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案(优质)

合集下载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共3篇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共3篇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共3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引言《太空一日》是一部关于太空的科幻小说,作者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详细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惊险的太空世界。

此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第一部分:阅读活动1. 阅读目的通过阅读小说,了解太空探索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太空中各种现象的特点和原理,加深对太空的认识和理解。

2. 阅读任务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前景* 太空船的构造和使用* 太空中各种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太空食品的加工和储存* 卫星和宇宙尘埃的特点和用途*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3. 阅读策略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词汇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和词汇,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小说。

* 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解能力。

* 阅读小组:建立阅读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第二部分:写作活动1. 写作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两个写作任务:* 书评:根据阅读体验和理解,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书评,表达对小说的看法和评价。

* 太空故事:根据小说中的情节或主题,选取一个角色或事件,以此为基础,发挥想象力,自行创作一篇500字左右的太空故事。

2. 写作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交流讨论: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和帮助,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 模仿创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书评和太空故事,供学生模仿和借鉴,从中体会到优秀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 满足兴趣:写作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自由度,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掘更多的素材和创意。

结语通过对《太空一日》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太空探索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太空中各种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22 《太空一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22 《太空一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紧张 放松 非常痛苦 难以承受
解脱痛苦
轻松舒服
激动得说不 出任何话
2.第二部分,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了哪 些景象?(提示:从内容中提取信息,要着眼在
句段中,抓取关键词句,提炼有效信息。)
(1)看地球是一段弧; (2)各大洲和各个国家; (3)祖国的首都和各个省份; (4)类似棉絮状的悬浮物。
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 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 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 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 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 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此外作者在 叙述中,对时间、 数据等都表述得详 细、准确,也反映 了航天员严谨、科 学的态度。
2.“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 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经过中国上空时,我 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 飞过。”同是写在飞船上俯瞰地球所见,“准确” 和“大概”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意外
心理或举动
第三次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 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 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太空旅行的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太空旅行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难点: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出重要的信息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把握文章脉络。

3. 深入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共同探究答案。

4.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际太空探索的进展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及写作特点。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有关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及时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太空一日》教案(第1课时)

《太空一日》教案(第1课时)

《太空一日》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浏览中借助小标题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

3.用任务链来驱动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

◎教学过程:一、比对标题,思考追问1.同学们刚刚学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请问你最初读这篇课文的标题时,读到了哪些信息?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你又能在标题中获得哪些信息呢?明确:从《伟大的悲剧》这一偏正短语式的标题,可以看出这场探险的结局是令人悲伤的,但是作者茨威格对它的评价却是“伟大”,可以看出作者对此给予高度的赞誉。

从“伟大”与“悲剧”这一对看似不协调的词语中,我们便产生了阅读探究的兴趣。

而从《太空一日》这一标题,我们可以看出此次的探险地点与众不同,是在太空,时间持续为“一日”。

虽然题目中没有出现评价性的词语,但是也能感受到一份神秘邈远,同样也能激发起读者一探究竟的热情。

2.任务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标题出发,采用“添枝加叶”的方法来说说自己还想从中读到哪些内容。

也可以利用课文的助学系统提问,但不能照搬书上原题。

要求:全班分为四个小组,首先每人提出一到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写在纸上;然后小组内交流研讨,每组推选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示例:谁在太空进行为期一日的探险?航天员们使用了哪些航空设备才能开展太空一日的探险活动?在太空一日,宇航员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远离地球的太空一日,宇航员的探险活动幵展得顺利吗?在太空一日的探险过程中,宇航员的心理状态如何,有什么可以跟后来者及读者分早的?设计意图:旨在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从学生学习的已知经验出发,立足于标题本身,促发他们多角度思考。

在对比与追问中体会文章标题的高度概括性,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带着阅读任务”浏览本文;另一方面,也能提醒学生关注文中小标题的作用。

二、立足标题,快速浏览1.本文4 500余字,在9分钟之内完成浏览。

依据各部分小标题的提示,随手勾画出“我”的心理感受的词句及疑难字词。

(完整版)【公开课教案】《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完整版)【公开课教案】《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

2、浏览全文,学会关注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英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利伟的英雄形象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二、重点:积累基础知识,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

三、难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四、教法、学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

刚才老师播放的视频就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实录,今天就来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共产党员。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38岁的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三、写作背景介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后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检查预习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严谨:严密谨慎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教案《太空一日》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教案《太空一日》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可是,他是这样描述的: 9 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
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 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火箭起飞了。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起飞,返航。足以永载史册的瞬间,宇航员的笔下依然是冷静克制的 叙述,对此,你如何看?回顾开篇新闻,再次朗读,读出新感受。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速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 再读课文,学会从小标题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3. 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小标题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课件展示法、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图片,以播音员口吻播报新闻 (二)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这一天,短暂又漫长。掩卷沉思,你对杨利伟的哪些经历印象深刻? 那么你知道全文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 ——事情发展顺序(火箭升空——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生阐述,引导学生关注小标题。) (三) 静心细读,思考讨论: 我们发现这些标题都是一个小句子却没有标点符号。 你会给这些小标题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要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服大家。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第一小节: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升空)】
从杨利伟对自己在起飞阶段的痛苦描述来看,似乎可以加“!”;可是 在行文叙述中,作者却很克制,“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 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极点”和“真的”都有强烈的修饰和情感色彩, 可是作者还是用了“。”从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航天员的严谨以及亲历惊险时 的冷静、镇定。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圈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2.跳读文章,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深入理解“英雄”的含义。
教学重点: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材料,深入理解“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学习结合语句,分析人物品质,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体会情感
理解英雄
品读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英雄”的内涵。
理解关键语句,感受杨利伟的爱国之情。
结合现实
对话英雄
结合钟南山院士的材料,说说对英雄的认识。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英雄。
课堂小结
品读文中语句
分析人物形象
感悟作者情感
探讨“英雄”内涵
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回顾内容
初识英雄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学会提取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品读人物
走近英雄
一、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感受杨利伟的精神品质。
建议:关注险情发生时杨利伟应对的语句。
二、文中写到“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请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材料导入
思考英雄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震惊世界,举国哀悼。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称他们是“我们的7位挑战者号英雄”。
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称为英雄吗?
你认为杨利伟可以称为航天英雄吗?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太空一日》优秀教案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案22、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莫大的勇气来去正视从未发生的突如其来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难点:学习杨利伟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清醒的头脑。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

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我国对太空开拓探索的前线人员,他就是我们的人民英雄——杨利伟。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重点字炽热(chì)负荷( hè)模拟(mó)轮廓( kuò)遨游(áo )严谨(jǐn)弧(hú)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烧灼(zhuó)...2.词语解释(1)释然:疑虑消除。

(2)负荷:担负,承担;承担的压力和痛苦。

(3)严谨:严密周到。

(4)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

(5)烧灼:高温炙烫。

(6)五脏六腑: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7)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8)耐人寻味: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

经得住认真体味。

(9)惊心动魄: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二)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
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失重状态下人产生的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明确: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

深沉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明确: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遨游太空、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明确:①“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②“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

”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三: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三、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
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严谨、
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