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知识

合集下载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之二)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之二)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之二)1.写在书籍、书画、碑拓前面的称题,后面的称跋。

题跋(bá),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

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其出自《梦溪笔谈·乐律一》,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2.文房四宝是指纸、砚、笔、墨。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wù)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shè)砚(安徽徽州歙县)、洮(táo)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3. 书法中的任何一笔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书法之用笔,或者叫笔法。

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起行收,也就是起笔、行笔、收笔。

佛家说世间万物都会有成、住、坏、空四个过程。

而中国人则把他说成生老病死。

在书法里就是起、行、顿、收,所以他是一个笔划形成的基本技法和基本过程。

所有汉字笔划都要有这一个过程,无论怎样高超的技术都不过是围绕着起行收打转而已,所以他也是最重要的。

起指的是笔尖和纸接触的初始瞬间。

这个起笔可以方,可以圆,可以尖,可以藏锋,可以露锋。

起笔是一个字或者一幅字的关键,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满盘皆输。

行指笔尖在纸面滑动的过程,这过程可快,可慢,可中锋,可侧锋,可直线,可转折。

行笔是一个字骨架建立核心,行笔不好,则骨架松散,字体软弱,不可不引起重视。

收指的是一个笔划结束的动作。

做人要有始终,写字也是一样,笔要放得出去,收的回来。

正如围棋的收官,虽然有时只是一子半子争夺,往往却关乎胜负。

书法测评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书法测评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书法测评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书法中“楷书”又称()A. 正楷B. 正书C. 真书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楷书又称正楷、正书、真书。

2. 书法史上被称为“书圣”的是()A. 王羲之B. 王献之C. 颜真卿D. 欧阳询答案:A解析: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

3. 以下哪种字体不是隶书的特点()A. 字形扁方B. 蚕头燕尾C. 笔画规整D. 流畅飘逸答案:D解析:流畅飘逸一般不是隶书的特点。

4. 篆书包括()A. 大篆和小篆B. 甲骨文和金文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含甲骨文、金文等。

5. 书法作品中,落款一般在()A. 作品开头B. 作品中间C. 作品结尾D. 随意位置答案:C解析:落款通常在书法作品的结尾。

6. 宣纸产于()A. 安徽B. 浙江C. 江苏D. 河南答案:A解析:宣纸产于安徽宣城。

7. 毛笔中的“羊毫”是用()制成的。

A. 羊毛B. 黄鼠狼毛C. 兔毛D. 猪毛答案:A解析:羊毫由羊毛制成。

8. 以下哪位书法家不是唐代的()A. 柳公权B. 赵孟頫C. 欧阳询D. 颜真卿答案:B解析: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

9. “永字八法”中,“捺”被称为()A. 侧B. 勒C. 磔D. 啄答案:C解析:永字八法中,捺称为磔。

10. 书法中的“笔法”主要指()A. 用笔的方法B. 结构的方法C. 布局的方法D. 以上都是答案:A解析:笔法主要指用笔的方法。

11.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 《兰亭序》B. 《祭侄文稿》C. 《黄州寒食帖》D. 《自叙帖》答案:A解析: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2. 以下哪种不是书法用纸()A. 毛边纸B. 新闻纸C. 元书纸D. 皮纸答案:B解析:新闻纸一般不用作书法用纸。

13. 书法中的“墨法”不包括()A. 浓墨B. 淡墨C. 焦墨D. 彩墨答案:D解析:书法墨法一般指浓墨、淡墨、焦墨等,彩墨不常见。

书法理论知识

书法理论知识

书法理论知识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种⽂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书法、阿拉伯⽂书法等,那么你对书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书法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书法的⽅法 1、描摹 临摹姿式。

⾸先⽤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左右的正⽅体的位置,然后⽤⽆名指和⼩指⾃然的放在⽑笔后⾯。

⼿臂要离桌⼦⼀段距离。

常法。

⽤薄纸(绢)蒙在原作上⾯依照原来的样⼦去写或去画。

描红即是其中的⼀种⽅法。

2、临写 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模⼀样的书写出来。

3、背临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创作 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书写出来的新作品。

写作来⾃于⼼理。

书法体的种类 1、甲⾻⽂ (契⽂) 古汉字⼀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字。

刻在甲⾻上,先⽤于⼘辞(殷代⼈⽤龟甲、兽⾻占⼘。

占⼘后把占⼘时期、占⼘者的名字、所占⼘的事情⽤⼑刻在⼘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盛于殷商。

甲⾻⽂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屯村⼀带,距今已 3000多年。

甲⾻⽂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疾,⾏笔粗⽽重,收笔快⽽捷,具有⼀定的节奏感。

笔画转折处⽅圆皆有,⽅者动峭,圆者柔润。

其线条⽐陶⽂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甲⾻⽂结体长⽅,奠定汉字的字型。

甲⾻⽂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然。

其章法⼤⼩不⼀,⽅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和谐统⼀。

后⼈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上已经⼤体具备。

2、⾦⽂ 古汉字书体之⼀种。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字体的总称。

兴盛于周代。

⾦⽂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

书法艺术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完整版

书法艺术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完整版

书法艺术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完整版
引言
书法艺术等级考试旨在评定考生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了解程度。

本篇文档将介绍书法艺术等级考试的理论知识的完整内容。

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概述
- 中国古代书法流派
- 世界各国的书法文化
二、书法艺术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 书法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 书法作品的构成要素
- 书法作品的表现技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
- 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的关系
- 书法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与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名家与经典作品
-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品介绍
- 名家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现代书法艺术与创新
- 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方式
- 当代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品介绍
- 现代书法艺术的特点与趋势
六、书法艺术的欣赏与鉴赏
- 书法艺术的欣赏方法与技巧
- 书法作品的鉴赏标准与要点
- 书法艺术鉴赏中的注意事项
结论
通过对书法艺术等级考试的理论知识完整版的介绍,希望考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在书法
艺术等级考试中的表现。

同时,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可以更好地体会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书法理论

书法理论

入门一、毛笔的选择: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种品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二、执笔要领执笔: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拇指横撑,关节外凸。

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执不宜紧,又不宜松。

腕平掌,笔杆正直。

执笔高低,因字而异。

字大执高,字小执低。

三、运笔方法指主执笔,腕主运笔。

手腕悬空,又须平覆。

全用手腕,来回运转。

运笔最好使用中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枕腕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

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运笔更加舒畅、劲健,特别是笔画比较长的时候。

四、蘸墨让毛笔的毛整个浸泡在墨水里,再利用砚的边缘将多余的墨水挤出来。

魏碑什么叫魏碑书体?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渐趋板正僵化的汉隶,开始改变字体形状,简省笔画波折,进一步化圆为方,促成了正楷书体的形成和发展。

自曹魏至隋朝的三四百年间,在南北朝各地,出现了大量体貌各异的楷书。

这类楷书,传世最多的是北魏时期的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

它们递变的迹象明显,笔画结构中既有汉隶遗意,又多楷法创新,方正简捷的体貌和变化多端的用笔,是这类书体的主要特点。

由于北魏时期的这类书体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各朝,故人们将这个时期的石刻楷书通称之谓“魏碑”。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秦及秦以前1、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石鼓文》就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1、“八分书”的特征就是什么?(增加了波磔zhe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2、隶书的风格特点就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3、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章草就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礼器碑》就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书圣”就是指王羲之,她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就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鸭头丸帖》就是其行书代表。

6、《圣教序》就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真草千字文》就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1、初唐四大家就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九成宫醴泉铭》就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雁塔圣教序》就是褚遂良的作品。

4、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她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1、宋代书法四大家就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黄州寒食诗帖》就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4、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公元1100—1125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

高一书法理论知识点汇总

高一书法理论知识点汇总

高一书法理论知识点汇总1.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起源于古代的刻纹和绞线符号,经过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不同体系的字体,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2. 书法的分类与流派书法可以分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体系。

每种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有各自的流派,如王羲之的草书、柳公权的楷书等,这些流派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书法的基本要素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笔画、结构、姿势和气韵四个方面。

笔画是书法表现的最基本元素,它决定了字形的结构和艺术效果;结构是指字体的整体布局和比例关系;姿势是指书写时的身体动作和姿态;气韵是指作品所表达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感染力。

4. 书法的技法与要领书法的技法包括用笔、调墨、选纸、控制力度等方面的要领。

用笔要准确有力,要能准确地控制笔触的粗细和变化;调墨要合理,墨色要浓淡适中;选纸要根据作品的需求选择相应的纸张,如宣纸、毛笺等;控制力度要适度,要根据不同字体和要求,合理调整书写时的用力情况。

5. 书法作品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件书法作品,需要从书法艺术的内涵、技法功力、气韵生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当具有清丽秀逸的风姿、骨力雄健的结构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6. 书法的欣赏与鉴赏欣赏一件书法作品需要对其字体的特点、用笔的技法、布局的合理性以及整体的感染力进行鉴赏。

要通过欣赏学习和感受,提高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7. 书法与文化传承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8. 高一书法学习的重要性高一时期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地学习书法理论和实践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观察力和专注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9. 书法的创新与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书法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完整版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完整版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秦及秦以前1.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2.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3.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 “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雁塔圣教序》是诸遂良的作品。

4.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 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 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1. 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 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理论知识
李治宝
第一章喻物派的书法理论
一最早的书法理论
人类的美感在打磨最原始的石器或骨器的时代就已经出现。

最初的文字,即使目的在于实用,也必已伴随一定整齐悦目的要求。

就在中国哲学思想光辉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书法也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艺术看待。

周礼的六艺中的书指识字和写字。

在教学上必有相当确定的方法。

汉书艺术志首先要求写的正确。

中国最早的美学是关于音乐的。

历史纪念性的任务,不同于希腊的雕塑和罗马的建筑,而是由书法来完成。

如李斯的泰山刻石。

中国书法与建筑、雕刻、绘画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于秦刻石。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高潮。

文心雕龙:“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赵壹非草书反对。

于今流传的最早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也正是在这时期产生的。

或称书体,书状,书势。

都是描写书法造型上的特征。

作者把书法的美和实用意义分开来,从而确定了书法艺术性的独立价值。

这些文章都借助于自然的美来形容书法的美,把书法比做龙、蛇、鸟、兽、花草、云霞、流水………这些自然物是书法美的标准和依据。

然而,用自然美来描写书法美,并不是说一个“鸟”字要写的像只鸟,相反,这一种很写实的象形方法是书法所排斥的。

如孙过庭的批评,徐锴的看法。

“书画同源”有两层意思,一是起源,一是艺术的。

即书画有共同的一等。

些造型原则。

就艺术创作说,书画有相同的工具,在运笔用墨上有相通之处。

但是真的在书法中看见形象,反而会破坏欣赏。

可分四类:一,描写拆散开来的笔触,如说:“点如高山坠石。


二,描写一种书体。

如草书势中的描写。

三,描写某一个书法家的风格。

四,把文字本身看做是有生命的形象,谈字的骨、肉、血、气等。

二笔触的拟物
以自然物比拟书法的第一类,是把字中个别笔画用实物去比拟,最早见于卫夫人《笔阵图》。

这种比拟不只限于形象的相似,也指质的仿佛。

这种拆散笔画的比拟相当机械,大致用在指导初学者学习,并不属于欣赏品鉴的层次。

这一种方法也常用来说明学者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败笔。

此外,书论中常讲的“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这样的描写不一定是很明确的,容易引起误解。

锥画沙不是在干沙上用利器画出的朦胧漶漫,而是湿沙上的“险劲明丽”、“斩钉截铁”。

三书法的拟自然
汉末魏晋是文艺自觉的时代,在文学上产生了文学批评和讨论文体的著述。

在绘画上产生了绘画品评和思考绘画本质的文章。

在书法上也开始出现了书法品评和许多讨论书体的文字。

如卫恒的《书势》等。

这些以势命名的文章,可以确定,它们都属于一个时期的书法理论,
在这时期关心书法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认为书法的美有一客观的标准:自然。

他们用各种比拟的描写来说明书法的美。

如《篆书势》、《草书势》。

可以看出:
1.文章用大量的比拟,龙蛇等等,除了比拟的说法以外,则只说书法是奇妙不可言传的。

2.篆书和草书的形象应该很不相同,但从文中的描写却看不出什么区分来。

原因是秦代日用的篆书也有灵活的结构,粗细的笔致。

通行的秦篆和汉隶有密切的接承关系,并非截然不同。

3.此时只描写书体之美,泛指这一书体所普遍具有的特色,并不是对于某书家或某作品的赞美。

到了后来,书法家用比拟的手法,只是描写某一书家的特殊风格。

把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和西方美学相比,可发现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价值提出的很早。

中国人不但认识到了,而且把大量的美认为是客观存在而不可置疑的,是创作的张本,是批评的标准,是美学的基础。

萧衍的《草书状》仍是如此。

四书法个人风格的比拟
第三类是用比拟的方法描写某一个书法家的作品给人的印象。

梁武帝《评书》全是如此。

袁昂《古今书评》、《唐人书评》也是如此。

这种比拟是一极为自由的联想活动,甚至从书法的物质形迹揣摩到精神内容,又把这精神内容做了形象化的描写。

最后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整章如此。

这一种比拟法的艺术评论在讨论诗文时常用。

用的巧妙时,很可以传神达意,一语道破。

但这究竟是欣赏感受的自由联想,不是对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和解释,意思往往是含混的,或者是片面的。

孙过庭已提出异议。

米芾也反对。

比拟法属于欣赏玩味领域,很可以借来说明主观的感受,传达某些复杂的欣赏经验,但在做理论上的讨论,或技法上的解说时是不适用的。

但在汉魏时代却是讨论书法的主要方式。

五文字是有生命的形体
第四类比拟,是把书法自身看作有生命的形体。

卫夫人《笔阵图》已有论及。

稍早的卫瓘也曾提到。

此后王僧虔、隋炀帝、李煜评颜真卿都用此法。

张怀瓘《书评药石论》更从筋、肉、脂的关系讨论字形的健康与病象。

苏轼又于骨、肉之外,又加血、气、神,为五项。

进步:生物初死,肉、筋仍存,却是僵尸。

生命现象还有血的循环,气的吐纳,神的闪显。

唐代是楷书静态的极则,宋人偏重抒情,从文字是生命机体的观点看,便很自然的引入了血、气、神的活泼流动的因素了。

李世民《指意》中“神”指书者的意识状态;“精魄”相当于苏轼所说的“神”。

“心”指书者的情绪;“气”指书者的呼吸兼指情绪。

元陈绎曾把这些比拟的描写着实化,系统化。

并提出确定的控制方法。

《翰林要诀》。

清人笪重光《书筏》、刘熙载《艺概•书概》、包世臣《艺舟双楫》都有论述。

此三人的比拟是说字“像”什么活着的实物,就心理活动而言,是联想作用。

康有为评包世臣,字本身就“是”活着的东西,就心理活动说,是移情作用。

这种写字、看字的方法,如克利的素描。

这种游离了实物的抽象线,乃是更深一层次的,更广泛的实物的摹拟。

六大自然与书法创作
书法不同于绘画,不描写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赏活动中,往往从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

同样地在书法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

如张旭、文与可、雷太简、黄庭坚、怀素等。

尤以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为精彩。

他指出艺术创作的两个主要源泉,一是“有动于心”,一是“观于物”。

如同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怀素看夏云而师之的静观中看变化多端的形象引起摹仿的要求不同,韩愈强调自然现象给我们在情绪上的感动。

以漠然冷静的态度去观察一个纯粹的形象,不能引发创作的欲望,大自然的山川崖谷必须惹动了我们的感情,才能成为创作的泉源。

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又不同,他从自然界所理会的,不仅是事物的外形,而是通过形象,掌握到主宰控制万物的规律,进而把这些规律运用到书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