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一、概述(一)区域差异的定义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
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
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
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
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
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
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一)变异系数法[2]。
变异系数是指总体中单位样本值变异程度的相对数,是绝对差异与平均值之比,因为在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一个统计指标,所以也被称为标准差系数。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三、重点难点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
(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
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经济、人文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科的角度,探讨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现象及其分析。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和背景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会对区域之间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还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
二、区域差异的文科分析1.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发达的水利条件的影响,培育了南方人热情开放、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而北方地区则受到干燥寒冷的气候和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塑造了北方人勤劳朴实、注重实用的性格。
2.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跨国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社会结构和社会化差异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方式也会导致区域差异。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社会阶层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定。
而城市地区由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教育和知识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承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知识传授更加全面和前沿,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传承不及时,导致人才流失和经济发展的滞后。
三、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对策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如下:1.经济增长率差异:一些地区经济增长快速,如河南、江西等,而另一些地区增长较慢,如西藏、海南等。
2.人均GDP差异:依据数据统计,我国最富裕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最贫困的地区是云南、贵州、甘肃等地。
3.产业结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以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为主。
4.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速,而农村地区则受到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制约。
上述表现形式的差异不仅在经济上存在,也会对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1.地理位置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离港口更近,具有适合港口和海运经济的自然条件,具有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优势。
2.政策支持因素:一些地区获得政策支持,例如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等等政策的支持,有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当下我国西部开发等相关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投入该地区的经济建设。
3.教育因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它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例如,高教育水平的上海和北京发达的服务产业,与其高教育的发展密切关联。
4.资源禀赋因素: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对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他们发展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等传统产业具有优势。
三、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下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地理】怎样分析区域差异?(高考中经常出现比较区域差异的试题,但许多同学却不知从何入手,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差异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如下: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
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
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下面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进行列表比较:二、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
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
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
具体如下所示: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 ~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
农村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与对策建议

农村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与对策建议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探讨农村发展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沿海地区和部分省会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快速。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
二、农村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1. 地理因素: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使得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
2. 资金投入不均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资金倾向于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不够充分。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 教育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农村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缺乏教育资源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 资金扶持政策的制定:政府应制定相关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
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地区,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 发展特色产业:农村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培育农村地区的优势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
同时,注重培养农村地区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适应现代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5.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和人口流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都会对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外界联系紧密,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动力。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气候条件也会对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资源禀赋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会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差异。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例如,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在过去几十年中依靠煤炭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面临着发展困境,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政策导向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导向会对不同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政府的政策倾向和资金投入往往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例如,中央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最后,人口流动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流动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大城市的人口流入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则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和人口流动等因素都会对不同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政府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促进不同地区的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与缩小途径

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与缩小途径一、引言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导致区域发展差异,这种差异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途径。
二、原因分析1.地理因素地理位置常常成为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处于偏远地区的地方,交通不便、资源获取困难,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而地处中心地带、沿海等有利位置的地区,更容易吸引资本和技术的集聚,形成发展优势。
2.资源禀赋地方资源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因为天然资源的丰富,如石油、矿产资源等,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方。
相反,资源匮乏的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困难。
3.经济结构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依靠传统产业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而拥有先进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地区,更具发展潜力。
4.教育与科技水平教育和科技水平对于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资源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地方,往往无法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而影响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途径1.优化区域规划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相对较为欠发达的地区倾斜,推动经济的均衡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鼓励落后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的硬件条件,促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畅通,降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3.促进教育与科技发展加强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使教育公平成为现实。
同时,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4.推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通过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地区间的协同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五、结论区域发展差距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素、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差异,都对地区发展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三、重点难点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
(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
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
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学生分析总结】 ①自然因素:位置②人文因素: 经济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地形人口与城市气候 交通 土壤 市场水文植被【举例说明】【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图片信息,分析图示地区的区域特征?①地形图②农业用地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图③矿产、能源与工业分布图30O25O【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总结】①位置:(纬度、海陆)250N—300N,亚欧大陆东部,气候:(类型、特征、温度带、干湿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②地形:(地势、海拔、地形类型)低山(武夷山,井冈山),林业资源丰富;江南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平原发展种植业。
③水文:(类型、特征、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湖多,水量丰富,汛期长(沅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可以发展渔业。
④土壤:(类型)红壤为主,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成,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比较贫瘠。
⑤产业(一、二、三产业情况)主要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茶树种植;轻工业为棉纺织工业、蚕丝、湘绣、蜀锦,同时依靠煤炭发展重工业,依靠有色金属发展有色金属冶炼(资源丰富,能源丰富水电、火电)、机械制造业等。
旅游资源丰富。
⑥交通(陆路、水路):长江沿岸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水路交通。
同时陆路交通发达,京广线、京九线经过该区域。
⑦市场,技术等。
【问题】图中还有什么信息作为你判断的依据?【过渡】同一个区域中有其共同性,区域中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而不同区域中又有其差异性,我们来看一下区域差异。
【板书】对区域差异分析的步骤:1、利用图、材料等获取有关位置的信息。
2、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依靠区域特征)【提问】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具体比较那?【学生分析,教师总结】①可以考虑逐一对各个要素进行比较。
(异同点分析)②抓住不同区域差异最主要的因素,突出各区域根本的差异。
【举例说明】材料一:阅读下列各图。
材料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
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英国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替分布。
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提问】1、从材料所给的信息中,找出日本、英国地区自然环境方面区域差异?【解析】:相同点: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地区受洋流影响,(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不同点:①(位置、气候)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形)日本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英国高原、山地、丘陵与平原等交替分布。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带上,多火山地震。
英国受冰川侵蚀作用明显,所以此地区多悬崖峭壁,幽深曲折的峡湾,而在平原上有古代冰川活动留下的一些冰碛物,形成波状起伏的低缓丘陵。
③(植被)英国温带落叶阔叶林,日本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英国以草地为主。
英国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光照不足,气温日较差较小,多汁牧草生长良好。
④(水文)日本河流短小,不利于航行,但水能资源丰富;英国河网较密,流量平稳。
2、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如何比较两地产业结构的特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解析】: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耕地少,科技发达,农业生产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产量也能满足人们。
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第二产业次之,说明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3、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各有什么特点?【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
课后作业:【给材料比较】材料1:长江三角洲位于300N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该地以水稻土为主,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该区矿产资源贫乏,但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该地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
材料2:东北地区位于400N—550N,黑土为该地区主要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生产潜力大,东北地区的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而且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该地区有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重工业较全面,但结构老化,管理落后,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老工业发展问题成为未来探讨的关键。
材料3:图【问题】1、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东北地区进行区域差异对比可以考虑的因素?2、两个地区农业差异在耕作方式、粮食作物、熟制方面的表现?这些表现是由哪些自然条件造成的?在这些因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3、两个地区工业差异主要的表现有哪些?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4、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而珠江三角洲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考虑两地区发展方向不同的原因?【学生回答并总结】1、气候、地形、土壤、水文、交通、市场、资源、人口等。
2、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④注意: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温度、降水等。
3、长江三角洲: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东北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4、东北地区主要有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从而发展重工业。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煤、铁资源不丰富,但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毗邻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是我国轻纺、电子、手工业基地之一。
珠三角地区: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纬度位置:地处亚热带温暖,雨量丰沛条件优越区位因素海陆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面临南海,交通便利相对位置: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人文因素:著名侨乡,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吸引外资资金、技术设备、经营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发展迅速办法、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企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多的加工制造业优势互补,合作分工,快速发展外销产品通过港澳,出口至海外【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位置地形气候自然地理环境 水文土壤表现 资源产业结构人文地理环境 交通市场人口与城市分布二、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小结】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区域差异的问题,重点内容是在了解区域含义的基础上,学会对两个不同区域分析的方法,注意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