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 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Y)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Y)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加)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时代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
理论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3、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③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①“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绪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5.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6.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C.十月革命的胜利;8.D.剩余价值的发现.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原课后复习及思考答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②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③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开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开展其自身。
它之所以是开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世界,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其进展批判的研究,剔除错误,吸收合理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它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的开展完善自身。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等继承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畴的理论,必须是根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本质相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局部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深刻性,以及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提醒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开展规律,并能动的改造世界。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1.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特征,回答关于世界的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对立的观点或看法。
特征: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回答了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回答了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形成了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念。
回答了世界时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含义、内容、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发展的历史而提出来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必须对物质和精神这两类现象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成其为哲学。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了一派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也是不同哲学派别进行斗争的焦点。
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3.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概念内容、存在形态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大全word精品文档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2012-2013 第 1 学期1.2.3.4.5.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当代价值?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P40-4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P4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P45-46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P46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P47 第一段9.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P57-58 参考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规律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要在对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形式正确把握的前提下作出选择。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人生目标 11.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6 12.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69 13.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P69 1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P70-711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5.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6.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C.十月革命的胜利;8.D.剩余价值的发现.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一论断: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C.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1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B.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学说;C.唯物论和辩证法;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1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17.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A.吧实践当做物质性发的活动;B.是否强调人的主体性;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B.马克思这一天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
2.恩格斯说:“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左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做到这一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将被发现。
”这段话说明:A.唯物史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B.马克思主义和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没有任何差别;C.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D.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是一脉相承的。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A.巴黎公社起义;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C.英国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包括: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B.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C.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D.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B.列宁主义;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D.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由在于:A. 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D.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7.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大课题。
这一课题的提出:A.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B.符合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C.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已经过时。
8.2007年以来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隔危机,让欧洲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
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
“马克思又成了时尚”这一现象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他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B.它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它属于传统文化;D.它具有实践性、正确性、开放性和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理论联系实际;B.一切从实际出发;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外历史上致力于救世济民的思想家对美好社会理想的种种设计和构想的区别在于:A.前者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后者没有找到解放的切实途径;B.前者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后者缺乏科学的理论;C.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D.前者是人类伟大的事业,后者仅仅是一种社会理论。
11.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特征是: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B.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2.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吧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的基本问题;B.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时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
4.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6.“理在事先”。
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7.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着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8.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9.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
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时空性;D.可知性。
10.“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是“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这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根本区别。
12.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关系正确表述的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之间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13.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实践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
这说明: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物质运动时时空的形式。
14.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B.人民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D.时间随人的感觉变化而变化。
15.20世纪70年代,印度发现了脱离人类社会而由狼抚育并与狼共同生活的“狼孩”。
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不仅反映自然而且反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