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语文寒假作业3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三)语文答案三

2019—2020学年度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三)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已经有了重大缺失”错误。
文中为“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把未然说成已然。
故选C。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所以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因果倒置,应为“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故选C。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所有文字的地方”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分析,应为“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
故选B。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到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必将得到解决”,把“或然”说成“必然”,根据材料三,只能说有望逐步得出解决。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三)

第一部分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字词梳理】《故都的秋》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荷塘月色》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我与地坛(节选)》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内容梳理】《赤壁赋》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盘绕、围绕2.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3.一词多义(1)歌①歌窈窕之章(唱)②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④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2)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③日夜望将军至(盼望)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3)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4)属①举酒属客(劝请)②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⑥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5)于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④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⑤告之于帝(介词,向)4.词类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5.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⑤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登泰山记》1.通假字(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2)多平方,少圜“圜”同“圆”2.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到达。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一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二1.A“他们能够摆脱低俗”说法绝对,应该是“他们基本能够摆脱低俗”。
2.2.B“很是痛心疾首”不当,对象错位,这不是作者的态度,而是有些人的态度。
3.D “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以偏概全。
4.B 竟:最终5.C此项说的是有功将领的结局,与章邯无关。
6.C“不愚昧的人都知道”应为“无论愚昧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7.(1)这与身伏斧砧受死,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种情况好呢?(得分点:“孰与”1分、“妻子”1分、“为”1分、句意通2分)(2)让长史欣做了上将军,率领秦军作为先行部队。
(得分点:“使”1分、“将”1分、“前行”1分,句意通2分)8.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
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2分)。
9.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3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分)。
10.(1)怅寥廓(2)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4)风萧萧兮易水寒(5)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11.(1)AD(A项,由原文中的“始终没能完成”可知,“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表述错误。
D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是鲁迅的有形的对手,另外他还有“绵亘数千年的黑暗”、“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混沌一团的国民性”等无形的对手。
)(2)①“他们”指二三十年代“围剿鲁迅”(咒骂鲁迅)的人。
(3分)②这里以“他们”文章的肤浅来反衬鲁迅文章的深刻和永恒。
(3分)(3)首先,这段话描写了鲁迅的肖像,重点强调了鲁迅的“横眉”照应了文章题目。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3无答案

寒假作业3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熨.(yù)帖衣襟.(jìn)绦.虫(tiáo)少不更.(gēng)事B.隽.(juàn)永驯.(xún)熟颠簸.(bǒ)云销雨霁.(jì)C.苔藓.(xiǎn)狙.(jū)击粗犷.(kuǎng)亘.(gèn)古不变D.桦.(huà)树胡诌.(zhōu)纶.(guān)巾惊骇.(hài)万状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寒喧隐遁寂寞蹑手蹑脚B.瓦砾坍圮帐款一愁莫展C.敕造告诫纨绔专心致志D.惊蜇襁褓恪守放涎不羁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
B.当代文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C.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D.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历史文本,让我们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的现场,同时,我们还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
B.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C.这次诗歌朗诵大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参加,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D.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避免战争不再发生。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格处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语段,其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陕西省神木中学高三语文寒假作业(3)新人教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博客语文:性情展销会黄集伟“博客语文”一般只说私事儿,不说公事儿。
这也就是说,当博客恢复了全国人民写日记的优良传统后,老中少文青、愤青、白领间的交流又有了一个新渠道,而较之被好事者称为“博客元年”的2003,2004年的博客语文已渐次成为集时尚、写作、社会交际、信息分享的一个新舞台。
它对一个都市年轻人的影响还不只是一夜之间忽然拥有了无数本公开的日记、公开的情书、公开的私生活细节展销会那么简单。
形象地说,一个有博客的人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LOGO”,自此,尽管每天星星还是那天星星,但那个越是上不去越想上、再困再累也要“更新”的夜晚却被完全“刷新”。
一般而言,“博客语文”大致由“正文语文”、“留言语文”、“链接语文”三部分组成。
近五六年间,应对“读图时代”、“影像文化”冲击,报人出版人筋疲力尽,有关纯文字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崩盘的危言耸听也日渐真切,在如此语境中,展示个人文字魅力的无穷高手忽以博客方式风起云涌,也真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意外。
个人博客是一个长于展示私密的空间、一个提供多向互动的平台不错,可其实,它更是一间个人语文写作实验室,一场引发鲜花或臭鸡蛋的语文写作研讨会……在这里,比内容表述更重要的,是博客主人的独唱以及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所组成的语文大合唱。
有一个网友在留言中写:“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发骚”……这句肺腑之言刚好道出了博客语文中独唱、合唱交替混杂、混乱、混沌、混合的真实情景,生动莫名,真切莫名。
“博客语文”说到底最像一个以“语文”为底牌的个人性情展销会——在这个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组成的合唱背景中,原本孤单的精神得以滋养、鼓励。
它所仰仗的除了个人的语文修养及感觉外,语文的试验精神似乎更显重要。
甚至哪怕即兴涂鸦、写流水账,也是考验作者语文的想象与天赋———说迷恋酗酒,某博客写:“喝醉睡觉,喝死埋掉”;说减肥失败腰围扩张,某博客写:“对不起,最近我的腰部缺乏表情”;说心情欠佳感慨人生无常,某博客写:“只是生命不能另起一行”;说第一次下厨菜被做得一塌糊涂,某博客写:“蚂蚁都死在路上,树都糊在锅底”(蚂蚁上树)……由此可见,在博客语文中,不仅老经验、新经验一概需要全新创意和表述,就算写吃喝拉撒,也需风情万种——而那种八股十足、俨然十足的博客恐怕连喝倒彩的人也没有。
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三).pdf

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 甲 必考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雄浑之美 俞汝捷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
《诗品皋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范围小得可怜。
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
然而,前一种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屈原、陆游;就后一种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
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
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
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结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
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
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
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三)(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三)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虽然B.金就.砺则利就:靠近C.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最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B.人非生而知之.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萦青缭白,外与天际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攀援而登,箕踞而遨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侣鱼虾而友麋鹿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舞幽壑之潜蛟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文言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颓然就醉D.凌万顷之茫然5.下面的句子中与其他几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高一语文寒假假期作业3

高一语文假期作业3检测必修三预习情况班级:姓名:学号:得分:(时间:120分钟题数:共21题分数:150分)第一部分(模块考查共4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氓(méng)隶脸颊(xiá)暗然流血漂橹B.朱拓(tà)咀( jǔ)嚼(jiáo)褴缕万乘之势C.逡(qūn)巡(xún)踌(chóu)躇(z hú)竦然翁牖绳枢D.呜咽(yè)牲( shēng )醴( lǐ)踉跄瘐毙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本辞典虽然有一些缺页,是珍本。
②会议将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新的主席团领导。
③如果仅仅因为看了一下时下比较流行的武打、言情的小说或影视后,就一味地盲目地去模仿作品的人物过激行为,这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是没有一定能力的。
A.毕竟沿用鉴赏 B.毕竟采用鉴别C.究竟沿用鉴别 D.究竟采用鉴赏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恐韩症”。
B.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
C. 成都叫停“奥数”等用来规范办学的举措,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有效实施。
D. “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B.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通知,将在所有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
C.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假期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
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郑既知亡矣既:已经B.将焉取之之:指代土地C.又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何厌之有厌:厌烦5.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动词。
认为B.敢以烦执事以:介词。
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代词。
怎么。
D.将焉取之焉:语气助词。
呢。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C.宴请的客人使者 D.招待过客的主人使者7、翻译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5分)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10、名篇名句默写(6分)(1)以尔车来, _______________。
(2) 今我来思,__________。
(3)、__________,体无咎言。
(4)、兄弟不知,。
(5) ,哀民生之多艰(6)蓬山此去无多路,。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共16分)巷柯灵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度。
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
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
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
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
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
墙里常是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赖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
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的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注],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
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
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嗽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注]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文章开篇将“巷”比作“散文”和“图画”,下文又从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小巷的特点。
请用文中词语概括这些特点。
(3分)特点之—:_____;特点之二:_______;特点之三:_______。
12.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13.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分)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江南小巷独有的风味表现得真实自然,与上海、北方等地的同类建筑物大异其趣。
B.苔痕、藤萝、修竹、艳花、紧闭的门扉、闲卧的家犬……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雅冲淡的小巷图。
C.文中关于负手行吟、恋人漫步等内容的想像,自然地再现了小巷中的人文生活,取材虽然平凡却读来别有温情。
D.在作者看来,安全、宁静、平易等品格是小巷与名园胜境、大街马路的区别所在,而这些品格也都为小巷增添了美感。
E.本文布局严整,第l段构成全文总纲,贯串全篇,后面文字从不同角度分述开篇的·文情画意”,收放自如,脉络清晰。
五、语言知识运用(12分)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驳家具笔杆子急不暇择B.驯鸽忸怩绿茵场诛连九族C.婆挲嘻笑梵婀玲没精打采D.租赁恶耗橘子洲如椽大笔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恐怕也要敬谢不敏。
B.在朝鲜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的权利,因为这关乎朝鲜的民族自尊心,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C.孩子刚进入高中读书,家长们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D.面对实力强大的西班牙队,巴拉圭队则显得相形见绌,孱弱的进攻能力、并不出众的个人技术以及糟糕的防守使球队处于下风。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