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章 重要的微生物种类(1)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球菌: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根据革兰染色可分为G+和G-两类,对人致病的球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淋球菌,此类球菌能引起化脓性炎症,所以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典型的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Hm,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葡萄串样的排列。
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和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
3、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金黄色色素,致病性较强);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白色或柠檬色色素)。
4、抵抗力: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較强;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伤口、裂口以及消化道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和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和杀白细胞等,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防治原则: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链球菌: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细菌,此类细菌种类多,型别复杂,广布于自然界和人与动物的咽腔、胃肠道等部位。
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球型或卵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无芽孢和鞭毛,有的可以形成由透明质酸组成的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有血清、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
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3、分类(根据溶血能力和溶象)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4、抵抗力:抵抗力不强,60 摄氏度30min可杀死,对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致病性链球菌课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吸入或皮肤、黏膜等伤口侵入机体,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链球菌性变态反应疾病。
防治原则:注意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早治疗,减少传染源。
淋病奈瑟球菌:简称淋球菌,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性病) 淋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组成;缺乏由单位膜分割包围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
原核微生物分为:细菌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共同点:细胞壁含肽聚糖;细胞膜含有由酯键连接的脂质,DNA一般无内含子。
古生菌域。
一、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
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外力损伤;为细胞的生长、分裂、鞭毛运动所需;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赋予细胞特定抗原性、致病性、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1、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
90%肽聚糖、10%磷壁酸。
(1)肽聚糖(粘肽、胞壁质、粘质复合物)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肽有四肽尾和肽桥,聚糖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而成,呈长链骨架状。
1)双糖单位由N-乙酰葡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与N-乙酰胞壁酸相连。
β-1,4-糖苷键容易被溶菌酶水解。
2)四肽尾或四肽侧链由4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L-Ala D-Glu L-Lys D-Ala3)肽桥或肽间桥肽聚糖的多样性主要变化发生在肽桥上。
(2)磷壁酸酸性多糖,主要成分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分类: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
膜磷壁酸,由甘油磷酸链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磷脂进行共价结合。
主要生理功能:其磷酸分子较多负电荷可提高周围Mg2+浓度,可保证一些需要Mg2+的合成酶提高活性;储藏磷元素;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和补抗体作用;特定抗原;作为噬菌体特异性吸附受体;调节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1)肽聚糖与革兰氏阳性菌的差别: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m-DAP;没有特殊的肽桥,两个单体间只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
微生物的种类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而广泛存在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食物产出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本文将从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和古菌五个大点阐述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特点。
【概述】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和古菌是微生物学领域五类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每一类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方式。
真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以分解有机物质为主要能源。
原生动物是原核生物,以摄取有机物质为主要方式。
病毒是非细胞的生物结构,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复制。
古菌是特殊的原核生物,适应高温等极端环境。
【正文】一、细菌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其特点如下:1.细菌形态多样,包括球状、杆状、螺旋形等。
2.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区别在于细胞壁的结构。
3.细菌具有多种代谢途径,例如厌氧呼吸、光合作用和异养代谢等。
4.细菌可以与其他生物共生或共病,对宿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5.细菌在食品加工、环境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真菌真菌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员,其特点如下:1.真菌体多细胞或单细胞,具有丝状菌丝的结构。
2.真菌靠分解有机物质为能源,并与其他生物建立共生关系。
3.真菌可分为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层菌类和球菌类等多个门类。
4.真菌在食品加工、药物开发和生态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部分真菌还具有产生毒素的风险,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三、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微生物领域的另一重要类群,其特点如下:1.原生动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分为泡沫虫、纤毛虫、变形虫等多个门类。
2.原生动物以摄取有机物质为主要方式,通常生活在水体或土壤中。
3.原生动物在食物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4.部分原生动物可导致疾病,如阿米巴原虫引发的阿米巴病。
5.原生动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改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06CO2+16NO-3+122H2O+18H++HPO2-4 138O2+C106H263O110N16P
呼吸作用
分解1个分子的藻要消耗138个分子的氧。此时容易造成水体腐败发臭, 水质恶化,产生的胺、酮、硫醇、吲哚等恶臭有害物质,使鱼、虾大 量死亡,也危害人的健康。
1. 裸藻门 单细胞,大多能运动,具1条鞭毛(少2~3条)。 细胞椭圆形、卵形、纺锤形或长带形;末端常尖细。 藻体多鲜绿色,少红色或无色(无载色体)。
虫)。
有性生殖:雌雄异体、卵生(线虫)。
四、主要种类
轮虫纲、线形纲、寡毛纲、甲壳纲、苔藓虫纲。
1、轮虫
在身体前端(又称头部)有1-2圈纤毛组成左 右两个纤毛环(又称头冠),纤毛经常摆动犹如 旋转的车轮,故名轮虫。杂食性,以细菌、霉菌、 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颗粒为食。
轮虫的作用:
占废水中的生物总数的5%左右,在低负荷时
在污水生化处理二沉池出水中出现的多为红斑瓢体虫。 杂食性:主要吞食污泥中有机碎片和细菌。颤蚓和水丝蚓,多为红 色,肉眼可见,为河流湖泊底泥的指示生物,当它们在水体中出现时, 说明水质好转。污泥减量;供鱼类食料。
4、浮游甲壳动物
包括枝角类水蚤和桡足类的哲水蚤、剑水蚤、猛水蚤等,是鱼类基 本食料,也是河流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示生物。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运行初期细菌→植物性鞭毛虫→肉足类(变形虫)→动物
性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污泥中微型动物活跃,主要是钟虫类出现,可单个活动, 其体内的食物泡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有时多个在一起呈放射 形分布。
在0.05ml混合液中有50~150只钟虫时,出水良好,
第三章-微生物药物的产生菌

自链霉素发现以来,抗生素的总量飞速增加,至2002年, 从微生物中分离了超过22,000 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包 含20,000种抗生素,放线菌(80%为链霉菌)占45%,真 菌占38%,其他单细胞细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和枯草杆 菌)占17%。
另外一组数据是至2002年,放线菌来源的抗生素约8700 种,真菌来源的4900种,而其他来源的细菌2900种。两 个统计大致相似。
❖ 根据作用机理建立筛选模型:
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细胞壁为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人体 细胞没有,因此有较好 的选择性) :
支原体 D-丙氨酸-D-丙氨酸二肽合成抑制 羧肽酶抑制 糖肽类抗生素的筛选 (二乙酰基-L-赖氨酸-D-丙氨酸-D-丙氨酸抵消万古霉素的作用) 细菌自溶NA超旋状态所特有 ❖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物质:增加通透性,使得药物进入细胞 ❖ 作用于细胞外膜 ❖ 作用于细胞外排泵:抑制菌体对药物的外排 ❖ 抗生素钝化酶抑制剂的筛选:
ATCC和ARS
ATCC收藏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所用的生物种类:细 菌、噬菌体、细胞株和杂多瘤、丝状真菌和酵母、植物 种子、原虫、藻类、病毒和抗血清、动物、植物等。
ATCC鼓励世界各地将生物体保存在ATCC, 它同时为研 究人员提供收费服务。2004年ATCC开设了新加坡和香 港两个亚洲发布中心。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的允许作为新药靶标的蛋白 被克隆,利用细胞做为体外筛选系统成为可能,同时机器 人和自动化系统的利用和发展,高通量筛选就应运而生。
高通量药物筛选是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 从大量的样本 中鉴别出对确定的分子靶标有作用的少量活性化合物的一 种技术。被筛选出来的化合物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 究而开发成为新一代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
DNA-DNA 杂交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

直接反映mRNA顺序而与编码基因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
序的比较来分析不同生物系统发育关系,序 列相似性越高,其亲缘关系愈近.
因此可以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资料构建
系统发育树和进行分类.
(四)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比较DNA和碱基组成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目前 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 方法. 1.DNA的碱基组成[(G+C)%] 2.核酸的分子杂交 DNA—DNA杂交、DNA—rDNA杂交、核酸探针
噬菌体对宿主的感染和裂解作用具有高度的特 异性,即一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或裂解某种细 菌,甚至只裂解种内的某些菌株.
所以,根据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不同
的噬菌型和利用噬菌体裂解这样的特异性进行 细菌鉴定.
这对于追溯传染病来源、流行病调查以及病原
菌的检测鉴定有重要意义.
(三)氨基酸的顺序和蛋白质的分析
宿主范围、传播方式及媒介、临床病理学特点
三、病毒的分类系统
z Order目
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科。
基因组不同,但有相似的基因组次序、结构及复制方 式,甚至编码相似的功能蛋白的共同保守序列。词尾 virales
– Family科 词尾 vivide
z
Subfamily亚科 Genus 属 词尾 virus Species种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
一、病毒分类机构
1966年莫斯科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 1973年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是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国际权威机构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芽殖电镜照片
假 丝 酵 母
4.生活史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质配、核配、 减数分裂、真菌、同宗配合、异宗 配合。
2. 真菌无性及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 种类各有哪些?
3. 图示酵母的生活史。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在特定位置上将 DNA切割成不同长度的片段,经电泳 分离后得到电泳图谱进行比较。酶切后 获得的DNA片段数目和大小不同。 常用酶切的对象: 线粒体基因组 rDNA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利用随机合成的单个寡核苷酸引物 通过PCR反应扩增靶细胞DNA,扩增 产物经电泳分离,可分析产物在不同 菌株之间的多态性。 适用于种以下水平的分类学研究。 也可用于遗传背景不清的靶基因的分 析。
三、准性生殖与异核现象
1. 异核现象与异核体 (1)异核现象:菌丝内含有两种 或多种不同基因型核的现象。 (2)异核体:具有两种或多种不 同基因型的菌丝体,称为异核 体
异核体的形成
自发突变
菌丝体融合 + 角变
2.准性生殖:
真菌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发 生低频率的基因重组的生殖方式
第三节 真菌分类
根 霉 接 合 孢 子
三、子囊菌门的真菌 1.脉孢菌属 • 属核菌纲 球壳目 粪壳科
2.赤霉属
座属 菌核 科菌 纲 球 壳 目 肉
3.虫草属
属核菌纲 球壳目 麦角菌科
四 半知菌类
1. 曲霉属 (Aspergillus)
菌丝发达分 生孢子梗从足 细胞上长出, 顶囊小梗单层 或双层,分生 孢子颜色各异。 生产酶制剂; 产生毒素。
目前真菌界(Fungi)的实际范围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 Zygomycot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半知菌类 Fungi Imperfcti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

三、传染病的防疫原则及措施
•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预防措施 1)从有资质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处采购动物 2)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 规程进行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 3)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4)彻底消灭饲养室内外的野鼠 5)大动物接种疫苗 2. 控制措施 1)重要传染病感染要及时捕杀、消毒、隔离 2)大动物隔离治疗 3)不明死亡原因要剖检明确诊断
1. 病毒性疾病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n) •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unyaviridae, Hanta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毒野鼠和实验大鼠 传播途径:咬伤接触传播,气溶胶吸入 易感动物:大鼠 • 临床症状:无症状,人感染后得流行性出血热 • 诊断: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 预防和控制: 预防:饲养区内外捕杀野鼠,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位购买动物。 控制:捕杀血清学检查阳性大鼠,消毒、隔离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GF/GN动物 无 无 SPF动物 无 无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统计学价值
准确
少 好
准确
少 可能好
有疑问
多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可能好
很低 约100% 可能 很高
专门训练
高
较高
CL
CV
半屏障系 统
开放系统
亚高效过 滤
不处理
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
一般
一般
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1.4 1.8-2.0 mm 0.1 mm 0.18 µm
光)时的分辨率
在对细菌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时,油镜最常使用,也最为重要。
1.3 细菌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一般构造: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 特殊构造:部分细菌具有的或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构造
1.3.1 细菌细胞壁
wall)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 (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是一层较坚 细胞壁( 厚实、略有弹性的结构,约占细胞干重的10 10% 25%。 韧、厚实、略有弹性的结构,约占细胞干重的10%∼ 25%。
(4)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 简单染色法 正染色 鉴别染色法 死菌 负染色: 荚膜染色法等 细菌染色法
活菌:用美蓝或TTC(氧化三苯基四氮唑)等作活菌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
鉴别染色法
C.Gram(革兰)于1884年 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 细菌的染色方法。
O-特异侧链(O-specific side chain,或称O-多糖或 O-抗原)
脂多糖 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
类脂A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 ☆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1.1.3 螺旋菌 弧菌
螺旋菌
螺旋体菌
1.1.4 其它形状
柄杆菌(prosthecate bacteria)
细胞上有柄(stalk)、菌丝 (hyphae)、附器 (appendages)等细胞质伸 出物,细胞呈杆状或梭状, 并有特征性的细柄。 一般生活在淡水中固形物的 表面,其异常形态使得菌体 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 能有效地吸收有限的营养物;
肽聚糖
目前所知的肽聚糖已超过100种, 在这一“肽聚糖的多样性”中,主 要的变化发生在肽桥上。
B、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特有的化学成分,主要 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 壁磷壁酸,它与肽 跨越肽聚糖层 聚糖分子间进行共 并与细胞膜相 价结合,含量会随 交联的膜磷壁 培养基成分而改变 酸(又称脂磷 ,一般占细胞壁重 壁酸),由甘 量的10%,有时可 油磷酸链分子 接近50%。用稀酸 与细胞膜上的 或稀碱可以提取。 磷脂进行共价 结合后形成。其含量与培养条件关系不大。可用45% 热酚水提取,也可用热水从脱脂的冻干细菌中提取。
测量方法
显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后根据放大倍数进行测算
细菌大小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
干燥、固定后的菌体会一般由于脱水而比活菌体缩短1/3-1/4;
染色方法的影响,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的菌体较大;
幼龄细菌一般比成熟的或老龄的细菌大;
环境条件,如培养基中渗透压的改变也会导致细胞大小的变化。
光学显微镜物镜的特性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比较
肽聚糖(peptidoglycan),90% 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 质复合物(mucocomplex),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 特有成分。 磷壁酸(teichoic acid),10% 结合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
在工业微生物学中,将涉及细菌和放线菌的病毒——噬菌体。
1 1.1 个体形态 球状 基 本 形 态 杆状
恐状
1.1.1 球菌
双球菌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 链球菌 椭圆形,不同种的 球菌在细胞分裂时 会形成不同的空间 排列方式,常被作 为分类依据。 八叠球菌 四联球菌
葡萄球菌
1.1.2 杆菌 单杆菌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 双杆菌 一般其粗细(直径) 比较稳定,而长度则 常因培养时间、培养 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 化。 球杆菌 杆状细菌的排列方式常因生 长阶段和培养条件而发生变 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链杆菌
第三章 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功能及 重要的工业微生物
Eubacteria (真细菌界)
Archaebacteria (古细菌界)
Eukarya (真核生物界)
Carl Woese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细胞核 原核细胞 细胞器
原核细胞 有明显核区, 无核膜、核仁 无线粒体,能 量代谢和许多 物质代谢在质 膜上进行
真核细胞 有核膜,核仁 有线粒体,能量 代谢和许多合成 代谢在线粒体中 进行
核糖体
分布在细胞质 分布在内质网膜 中,沉降系数 上,沉降系数为 为70S 80S
真核细胞
原核微生物 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 氏体和衣原体等, 在工业上有重要作用的原核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真核微生物 主要的真核微生物有: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 (大型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在工业上有重要作用的原核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非细胞微生物 各种病毒
球状菌
乳链球菌 (Streptococcus lactis )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 coli ) 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
杆状菌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 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 螺旋状菌 迂回螺菌 (Spirillum volutans)
贮藏磷元素;
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异表面抗原的物质基础; 可作为细菌分 类、鉴定的依据
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力,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 体的作用;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外膜 外膜蛋白 肽聚糖
周质空间
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 D、周质空间
革兰氏阳性细菌周质空间
又称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 又称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 的狭窄空间(宽约12~15nm),呈胶状 12~15nm),呈胶状。 的狭窄空间(宽约12~15nm),呈胶状。是进出细胞的物质的重要中 转站和反应场所。存在着多种周质蛋白( 转站和反应场所。存在着多种周质蛋白(periplasmic proteins)— ) 水解酶类、合成酶类、结合蛋白、受体蛋白。 水解酶类、合成酶类、结合蛋白、受体蛋白。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A、肽聚糖
埋藏在外膜层之内,是仅由1-2层肽聚糖网状分子 组成的薄层(2-3nm),含量约占细胞壁总重的10%, 故对机械强度的抵抗力较革兰氏阳性菌弱。
没有特殊的肽桥,只形成较为疏稀 、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 (只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发现)
C、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蛋白。有20余种,但多数功能尚不清楚。 孔蛋白(porins)是由三个相同分子量(36000)蛋白亚基组 成的一种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一直径约1nm的孔道,通过 孔的开、闭,可对进入外膜层的物质进行选择。 非特异性孔蛋白 可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 的任何亲水性分子 特异性孔蛋白 只容许一种或少数几种相关 物质通过,如维生素B12和核 苷酸等。 脂蛋白(lipoprotein)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 肽聚糖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
(2)细胞壁观察 )
细菌超薄切片的电镜直接观察
质、壁分离与适当的染色,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壁
机械法破裂细胞后,分离得到纯的细胞壁
制备原生质体,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3)细胞壁的功能 ) 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机械性或渗透压) 1) 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机械性或渗透压)的损伤 2)作为鞭毛运动的支点 3)为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所必需
涂片固定
结果:
阳性菌——紫色 紫色 阳性菌 阴性菌——红色 阴性菌 红色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番红复染
革兰氏阴性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
Figure 1 - A Gram stain of Gram + Staphylococcus cells.
Figure 2 - Gram stain of Gram - E. coli cells
磷壁酸主要生理功能: 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增强细胞膜 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
二价阳离子,特别是高浓度的Mg2+。的存在, 二价阳离子,特别是高浓度的Mg2+。的存在, 对于保持膜的硬度,提高细胞膜上需Mg 对于保持膜的硬度,提高细胞膜上需Mg2+的 合成酶的活性极为重要。 合成酶的活性极为重要。
磷壁酸的结构
方形细菌(square-ahaped bacteria)
星形细菌(star-shaped bacteria )
正常形态 异常形态 环 境 条 件 恢 复 正 环境条件的变化: 常 化恘愁 悩 形态 愗悩 的 正常 异 常
1.2 细菌细胞的大小
一般细菌的大小范围:
0.5-1 µm (直径)
0.2-1 µm (直径) X 1-80 µm(长度)
0.3-1 µm(直径)X 1-50 µm(长度) (长度是菌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而非实际长度)
形
状
菌 种 名 称 亮白微球菌 (Micrococcus candidus )
直径或宽× 直径或宽×长(μm)
0.5 ∼ 0.7 0.5 ∼ 1.0 0.8 ∼ 1.0 0.4 ∼ 0.7 × 1.0 ∼ 3.0 0.6 ∼ 0.9 × 1.5 ∼ 6.0 0.8 ∼ 1.2 × 1.5 ∼ 4.0 0.9 ∼ 1.7 × 2.4 ∼ 5.0 0.3 ∼ 0.6 × 1.0 ∼ 3.0 1.5~2 .0 × 10~20 1.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