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大纲 .doc
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儿童教学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儿童教学计划一、引言特殊教育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一种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他们的发展,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制定一个全面的教学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每个智力障碍儿童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教育。
二、教学主题教学主题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的核心。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教学主题应该围绕他们的发展需求展开。
可以包括以下主题:1. 身体运动:通过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协调能力。
2. 语言和交流:提供语言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改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习技能:从基础的读写算数技能到高级的学术知识,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系统的学习技能培训。
4. 社交技能:教授合作、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活动安排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活动安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活动安排方法:1. 分组活动:将智力障碍儿童根据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分组,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 小组合作:鼓励智力障碍儿童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3.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活动,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在现实情境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
4. 实践体验:组织参观、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智力障碍儿童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材使用教材选择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材使用方法:1. 多样性教材:选择多样性的教材,以满足智力障碍儿童的不同学习需求。
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可以使用盲文教材,听觉障碍儿童可以使用手语教材。
2. 简化教材:将教材的难度适当降低,使其更易于理解。
使用图片、图表和简化的语言来解释概念。
3. 创意教材:设计创意教材,加入多媒体元素,例如音频和视频,以吸引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
4. 个性化教材: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选择个性化的教材,以提高其学习动力和效果。
五、结论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儿童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因素。
第五章智力障碍儿童特殊教育概论

社会性技能:人际、责任、自尊、遵循规则、 避免受骗等技能;
实用性技能: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操作活动、
职业技能以及对环境的自我管理等技能。
第十一页,共55页
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社会商数SQ): 文兰社会成熟量表(1953,道尔)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1994,龚耀先)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1996,韦小满) 适应行为评定的注意事项: 适应行为量表也有标准误; 不同的量表侧重点不同; 对于个体的诊断还要补充其他相关信息;
以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 酶,使得苯丙氨酸羟化过程受阻,苯丙氨酸和它的代谢产物
在血液中积聚,损伤神经系统,形成智力落后 。 其 他 类先天性代谢障碍 : 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如半乳
糖血症、果糖血症等) 、 脂肪代谢障碍(如黑朦性痴呆症) 、 粘多糖代谢障碍(如Hurler代谢综合征) 、 瞟吟代谢障 碍(如Lesch-Nvhan综合征)
对其原因的分析,可以从遗传因素、物理-环境因 素、社会-心理因素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也可 以从障碍出现的时间顺序上来加以考虑。
第十六页,共55页
1.出生前的致病因素 (1)遗传
① 染色体异常 : 可分为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两大类
。目前,已发现60余种染色体畸变的病种,包括常染色体和性 染色体的数目改变与结构异常。
孕妇如果接触了某些放射性物质和有毒的化学物质,
可能会损害胎儿发育。根据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20 年的跟踪观察,核辐射的远期影响有智力发育迟滞 、身材矮小、小头畸形和白血病。
第二十二页,共55页
星期六Baby
• 所谓“酒后婴儿”,西方一些国家叫“星期 六婴儿”。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多数通过周末狂欢 来释放工作压力, 然 而 酗酒 会 引 起 精子质量下 降, 这 种 情 况 下 生 育 的 孩 子 致畸、致残或 智 力受损的情况比较多见,已形成一种不可忽视 的现象 。 因此用“星期六婴儿”的称谓来警示 社会。现在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同样的苗头 。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教学复习重点

《智障复习重点》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一、智力障碍的定义•我国的定义©1987年: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 的障碍。
② 2006年: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 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间歇、有限、 广泛、全面的支持。
•美国的定义© AAMD (1983)第八版: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 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② AAMR (1992)第九版: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 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 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 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③ AAMR (2002)第十版: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 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 以前。
二、智力障碍出现率:3% 三、智力障碍分类⑴级别① 轻度(四级)② 中度(三级)③ 重度(二级)④ 极重度(一级)⑵支持程度视需要而定(失业、生病)短时间(语言沟通、人际关系、学习数学、短期就业训练) 经常性(在工作、居家生活中需要得到长期的支持服务) 需求度高(各种坏境,或终身需要) 四、智力障碍教育发展历史⑴起源伊塔德: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以儿童的需求为中 心,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⑵发展塞甘: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 专门机构之一。
1846年,出版《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 这是最早的有关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论著。
《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34302课程名称: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英文名称: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应用心理学专业考核方式:开卷先修课程: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学二、课程简介《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变态心理学对童年期特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由于要论及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所以这门课程也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的诸多方面。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是一门偏向应用的课程,在探讨特殊儿童及其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为各种主要类型的特殊儿童的突出心理特征做出准确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和康复训练的方法。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is a branch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t is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special childhood issues by abnormal psychology. This course involves the educational issue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so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 theories and special education. It i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 that attempts to give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conspicuou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ain type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of relevant psychological theory.三、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和显著的差异性。
智障教学大纲

智障教学大纲智障教学大纲: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铺就坚实的道路智障教学大纲是为智力障碍学生制定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指导方针。
它的目的是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这些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将探讨智障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智障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智障教学大纲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当的支持和挑战。
其次,智障教学大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大纲不仅关注学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全面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支持和引导,逐步实现自我独立。
最后,智障教学大纲有助于建立合作和共享的教学环境。
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协作和交流。
通过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教师们可以相互学习和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智障教学大纲的内容智障教学大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需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方面的目标:教学大纲应该明确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
例如,在语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基础的识字和阅读技巧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社交能力的培养:智障学生通常在社交交往方面存在困难,教学大纲应该关注他们的社交能力培养。
这包括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通过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 情感发展的支持:智障学生在情感方面也需要额外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大纲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情感教育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内容

智⼒障碍⼉童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内容智⼒障碍⼉童的发展与教育1.我国智⼒障碍定义:智⼒障碍也称智⼒残疾、智⼒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显著低于⼀般⼈⽔平,并伴有适应⾏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泛、有限和间歇的⽀持。
智⼒残疾包括:在智⼒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迟滞;或者智⼒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损害或智⼒明显衰退。
2.美国智⼒障碍定义:①智⼒障碍是⼀种障碍。
②智⼒障碍意味着在智⼒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适当的智⼒测验⼯具进⾏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为⽅⾯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限制。
④障碍发⽣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的在个体和群体⽔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
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
损伤是指⾝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
活动受限指个体进⾏活动的困难。
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活中遇到的问题。
环境因素指⽣活中的⾃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
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障碍定义使⽤的注意事项:在智⼒障碍定义的使⽤中,需要考虑以下⼏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定社会环境和⽂化中考察,⽽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
②评估应当考虑⽂化和语⾔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为⽅⾯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
③在同⼀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
智⼒障碍⼈群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表现为智⼒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些独⽴于其智⼒障碍的能⼒,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特殊学校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教师观和特殊儿童教育观。
2.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理解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和发展特殊儿童的知识与能力。
3.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获得。
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具有观摩、参与及研究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教育实践经验。
(三)课程要求1.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培养:理解遗传和环境对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特殊儿童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进行专业的思考与判断。
2.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了解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主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一般规律和特征;掌握特殊儿童常见疾病、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基础知识和应对方法,如手语、盲文、婴儿保育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知识等,并能够利用相应知识处理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中的基本问题。
3.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获得。
学生应结合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观摩特殊儿童的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了解特殊儿童教育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特殊儿童幼儿园和班级,参与特殊儿童活动,直接体验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活动;参与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教研活动,获得与特殊儿童教育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与家庭和社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获得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实践经验。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方法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观察记录、讨论、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
本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授课,同时与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学会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51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和热爱特殊儿童,忠于对特殊教育教育工作岗位,热爱特殊教育事业。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特殊学校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心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儿童智力因素发展与教育、品德心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心理、学校人际关系和教师心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课程的难点是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品德心理气氛的营造、教学设计、掌握课堂管理心理形成、教师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学校人际关系的处理。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概况,例如性质、任务与作用以及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第一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第二节第二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第三节第三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心理发展的动力,同时了解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程内容:第一节遗传、成熟、环境与心理发展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章学习心理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12011202)
课程学分与学时:3分/48学时(课堂讲授38学时,实验实践10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先选课程:特殊较育导论、特殊较育史
适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9969、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智障儿童发展与教育》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
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
课程的目的具体如下:
1.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障碍成因及预防机制
2.了解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历程。
3.理解智力障碍的概念、分类,并了解相关的运用实例。
4.理解智障儿童诊断评估的常用方法,并能运用其中教育诊断评估的常用工具对个案进行评估。
5.理解智障儿童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的发展规律,并将相关特征运用于个案的教育训练中。
6.理解智障儿童早期干预、义务教育和随班就读的概念、内容和流程。
7.通过大量与特教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分析,掌握分析与思考问题的一些实用方法,提高其思维能力。
8.学生在与见习机构教师和个案学生频繁互动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概述(6学时)
第一节智力障碍的概述(2学时)
一、智力障碍的概念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
1.按照智力损失的程度
2.按照智力障碍的性质
3.按照智力障碍发生的部位
4. 按智力障碍发生的时间
三、智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
1.智力障碍的原因
2.智力障碍的诊断
第二节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4学时)
一、国外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二、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三、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早期教育的倡导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2.多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出现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多学科多方面的参与
5.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
第二章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24学时)
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8学时)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1.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与培养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
1.智力障碍儿童注意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三、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
1.智力障碍儿童记忆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四、智力障碍儿童的想象
1.智力障碍儿童想象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五、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
1.智力障碍儿童思维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思维的培养
第二节智障儿童的情感与意志(8学时)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
1.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的培养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意志
1.智力障碍儿童意志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意志的培养
第三节智障儿童的个性(8学时)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
1.智力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1.智力障碍儿童的需要
2.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
三、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1.智力障碍儿童的气质
2.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格
第三章智力障儿童的教育目的与任务(8学时)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目的与任务(4学时)
一、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目的
1.制定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的的依据
2.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的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任务
1.针对其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补偿缺陷
2.形成和发展其语言
3.培养其思想品德
4.传授其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5.对其进行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第二节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4学时)
一、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制定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三、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
1.旧中国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
2.新中国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体制
1.原教育体制
2.当前我国教育体制
(二)实验实训项目
项目名称一:个别化教学模拟(6课时)
[实验类型]:演示
[开设类别]:必修
[实验目的]:学生通过展示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化教学过程,能初步体验其教学特点,为后期教学打好基础。
[实验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分小组分别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展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相关实验耗材名称]:多媒体
项目名称二:智力障碍儿童教学观摩(4课时)
[实验类型]:演示
[开设类别]:必修
[实验目的]:学生通过观看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视频,初步体验其教学特点,为后期教学打好基础。
[实验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分小组分别对智力障碍儿童教学视频进行观摩,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观摩心得。
[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相关实验耗材名称]:多媒体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阅读指导法、对话互动法”等。
1.讲授法。
主要针对一些历史人物、思想的讲授。
2.阅读指导法。
主要针对一些教材中已经有而且学生能够看懂、能够理解的内容,也经常运用于教师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等。
3.对话互动法。
通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开展讨论、互相启迪。
这是最能体现课堂民主与和谐的方法,因此成为该课程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主要针对一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和理论基础的问题的探讨。
该课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增大了教学的容量,为学生的实践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运用等都提供了最好的服务。
学校的教学设备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保证,使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四、课程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平时占40%,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成绩等任意选择。
(2)期末考核:期末占60%,考核方式在闭卷笔试2小时、开卷笔试2小时、技能考试、综合考试中任选一项,具体考核内容级评价标准见考核方案。
五、其他
(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作业: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将作业分为3次。
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课堂学习的知识。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课堂上未能讲授的内容,上课抽查。
(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刘春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主要参考书
《智力障碍定义、分类和支持系统》,财政法人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出版,1998年第1版
《生活品质》,财政法人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出版,2010年第1版
《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自我决定的理论与实践》,徐胜,重庆出版社,2012年第1版
《智力落后心路、教育、康复》,陈云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张文京,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方武、李宝珍等,台湾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2010年第1版
《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张文京、许家成,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2版
《个性化教学论》,邓志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课外学习资源
《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陈丽如,心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张文京,重庆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大纲执笔: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审核签字:教学院领导审核签字:
制订(修订)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