乡, 只伴着淡淡的青草味和几声清脆的鸟啼。
我很想知道,你在睡醒后第一件事要做什么?
我总喜欢在睡醒后,揉揉惺忪的双眼,然后大 叫一声“妈——”,这时耳边就会响起母亲的应答 声,我喜欢沉浸在这种亲切的母爱中。
而不是以多求胜。
(一)要拥有多个材料,才能够做到去 “选”。因此,必须要做到:
1、平时多写日记、作文,多积累材料。
2、写作时多想一下、多做比较,选取 最能表现中心、揭示主旨的材料。
(二)选取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
1、选取情节具体、生动的材料。 《走一步,再走一步》、《背影》、

中考语文作文专项训练选材

中考语文作文专项训练选材

一、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

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斑羚飞渡》、《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

二、抓住事理的感悟点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

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

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萤火虫》、《满井游记》、《不朽的失眠》。

三、抓住生活的情趣点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

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色龙》、《范进中举》。

四、挖掘作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

初中作文选材专项训练

初中作文选材专项训练
妈妈晚上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陪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笔杆去倾诉,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出漂亮的作文!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善于向生活汲取,材料就永远是新鲜迷人的,会给人以灵动俏皮、耳目一新之感;
我一个晚上,早上醒来时,她的双眼 《最疼爱我的人》
要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布满了血丝。
选材要求二:真实
4、寻小搜微法: 我们平常多见和最不缺乏的,是生活中的常人小事类
材料,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能随意裁锦 一角,摘花一枝,都一样绽放优美自然的姿容,散发持久 沁人
的馨香。多少大家的小品文,写的往往是常人小事,有如 冬夜炉边的絮语杂谈,或丰厚与笃实,或琳琅与宏博;或 闲适,或渊雅,或隽永,或亲切……
3、撷英取华法: 援引名人名篇名诗名句作为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的材料。
平时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自然会潜藏着丰富的营养,加强 阅读积累,进而生成语文能力,将课外阅读引进中考,能 写出个性作文。
4、寻
欲学作文,先学做人,词 语里有你的情感,句子里有你 的思想,段落里有你的形象。

选取自己独有经历

——以独特取胜
一、什么是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 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 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材料从何而来?

生(
活 中
做 生 活

有 心
找人

↗ 校园生活
1.亲身经历
2.亲眼所见 → 家庭生活
亲耳所闻
↘ 社会生活

阅(
读做

阅 读
挖有.历史
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2.文学作品
请以“因为有——————”为题 2、以“我学会了珍惜”为题

中考作文专项训练:选材专项训练

中考作文专项训练:选材专项训练
(早恋有理,叛逆无罪)
选材要求 熟悉
我们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 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 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 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 材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 者,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 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题目:________需要我 (在横线上填入恰 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
写好作文的六个环节:
1、审题。 2、确立中心。(立意) 3、构思—列提纲 4、选材 5、写作文。 6、修改。



( 做
生生

活 有
中心

人 )

↗ 校园生活
1.亲身经历
2.亲眼所见 → 家庭生活
亲耳所闻
↘ 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
葛朗台 报纸杂志、网络 王紫璇 12月24日 星期四 日记
选材要求
一、典型 二、真实 三、新颖独特 四、健康 五、熟悉
选材要求一:(典型)
围绕 “母爱”这个主题,你选择哪些材料? 1.我在学校生病了,委屈地跑回家,母亲说:“学
校条件太差了,就在家治好了再去上学!” 2.我跌倒了,母亲没有扶我起来,却说:“你是个
上两天就歇三天,就等于歇了一天,那两 天就是星期天,就等于没歇。
横批:无米之炊
成下 文联 羞:
胡 编 生 套
落上 笔联 愁:
抓 耳 挠 腮
什么是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 主题。源自要说选材,先谈中心(主题)。
什么是中心呢? 就是你要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 ,简单的说就是你想要
(不要想当然,凭个人印象编造,需亲身经历。- -下雪,出国--巴黎,小资生活等)

中考语文作文-作文选材专项指导共121页文档

中考语文作文-作文选材专项指导共121页文档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21
中考语文作文-作文选材专项指导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选择“好的材料”是考场作文能否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立意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句通顺,但就是不能感染读者,当然不会评上高分。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材不理想。

那在选材方面,我们该怎么着手呢?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多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作文。

一、何谓选材:选材,简单地说,就是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如《我的妈妈》,可以叙述她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可以写她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可以写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也可以写她坚强、乐观,艰苦创业的经历。

这不同的内容就是你选择的材料。

二、选材上常见的误区:.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主题上,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仍停留在小学阶段。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够生动,意境不够优美;抒情缺乏真情实感,显得干瘪、牵强;议论也总是蜻蜓点水,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大家熟知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这样的材料就缺乏时代的气息。

.材料单一化。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严重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每次考试总不能避免。

有的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大脑空空,靠考前临时抱佛脚读背上几篇,在写作时就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进行剪贴拼接,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选材杂乱,凑字数。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和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够600字。

结果造成思路不清,中心不明或不够突出。

三、选材的要求和原则:选材的要求:思想健康,力避禁区;新颖典型,力避陈腐;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选材应遵循的原则: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坚持做到: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四、思维训练指导.冲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考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考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作文时,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例如,写“我的妈妈”可以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如,写“《滥竽充数》读后感”这个作文题,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可以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思维空间。

例如,在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进行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

在作文时可“换角度”、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五.选材方法指导首先要积累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多思考。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

”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周围新人、新事、新物、新现象,随处可见。

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善于思考和剪裁,作文新鲜材料就会滚滚而来。

选择材料还必须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这就要求多去了解,多去认识。

只有对事物有了深入的理解,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关注时事,关注热点,作文选材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踏准时代的节奏,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选出打动人心的材料。

当别人趋之若鹜地去选择那些古今中外的离人们遥远的所谓的著名的材料时,不妨选取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平凡小事。

这些事,学生非常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来能给人以亲近感。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多了解时事。

例如某中学晚自习就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磨练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使学生们善于从生活中积累一些与时俱进的材料其次谈如何选材。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

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

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

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

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

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

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

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

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六.选材实例解说实例一题目:润物细无声——XXX老师二三事题解:“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

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

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第1组: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X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第2组:“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

大扫除时,X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

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

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

第3组: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以降温。

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培养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

同学们作文中描写人物易“千人一面”,一次讲评课上,X老师请五位同学作“模特儿”,让大家写《五双眼睛》。

辨析:在以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记叙文中,如果像第组材料那样,仅从同一角度选取几则相同类型的素材,内容未免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第组材料虽然注意到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与侧面选材,思路较为开阔,但仍未脱“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

相比之下,第组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个材料有生活上的关心、思想情操的熏陶、学习上的启发指导,既典型又精当,能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实例二题目:慈母心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

“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

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

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才可能感动读者。

选材: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

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

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

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辨析: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

材料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