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章 城市建设
初中地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初中地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配、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的过程。
而城市建设则是指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造、改造、扩建等工作的过程。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同时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首先,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
不同的城市功能应有所侧重,如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园区等,互相之间要协调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其次,规划交通网络。
交通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要统筹考虑道路、铁路、地铁等各种交通方式,确保畅通无阻。
此外,还要规划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地满足各种需求。
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建筑建设。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基础。
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各种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其次,公共建筑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政府机关、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城市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规划要求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注重环境美化和文化传承。
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其次,要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
在城市建设中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过程,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号线-002-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2.1 苏州市经济与财力分析2.1.1 历史与现状(一)历史沿革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1981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将苏州市同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一起列为全国4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
1982年2月,苏州市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和所属6县(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4月,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10年)》,确定苏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区划范围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为江苏省辖市,下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5个县级市,市区下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5个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苏州工业园区。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10.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3万人、暂住人口5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2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5.30万人,暂住人口188.7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6%。
(三)城市特色苏州古城始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是现代城市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介绍城市建设规划的背景、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的规划内容。
一、背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规模扩大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变得十分必要。
二、重要性1.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规划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活质量。
2.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划可以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
规划要注重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城市的竞争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3. 优化交通系统:城市建设规划要注重交通规划,合理规划道路、铁路、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建设规划要注重社区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
规划要注重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2. 建筑设计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要注重建筑设计的美感和实用性,规划要符合城市整体形象,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3. 交通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要注重交通规划,规划要合理布局道路、铁路、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4. 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规划要考虑到空气质量、水资源、垃圾处理等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5. 社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要注重社区规划,规划要合理布局社区设施,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促进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总结:城市建设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与公共设施建设指南

城市规划与公共设施建设指南第一章:概述 (2)1.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2)1.2 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3)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3)2.1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3)2.2 规划目标的确定 (4)2.3 规划指标的设置 (4)第三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土地使用规划 (5)3.1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 (5)3.2 土地使用规划的方法 (5)3.3 土地使用规划的实施 (5)第四章:城市交通规划 (6)4.1 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6)4.2 交通网络布局 (6)4.3 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 (7)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5.1 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 (7)5.2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8)5.3 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8)第六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6.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原则 (9)6.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9)6.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10)第七章: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10)7.1 城市绿化的规划原则 (10)7.2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1)7.3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 (11)第八章: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12)8.1 城市安全规划的内容 (12)8.1.1 风险评估与预防 (12)8.1.2 安全布局与空间规划 (12)8.1.3 安全设施规划 (12)8.1.4 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12)8.2 防灾设施建设与管理 (12)8.2.1 防灾设施建设 (12)8.2.2 防灾设施管理 (13)8.3 应急预案与处理 (13)8.3.1 应急预案 (13)8.3.2 处理 (13)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3)9.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13)9.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 (13)9.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14)9.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原则 (14)9.2.1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14)9.2.2 整体保护,突出特色 (14)9.2.3 合理利用,促进发展 (14)9.2.4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14)9.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14)9.3.1 加强立法,完善政策 (14)9.3.2 编制规划,明确目标 (15)9.3.3 加大投入,保障资金 (15)9.3.4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15)9.3.5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15)9.3.6 开展合作,共享资源 (15)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 (15)10.1 城市更新的意义与目标 (15)10.2 旧区改造的策略与方法 (16)10.3 旧区改造的实施与监管 (16)第十一章:城市景观规划 (17)11.1 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17)11.2 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17)11.3 城市景观规划的实施 (18)第十二章:城市规划与公共设施建设管理 (18)12.1 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18)12.2 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组织体系 (19)12.3 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19)第一章:概述1.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是一种旨在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活动。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古罗马时期的提尔城
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
庞 培 城 丰 足 大 街 的 街 面
庞培 城狄 奥斯 库里 宅的 中庭
庞培古城的市苑全景,正中高台为朱 庇特神庙,远处背景为维苏威火山
第四节 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一、背景: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 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 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 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 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 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 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卡洪城
古埃及城市,又名伊拉洪、拉洪。在 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 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 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 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 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 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 湮没在沙漠中。
卡洪城
2、城市的结构特征: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 位,尽管从 11世纪初到 14世纪中期城市的市 民阶层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但却不断地、迅速 地发展,直至成为全体居民。由于法律对于集 中在城市的居民十分有利,因此,市中心意味 着是最为令人渴望的区域:富裕居民生活在中 心区,贫困者则在城市边缘。市中心建有全城 最高的建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城市的轮 廓线,从而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在高度上失去了 统一:市政厅的塔楼,教堂边的钟塔或教堂塔 楼。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建设第2章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各级政府可以依靠法律的权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的手段,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稳定、连续、有效地实施城乡规划,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基本概念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域单元,它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类: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乡村: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
村庄: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集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城乡规划: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村庄和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村庄和集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如: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巴黎旧城区五、城乡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1、法律: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将正式施行。
2、行政法规: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第116号令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部门规章:根据各部门管理内容的不同,分为四类:1)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管理:2)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土地使用规划管理规章;公共设施规划管理规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规章; 特定地区规划管理规章。
3)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主要是行政检查与档案4)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包括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和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一、编制城市规划的方针和原则1、方针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②符合国情、勤俭建国。
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坚持经济适用和勤俭建国的方针。
2、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及地方特色的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二、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一)城市规划的内容1、城市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2、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第二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PPT课件

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 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 报批、发证等程序和手续 ,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 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 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3
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 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 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 法建设,保证城市建 设有秩序的进行。
及时掌握城市建设情况, 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 的控制,同时对城市规划 进行实践检验和反馈,使 城市规划趋于完善、合理 和现实。
15
城市的总体规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
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2024/8/2
16
2024/8/2
城市分区规划
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 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 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讨论:你所知道的分区规划的城市?
17
详细规划
18
2024/8/2
LOREM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概念 二、主要内容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 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 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 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 型、色彩等要求。
19
城
市
修
建 性
05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详
04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 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 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 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 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 的基本依据。
4
城乡规划
•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 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 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理解记忆]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60%),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春园
西代北京城 发展示意
中 轴主 线干
道
内城的南门 外城五门
通城外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8)明南京城
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城东; 居民和商业区:城南; 军事区:城西北
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郊城墙围和成及其自然的形 态
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 而立国。”证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 2)《周礼• 考工记》中都城制度: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燕下都
曲阜鲁故都
赵邯郸
齐临淄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城市布局结构
• 3)城市布局 – 帝王宫殿总是都城主体 – 居住形式: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北宋开始以商业 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为主 – 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 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前 的市场贸易 – 娱乐场所: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 区;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肆)
城市布局结构
• 6)市政设施建设
防火 – 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 – 设钟楼、鼓楼 排水 – 长安城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城明沟 – 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排水 – 明北京由“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
汉至明清都城建设
都城选址:西、中原——东 类型: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 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随大兴城) 旧城继续使用,新旧城共用(元大都) 3.旧城基础的扩建 明初南京和北京,优点:充分利用旧城
2、唐长安城、宋东京城的布局比较。 3、明北京、明南京城市特点及城市形成过程。
思考:对唐长安城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3)北魏洛阳
是营国制度传统在城市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外郭、皇城、宫城三重 不规则方格网路
礼制格局及变通
——加强了南北中轴线 ——依礼制格局布置官署、太庙、太社,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对佛教的重视:永宁寺 封闭的里坊制 集中设市制
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 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 五轨”。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为不同等 级。
6、城市规模等级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 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唐宋以前——版筑夯土
宋以后——砖包夯土(包石)
城门:木过梁
砖拱券门
敌台和马面
瓮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城楼
北京正阳门全景
城市布局结构
• 1)城郭之制 – 城:子城、内城、阙城 – 郭:罗城、外城、国城 《周礼·地官》:“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 (内城);外城(郭)。明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
曲阜鲁故都遗址平面图
齐临淄遗址平面图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 相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
“凡市以日午,击鼓 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日落前 1.5至2小时)击钲三 百声,而众以散”。 不遵循者,以犯夜论 罪,重罚70大板。到 了唐后期,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这种门 禁制度逐渐被破坏。
什么是城市?
“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 “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 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日中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城市建制
• 1)商、周 :分封制,城意味着国家,受封诸侯国有权按 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4)南朝建康
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 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 中间一条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
然门阙 借鉴曹魏邺城的布局,也受《考工记》影响 防御体系依托周围的自然环境 宫室皇城并列设置 城市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东京城开放的
《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什么是城市? 古代城市的功能有哪些? 古代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受到哪些思想体系的影响? 古代城市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
内容大纲
城市建制 城市选址 筑城办法 城市布局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曹魏邺城 北魏洛阳 南朝建康 唐长安(隋大兴) 北宋东京(开封)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 明南京 南宋平江府
金水河(供应宫城) 通惠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明北京城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五里,南进一 里,凸字形城墙 城市更为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 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再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 和宫殿
斜街市
开封四野平畴 万里,无险可守, 除加强城垣防御 性建设之外,只 好悉举天下之兵 宿于畿甸。
开封之兴起主 要得利于水陆交 通之便,城市盛 衰与运河通塞息 息相关。
汴河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7)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
胡同(蒙古语) 刘秉忠、郭守敬、黑迭儿 元大都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宋代及以后的城市模式
城市选址
• 1)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 • 2)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 • 3)风水上的要求
筑城办法
• 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
• 2)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 城门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 梁,元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 推广 – 瓮城:二道以上城门 – 敌台、马面:城墙上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 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 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 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 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 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 九卿朝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随地形,汉长安城 棋盘式和以中轴线为中西的布局突出皇权,明清北
京城 宋以前里坊制,宋以后开放的格局 道路,笔直,道路两边建沟渠利于排水 商业区沿河,运输方便 宗法思想,左祖右社 注重水运,河流贯穿全城
思考题:
1、曹魏邺城的特点并举两个以上以其为原型的城市 例子。
基础,为新都城服务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1)汉长安城 汉陵邑制
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2)曹魏邺城
王室专用园林
主次 宫宫 城殿
戚 里
衙 署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2)曹魏邺城
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 宫殿位北居中 “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里坊制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 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 城与外城的区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 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 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街巷制是一种启示 开创了建设人工湖的先河(玄武湖)
· 礼制格局:延 长了南北中轴线 · 风水格局:玄 武门、青溪、朱 雀、主山 · 防御:设东府 城、石头城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5)唐长安城(隋大兴)
高颎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城建设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 宇文恺(555-612) 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 安乐,朔方夏州人,后居长安。隋文帝时,任营新都副监。 曾征民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以流入黄河,籍通漕运。隋炀 帝建东部时,任东都副监,转升将作大匠。主持建造隋朝新 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及宫殿衙署。包括隋宗庙、仁寿宫 (唐九成宫)、隋文帝陵等重大工程。宇文恺还曾对周明堂 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 (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 宇文恺 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 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流传到现在外, 其余都已失传。
隋 唐 洛 阳 城
权贵居住区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日本古代城市奈良古都平城京
日 本 平 安 古 都 平 安 京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6)北宋东京(开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转折点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三重城墙,三条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 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 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化
城市布局结构
• 4)城市道路系统 –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 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从商代起总结并确定了这条建 筑布置经验) –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 市得到广泛应用
• 5)都城绿化 – 道路绿化、道路彩画 – 两侧种植,北方:槐、榆 南方:槐、柳 – 中轴线御街绿化,设御沟,饮水灌注,沿沟种植
• 2)战国:自行建城。 • 3)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随着三个基本要素发展而不断 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河南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