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化学开题报告(7篇范文)

化学开题报告(7篇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计划书、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operating procedures, plans, blessing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开题报告(7篇范文)【第1篇】化学开题报告化学开题报告范文化学开题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是什么?化学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一起来参考一下本店铺带来的化学开题报告范文吧!化学开题报告《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提出为进一步总结、完善、提升近年来的课改经验,今年洛江区教育局明确提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有效教学的力度,因此,根据我区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化学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进修学校的研究、服务、指导作用,特提出《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论文选题旨在探索某种新型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以期为新材料的合成和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和合成一种新型催化剂,并探索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设计并合成一种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新型催化剂。
2. 催化剂的表征与优化:利用各种表征手段,如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详细的表征,并通过优化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提高其催化性能。
3. 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将合成的催化剂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探索其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催化效果,并对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4.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性研究:通过实验验证和表征手段,评估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性,并探索提高催化剂寿命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计算、化学合成、表征分析和反应机理研究等。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 理论计算: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理论预测和计算模拟,为合成和优化催化剂提供指导。
2. 化学合成: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合成目标催化剂。
3. 表征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组成进行详细表征。
4. 反应机理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机理,揭示催化剂活性位点和反应中间体的形成过程。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和创新点:1. 合成一种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新型催化剂,为有机合成领域提供新的催化剂设计思路。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及班级应用化学1101班姓名王彩花学号1115020104指导教师李侃社、李锦、闫兰英、牛红梅、康洁、朱雪丹、陈创前、章结兵日期2015年03月27日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3 铜离子荧光探针1.3.1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社会科技的发展铜元素作为生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在各个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小,但铜缺乏可导致生长和代谢的紊乱,铜离子的含量过多同样也会对生物体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
体内的铜离子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缅克斯综合症、威尔森氏综合症、家族性肌萎缩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
因此,寻求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生物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离子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识别和检测是化学、生物学、临床生物学及环境学众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目前,检测Cu2+已知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
其中荧光法因检出限低、操作简单和高选择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是一类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并适合直接检测或带有可检测标记物的高效探测试剂,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在揭示和了解生命的奥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监测等重要科学研究领域,对光学探针技术提出了大量崭新的课题,目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核酸和多肤等生物大分子分析,生物药物分析,超痕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等。
由于二价铜离子是d轨道结构顺磁性离子,对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性,大多数报道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都是猝灭型的,在探针识别客体时荧光猝灭不利于高通量信号输出,所以开发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荧光增强型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下是xxx范文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翼对你有所帮助!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课题名称含氨基的松香基聚合物微球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2) 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进展事情分析松香是一种珍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毒性小、价格廉价、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广泛地用于油漆、纸张、油墨、胶黏剂、电、农药、香料、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工业之中,是国民经济别可缺少的化工原料。
我国作为松香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要紧作为原料出口,对松香的加工率却很低。
所以对松香进行改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松香以它特有的组成和结构,已成为继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甲壳素、壳聚糖、天然橡胶等之后又一具制备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原料来源[1-3]。
聚合物微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磁效应、生物相容性、功能基团等特性,在标准计量、生物医学、情报信息、分析化学、胶体科学及色谱分离等领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4]。
尤其是近年来,在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上引入各类功能基团后,使这种功能性微球在如生物工程、免疫检验、电子和微电子技术、信息产业、高效液相色谱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5]。
在众多聚合物微球及其材料的研究中,占较大重量的一部分是各种功能性的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
聚合物微球能够经过挑选单体和聚合方式,从分子水平上来设计微球的结构,同时能够比较方便地操纵其尺寸的大小和均一性,使之具有所需要的特定性能。
聚合物微球的大小能够经过选用别同的制备办法或操纵其反应过程的反应条件来操纵。
聚合物微球的表面也能够功能化,要紧经过使用别同的功能性单体进行聚合来制备含有特定官能团的聚合物微球,也能够经过对已制备的聚合物微球进行各种化学改性来使其表面功能化。
这种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可设计性,使得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应用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通过研究化学原理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用化学的研究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涉及到诸多领域,如材料科学、环境保护、医药领域等。
因此,本文拟研究应用化学在xxx 领域的应用,旨在深入探究其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在问题,从而为今后的应用化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应用化学在xxx领域的应用效果,并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具体研究目标和内容包括:1. 充分调研xxx领域的应用化学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 利用应用化学原理和技术,开展xxx领域的实验研究,测试和验证应用结果;3.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应用效果,并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 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优化应用化学在xxx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技术:1. 文献调研与综述: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xxx领域应用化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 实验设计与操作: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实验模型,设计合理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运用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进行实验。
3.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比较和评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应用效果,探索实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4. 问题解决与改进措施: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应用化学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以优化应用效果。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文计划按以下结构进行安排:1. 引言:介绍应用化学在xxx领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目标和内容,概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综合分析已有文献中关于应用化学在xxx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3. 实验设计与操作: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设计与操作步骤,阐述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题目: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参数的测定以及相行为的研究学院名称: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填表时间:年月号摘要:采用稀释法计算了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的微乳体系的结构参数和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随ω的增大,水核半径Rw、界面层厚L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和醇在微乳粒子表面的平均聚集数n增加,而醇转移自由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GθC→i、分散相所占总界面面积Ad 和颗粒总数Nd减小,测定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三相微乳液体系的“鱼状”相图和单相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从“鱼状”相图的位置考察CTAB形成单相微乳液的效能。
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体系的结构(W/O、B.C.、和o/w)。
考察微乳液结构和温度对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
关键词:微乳液;结构参数;稀释法;CTAB;相行为的研究文献概述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掌握国外文献查阅的一般方法2.学习有关文献综述及实验工作报告的写作方法3.初步了解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质及研究方法4.了解并掌握微乳液的结构参数的测定二,文献综述(国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1.1微乳液的类型、结构和性质微乳液是由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和主表面活性剂等组成,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稳定体系[1],由于它有很强的增容能力和超低界面力的特性,由舒尔曼(Schulman)在1943年首先制得,并在1959年正式命名为“微乳液”。
微乳液可分为单项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
前者是一个均匀的相体系,它们有三种结构之分,O/W型微乳液型,双连续型微乳液和W/O型微乳液。
后者指微乳液存在二相平衡或者三相平衡中。
在某些条件下,将发生winsorI型 ,winsor Ⅲ型,winsorrⅡ型,及下相微乳液(O/W型),中相微乳液(双连续性),上相微乳液(W/O型)的变化。
单相微乳液,微乳液体系经常用三元相图或三元相图表表示。
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化学论文开题报告1. 引言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转化的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标、研究方法以及预计的研究结果。
2. 研究背景近年来,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等问题催生了对可持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见的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高温、高压、有毒废物等问题,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开发更高效、环保的化学反应方法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3. 研究目标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新的化学反应方法,旨在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够应用于产业化生产中。
4. 研究方法为达到研究目标,本次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a) 文献调查: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的基础。
b) 反应条件优化: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对反应效果的影响,并选择最佳条件。
c) 催化剂设计与合成:设计和合成新型催化剂,并评估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d) 反应机理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深入研究反应机理,为进一步改进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e) 反应工艺优化: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反应的工艺流程,考虑生产效率和能源消耗等因素。
5. 预计的研究结果本次研究预计能够实现以下几点结果:a) 发展一种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b)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提高目标化合物的转化率和产率。
c) 揭示研究反应机理的关键步骤和反应中的关键中间体。
d) 提出高效且环保的化学反应工艺,并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潜力。
6. 结论本次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化学反应方法,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我们预计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所述研究方法和预计的结果,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的基础,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化学论文开题报告化学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化学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与深化。
本论文旨在探讨某一特定化学领域的研究问题,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是在某一特定化学领域中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的目标是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并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首先,我们将进行广泛的文献综述,了解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我们将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我们的假设和推测,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我们可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供支持。
3. 数据分析:我们将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我们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数据分析的结果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证据。
4. 结果讨论: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
我们将分析实验结果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机理。
同时,我们还将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对照,以验证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创新性。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点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我们预期可以取得以下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1. 对该特定化学领域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我们获得了可靠的实验结果和数据,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3. 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和对照,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创新性,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题目: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参数的测定以及相行为的研究学院名称: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填表时间:年月号摘要:采用稀释法计算了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的微乳体系的结构参数和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随ω的增大,水内核半径Rw、界面层厚L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和醇在微乳粒子表面的平均聚集数n增加,而醇转移自由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GθC→i、分散相所占总界面面积Ad和颗粒总数Nd减小,测定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三相微乳液体系的“鱼状”相图和单相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从“鱼状”相图的位置考察CTAB形成单相微乳液的效能。
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体系的结构(W/O、B.C.、和o/w)。
考察微乳液结构和温度对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
关键词:微乳液;结构参数;稀释法;CTAB;相行为的研究文献概述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掌握国内外文献查阅的一般方法2.学习有关文献综述及实验工作报告的写作方法3.初步了解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质及研究方法4.了解并掌握微乳液的结构参数的测定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1.1微乳液的类型、结构和性质微乳液是由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和主表面活性剂等组成,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稳定体系[1],由于它有很强的增容能力和超低界面张力的特性,由舒尔曼(Schulman)在1943年首先制得,并在1959年正式命名为“微乳液”。
微乳液可分为单项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
前者是一个均匀的相体系,它们有三种结构之分,O/W型微乳液型,双连续型微乳液和W/O型微乳液。
后者指微乳液存在二相平衡或者三相平衡中。
在某些条件下,将发生winsorI型 ,winsor Ⅲ型,winsorrⅡ型,及下相微乳液(O/W型),中相微乳液(双连续性),上相微乳液(W/O型)的变化。
单相微乳液,微乳液体系经常用三元相图或三元相图表表示。
影响单相微乳液的因素:Bansol碳原子数目相关性,电介质对单相微乳液影响,温度对单相微乳液的影响。
单相微乳液组成,除油和水以外,对于单烃链尾巴的离子表面活性剂,还需要加上中碳链长的助表面活性剂(醇,胺,有机酸等),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双烃尾巴的表面活性剂,往往不需要助表面活性剂。
多相微乳液,winsor分类:在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可能存在许多平衡。
winsor将下相微乳液和剩余水,上相微乳液和剩余油,中相微乳液和剩余水,剩余油等三类平衡体系,分别称做winsorⅠ型,winsorⅢ型和winsorⅡ型。
Lindman等人用NMR方法测定了WinsorⅠ,Ⅲ和Ⅱ型中各个组成(油,水,表面活性剂,醇等)的自扩散系数,证明中间微乳液具有双连续结构[2]。
微乳液相对于普通乳状液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形成完全是自发的,不需外界提供能量;二是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存放过不会发生聚结,且离心不分层[3],典型的被称为“微乳液”的体系,通常具有的单元尺寸为5—100nm,由于它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其特有的纳米尺寸,可以为纳米材料的合成提供一个理想的合成环境.另外由于其具有很大的界面面积,稳定的热力学特性及对难溶液体的强溶解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制药、食品、农业喷洒、涂料、环境治理、燃料、化学合成、三次采油、化学分析等领域[4-7].微乳液作为一门近年突起的新兴技术正广泛地用在日用化工、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催化化学等诸多领域。
微乳液具有极其多变的微观结构,而且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不同类型的微乳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微乳液在正相-反相的转变过程中经过一种特殊的双连续结构,在连续的转相过程中体系始终保持各相同性状态;另外一种相转变过程,体系要经过各向异性的中间相及液晶相。
目前对微乳液的结构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如Friberg 和Shinoda的增溶胶束模型、Scriven的三维周期性网络模型、Lindman的界面松散态聚集集体模型等。
1943年Hoar和schulman首先发现了水和油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混合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体系, 并于1959 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微乳液,自此以后微乳液聚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逐步应用于实际生产。
1980 年,Stoffer 和Bone首次将微乳液引入到高分子领域,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和丙烯酸甲酯(MA) 的微乳液聚合进行了报道,从此便有了微乳液聚合(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这一技术。
鉴于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的特殊性,许多学者随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外Candau 、Arest2Yakubovich等和国内徐相凌、廖勇征。
到目前为止微乳液聚合的研究工作已初具系统化。
目前人们对微乳液聚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研究其聚合机理,包括对聚合过程、自由基引发聚合场所及粒子成长过程的探讨;其二则是研究利用微乳液聚合来获得新材料。
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我的课题是<<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结构参数的测定及相行为的研究>>,为了做好论文,我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撰写的论文有了一定的作用,现对相关文献的内容作如下分析:3.1微乳液结构参数的测定方法及相行为的研究方法本文用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加入正丙醇极性有机物作助表面活性剂,与环己烷和水形成稳定W/O微乳液,用稀释法计算了其结构参数.利用电导率(k)一增溶水量(m1)关系曲线及电导法研究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四组分微乳体系在不同增溶水量时的3种结构,即油包水(W/O)、油水双连续(B.C)、水包油(O/W)。
并讨论表面活性剂CTAB与助表面活性正丙醇不同浓度时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
3.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采用稀释法求得CTAB/醇/正庚烷/水四组份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水内核半径R w、颗粒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l、平均聚集数n、颗粒总数Nd,分散相所占的总界面面积Ad以及由Bowcott和schulman首先采用稀释法求出醇从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GθC→i[7-10。
及相行为的影响因素,测定了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三相微乳液体系的“鱼状”相图和单相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从“鱼状”相图的位置考察CTAB形成单相微乳液的效能。
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体系的结构(W/O、B.C.、和o /w)。
考察微乳液结构和温度对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
为运用该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4.1,能够配置适合的微乳液,通过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从而测出微乳液的相关参数水内核半径Rw、界面层厚L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和醇在微乳粒子表面的平均聚集数n增加,而醇转移自由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GθC→i、分散相所占总界面面积Ad和颗粒总数Nd以及测定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三相微乳液体系的“鱼状”相图和单相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从“鱼状”相图的位置考察CTAB形成单相微乳液的效能。
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体系的结构(W/O、B.C.、和o/w)。
考察微乳液结构和温度对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
4.2,实验所用的仪器以及药品五,研究方案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方法,分析比较法,以及通过图书馆,因特网和指导老师提供的信息,查找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依据前人研究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试验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并与指导老师,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最后写论文。
六,本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七,参考文献[1]连洪洲,石春山.用于拉米粒子合成的微乳液[J]. 化学通报,2004,9:333-339.[2]李于佐, 郭荣. 微乳液理论及其应用[J]. 1995.[3]秦承宽,柴金岭,陈景飞.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山西化工,2006,26(6):21—25.[4]J Adhav K R,Shaikh I M,Ambade K W,et a1.Applications of microemulsion 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J].Current Drug Delivery,2006,3(3):267—273.[5]Honore H S.Recent applications of microemulsion elect rokinetic chromatography[J].Electrophoresis,2003,24:3900-3907.[6]Paul B K,Moulik S R Us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emulsions[J].Curent Science,2001,80(8):990- 1001.[7]Yuan An,Li Li,Wang Jun,et a1.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O2一ZrO2 solid solution ultrafine particles using reversed microemulsion[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23(4):416-41.[8]沈兴海,王文清.稀释法求得微乳液体系结构参数[J]. 北京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4, 30(1-2):147-154.[9]陆宏志.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相行为及热力学性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0]Bowcott J E, Schulman J H, Z Elecktrochem.Phys.Clem [J], 1955,59:283.八,1,指导老师的意见2,系里意见。
微乳液作为一门近年突起的新兴技术正广泛地用在日用化工、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催化化学等诸多领域。