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六、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
发展史上具有重建的。
元大都规划、建设是很有特色的: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新旧两城并存,既能充分发挥旧城作用,又能无障 碍地创建理想的新城。 2.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规划中把整个太液池圈入皇城,并环绕水面布置宫城、
每个陵邑都达到五、六万户的规模,组成了以长安 城为中心的城市群。
在长安城西面则建有建章宫及明堂辟雍、宗庙等礼 制建筑,以及范围广阔的上林苑。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考古 探明,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大体上呈直线,互相交 叉成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 这些大街由排水沟分成3股道,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御道, 街两旁种有槐、榆、松、柏等树木。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理 念是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 的融合。城市布局严谨,街道整 齐,宫殿建筑辉煌,体现了盛唐
的繁荣。
案例二
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是著名 的商业城市,其规划注重交通和 商业发展,街道四通八达,市场 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案例三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之 前的规划理念,强化了皇宫和城 墙的壮丽气势,形成了独特的城
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 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 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 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 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优化城市管理流程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城市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和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04
城市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 修缮历史建筑、古迹等文 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风貌,展现城市的文化底 蕴。
提高文化软实力
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 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规划,充分利用 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周礼•考工记》对理 想王城的记述:
“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 夫。”
•理想王城图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PPT文档演模板
•天坛西 门
•永定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北京永定门:
位于北京古城 的最南端,是 内城的入口。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北京天坛西门:
天坛入口在 正阳门外大街, 故大门朝西。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3、道路与下水道
北方雨少,城内只做土路;南方则都铺以砖石。城 市桥梁在唐以前,多用木构。宋以后渐被石桥代替。下 水道是在街旁或街中设阴沟,一些城市较早具备了完整 的下水道体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元大都的规划和建 设
•元大都 城
•明清北京 城
•金中都 城
PPT文档演模板
•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位置图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AD1267-1284年建成)
•元大都平面 图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赣州宋代所建城市排水 系统——“福寿沟”图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4、邮驿设施
我国自秦汉时期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 直到近代新式通信、交通兴起前,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 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驿站是官办 接待站,凡持“驿关”的官员、使节都可免费提供食宿、 船车、夫马。
行外,还包括: 1、防御工程 2、水利工程 3、道路与下水道 4、邮驿设施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1、防御工程 即城墙,早期城墙都为土筑,掘壕筑墙,土方平衡。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巡守, 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等建筑物。南方多雨地区还往往在 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称为“串楼”,以避烈日风雨的 侵袭,最长的串楼达到1400间左右。为了保证城门口外 发展起来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口陆续建造了“关城1 座至4座不等。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第 一 节 北 京
——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规
划
的
•北京在中国的位置
杰
作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汉长安(BC206-AD8)
特点:
1.依靠旧城建新城; 2.城市不规则; 3.不是择中立宫的布局; 4.城外南部有礼制建筑群;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讲
此话即是:
建筑师设计国家,城市应该呈方形,每边9里,四 边城墙各设有三座门,城内南北和东西都各有9条道路, 每条道路的宽度可以9辆车并行。城市中前面为朝廷部 分,后面为商市部分,朝和市每边均为百步宽。城市中 的左边有祖庙,右边社稷坛。(或市朝一夫:后面集市 +前面宫城约100亩,一农夫干一天活的土地量为100亩。 15亩=1公顷=667平方米)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1、防御工程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甘肃嘉峪关城门及城墙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北京宛平城东门瓮城及城楼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2、水利工程: 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
用。在城外筑堤堵水,形成水库湖泊,即可保证生活用 水,又增加游览场所 。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明南京城平面复原图:
•皇城区 •居民和商业区 •军事区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明南京皇城平面复原图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一、城市体系: 地方城市建设除了一套相关机构来保障政权的有效运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南 京
•中国地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
1.城东是皇城区; 2.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3.城西北是军事区。 4.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围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
然Hale Waihona Puke 形态。PPT文档演模板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街景: 1922年以前的状况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北京正阳门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内 城
•皇 城 •宫 城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元明两代北京 发展示意图
A:1368~1416年 B:1416 ~1553年 C:1553年以后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C •B •A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钟 楼 •鼓 楼
•紫禁 城
•天安 门 •正阳 门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曹魏邺城(AD220-265)
特点:
1.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 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2.择中立宫;
PPT文档演模板
2003/7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唐长安城(AD581-907)
特点
1.新建城市,城市规整;
PPT文档演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