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4.4中国地理课时作业
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地理

第二轮提高补短专题复习——中国地理(一)疆域与人口1.疆域与行政区划●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_____、太平洋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_________穿过南部-台、粤、桂、云或滇,大部分位于_____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很宽很广—南北气温差异、东西时间差异,四至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疆域辽阔,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并且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海洋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P8~10 2.人口与民族●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过多、过快、计划生育)●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黑河—腾冲一线,东部多、西部少)●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少数民族-东北、西北、西南,边边角角;汉族-中东部;各民族一律平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
西藏自治区:藏族。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
台湾省:高山族。
福建省:畲族。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环境●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影响河流水系)(山脉纵横交织-主要的山脉;地形复杂多样—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及不足。
山地、丘陵以及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
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山区在农业的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
但与平原相比,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生态相对脆弱,自然灾害较多等。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作业(2013·海淀期末)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
读图回答1~2题。
①云南傣家竹楼②山东威海海草房③广东开平碉楼④福建客家土楼1.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解析:云南傣家竹楼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具有防虫防潮的功能,云南降水多,光照不足,排除A。
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客家土楼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
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故选B。
答案:B2.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广东开平碉楼具有西方建筑风格,是英国殖民者入侵后所建,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
答案:C(2013·长沙模拟)下图为“吉林省聚落演变图”。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聚落密度越大的区域( )A.人口密度越大 B.聚落数目越多C.城市服务功能越多 D.建筑物密度越大解析:从聚落密度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聚落数目,图示为100km2的聚落数目,可知聚落密度越大,聚落数目越多,故选B。
答案:B4.1990年吉林省的聚落密度大致( )A.由南北两侧向中部递减B.由东西两侧向中部递减C.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减D.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解析:由1990年聚落密度分布图可以直接判读得出结果,故选C。
答案:C5.从1820年到1990年吉林省的聚落密度有显著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政策变化②气候变化③交通线建设④地形变化⑤农业发展A.①③⑤ B.①④⑤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气候和地形是一个地区比较稳定的因素,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而政策的变化,交通线建设,农业发展则会引起一个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交通通达度的提高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则会吸引人口的迁移、流动等,故选A。
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时作业:第4部分综合训练4(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时作业:第4部分综合训练4(Word版含解析)综合训练四一、选择题(2019·湖南省怀化市二模)2019年央视春晚《“儿子”来了》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表为中国三个区域人口老龄化变动情况表。
据此完成1~2题。
A.人口增长B.人口基数C.自然环境D.人口迁移2.下列关于三个地区人口老龄化情况变动的叙述,合理的是()A.2005至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出生率提高B.西部地区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C.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迁出到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D.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低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东部大于中西部,结合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判断形成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故B项正确。
第2题,2005至2010年沿海地带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劳动力年龄人口迁入,故A项错误;西部地带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因为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迁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东部沿海地区老龄人口比重高,并未出现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故C项错误;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降低,D项正确。
答案:1.B 2.D(2019·广东省汕头市二模)国内外学者运用智能交通卡数据(SCD)研究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点问题。
地铁智能交通卡数据记录了智能交通卡卡号、刷卡进站站点、进站时间、乘坐线路、刷卡出站站点、出站时间。
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以半小时为时间间隔统计了2019年4月14日北京市进入和离开地铁的乘客数量(如图)。
根据材料,完成3~5题。
3.运用地铁智能交通卡数据进行地铁客流时空分布研究具有的优势不包括()A.数据详细地记录了居民出行的全部轨迹B.数据结构简明,只包含地铁出行的客流C.以地铁站点信息为基础,可兼容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D.数据详实、精确地记录了乘客的检入和检出时间与地点4.根据客流量最高峰值的对比,北京地铁客流量的晚高峰拥挤程度低于早高峰,这是由于()A.乘客上班出行时间弹性较大B.乘客上班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C.乘客下班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D.乘客下班出行时间弹性较大5.从出发与到达时刻客流量的相关度,可以推测出大部分乘客的乘车时长约为()A.半小时B.2小时C.4小时D.10小时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地铁智能交通卡数据只包含地铁出行的客流;其数据详实、精确地记录了乘客的检入和检出时间与地点;以地铁站点信息为基础,可兼容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但不能详细地记录居民出行的全部轨迹。
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4.2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4.2地区可连续发展课时作业(2013 ·南平质检 ) 以下列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表示图。
读图完成 1~ 2 题。
1.依照资料解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加率高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解析:结合图例、所学地理知识解析图示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但人口自然增加率较低,人口机械增加率较高, A 项错误。
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但是,干旱、高寒地区广,生态环境纤弱,环境承载力低, B 项错误。
就经济发展综合条件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开放程度高,最能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科技人才丰富,产业基础好,经贸活动活跃,经济发展条件最优, C 项错误, D为正确选项。
答案: D2.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进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解析: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其中部分为污染严重的工业,不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进, A 项错误。
在东部产业西移而产业转型还没有完成之际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西部采用移入的产业后,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工业规模和水平的提高,使经济要素加快向城市集聚,从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
故 B、 C、 D 三项正确, A 为吻合题意的选项。
答案: A(2013 ·丰台期末) 以下列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农村引水渠表。
读图,回答3~4 题。
示图3.河水可自流入村的线路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依照图中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可判断图中南高北低,农村引水应顺地势自高向低,应选④线。
2023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中国地理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项练习题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1971年,强调"要有计划生育",1978年3月,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2002年,“双独二孩”陆续推开,2015年10月29日,提出“全面放开二孩”,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人口政策一系列的调整()A.对人口发展没有产生影响B.扭转了目前人口增长率低的现状C.解决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D.促进未来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2.小明同学在暑假游记中写道:那天我终于看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低遍地花,牛羊好似珍珠撒,蒙古包就像白莲花”的美景。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另一番景象:“春花、夏蝉、秋果冬雪,每一季都有不同的风韵,更有那渤海湾的大螃蟹,横行脑际。
”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小明同学的家乡最可能位于()A.广州B.秦皇岛C.拉萨D.呼和浩特3.近日,凭借特色烧烤火爆“出圈”的山东淄博成为网红城市,这座北方老工业城市突然“复活”,3月份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旅游收入增长60%。
下图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凭借特色烧烤火爆“出圈”的山东淄博对应图中的选项是()A.甲B.乙C.丙D.丁4.人口性别比反映男性和女性人口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通常定义为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
读广东省和全国第四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性别构成统计图下列关于全国和广东省第四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性别比的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省人口性别比始终低于全国B.2000年广东省人口性别比最低C.性别比越高,女性人口越多D.全国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5.保康县尧治河村利用废弃矿道,打造以东方神话为主题的体验游,也是国内第一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下列对我们家乡襄阳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暖温带、华北平原、湿润区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可发展苹果、香蕉等经济作物C.保康县的磷矿开采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D.因为高速高铁的开通,使得保康的交通便利,可大力开采当地的矿资源发展经济6.下列河段中,含沙量增幅最大的是()A.兰州以上河段B.兰州﹣河口C.河口﹣峡县D.峡县﹣桃花峪7.10月13日,中国总理与俄罗斯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俄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签署了中俄天然气合作路线图,结合材料,关于该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非可再生资源B.用一点就少一点C.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D.要注意保护和培育8.关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气东输能够使东部地区的石油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B.西气东输能够缓解西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C.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西气东输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9.岳阳市将全面建立市、具、乡、村“田长”体系,读“岳阳市耕地存在主要问题图”,图中阴影部分越靠近外圈表示占比越大针对岳阳最主要的耕地破坏行为,可以采取()A.保护基本农田B.退田还湖C.加大农田耕种力度D.发展多样化农业10.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这既是中国耕地面积的底线,也是不能突破的政策“红线”。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4地理计算能力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4地理计算能力课时作业悬崖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50米,根据陡崖的计算公式:米,可以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10015.有关1978~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煤的生产量略有下降B.原油生产下降幅度最大C.非矿物能源增长两倍多D.天然气生产增长约4倍解析:注意图中的数值为各能源所占的百分比,通过简单的计算比较可知,天然气生产增长了约4倍。
答案:D1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B__________,C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2)河流AD段的流向为__________。
(3)B处海拔最高可能的范围是( )A.[150 m,200 m] B.[250 m,300 m)C.[200 m,250 m] D.[250 m,300 m](4)若G、H两地图上距离为3.6 cm,则两地实地距离为____________;G与H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__。
(5)该区域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为________,为解决此问题,该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应以__________为主。
(6)拟在A—H处建一水坝,应选择在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及其综合应用。
(1)根据各字母所在位置的等高线特征判断其地形类型:B—等高线相交—陡崖;C—两山之间—鞍部;E—等高线凸向较高处—山谷;F—等高线凸向较低处—山脊。
(2)首先根据地势判断出河流在图上的流向,然后根据指向标判断实际流向。
(3)B点为陡崖,有200 m和250 m,两条等高线相交,图示等高距为50 m,因此其海拔最低是250 m,最高不超过300 m。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1地球与地图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1地球与地图课时作业(2013·太原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已知甲村在乙村的西北方向。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河流的干流流向是( )A.自西北流向东南B.自西南流向东北C.自西向东流 D.自东北流向西南解析:根据题中甲村在乙村的西北方向,可以确定指向标为水平方向右侧为正北方向,又据图中河流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故选B。
答案:B2.关于图中规划公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差可能为180米 B.长度约为6千米C.穿越河谷地带 D.穿越山脊地区解析: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确定B错。
等高线凸向低值区为山脊,D错。
等高线凸向高值区为山谷,C错,故选A。
答案:A3.沿上图中M-N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A BC D解析:根据等高线地形图MN处的高低走势来确定,M处>300 m,河谷处低于200 m,N 处>200 m,故选C。
答案:C(2013·济宁月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5题。
4.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50米 B.90米C.155米 D.220米解析: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计算公式:(n-1)d≤△H<(n+1)d,M处有3条等高线重叠n=3,等高距为50米,可推出100米≤△H<200米。
故C正确。
答案:C5.如陡崖M在甲村正南方,则可知乙村旁的河流大致流向是(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西向东C.由东南向西北 D.由东向西解析:过乙村做M甲连线的平行线,即可画出在乙村的方位,再根据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就可以确定河水的流向。
答案:A(2013·辽宁联考)下图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图中最粗线内的范围在图上的面积约为6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为15 000平方米。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选项与这幅图的比例尺最接近的是( )A.1∶1 000 B.1∶5 000C.1∶25 000 D.1∶50 000解析:根据图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粗线内的范围在图上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约为15 000平方米,15 000平方米=150 000 000平方厘米;6∶150 000 000=1∶25 000 000,进而可得出该幅图的比例尺为1∶5 000。
2021高三地理二轮练习课时作业--专题7第2讲中国地理

2021高三地理二轮练习课时作业--专题7第2讲中国地理1.40千米地壳等厚度线与我国________北部大致一致( ) A.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1月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2.我国东北部�A7月等温线与地壳等厚度线�A吻合度较高,产生这种现象�A原因是 ( )A.气温受海洋�A影响,与海岸线基本平行 B.地壳厚度越厚,气温越高 C.地理上�A巧合D.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气温受到地势高低�A影响解析:第1题,40千米地壳等厚度线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附近,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第2题,一般来说,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答案:1.A 2.D(2021・连云港二模)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A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据此回答3~4题.3.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A是 ( ) A.广东 C.江西 B.江苏 D.云南4.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A最主要原因是 (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解析:第3题,南部农业生产潜力达到1750以上,因此潜力最大�A是广东.第4题,甲地位于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热量相对不足,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答案:3.A 4.C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A整体功能和行政区�A完整性等诸多因素�A一种经济区形式.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中�A辅轴�A分布规律是( )A.沿长江干流分布 B.沿长江支流南北延伸C.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分布 D.沿公路线分布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经济辅轴沿昆明―贵阳―怀化―长沙―南昌一线延伸,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答案:C6.对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A条件分析错误�A是( ) A.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B.是上游地区�A交通枢纽C.经济总量大,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大 D.进行城市建设�A地形条件优越解析: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干流汇合处,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区�A交通枢纽,对周围辐射影响作用大,因此成为中心城市.答案:D(2021・福州检测)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A种植制度,称为复种.近年来,我国某些水稻产区�A复种制度发生了变化,下表是1999~2021年我国部分省区复种制度变化造成水稻产量变化(单位:万吨)�A简图,据此完成7~8题.甲乙安徽广东 1999年-31 87 2 -82 2002年-435 -32 -30 -269 2021年-540 193 39 -302 7.近年来我国南方主要水稻产区双季稻大面积改为单季稻,最有可能�A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C.劳动力流失B.稻米供过于求 D.城市用地扩大8.下列组合与表中甲、乙两省对应�A是 ( ) A.福建、黑龙江 C.湖北、云南B.江苏、西藏 D.浙江、江西解析:第7题,南方地区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劳动力�A流失,使需要大量劳动力�A水稻种植业受影响,由双季改为单季.第8题,甲�A水稻产量变化巨大,应为东部沿海地区,而乙虽然在部分时间段减少,但2021年仍然大幅增加,应为中西部地区,且种植双季稻应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故选择D项.答案:7.C 8.D(2021・银川模拟)某校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考察活动,他们从a地出发,沿河考察了a、b、c、d四个地点(图中曲线河流).根据图示信息,回答9~10题.9.他们了解到目前没有大型钢铁企业�A是 ( ) A.a、b C.c、dB.b、c D.a、c解析:a和c处分别位于洞庭湖和鄱阳湖附近,b处有武汉钢铁企业,d处有马鞍山钢铁企业.答案:D10.他们对河流�A观察结论,正确�A有 ( ) A.bc段�A流量比ab段�A小B.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C.cd段是“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 D.南岸滩涂广布解析:bc段流量多于ab段;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其变化和降水量变化一致;“人在江底走”指�A是长江荆江河段.答案:B11.他们对沿途农作物种植特点�A描述,正确�A是( ) A.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B.机械化水平高,多大型机械 C.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D.交替种植粮食、牧草,形成良性生态系统解析:农作物种植以家庭为单位,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以种植水稻为主. 答案:A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回答12~13题.12.下列关于该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A是( )A.丙山脉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A大致分界线,相当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甲所在�A河段,解放以后曾经出现过断流现象C.乙地农业生产�A优势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较丰富D.丁地铁路线是兰新线上�A一段解析:根据经纬度及山脉�A走向可以判断该地区为我国�A河西走廊及贺兰山地区,丙为贺兰山,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甲为黄河上游地区,黄河断流现象主要出现在下游地区.丁地铁路线为包兰线上�A一段.乙地区为河西走廊,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又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所以农业发达,故选项C正确.答案:C13.丁地沙漠化问题严重,铁路有容易受风沙覆盖�A危险.丁地采取�A措施可信�A是 ( )①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防风固沙②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挡风墙,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③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沙障,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进行固沙A.②③ C.①②B.①③ D.①②③解析:丁地位于包兰铁路线上,该地区为了防止沙漠对铁路�A破坏,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沙障来阻止沙漠�A侵蚀,故②③正确.答案:A14.下图为“某学者划分�A世界四季类型分布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4.4中国地理课时作业(2013·江西联考)下图是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各省市区编号是2010年某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该指标是( )A.面积B.人口C.城市化水平 D.经济总量解析:江苏的面积较小,不可能排全国第5;上海的经济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不可能排全国第24;图中四川、江苏排名靠前,而青海、西藏排名靠后,则该项指标应是人口。
答案:B2.长江干流②河段的特征是( )A.水流平缓,河道弯曲 B.水量丰富,流速急C.江水浑浊,泥沙多 D.峡谷幽深猿声啼解析:长江干流②河段即长江的中游,该段长江已进入中下游平原,因此水流平缓且河道弯曲;该段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速并不急,两岸多为平原而少峡谷;该段长江的水流平缓,因此江水中泥沙的含量并不大。
答案:A3.与图中其他省区相比,甲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 )A.柑橘 B.稻米C.天然橡胶 D.棉花解析: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可知,甲省区为云南,该省区热量条件好,因此该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天然橡胶。
答案:C(2013·厦门质检)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力(假设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地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的差值,称为水分盈亏量。
图1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图2示意图1中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
读图完成4~6题。
图1 图24.图2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表示的地点依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C.乙、丙、甲 D.丙、甲、乙解析:由图可知,水分盈亏量线,由东南向西北减小至负值,甲<乙<丙,对应右图中①>②>③。
答案:B5.导致该区域东南部地区等值线较密集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解析:等值线较密集处为图中东南局部,无经向纬向特征。
局部的气候特征在做题时通常考虑地形的影响。
答案:D6.关于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年太阳辐射最强 B.乙地最适合种植水稻C.丙地位于半湿润地区 D.6月份灌溉需水最多解析: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纬度、大气的削弱作用、天气状况等。
甲地虽然纬度高但水分盈亏量为负值且最小,蒸发力强,太阳辐射强。
丙地虽然纬度低,但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降水多。
最适合种植水稻的为丙地,丙地位于湿润区,5月,三地的水分盈亏量最小,均为负值,灌溉需水量最多。
故选择A。
答案:A(2013·北京模拟)读下表,回答7~8题。
省水田(千公顷) 旱地(千公顷)贵州省768.4 1 071.6江西省 1 946.8 361.67.与江西省相比,贵州省耕地的结构特点及其原因是( )A.水田比重大——属季风气候,降水丰沛B.水田比重大——位于外流区,河湖众多C.旱地比重大——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少D.旱地比重大——地处低纬地区,蒸发量大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贵州省旱地比重大于江西省,水田比重小于江西省。
这与贵州省位于喀斯特地貌区有关。
喀斯特地貌持水性差,渗漏性强,地表径流缺乏,不能满足水田对水资源的需要。
由上分析可知,四个选项中C为正确选项。
答案:C8.贵州省和江西省( )A.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B.分别属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C.少数民族以壮族和回族为主D.位于黑河—腾冲人口界线以东解析:贵州省和江西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均属于长江水系,广西以壮族为主,宁夏以回族为主。
可知A、B、C三项错误。
我国人口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一线为界,贵州省和江西省位于该线以东。
故D为正确选项。
答案:D(2013·南昌调研)降水相对变率是指某地实际年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读我国某省区年降水量及降水相对变率分布图,完成9~10题。
某省年降水量(单位:mm)及降水相对变率(%)图9.据图分析,该省区( )A.东南为湿润地区,西北为干旱地区B.东南临海,西北面向内陆C.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东南小,西北大D.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省区东南部降水为500 mm以上,但少于800 mm,为半湿润地区,A项错误;据经纬度可知该省区为青海省,内陆省份,B项错误;该区域西北部比东南部降水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西北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C项错误。
分析图示降水量数据可知,该省区降水东南多西北少。
故D为正确选项。
答案:D10.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年降水变化量最大B.乙地年降水变化量可能是52mmC.丙地年降水变化量可能与乙地相等D. 丁地年降水量最小,但年降水变化量最大解析:甲地年降水量变化为50 mm,乙地为45~60 mm,A项错误,B项正确;丙地年降水量为(100 mm,300 mm)之间,乙地为300 mm,乙地降水量大于丙地,C项错误;丁地年降水量仅25 mm,年降水变化量仅为7.5 mm,D项错误。
答案:B(2013·北京模拟)下图为中国某省区轮廓及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11题。
11.图示省区简称及等值线反映的地理要素最可能是( )A.湘海拔(米)B.贵海平面气压(百帕)C.粤年太阳辐射总量(千瓦·时/平方米)D.青年降水量(毫米)解析:结合省区轮廓可知图示省区为我国青海省,简称青,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D。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而图示的等值线数值较小,A项错误。
图中数值太小,不会是海平面气压(百帕),B错。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再由山地地形影响,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迅速递减。
故D为正确选项。
答案:D(2013·山东联考)读“我国某地多年降水量(实线)与多年蒸发量(虚线)的季节变化曲线”,完成12~13题。
12.该地为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北地区解析:从多年降水量(实线)曲线看,5~6月份是雨季,7~8月份降水少,多年蒸发量(虚线)大,符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和伏旱天气的时间特征。
故C正确。
答案:C13.有关图中甲、乙时期内,在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①甲—华北地区—自南向北冬小麦进入收割期②甲—南方地区—自北向南河流进入汛期③乙—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危害严重④乙—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沙尘暴频繁发生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解析:在4~7月华北正是小麦生长成熟过程,受气温影响,小麦成熟期自南向北推进,南方的河流受雨带自南向北移动的影响,汛期也是南部早北部晚,从4、5月份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活动开始频繁,而7~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地区,华北进入雨季,干旱、沙尘暴得到缓解较少发生。
故D正确。
答案:D14.(2013·成都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长江干流上游河段,金沙江水能蕴藏量达1.12亿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蕴藏总量的16%,位居国家规划的12大水电基地之首。
目前,金沙江下游河段在建和拟建的4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3 8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 744亿千瓦时(三峡水电站总容量为1 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千瓦时)。
材料二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亿。
2011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开发区。
材料三西南部分地区图。
(1)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试简述其自然原因。
(2)与三峡工程(水电站)比较,金沙江水电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试分析成渝经济区发展有利的区位因素。
解析:该题以西南部分地区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金沙江水电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成渝经济区发展有利区位因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1)自然原因:所处板块交界地带的特殊位置,地壳不稳定;多高山峡谷,山势陡峻;地形起伏大,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降水集中与下级,多暴雨。
(2)水电建设要考虑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地质基础与地形地貌是否有利于选择库区和坝址、库区人口、经济、社会状况等。
(3)经济区的发展要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种类与多少、交通便利程度、劳动力及其素质、技术力量与资金、国家与地方政策、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前景是否广阔等。
答案:(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山地为主,地表崎岖,坡度陡;地形复杂,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更丰富;位于高山峡谷地区,水库淹没耕地和城镇少;流域内人口少(密度小),迁移人口少。
(3)①有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②有成渝、成昆(襄渝、川黔等)铁路和长江航运,交通便利;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④国家政策的支持;⑤工农业基础好;⑥市场广阔。
15.(2013·乌鲁木齐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9月,俄罗斯政府计划向外出租下图中三个地区约20万公顷肥沃的撂荒地,吸引周边大批外国移民来这里“淘金”,同时决定不再租给一些以前曾合作过的中国承租人,而将与拥有较高生产文化水平的韩日承租人展开合作,他们对土地更为珍惜,并使用最为现代化的工艺。
材料二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对比表(1)试分析我国东北农民曾大量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土地淘金”的原因。
(2)分析俄罗斯远东地区决定不再与中国承租人合作的原因。
解析:该题以俄罗斯政府计划向外出租区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东北农民曾大量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土地淘金”的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决定不再与中国承租人合作的原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1)东北人承租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地价低廉、土地肥沃、劳动力缺乏有关;也与两者相距近、出入境方便有关。
(2)中国农民素质文化水平低于韩日农民,对土地利用不具有可持续性,造成俄罗斯土地退化,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1)东北地区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毗邻远东地区,出入境比较方便;俄罗斯人口不断递减,劳动力不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经济比较落后,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2)部分东北承租人过分甚至是掠夺性地使用俄罗斯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受到污染;韩日承租人生产文化水平较高,多使用现代化的工艺进行生产;对土地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为珍惜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