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二章城市建设之一

8建造技术 9 其他
汉至明清主要都城建设
北京:北依山险、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南京:虎踞龙盘、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西安:南阻秦岭、 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 洛阳:天下之中、 洛阳:天下之中、山河拱戴 开封:北据燕赵、 开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 杭州:天目余脉、 杭州:天目余脉、山青水秀 银川:四塞险固、 银川:四塞险固、贺兰作屏
太极殿复原图
唐长安城大明宫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隋唐洛阳城
109个坊
宋东京
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 开封四野平畴万里, 险可守, 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 御性建设之外, 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 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 水陆交通之便, 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 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 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
百声,而众以会。日 入前七刻(日落前1.5 至2小时)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不遵循 者,以犯夜论罪,重 罚70大扳。到了唐后 期,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这种门禁制度 逐渐被破坏。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宋代及以后的城市模式 取消宵禁和里坊制,沿街设店。
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5公里
东西长3.5公里, 南北宽2.5公里
城郭之制: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
城郭相邻 城郭相含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胜期
相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国时期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 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 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证自然经济 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祖庙、社 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 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 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从政的住 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 出入耕作方便。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根 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为不同等级。 6.城市规模等级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 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保障城市建设档案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是城市建设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等各个环节的档案管理。
第三条城市建设档案是指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一切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出让、房屋建设、市政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档案。
第四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档案管理职责,保障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规范管理。
第五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应当注重档案资源的利用,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满足市民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第二章城市建设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第六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个环节的档案收集责任,并建立健全档案收集制度。
第七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与各有关单位沟通协调,确保档案的及时、完备收集,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八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并做好档案的数字化备份工作。
第九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档案库房定期检查、防火、防水、防虫、防盗等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十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编制档案目录并定期公布,方便市民了解和使用档案。
第三章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第十一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索引、借阅、复制和保管等方面的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为市民提供档案查询、借阅和复制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
第十三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十四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档案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性。
第十五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档案利用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市民对档案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城市建设档案的保护与处置第十六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档案的保护制度,加强档案的安全防范,防止档案的遗失和损毁。
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保障城市的安全、和谐、有序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法规,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保障和约束性文件。
第三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科学、民主、依法的原则,维护城市规划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第四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应当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求相一致,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方向。
第五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城市建设活动,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六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不包括城乡建设规划和交通运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规。
第七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由国务院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起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第八条外国企业和个人在中国参与城市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第九条城市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的违法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城市规划管理第十条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统筹城市建设活动。
第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科学、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格局,明确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保障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第十二条城市详细规划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功能区、建设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具体规划和设计。
第十三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推动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十四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加强对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促进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湖北省辖区内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活动,包括城市建设、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条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全民参与、科学管理”的原则,注重科学规划、精细施策、创新手段、依法监管,努力实现城市的美丽宜居。
第二章城市建设第四条湖北省城市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综合整治、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第五条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条城市建设项目应符合国家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经过环境评估、安全评估等程序,确保项目的环境友好、安全可靠。
第三章市容市貌第七条城市市容的管理应注重城市整体形象和细节管理相结合,推动城市面貌的提升。
第八条城市市容的管理重点包括街道干净整洁、道路畅通有序、公共建筑绿化美化、标识标牌规范、外墙广告控制等方面。
第九条城市市容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市容设施的维护、修缮和更新,确保市容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美观程度。
第四章环境卫生第十条湖北省各地应确保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洁清爽,每一个角落都应清洁无垃圾。
第十一条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包括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和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
第十二条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应采取科学、规范、高效的方式,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五章垃圾处理第十三条湖北省各地应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推动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实现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
第十四条垃圾分类设施应建设到位,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应按照分类要求进行,确保垃圾处理的高效和环保。
第十五条垃圾处理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最小化。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古罗马时期的提尔城
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
庞 培 城 丰 足 大 街 的 街 面
庞培 城狄 奥斯 库里 宅的 中庭
庞培古城的市苑全景,正中高台为朱 庇特神庙,远处背景为维苏威火山
第四节 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一、背景: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 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 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 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 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 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 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卡洪城
古埃及城市,又名伊拉洪、拉洪。在 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 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 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 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 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 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 湮没在沙漠中。
卡洪城
2、城市的结构特征: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 位,尽管从 11世纪初到 14世纪中期城市的市 民阶层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但却不断地、迅速 地发展,直至成为全体居民。由于法律对于集 中在城市的居民十分有利,因此,市中心意味 着是最为令人渴望的区域:富裕居民生活在中 心区,贫困者则在城市边缘。市中心建有全城 最高的建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城市的轮 廓线,从而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在高度上失去了 统一:市政厅的塔楼,教堂边的钟塔或教堂塔 楼。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历程

(3)建立子经纬道路网。
(4)城市规模经过计算与规划。
汉长安的建设:一个伟大的开始 (1) 选址 定都长安, 关中地理环境的优 势占了主要地位。
图16 长安城位置图
(2)城市布局特点
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 B、斗城 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门内大街宽约 45 米,以 排水沟界为三股,中间为驰 道,两侧为臣庶所用。道路 系统也即排水系统,明沟暗 渠交错成网。 D、面朝后市 E、闾里(里坊)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又散处各宫区间。
第一节 概说
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城市组成部分
(一)宫殿区(衙署区)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 府衙、县衙等。 (二)商业区(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三)居民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图5 北宋汴梁平面图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 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 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 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 • (1)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四、都城 1、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始 ——《考工记·匠人》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 要内容为: “匠人营国,方九 里 , 旁三 门 。 国中 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二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PPT课件

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 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 报批、发证等程序和手续 ,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 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 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3
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 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 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 法建设,保证城市建 设有秩序的进行。
及时掌握城市建设情况, 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 的控制,同时对城市规划 进行实践检验和反馈,使 城市规划趋于完善、合理 和现实。
15
城市的总体规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
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2024/8/2
16
2024/8/2
城市分区规划
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 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 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讨论:你所知道的分区规划的城市?
17
详细规划
18
2024/8/2
LOREM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概念 二、主要内容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 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 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 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 型、色彩等要求。
19
城
市
修
建 性
05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详
04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 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 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 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 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 的基本依据。
4
城乡规划
•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 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 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北京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北京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城市规划保证北京城市规划管理的条例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城市规划管理的条例,希望大家喜欢!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按照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工程的管理,制止违章用地、违章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北京地区进行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执行规划管理的规定。
第三条凡在北京地区进行下列城市建设工程的单位,均须持有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国家或地方建设计划的有关文件,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审查批准,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征地、用地;发给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1)机关、团体、部队、城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国营农场等)和这些单位与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联合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的城市建设工程;(2)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定的市区范围内和郊区的城镇、工矿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水源保护区等规划范围内,以及其它特定地区内的农村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新集镇的建设工程。
这些建设工程也视同城市建设工程。
本项所列的各类区域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划定。
市区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范围以外地区的农村建设管理办法另定。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建设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翻建房屋建筑、人防工程、公用设施、市政管线、铁路、地下铁道、道路、桥梁、公园、城市绿地、行道树、河湖水系、水源井、围墙和其它构筑物等。
第五条本办法第三条所列的城市建设工程,如系临时建设工程或需临时使用土地,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临时建设工程和临时用地应严加控制。
第六条居住在城镇内的个人进行建设工程,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第七条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
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十分注意合理使用和节约建设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建设
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况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二、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
三、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
2.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着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3。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4。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5。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
6。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
7。
城市排水处理历代均有很好的规划与建设。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1、新建城市:早期先秦都城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长安、隋大兴、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明南京、明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二、实例
1、汉长安的建设
A.布局不规则
B.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
C.八街九陌
2、北魏洛阳的建设
3、南朝建康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5、宋东京的建设
6、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7、明南京的建设
第三节地方城市的建设
作为府县治所在的地方中心城市,都有一套相关机构与设施,以保障政权的有效运作。
在明代,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察院(即监察御史院的建成,检察机构)、税课司(局)(税收机构)、巡检司(警察机构)、仓贮(官粮储备处)、儒学(官办学校)、阴阳血与医学(掌管天文气象灾祥报告及医药的机构),惠民药局(掌管医药施舍)、养济院(收养孤儿孤老)、漏泽园(掩埋无主尸孚)、山川坛(祭当地山川及风云雷雨之神)、社稷坛(祭五土五谷之神)、厉坛(祭无祀所鬼神)、城隍庙(祭当地保护神)、八蜡庙(祭八种农业神)及先贤庙(祭孔子等先贤先圣)。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防御工程
2.水利工程
3.道路与下水道
4.邮驿设施
学习指导-如何读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对于这三方面有所认识:
1.什么是城市
2.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历史
3.城市历史讨论的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城市?关于城市的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我们谈及城市时,通常情况下,脑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一个有许许多多人长期居住工作的地方,换句话说,城市首先是一种聚居点。
那么要形成一种聚居点,前提条件当然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以定居为主。
在前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只有农业生产才能提供定居的条件,只有农业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一点玩过帝国时代的同学应当能有所体会。
而采集、渔猎、放牧等生存方式都受外部条件的支配而无法长期定居。
生活在城市中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由我们自己的城市生活经验可知,在城市中生活的大部分都不是以农业为生的人,换言之,即非农业人口。
去掉我们今天城市中的工业成分,那么这些非农业人口,也就是非生产性人口,他们不直接生产生存所必需的物品。
总结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城市最普遍的一个定义:即以非生产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定居的地方。
2.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就像是“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或者“为什么要研究建筑史”一样,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只想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知识是一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就像我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所从由来感到兴趣而愿意通过反思来加以认识一样,我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的所从由来也有着同样的兴趣与好奇心。
而通过历史的阅读与写作,我所体会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获得知识的快感,而是像物理学甚或是哲学一样得到一种越过具体事物表层的思考的乐趣。
3.城市历史研究所讨论的问题(作为课程而言)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作为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城市作为整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是不可忽略的。
其次,通过对历史城市(包括都城和地方城市)的典型案例的学习和研究,主要在城市规划和工程技术方面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经验和特点。
具体可见如何读典例一节。
学习指导-如何读图
1.尺度问题(西安历代图)
2.道路和城门的位置关系(元大都城图)
3.各职能建筑的分布(南京地图)
学习指导-如何读典例
通过哪几个方面把握一座城市?请从教材中提到的城市中选择一座城市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讨论版发表.
1.地理位置(即选址,考虑与地形要素如山和水的关系以及交通问题)
2.水系处理
3.布局特点
1)内城与外郭的关系
2)道路网与城门
3)各类建筑(衙署或宫殿、市场、宗教建筑、居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道路网的关系
4.与别的城市进行比较
可供选择的实例:
西安(汉唐长安)洛阳(北魏与隋唐时期)南京(六朝建康,明南京)
开封(北宋东京)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赣州苏州
学习指导-如何思考
1.什么是城市:虽然书上课堂上都会有一些城市的定义,但是你能否根据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或者说你感受到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最根本区别在哪里?
2. 试图将几个你印象最深的城市做一回忆,并记录下来,概况一下是哪些内容,并尝试作一概括。
重点与难点
1、唐长安
1、选址
2、规划特点
A.皇城、宫城和宫殿;
B.街道;
C.里坊;
D.市场;
E.园林
2、元大都
1、选址;
2、规划特点:
A.最为规整的都城;
B.道路(胡同);
C.型制(三套城);
D.市场(钟鼓楼一带)
3、成就:
A、水系设计;
B、空间设计
3、明清北京
1、皇城为中心;
2、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
3、左祖右社
相关概念
1.里坊:又称闾里,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单位(春秋至隋唐),每个里坊有高墙围合,四面或两面开门。
2.市坊:城市中作为市场的里坊
3.子城、罗城制度:统治机构的衙署,邸宅、仓储、甲仗、监狱等集中分布在城垣环绕的子城(内城),其外环建范围宽阔的罗城(外城)以容纳居民坊市以及庙宇、学校等公共部分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1、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郭湖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建筑师》1996年6月
3、郭湖生,《中华古都》,台湾空间出版社,1997
4、陈薇,“解读地方城市”,《建筑师》,99期
曹魏邺城: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P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南朝建康: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P59-7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隋大兴-唐长安: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P315-33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北宋东京:
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P17-3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明南京: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22-2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22-2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16-2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