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三篇上篇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立,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
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意大利人建立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
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管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局部,而日本人那么根本上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根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3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
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适宜。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拟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局部,而美洲的院落那么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局部,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那么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奉献给城市。
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局部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那么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当我翻开《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街道灵魂深处的大门。
芦原义信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街道这一日常空间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密码。
在书中,芦原义信先生首先探讨了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他指出,建筑是构成街道的重要元素,而街道则为建筑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以往,我们在规划和设计建筑时,往往只关注单体建筑的美观和独特性,却忽视了建筑与街道整体的协调性。
这导致了许多街道景观的混乱和无序。
然而,真正优美的街道应该是建筑与街道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
建筑的风格、高度、色彩等都应该与街道的尺度、比例相适应,共同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
书中还提到了街道的尺度问题。
芦原义信先生认为,适宜的街道尺度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和亲切的感受。
过于宽阔的街道会让人感到疏离和孤独,而过于狭窄的街道则会让人感到压抑和局促。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为了追求交通的高效和便捷,我们往往建造了宽阔的大马路。
这些大马路虽然满足了车辆的通行需求,却破坏了街道原有的人文氛围。
人们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很难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难以体验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相反,那些尺度宜人的街道,如欧洲的一些古老小镇的街道,往往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促进商业和社交活动的开展。
街道的界面也是影响其美学价值的重要因素。
芦原义信先生强调了街道两侧立面的连续性和韵律感。
一个具有良好界面的街道,其立面应该是连贯而有节奏的,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门窗的排列组合等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韵律。
这种韵律感不仅能够增加街道的美感,还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街道界面的破碎和杂乱,建筑风格的不统一、广告牌的随意设置等都破坏了街道的整体美感。
此外,芦原义信先生还关注到了街道空间的细节处理。
比如,街道上的路灯、座椅、垃圾桶等设施,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对街道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精心设计的路灯不仅能够提供照明,还能够成为街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张舒适的座椅能够让人们在疲惫时有地方休息,增加街道的亲和力;一个合理设置的垃圾桶能够保持街道的整洁,提升街道的环境质量。
街道美学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街道的构成i.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
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
所以他们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3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
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
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街道的美学 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2010-10-04 17:34:59背景介绍: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
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在60年代,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全书概述:《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本书的组织结构:本书分为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两本,我认为在街道的美学里,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的角度来阐述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街道的美学》的作者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成书写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收入该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和“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来许多独到见解。
——译者伊培桐一直以来,诸如我这类初出茅庐的建筑生总喜欢把自己定义为设计建筑的设计师,对周边环境的评判往往是过多的出于对建筑本身的造型与风格的考虑,常常忽视“建筑”与“街道”之间空间的“内”与“外”的转变,认为建筑围合的就是街道,街道是依附于建筑存在的,只要把建筑放在了总平面上,剩余的空地就是道路、广场和绿化的随意拼凑。
而读了《街道的美学》中的街道的构成一章时,才真正的懂得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
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
其生存能力就像是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
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街道和其两旁的建筑必然是和谐相处的,我们应该树立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发掘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街道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地位无法替代。
在书中,作者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详细的介绍了意大利和日本的街道构成区别,认为意大利的街道是由街道两旁排满的建筑形成的封闭空间,也是由于其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的美丽的街道,建筑和街道都可以反转成为“背景”或“图形”,也就是说在意大利的空间中,内外空间是存在反转的可能性的(如图1)。
而日本的街道与建筑是存在必然的“背景”和“图形”关系的,内外分界明显(如图2)。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第一篇:《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造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代表作有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因为他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对日本和西欧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他又归纳了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心结合,从细节出发,令人敬佩。
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角度来阐释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本书是芦原义信对自己的空间设计观念的理论书。
在书中,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街道形式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
把外部秩序引人内部秩序中,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
在城市的美化方面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市民在室内看不到这个花园,室内外是隔绝的。
最终花园城市只是让市民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却无法去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
对街道的分析是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他没有罗列数据,没有大段论证,而更多是以一种游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他对一个城市和承载着城市灵魂的街道空间的感知。
芦原义信在论述小空间的价值曾阐释国他对小的理解,他说,右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在本书中,他一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研究了,在小空间一章的论述中,我们明显发现了他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
街道空间的美感并不仅仅源自于围合成街道空间的建筑本身,而更多的来源于由这些建筑所确定的街道内部空间的尺度和布局。
换句话说,对一条街道的评价与鉴赏,应该更多的把眼光放在街道内部空间不是外墙,街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构成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为街道内部空间提供骨架的支撑。
空间作为人们交往活动的载体而存在的,街道空间不但是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的场所。
《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所读书名】:《街道的美学》【书目作者】:芦原义信(日本)【书的出版时间】:2006.06.01【读书时间】:2009年11月【内容摘要】:本书主要是从作者本国的历史、自然环境条件、风俗习惯、街道的各种现状问题等角度和方面,运用自己的一些研究和理论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成功实例,提出了符合日本现状的一些街道美化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 建筑建筑群个人空间空间尺度自然环境风俗一、建筑,建筑群,属于人的空间在学建筑学的基础知识时,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建筑形体上,设计时总是会把自己的喜好、想要张显的个性加到建筑上去,此时的体验是停留在个人的。
大三学习一些城市规划的课程,所以开始考虑的范围会是一个建筑群体,我体验到的也是协调建筑、公服、绿地等的一些关系以及同周边环境的一些关系,同样比较注意多个建筑形成的图形的美观,此时个人的喜好已经开始淡薄了,更多是寻找一种合理性。
大四学更多的住专业知识,这才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建筑和略微的规划知识。
在通过多门课程的接触中,我开始对建筑设计有点认识,真正的把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考虑到设计中去。
不管什么设计,什么空间,它都是供人来使用的,而且绝不是我这个设计者个人的使用,它们属于人们。
在这里,个性再也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能解决问题。
在这里,做为一个建筑学学生,我必须在经济、人文、社会等各种力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信念,既能代表最普通、最广泛的大众需要,又能支撑我去为之努力。
芦原义信作为享誉世界的规划大师,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国人的关切,对工作的热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细心的生活观察以及多年实践,总结出了许多理论和知识。
《街道的美学》文字和理论通俗易懂,作者从根本上为了人,肯定人的存在,提出要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并且鼓励国人去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二、芦原义信生平及其理论简介芦原义信(1918一) 著名的日本现代建筑师,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曾在马歇·布劳耶事务所工作,1956年在东京创建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背景介绍:芦原义信(1918 —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建筑师的履历书》。
主要观点:《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街道的美学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
重点阐述何谓一个美的街道。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东西方对于街道空间和景观的理解不同,使我们对街道空间和景观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尤其是作者对意大利和日本街道分析和理解。
引人入胜般让我重新省视城市街道的美学概念。
作者对于东西方街道的认识令人叹服,虽然作者来自日本,但推崇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
在以前学习中,我曾认识过意大利城市威尼斯肌理,初学时并没有感受到街道的美丽。
意大利对于外部空间的热爱在于街道和广场。
鲁道夫说过,街道是意大利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
广场是意大利人为人们外部空间交流建设的场所,相反英国人为人们不会面的休息场所而修建公园。
在意大利街道的地图上,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含糊的概念。
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与街道这样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是近似的。
而从格式塔心理学来分析意大利地图背景与图形关系,发现意大利的城市中可以把街道看成“图形”的构成方式。
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具有反转性。
而作者讨论的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值D/H,与我们在街道上的尺度感和欣赏街景式的视觉角度有关。
但是现今建筑的巨型化,即使现在的大多街道D/H的值与历史上近似,也失去了过去街道的亲和感。
而现代发展也给街道带来不同改变,日本古京都街道D/H值为1.3,应该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舒适人的尺度。
但与美国现代城市相比却有矮小之感。
在日本街道的庞然大物的汽车,在美国街道上却是小车一般。
也就是说街道D/H的比值很恰当,但与进入街道物体大小不平衡,也会出现如上尴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付超 12140051011一、概述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列举大量日本和西方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上的异同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
此书对我们在对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之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大量作品来说明这些理论,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很有说服力,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面的研究成果。
这本关于外部空间理论分析的重要文献并不仅仅是理论和实例的罗列,而是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空间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形成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秩序规律。
书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所以说,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为建筑及相关领域奠定了研究模式,也在实践上为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
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
我想在我们的城市中这并不难理解。
二、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的第一章中充分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东西方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的空间构成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1、对于内外空间领域的认知作者通过对日本的欧化住宅的生活起居、西洋式饭店和日本温泉观光旅馆的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分析比较,发现了人们对空间的本质关注的不同点。
在日本的全盘欧化的住宅和温泉观光宾馆中,虽然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基本相同,但是行为方式却存在明显差异。
日本人将欧式住宅的客厅和宾馆的公共空间作为内部空间秩序看待而脱鞋、穿着睡衣生活的区域;在西欧这些空间则是穿着鞋生活的外部空间秩序的延伸。
在街道空间的概念的形成上,芦原信义认为“西欧将街道空间延伸到住宅内的客厅部分,是一种外部秩序主导的空间系统,家与街道在空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的街道空间是处于门锁和城墙之间的一个含混的空间,是一个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系统,家被看作‘内’街道则被视为与个人无关的‘外’”。
2、墙——区隔空间场域的结界构成建筑内部空间的基本条件是边界概念的实体化,边界所承担的首要意义便是“内部”与“外部”的认知。
墙,这一支撑性的力学结构,自然构成了不同意义空间的一道有形区隔。
有形的墙壁承担着分隔人造建筑物与外部物理空间的功能。
墙内是意义秩序的内部,墙外则是意义秩序的外部。
以西欧砖石结构建筑为例,厚实的墙壁在空间及心理上都是一道区隔内外意义秩序的结界,一种防御性的精神结构,区隔了家庭私用空间与社会公共空间。
而日本土木结构建筑则打破这一原则,墙极薄且不确定,可以说是一道非实体化的心理“结界”。
介于梁柱之间的一块块开敞空间,皆可成为临时的流动性“墙壁”,内外的空间则主要靠玄关的脱鞋处来区隔。
日本式建筑从本质上即否定实体性“墙”的存在,相较于西欧高视线站立的“墙型文化”,更为偏重于低视线坐式的“榻榻米文化”。
3、庭院在城市形成时能看见街道的意义并富有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
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
悉尼在住宅大门和街道之间的庭院种满鲜花,庭院延伸到街道上。
日本的住宅区中相当于前院的空间极为罕见。
意大利这个国家尤其是把街道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在街道上度过大部分空闲时间,在街道上喝咖啡和聊天。
日本的居民更加强调私密性,住宅前面的庭院包围在围墙之中,在悉尼或是意大利、希腊国家,则是把自家的私密空间延伸到街道上。
日本建筑典型特征就是无前院,内部空间渗透到外部空间之中,大人看管小孩从隔扇之间的露洞观察,而从建筑的外面看不到建筑内部,增加私密性。
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
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
三、街道的美学要素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详细分析了组成街道的各个部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类型、D/H、广场的构成原则、阴角空间、室外雕塑等附属物),并用其在实际项目中的时间来说明街道空间美学评判要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1、D/H值芦原信义设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
在街道设计中,D/H很重要,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
D/H=1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
这与人们在街道上的尺度感和欣赏街景式的视角有密切关系。
虽然现在很多街道的D/H值与历史上的街道相同,但是由于现今建筑尺度的巨型化,曾经很有亲和力的街道尺度也不复存在,街道的尺度对人们来说要宽阔得多。
2、广场作为街道的中心,是外部空间最为活跃的单元。
作者认为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3)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此外作者还认为,广场应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是热闹且有生气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封闭的空间,高质量的封闭式的外部空间构成方式应合理利用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
阴角空间所形成的封闭性强、亲切的空间模式是其强力推荐的街道构成方式,以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广场为代表的下沉式空间处理手法也具有很好的构成效果。
3、城郭街道的边界是最吸引我们视线的,芦原义信将人在观察街道形态时所看到的景象分为两种: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
在设计中重视俯角10度作为设计的重点。
目前“第二次轮廓线”的设计没有得到重视,其不确定性造成了现状亚洲街道景观的模糊。
以往的设计中只重视了“第一次轮廓线”的设计,在广告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更应重视“第二次轮廓线”的设计。
令人遗憾的是,在绝大多数现代工商业大城市中,二次轮廓线往往都占据了大部分视野,这意味着商业广告促成的符号消费正在不断蚕食着人们对生存空间的既定认知,意义场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经验主体则迷失在灯红酒绿的霓虹招牌之间。
一次轮廓线不断被二次轮廓线取代,建筑的形式意味逐渐趋于一致,大量“火柴盒”如同生产线上的工业制成品一样机械平庸。
反观古典建筑,大多具有富丽堂皇的“正面性”,及左右对称的“纪念性”,其在设计建造之初便已考虑到超出物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审美价值及历史。
4、照明作者认为照明为城市夜景增添了不少气氛,为了形成白天的效果,光源应从建筑的上方照射;为造成夜晚的气氛,光源应尽量低或进行局部照射。
城市照明已成为城市夜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灯光的照射高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启动城市照明规划,照明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项规划,城市的夜景已成为城市展现自己魅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四、读《街道是美学》的意义读到作者的城市街道构成的论述,我们不妨来观察一下青岛的街道空间。
在现在的社区,或者是商业区中,总有许多“无用的”空间,它们大多为空洞的绿地所覆盖,说是公园太小,说是庭院又太大,本质上只不过是建筑与建筑间剩余的空间,人影稀少,大人、孩子都不愿意停留,而又抱怨没有地方休憩。
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空间积极地利用起来,借鉴小型休息区域设计的方法,结合建筑“阴角”空间的设计理论,创造出更多的富于人情味的、安静的、别有洞天的休憩空间,或许就能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同时也能满足当代都市人追求安逸、平静的大众心理,从而给生活在嘈杂都市中的人一个易于思考的空间。
现今的人们对于空间意义上的认知上约略与日本相同,对待外部街道空间并不是很重视。
从卢原义信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的构成观点来看,虽然在一些老街的遗迹上还能发现传统街道的影子,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青岛的街道已经大多变为纯功能性的街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体现了国际主义的功能性和社会状态的象征性,而抛弃了传统城市的亲和力。
这样的街道空间缺失了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历史上街道所形成的收放自如的、具有宜人尺度的空间不复存在。
所以当读到芦原义信的著作时更加感到建立正确的外部空间概念的重要性,而且有必要进行在民众中进行观念的普及,积极努力建设我们的街道的美学。
芦原义信最后还记述了关于空间的考察和对世界不同街道的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正如他在书中所讲,“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因此,世界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岛传统的里院式民居还存在,具有很大的空间魅力,是青岛民居及街道特征的历史载体。
在当今城市建设的热潮中,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竖立良好的空间概念、利用高度发展的科技手段,研究理解现今的城市文脉,保留优良部分,改善不合居住的恶劣部分,尽可能创造适合生活的富有人情味的外部街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