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从晚清到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圣才出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从晚清到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圣才出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1.1复习笔记一、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更(一)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背景:清朝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宣告破产。

(2)思想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到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

2.运动主力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力。

3.运动主张不同于洋务运动推崇的“中体西用”论,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政治、经济、法律到思想学说等方面都向西方学习。

(1)政治:鼓吹政治改革,倡议民权,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2)思想:推行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倡导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3)经济: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运动阵地维新运动开始后,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纷纷涌现。

(1)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2)报刊①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②严复等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及《国闻汇编》。

(3)书局: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大同书局。

(4)论著①严复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部译著《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

②林纾翻译的首部西方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文学革新维新运动作为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倡导新学、批判旧学,极大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此后,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建立起来,并逐步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在维新派倡导的文学革命下,文学开始进行现代转型。

维新派的文学革新,从“诗界革命”、“新文体”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了一种直面危机、抒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

1.“诗界革命”(1)代表人物: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

(2)指导思想: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并尝试以全新的思想,表现对政治革新、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例证﹛梁启超的小说届革命/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鸳鸯蝴蝶派/林译小说﹜●梁启超,晚晴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要功臣,是本时期内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新文体”就足以囊括一时代,立一界碑。

提出诗届革命,文届革命,小说届革命.●―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内最有成就●其中小说届革命声誉最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强调社会功能。

●真正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他受到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很大。

在文学观念上,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

●王国维对文学现代性的贡献:引进了叔本华与康德,确立了悲剧。

●林译小说的贡献:打开了现代作家的审美事业;为中国作家接受西方的文学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创作了迥异于中国的表现手法。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大,杂志上也不在靠翻译支撑,统称鸳鸯蝴蝶派(也叫礼拜六派)是都市文化的产物。

第一次提到了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徐是哀情鼻祖,是用骈文写的小说。

●“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第一章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上海创刊,后改名《新青年》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陈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要从“肉“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
鲁迅创作了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②诗歌 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 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 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 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 叙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报告文学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 最初萌芽。 ⑤话剧 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 新文学样式。 (4)特征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 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 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反封建是这 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
来源:静业学习网
刘勇《中国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 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 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二)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 10 年。 1.第一个 10 年 第一个 10 年是从 1917 年到 1927 年,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且深远, 因此通常称这 10 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 10 年 第二个 10 年是从 1928 年到 1937 年,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成为 新文学的重要流派,因而往往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 10 年 第三个 10 年是从 1938 年到 1949 年,一般称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 学。 (三)意义 现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 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 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现代的一些书目:(1)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新编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一、校园诗人群的诗歌1.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群: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汇合了一大批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如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等,此外联大还特聘了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理论家威廉·燕卜逊。

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年青的未来诗人,如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等。

2.新的诗歌观念: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

所谓“经验的传达”指的是一种曲折的传达,首先是将外在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而达到一种主观化,并进而感悟更深层面的底蕴,即“诗性哲学(哲理)”,它又是与生活(生命)的感性形态融会为一体的,这就是以后诗人们说的“知性与感性的融合”。

这种“思”与“诗”的融合就产生了中国新诗史中并不多见的“沉思的诗”。

3.校园诗人群的代表:冯至的“十四行诗”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

如:《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沈从文与“京派”11.1复习笔记一、“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一)生平1.出生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

他享受着湘西的河水,也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的犯人的尸体。

这美丽与野蛮的奇异组合,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2.入伍(1)经历沈从文从15岁开始当兵,一去5年,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辰河流域。

当兵期间,他濡染在以咀嚼杀头为乐事的军营,经历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频繁屠杀,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与五四新文学绝大多数作家完全两样的人生经验。

(2)影响①湘西河水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其小说优美的诗意。

②湘西那血腥的历史、自然原始的野性、未经开化的淳朴,给沈从文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产生了一种超越一般悲悯的无奈和一种旷达的意识,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铸就他返璞归真的文化观念。

3.进京1922年,沈从文离开军队来到北京,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勤奋地写作、投稿,处于半流浪状态。

他开始了人生的“自觉”阶段——读书、写作,成为一个现代文化人。

4.写作(1)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开始陆续在《晨报副刊》《语丝》《京报副刊》等报刊发表。

(2)1928年后,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

从此沈从文结束了文学青年的流浪生涯。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4.任教1931年,他被延聘为大学教授(抗战前在青岛大学,抗战时在西南联大),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最终步入“著名作家”“教授”“名流”的圈子。

(二)文化观念在探讨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时,需要注意他所使用的一对特殊范畴——“乡下”与“城市”。

这对概念是沈从文特殊文化观念的载体。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14.1复习笔记一、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现代诗派1.形成(1)历史渊源现代诗派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它既是对初期象征派的继承,又是“新月”诗派演变发展的结果。

(2)产生1932年,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1935年终刊,共出34期),这是现代诗派产生的标志。

(3)发展对《现代》倡导的诗歌观念认同的新诗刊物纷纷涌现,如上海的《新诗》和《诗屋》、广东的《诗页》和《诗之页》、苏州的《诗志》、北平的《小雅》等。

(4)成熟1936年、1937年间,现代诗派进入鼎盛期。

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戴望舒、卞之琳、冯至等人共同编辑的《新诗》月刊先后出版,发表了大量现代诗派的代表作品和有分量的理论文章,至此现诗派进入成熟期。

2.成员除了戴望舒之外,卞之琳、何其芳、废名等人都是现代诗派的重要成员。

3.创作主张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他们追求“纯诗”的艺术观、病态的心灵和浊世的哀音。

(1)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的观念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2)多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浊世的哀音,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4.贡献现代派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情绪和艺术手法,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二)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被公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举旗人,他的诗歌都充分代表了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倾向。

1.生平(1)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开始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2)1926年与施蛰存创办《璎珞》旬刊,开始正式发表诗作,1928年成为水沫社成员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12.1复习笔记一、刘呐鸥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一)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的都市小说流派,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新感觉派”是当时的左翼作家给予他们的称号。

1.背景该流派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形成的。

(1)代表作家日本新感觉派是主要由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川端康成等作家组成。

(2)创作特征日本新感觉派强调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文体和技巧的革新。

2.形成(1)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并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几篇带有新感觉派特点的小说。

(2)1929年,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人又创办了《新文艺》月刊,施蛰存发表《鸠摩罗什》,刘呐鸥发表《礼仪与卫生》《残留》,进一步发展了新感觉主义的倾向。

(3)刘呐鸥出版选译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无产阶级小说集《色情文化》,其中包括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等的作品。

(4)刘呐鸥出版自己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这是中国新感觉派的第一本小说集。

(5)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创刊,新感觉派力量在这里得到了集结。

新感觉派的很多作品都发表在《现代》上,如穆时英的《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等。

3.代表作家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凤、黑婴等。

这些作家由于在人生观、审美趣味、选材和创作特色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而被视为一派。

4.创作特征新感觉派作家为了表现变化多端、富于动感的都市生活,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大大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因此通感的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5.艺术贡献新感觉派作家在描写都市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从它开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因此意义非同寻常。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 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
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复习
现代文学 史
习题
笔记
第章
现代文 学史
教材
中国

创作
第版
真题
现代
笔记
文学
典型
地位
内容摘要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 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 运动的正式兴起。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 两个阶段。 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 变化。 第一个10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和典 型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和典 型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和典 型题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郭沫若
4.1复习笔记
一、生平及创作道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
1.幼年
(1)文学影响
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
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
(1)经过
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
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
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
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
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
(1)经过
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⑤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创作诗集《恢复》,以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回应反革命的血腥镇压。

⑥在此前后,郭沫若还积极参与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为推动革命文学的发展和壮大奔走呼吁。

(2)思想
由于积极参加革命实践和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郭沫若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代替了泛神论,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飞跃,逐步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

4.十年流亡生活:1928年~1937年
(1)经过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通缉,郭沫若于1928年再次东渡日本,开始了10年流亡生活。

(2)成就
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②创作《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自传性作品,总结了革命运动和人生道路中的经验教训。

5.抗战及解放战争:1937年~1949年
(1)经过
①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②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先后主持了军委会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团结了国统区广大进步力量,积极展开抗日救亡运动。

③直到解放战争期间,郭沫若始终是国统区民主爱国文化运动的旗手与先锋。

(2)文学成就
抗战以后及整个40年代,郭沫若配合现实斗争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

包括:
①《战声集》《蜩螗集》等诗集;
②《屈原》《虎符》等历史剧;
③《沸羹集》《今昔蒲剑》《天地玄黄》等文艺论集;
④《地下的笑声》等小说集;
⑤《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等史论。

6.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负科学、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领导工作的同时,也不断有一些新的作品问世,1978年病逝于北京。

(二)文学成就
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郭沫若在多种不同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留下了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在内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其中,诗歌和历史剧是其取得重大文学成就的两个领域;而小说、散文也取得可观成绩。

1.诗歌
郭沫若1921年集结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全新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质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并创立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成为中国白话新诗的奠基之作。

2.历史剧
(1)取材特点
郭沫若的历史剧,取材上自战国时期,下至明末清初,主要人物包括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侠客,女性形象自后妃公主至宫娥美女。

(2)内容特点
描写的社会生活由宫廷相府到民间酒肆,从中原地区到西南边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生活图画。

(3)精神特点
充满磅礴正气和历史的悲剧精神。

这种浓郁的悲剧情绪,呈现出肃穆的崇高美,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

3.小说
(1)创作背景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主要创作于五四到“北伐”前后。

(2)小说基调
充满着炽热的反帝反封建激情。

(3)取材分类及特点
①借用异域他乡或古代历史题材,表达现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情绪,揭露和鞭挞丑恶污浊的社会,并寄托美的理想。

特点:富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批判的锋芒。

②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以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揭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

特点: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氛。

(4)艺术突破及代表作品
郭沫若善于在小说的形式方面锐意尝试,大胆突破。

①《残春》:中国最早的精神分析小说
a.小说的概况
第一,1922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残春》,是他实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作。

第二,以梦幻、精神分析作为“全篇的中心点”和“全篇的结穴处”,着力点在于“注重心理的描写”,“是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

第三,人物内心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道德的冲突、原始的人性、纯真的情致都在无形无影的梦境中得到展现、消融和升华。

b.意义
尽管《残春》算不上一篇完美的精神分析小说,但它首先通篇运用精神分析手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格局和中国读者传统的阅读心理,为后来现代文学创作中不断出现的精神分析小说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例。

②《落叶》: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
a.主要内容
1926年4月出版的中篇小说《落叶》,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了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

b.人物形象
小说以书信的方式精心刻画了菊子姑娘的动人形象:心地善良纯洁,没有民族偏见,性格倔强正直,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极为不满。

c.思想感情
第一,菊子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

第二,作品还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

d.艺术特色
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的方式,给人以极为亲切自然的感受,既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